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瑞士前駐華外交官賀彼得:漢字“仁”代表了怎樣的人權觀?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4-11-24 22:21:52
標簽:

原標題:《漢字“仁”代表了怎樣的人權觀?

——專(zhuan) 訪瑞士前駐華外交官賀彼得》

受訪者:賀彼得

采訪者:劉關(guan) 關(guan)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九日丁亥

          耶穌2024年11月19日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於(yu) 1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此次研討會(hui) 旨在依托古代經典文獻闡發中國人權發展理念。

 

中華經典中蘊含哪些人權思想?中西人權觀念的主要差異是什麽(me) ?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道路有何獨特性?中國對全球人權事業(ye) 可以作出哪些貢獻?瑞士前駐華外交官賀彼得(Peter Hediger)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典籍中蘊含的哪些人權思想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賀彼得:“人權”一詞的標簽可能各不相同,但內(nei) 涵都是一樣的。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紛呈,但其主要關(guan) 注點之一都是對人的保護和愛。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hui) ,對政府持不同態度的儒家和道家都關(guan) 心整個(ge) 社會(hui) 的福祉和良好運轉。善治和落實人權的第一個(ge) 前提是強調每個(ge) 人的自我完善,第二個(ge) 前提是包括基層在內(nei) 的所有人必須過上富裕生活。

 

中國人權的一個(ge) 核心思想可見於(yu) 儒家經典《禮記》,其中提到:“仁者,義(yi) 之本也,順之體(ti) 也,得之者尊。”這句話也被《康熙字典》引用,以解釋“仁”字。要理解這句話的正確含義(yi) ,必須分析“仁”字。它由“人”和“二”組成,表達的是一個(ge) 人對其旁邊的人、同伴或鄰居的態度。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認為(wei) ,“仁”即“親(qin) 善”“仁愛”,並引用道家哲學家莊子的“愛人利物謂之仁”加以闡釋。

 

另外,管仲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觀點。孔子倡導人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權利。無論中國處於(yu) 何種政治製度下,教育方麵的這一傳(chuan) 統都能被感受到。孟子指出:“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他的民貴君輕思想隨後得到進一步發展。

 

 

 

2024年10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聶榮縣中學,學生展示計算機編程作品。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世界人權宣言》的創立者稱,該宣言源自18世紀美國和法國革命的思想,一些西方國家現在依然這樣說。然而,這種觀點是不全麵、失之偏頗和錯誤的。各類中國典籍更早出現許多相應的、以民為(wei) 本的思想。不難發現,中國在曆史進程中積累了豐(feng) 富的善治理念和智慧。其中許多思想可能以不同的名稱出現,但其內(nei) 容與(yu) 《世界人權宣言》的理念相同或接近。它們(men) 不是來自司法框架的法律,而是作為(wei) 具有道德約束力的義(yi) 務向統治者提出的。

 

中新社記者:中西人權觀念的主要差異是什麽(me) ?

 

賀彼得:總體(ti) 而言,人權涵蓋國家權力與(yu) 公民個(ge) 人權利之間的關(guan) 係。在西方的人權概念中,後者有時被過分強調。甚至個(ge) 人觸犯了法律紅線,偶爾也會(hui) 在人權的保護傘(san) 之下獲得寬大處理。大多數西方國家有嚴(yan) 格的禁毒法律,但他們(men) 有時候卻對消費者和供應商的違法行為(wei) 視而不見。這種寬容以個(ge) 人自由為(wei) 借口,不管這種自由會(hui) 對整個(ge) 社會(hui) 造成多大危害。中國的觀念恰恰相反,國家首先努力改善民生。如果一個(ge) 人仍然生活在艱難困苦之中,其理論上可以享有的所有自由又有何用?

 

 

 

2024年1月23日,長沙遭遇持續低溫寒潮天氣,當地各部門全力做好各項應對措施,確保市民“菜籃子”供應充足。圖為(wei) 商戶在長沙紅星全球農(nong) 批中心售賣蔬菜。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人權不能被濫用來削弱法律。一個(ge) 國家必須在國家權力和個(ge) 人權利之間尋求平衡,以保障所有人的福祉。中國在處理國家權力與(yu) 個(ge) 人權利微妙平衡方麵的經驗可能比任何國家都更早、更深入且更具持續性。

 

中新社記者: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道路有何獨特性?

 

賀彼得:中西人權的標簽可能不同,但延續性使中國的人權事業(ye) 獨樹一幟。這也源於(yu) 深受孔子思想影響的中國教育體(ti) 係,堅持教育不分階級。對教育重要性的認知促使人們(men) 意識到思想傳(chuan) 承對當下的重要意義(yi) 。

 

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道路的另一獨特之處是沒有用教條的、傳(chuan) 教士般的熱情去強迫別國接受自己的觀點。中國行事有邊界,對國內(nei) 有利的事物從(cong) 沒有強加給其他國家。中國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樹立模範榜樣來落實人權,並充分意識到這是一個(ge) 動態過程。

 

比如,中國關(guan) 於(yu) 國家權力和個(ge) 人權利關(guan) 係方麵的考慮僅(jin) 限於(yu) 其疆域內(nei) ,導致外界忽視了這些思想成就。當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周邊國家,發現中國在日常生活中的治理方式比他們(men) 國家的做法更有效率,便會(hui) 自願借鑒中國的製度。

 

 

 

2022年7月23日,民眾(zhong) 在重慶廣陽島一處露營地搭起帳篷,享受夏日傍晚的愜意。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中新社記者:當前環境下全球人權治理主要麵臨(lin) 哪些挑戰?中國可為(wei) 全球人權治理作出哪些貢獻?

 

賀彼得:當前環境下全球人權治理麵臨(lin) 的主要挑戰在於(yu) ,一些西方國家試圖將人權作為(wei) 西方文明的成就加以壟斷和利用,甚至聲稱在製定和實施人權標準方麵,它們(men) 居於(yu) 主導地位是合法的。把這一要求與(yu) 西式民主掛鉤,並當成保障人權的唯一可接受模式,是尤為(wei) 不合理的。

 

如今,隻有在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中,每個(ge) 國家都對自己的特殊需要負起責任,《世界人權宣言》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落實。除聯合國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內(nei) 部的社會(hui) 差異外,最大的不平等在於(yu) 一些有影響力的大國拒絕承認和尊重成員國不同的政治製度。西方將現有世界分成實行民主和不實行民主兩(liang) 大陣營的做法太過簡單。

 

事實證明,在盲從(cong) 西式民主路線之外,中國已經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正如管仲所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中國成功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遲早會(hui) 有模仿者加入進來,摒棄西方片麵、錯誤的主張。(完)

 

受訪者簡介:

 

 

 

賀彼得。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賀彼得(Peter Hediger),瑞士前駐華外交官。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