【劉青衢】必事說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4-11-27 16:08:38
標簽:
劉青衢

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必事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自得之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六日丙辰

          耶穌2024年6月21日

 

既預其理,必治其事,工夫乃無忘助。而人生欲求不朽,亦須本乎道而立德、立功、立言,成己成物,參讚化育,度越生死。唯立德有立德之事,立功有立功之事,立言有立言之事。立德之事在乎盡倫(lun) ,立功之事在乎治平,立言之事在乎著述。要皆不能離事而空談,一無所立而期不朽,妄矣。故謂不朽,必係於(yu) 事也。

 

庸常曰唯心,曰唯物,以心物為(wei) 轅轍,圓鑿方枘,去道甚遠。先哲則常雲(yun) 理氣、物我、內(nei) 外,以理氣而言則理在氣中而為(wei) 氣之主,以物我而言則天地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體(ti) ,以內(nei) 外而言則修己安人、合外內(nei) 之道,無不重其和合,而輕其睽隔也。理氣統於(yu) 事,事者,以手持具而治物,合心與(yu) 物為(wei) 一。心即理,氣生物,事統理氣,即統心物。論事,則心物共襄,各當其位,心在物中而為(wei) 物之主宰,物包其心而為(wei) 心之膚廓,乾坤並建,心物同源,離心而言物則物盲,舍物而言心則心幻。人之言行必有事,一舉(ju) 事則心物俱存也。

 

立德在乎盡倫(lun) ,盡倫(lun) 有盡倫(lun) 之事。倫(lun) 者,夫婦、父子、君臣、長幼、朋友也。倫(lun) 常之理,夫婦有別,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欲盡夫婦之別,須執所別之事,如內(nei) 外輕重,相揖以禮;欲盡父子之親(qin) ,須執所親(qin) 之事,如有事服勞,養(yang) 而能敬;欲盡君臣之義(yi) ,須執所義(yi) 之事,如禮臣忠君,奉天安民;欲盡長幼之序,須執所序之事,如長前幼後,扶持依助;欲盡朋友之信,須執所信之事,如責善輔仁,共學適道。性與(yu) 天道不可聞,可聞在乎文章,彝倫(lun) 心術不可見,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故曰必事而可盡倫(lun) 以立德也。

 

立功在乎治平,治平有治平之事。治者,治國也;平者,平天下也。觀先王之道,敬天法祖、創製立憲、攘亂(luan) 理財、任賢保民、厚德慎刑、勤政納諫,悉為(wei) 治平之事。然國乃國人之國,非一人一姓之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治平之事豈唯持國者之責?亦匹夫匹婦之責也。匹夫匹婦有責於(yu) 國家之盛衰,天下之興(xing) 亡,則百工眾(zhong) 技,三教九流,其事皆關(guan) 乎治平,其人皆為(wei) 治平之主,而不可盡委權責於(yu) 官吏也。由是,所謂建功立業(ye) ,非限於(yu) 軍(jun) 政而已,凡有益於(yu) 國計民生之一行一業(ye) 之英才,但能匠心獨運,有所建樹,以承前啟後,光大斯業(ye) ,即為(wei) 立功者也。於(yu) 此行業(ye) 而言,即可不朽,於(yu) 國家而言,亦為(wei) 不朽。故曰治平之不朽,非聖君賢相所專(zhuan) ,匹夫匹婦亦可為(wei) 也。

 

立言在乎著述,著述有著述之事。著述者,稽古察今,格物窮理,博學於(yu) 文,約以己言,講於(yu) 來學,藏於(yu) 名山,傳(chuan) 於(yu) 後世也。欲著述,須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須博覽經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須學問思辨,筆耕不輟,增刪損益,去粗取精。其事不可謂不巨且艱也。孔子刪述六經,孟子論著七篇,董子發明春秋,朱子遍注群籍,率皆煌煌鴻業(ye) ,震古爍今者也。前人往矣,其跡與(yu) 德則存諸著述,微著述,雖億(yi) 萬(wan) 斯年之史,不可得而知也。史之不知,道不可明也,文不可延也,族與(yu) 國遂不可立也。古今中外,凡稱文明大國者,於(yu) 宇宙人生之大道,修齊治平之善製,開物成務之奧義(yi) ,莫不有淵溥之發見,峻偉(wei) 之著述,浩繁之典冊(ce) ,以傳(chuan) 其源遠流長之智慧。故著述豈為(wei) 一人之名利哉?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有德者必有言也。

 

盡倫(lun) 、治平、著述之事均涉心物兩(liang) 端。物不能自主也,主乎其人,心者,又身之主也,故處物機宜,一決(jue) 於(yu) 心。物亦有自在者,不全聽於(yu) 人,人不能強物,僅(jin) 為(wei) 其所能為(wei) ,亦止於(yu) 心。故行事之樞機,成敗之鎖鑰,其在方寸之心乎?此心學所以永不可廢也!

