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衢】預理說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4-11-27 16:06:48
標簽:
劉青衢

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預理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自得之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廿二日庚寅

          耶穌2024年11月22日

 

前雲(yun) 做工夫以知幾為(wei) 頭腦,以預理為(wei) 入手。於(yu) 知幾之旨,已就第一義(yi) 工夫統緒而稍窺其背景。至於(yu) 知幾之精義(yi) ,預理之運化,則引而未發。今複綴數語,以申前論。

 

幾者,動之微。動有二義(yi) ,一為(wei) 形而下之動,即事物動靜相對之動;一為(wei) 形而上之動,即性與(yu) 天道開顯之動。形而下之動,由空間方位遷移可見,動之粗者也;形而上之動,由道器體(ti) 用生發乃見,動之精者也。形而下之動顯而易感,形而上之動隱而難知。不從(cong) 形上形下之分入,動之精義(yi) 或不明也;不解本體(ti) 發用之奧義(yi) ,或不足以知動靜之真幾也。

 

體(ti) 者,非於(yu) 用之外別存懸隔之物而謂之體(ti) ,乃為(wei) 一切用之所以然之故與(yu) 所當然之則耳,故曰體(ti) 用不二,道器不離。盈天地之間,皆用也,其內(nei) 蘊中樞是為(wei) 體(ti) ,亦得曰盈天地之間皆體(ti) 也。用者,大用也,為(wei) 氣化,為(wei) 流行,為(wei) 生生不息,為(wei) 源源不斷,無刹那之停機,無絲(si) 毫之靜止。體(ti) 在用之中,不在用之外,指其有顯隱則可,指其有中斷則不可。用之流行發動,即體(ti) 之開抉朗暢,是故,大化遷流之用無窮已,生生創發之體(ti) 亦無窮已。

 

本體(ti) 之動,由體(ti) 轉用之動也。由體(ti) 轉用,即用以體(ti) 為(wei) 本源,為(wei) 依據,為(wei) 機能,乃有條理之正動,非習(xi) 氣之妄動。以現象言,流行之中未必無妄動,然非本體(ti) 之動,凡本體(ti) 之動,皆合理之動。合理之動,非掛一道理於(yu) 氣之外,依照教條而動,而是本體(ti) 內(nei) 在於(yu) 氣之中,一翕一辟,一陰一陽,一正一反,一體(ti) 兩(liang) 麵,互攝互感,由然發動。動之內(nei) 核,自然是理,本此內(nei) 核轉出之規律,亦是理。無理,便隻是習(xi) 氣,何來天文,又何來人文?體(ti) 與(yu) 理,異名而同物,以其能動而言,謂之體(ti) ;以其動之有序而言,謂之理,一也。

 

由體(ti) 轉用之動,即天理之發露敞開也,必有本末。本者,理一也;末者,分殊也。由體(ti) 轉用,便是理一而分殊,同歸而殊途。以物理言,太極為(wei) 本體(ti) ,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wan) 物。以倫(lun) 理言,仁為(wei) 本體(ti) ,是生夫婦之別,生父子之親(qin) ,生君臣之義(yi) ,生長幼之序,生朋友之信,生孝悌忠勇,生禮智廉恥,生百度萬(wan) 行。太極者,體(ti) 也,理也,太極生兩(liang) 儀(yi) ,本體(ti) 轉為(wei) 發用,理一轉為(wei) 分殊也。仁,體(ti) 也,理也,仁生五倫(lun) ,亦本體(ti) 轉為(wei) 發用,理一轉為(wei) 分殊也。物理與(yu) 倫(lun) 理,以形而下言,千差萬(wan) 別,至於(yu) 形而上之本源,一體(ti) 而兩(liang) 麵,同源而異出,太極即仁也,仁即太極也。

 

太極生兩(liang) 儀(yi) 之際,與(yu) 夫仁生五倫(lun) 之際,便是由體(ti) 轉用之際,亦即理一分殊之際。以天理、良知言,便是以天理、良知為(wei) 根本,分出相應之理以待萬(wan) 物,使萬(wan) 物各得其所,又和合一體(ti) 。此便是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便是參讚天地,化育萬(wan) 物。此便是幾,所謂知幾者,知此也。

 