 

本心之用有三,曰仁,曰智,曰勇也。做事乃以心治物,而治物須智,智之生又由乎心定。臨(lin) 物之始末,皆不動心,廓然大公,來而順應,不為(wei) 物擾,不為(wei) 欲動,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此勇之用也。夫勇有血氣之勇,有義(yi) 理之勇,聖賢所示,至大至剛,配義(yi) 與(yu) 道,義(yi) 理之勇也。欲得義(yi) 理之勇,須自明天理良知,見仁之所寓,因之而斷是非善惡,稟天理良知之當然而為(wei) 。如此,不忮不求,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觸之不動而後應機以動,乃為(wei) 善動。勇者,養(yang) 於(yu) 仁而後達也,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好勇而不仁,亂(luan) 也。所謂定心,仁之自性昭然,不為(wei) 所掩也。仁者之用,先立行事之德本,順之養(yang) 勇以造清明之心境也。或有習(xi) 氣遮蔽甚深,或有事物逆亂(luan) 甚重,己力至弱,不足平物,亦無如之何也。唯反複提起良知,識其仁體(ti) ,以誌帥氣,由生而熟,由熟而化,有金剛不磨之工夫,斯有烈日淩空之境界也。故曰此學之宗,體(ti) 仁而已矣。

 

既以仁體(ti) 而立德本與(yu) 心境,則道德何以見諸事物,於(yu) 修己養(yang) 德之外,尤須格物致知,此智之用也。德物相化,非以德牢物而不顧物情,亦非驅德為(wei) 奴而自失人格,唯以德安物而不戕物,庶幾物我相宜也。不戕物則須尊物而知其理,物之理有二,一曰製,一曰質,製者物與(yu) 物之綱維也,質者物為(wei) 物之實體(ti) 也。尊知物理,不獨知其實體(ti) ,如科學者也,亦須知其綱維,如政學者也。科學之盛,西人為(wei) 長,而普世可以效用,吾固擴其胸量,學之而已。政學之隆,先王為(wei) 本,雖世有新法,不得障吾之眼,蓋損益三代,與(yu) 時偕行,經學所傳(chuan) ,聖賢有大義(yi) 存焉。智之所用,大端在政治與(yu) 科學也。仁德之欲顯於(yu) 物,先顯於(yu) 綱維之間,以時語而言,通心靈秩序與(yu) 宇宙秩序而為(wei) 一也。物從(cong) 於(yu) 宇宙秩序,德從(cong) 於(yu) 心靈秩序,人為(wei) 天地所生,心靈秩序與(yu) 宇宙秩序一源,同本天道,在人為(wei) 人倫(lun) ,在物為(wei) 物理,以天觀乎人物,人倫(lun) 亦物理也,物理亦人倫(lun) 也。後顯於(yu) 實體(ti) ,以物之宇宙秩序而合於(yu) 人之心靈秩序也,非變其實體(ti) 以從(cong) 德也。物之實體(ti) 不以人道而易,如飛潛動植之原子,孰為(wei) 善焉?孰為(wei) 惡焉?是故德物相化之道,由仁而智,據德以立製,因製而格物,人物相安於(yu) 秩序,非直以道德而侵物理,或以物理而屈道德。吾族長於(yu) 道德與(yu) 政治,短於(yu) 科學,殆以仁德創製而含物,非循物創製而造德,其致思之向不同歟。

 

要之,人之必死而求不朽,求不朽則誌道而盡倫(lun) 以立德,治平以立功,著述以立言。盡倫(lun) 、治平、著述皆有其事,行事則主於(yu) 心而尊於(yu) 物,仁以為(wei) 體(ti) ,智勇以為(wei) 用,仁智勇備,心物一統,事可為(wei) 也。物有綱維之製與(yu) 實體(ti) 之質,學有經學與(yu) 科學之設,事包心物,理通心學、經學與(yu) 科學,此聖學大綱也。孟子曰:“必有事焉”,陽明曰:“事上磨煉”,敬其事,則心明、製周、物精,可以配天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