理一化為(wei) 分殊,有一推隱至顯之過程。理一廣大而無限,不可執定為(wei) 形器,而處於(yu) 冥漠隱微之中。化而為(wei) 分殊,由冥漠隱微變為(wei) 條分縷析,為(wei) 一事一物之定則,不唯有限,而且可執,所謂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由理一化為(wei) 分殊,由體(ti) 轉為(wei) 用,由本體(ti) 化為(wei) 現象,即由絕對化為(wei) 相對,必有一分化之開端。理一為(wei) 絕對,為(wei) 一切之本源,無開端,亦無終端。分殊為(wei) 相對,為(wei) 一切之具象,則有開端,亦有終端。此一開端便是動之微。故自形而上向形而下之開顯言,曰幾;自形而下之受命而為(wei) 推擴之端言,曰微。所謂知微者,知此也。

 

形上不可懸空,而轉為(wei) 形下,在形下之流行中持存形上之本源。故有隱必有顯,有微必有明。唯當人有知之時,早已散在形下之中,為(wei) 一分殊之存在。故天命首在複性,即用見體(ti) ,先複歸本源,而後依體(ti) 起用,開物成務。所謂工夫之不間斷,即在形下時時持存形上,在開物成務中處處依體(ti) 起用。用又乃由微至明之過程,故成敗之樞機端在微處。微處如何用功?預見其理也。預見其理,然後循理而行,預定其事,便可放諸四海,吞吐八荒也。

 

故知幾之後,工夫隻在預理。所謂預理者,大抵有二義(yi) ,一是預知其理,一是預定其事。天下萬(wan) 物,理與(yu) 事而已,因事從(cong) 屬於(yu) 理,故以理統事,而曰預理,預知道體(ti) 之理一轉為(wei) 事物分殊之理也。又,理者治理也,知其理而不耽空,見幾而行,神感神應,知其理必定其事,亦歸之曰預理,預為(wei) 治理也。預知其理,預定其事,此理是理一轉為(wei) 分殊之開端,此事是依理則而推蕩之措置,便是依體(ti) 起用,循理治事,何理不自天道中來,何事不合天道之規?有源必有流,源遠而流長,源清而流潔,預理則先立其大也,小者何能奪?

 

人之修齊治平,處物處我,本體(ti) 上如何做工夫?唯從(cong) 用之開端處下手。《易傳(chuan) 》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wan) 夫之望。”《中庸》曰:“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yu) 入德矣。”微者,彰之初也,柔者,剛之始也,知彰之微,知剛之柔,始得不二之道,動容周旋,無不中禮,可為(wei) 萬(wan) 夫之望,其德立也。流衍不長,隻責本源不遠;工夫不穩,隻責本體(ti) 不明;行道有間,隻責幾微不審。本源既充實,自能馴致於(yu) 美大聖神之境也。

 

何以預理?由隱而之顯,由微而之明,據形上之體(ti) 而得理一,轉為(wei) 形下之用而得分殊。吃緊處在理一向分殊之滑轉。理一之把握,必由主體(ti) 而上遂本體(ti) ,直觀性道,使無主體(ti) 之覺知,亦無本體(ti) 之開顯,故主體(ti) 率先挺立。主體(ti) 既立,而後縱貫本體(ti) ,凝道於(yu) 身,複又轉身推開,對觀客體(ti) ,尊客體(ti) 之性質,順外物之機宜,以定主客相待之理,即得分殊之理也。此間無主體(ti) 孤立妄動,亦無本體(ti) 壓抑覆蓋,而以主體(ti) 縱貫本體(ti) ,橫攝客體(ti) ,於(yu) 天人物,各有安排。即主體(ti) 即本體(ti) ,即主體(ti) 即客體(ti) ,由渾無罅縫,而十字打開,吾儒之神聖性依本體(ti) 而顯,規範性依客體(ti) 而顯,主體(ti) 性當中而立,三才之道備矣。

 

從(cong) 今而後,隻是念念預理。一日之計在於(yu) 晨,可預一日之理,可定一日之事,親(qin) 親(qin) 如何?仁民如何?愛物如何?一年之計在於(yu) 春,可預一年之理,進德如何?修業(ye) 如何?在家如何?在邦如何?先儒雲(yun) :“不患妨功,唯患奪誌。”無論智愚,一旦立誌,便是醒覺,覺時即可求道,悟道即可行道,行道須知幾,知幾須預理。自垂髫至於(yu) 耄耋,自華夏至於(yu) 夷狄,自貧窮至於(yu) 富貴,無時無處不可預理也。預理則知幾,知幾則明道,明道則時時在聖域中陶冶也。

 

夫體(ti) 用寓於(yu) 大化,流行無斷絕,體(ti) 用無斷絕,知幾無斷絕,預理無斷絕。時時預理,處處預理,占得先機,不落後著,乃為(wei) 第一義(yi) 工夫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劉青衢】知幾說

【下一篇】【劉青衢】必事說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