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芬】推動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穩致遠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4-11-24 22:17:06
標簽:

推動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穩致遠

作者:向芬(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來源:《大眾(zhong) 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十月十九日丁亥

          耶穌2024年11月19日

 

毫無疑問,展示型、灌輸型的“交流”已無法達成“交流”,更無法形成“互鑒”。未來在儒家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中,唯有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遠
 
在麵向海外傳播儒家文化時要把握重點、刪繁就簡,主動降低文化語境。比如,結合地域文化核心特征,打造簡單易記、特色鮮明的儒家文化標識、文字符號來加強文化識別,形成文化品牌。山東提出的“一山一水一聖人”就是具有高辨識度的文化符號,“孔子文化節”“媽祖祭典、黃帝陵祭典和祭孔大典”也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誌性文化品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文明正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擁抱世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中提出,要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chuan) 播體(ti) 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全麵提升國際傳(chuan) 播效能,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製。以儒家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因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是世界文明的燦爛瑰寶,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麵對新的挑戰,未來在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和交流中,要發揮好各種中間橋梁的作用,唯有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遠。

 

儒家文化對世界文明影響深遠

 

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對世界文明影響深遠。在東(dong) 亞(ya) ,日本、朝鮮半島等地都有祭孔的傳(chuan) 統。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收藏的一組文字圖屏風繪畫精美,上書(shu) “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等大字。此屏風圖文結合,以儒家思想為(wei) 主題,充分體(ti) 現了韓國社會(hui) 對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重視。

 

儒家思想不僅(jin) 對東(dong) 方文明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還跨越重洋傳(chuan) 到歐洲,為(wei) 西方啟蒙運動注入思想靈感。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jia) 孔子所提倡的思想,具有與(yu) “牛頓萬(wan) 有引力定律”一般的普遍性。伏爾泰本人也被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讚譽為(wei) “歐洲孔夫子”。而在當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普鳴憑借講授孔孟學說,一度成為(wei) 學生追捧的“網紅”。

 

在儒家文化賡續傳(chuan) 承中,以華人華僑(qiao) 、華人社團、華文報社和華文教育為(wei) 橋梁,聖賢思想跨越時空、跨越國界實現了文明交流互鑒,贏得了國際友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海外華人華僑(qiao) 的積極響應與(yu) 支持,使得儒家文化所蘊含的思想體(ti) 係、價(jia) 值準則等“觀念性形態”和當地文化互補互融,同時其承載的生活方式、傳(chuan) 統節慶等“實踐性形態”也和在地族群相交相融。

 

不過,在當今世界範圍內(nei) 的儒家文化傳(chuan) 承和文明交流互鑒受到了嚴(yan) 峻挑戰——

 

一是,一些政治勢力或極端團體(ti) 對中華文化傳(chuan) 承活動予以抵觸,這暴露出某些國家和地區殘存著的種族偏見。比如,美國國會(hui) 眾(zhong) 議院所發起的針對“中國利用‘孔子課堂’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的聽證會(hui) ,引發了有關(guan) 種族主義(yi) 、反亞(ya) 裔仇恨的辯論。

 

二是,某些國家不斷炮製所謂“中國威脅”“外來文化滲透”“文化入侵”等論調,並刻意製造矛盾衝(chong) 突。過去,推崇儒教的朝鮮、日本和越南等亞(ya) 洲國家都有興(xing) 建孔廟的傳(chuan) 統,但如今興(xing) 建孔廟時,卻會(hui) 被視之為(wei) 複興(xing) 舊製度與(yu) 迷信,同時,還將孔子看作與(yu) 本國毫無關(guan) 聯的曆史人物。

 

三是,一些國家受到強製同化政策遺緒的影響,部分華人華僑(qiao) 所秉持的中華文化特性隨著時過境遷越來越淡薄,中文水平、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代際差異愈發明顯,尤其是新生代華人華僑(qiao) 與(yu) 中國的情感連接更為(wei) 弱化。

 

多途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各國各代的華人華僑(qiao) 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和傳(chuan) 承存在一定的差異,文明交流互鑒的有效模式始終需要不斷探索。毫無疑問,展示型、灌輸型的“交流”已經無法達成“交流”,更無法形成“互鑒”。未來在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承和交流中,需要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遠。

 

第一,健全文化交流機製,暢通文化交流渠道,形成多元互動的儒家文化交流互鑒平台。過去,在儒家文化影響下,華人華僑(qiao) 主動發起回到中國尋根祭祖的民間行為(wei) ,中國政府也全方位支持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一係列針對青少年的“尋根之旅”“祭祖祭孔”“研學夏令營”,邀請華裔青少年來到中國進行沉浸式的體(ti) 驗活動,起到了讓儒家文化入心入腦的效果。未來,在那些對儒家傳(chuan) 統價(jia) 值理念接納程度高的國家和地區,應積極暢通互學互鑒的渠道,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旅遊、考古等領域的合作,加強議會(hui) 、政黨(dang) 、民間組織、學校、媒體(ti) 等機構的往來,密切婦女、青少年、網紅和企業(ye) 家等群體(ti) 的交流。通過文明論壇、經典譯著、文藝演出、展示展覽、民俗體(ti) 驗等方式,打破國際交往的壁壘,促進儒家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發揚光大。

 

第二,打造網絡文化矩陣,豐(feng) 富儒家文化的傳(chuan) 播元素,打造便於(yu) 廣泛傳(chuan) 播的文化符號。儒家文化除了帶有正統性、嚴(yan) 肅性的觀念形態之外,還有許多接地氣的實踐形態值得去推廣。儒家文化傳(chuan) 承和交流互鑒既可以體(ti) 現“黃鍾大呂”“高山流水”,也可以展現“下裏巴人”“人間煙火”。應充分運用社交媒體(ti) 、短視頻平台、自媒體(ti) 以及流量網紅等傳(chuan) 播手段,利用科技、戲曲、民樂(le) 、手工藝等文化元素,充分鼓勵和調動青年人的能動性和創新性,與(yu) 時俱進打造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周邊產(chan) 品和生活方式。近年來,國內(nei) 諸多視頻平台已經成功“文化出海”,B站、騰訊視頻海外版WeTV、愛奇藝國際化應用iQIYI等陸續在東(dong) 南亞(ya) 主要國家落地,因地製宜推出不同內(nei) 容和語言版本的本土化應用程序,吸引了眾(zhong) 多東(dong) 南亞(ya) 網民對中國文化的關(guan) 注。在此“文化出海”過程中,華人華僑(qiao) 作為(wei) 本土創作者和推廣者,可以幫助平台企業(ye) 克服語言障礙、了解民眾(zhong) 需求、彌合文化差異,生產(chan) 更有針對性的、可觀可感可玩的文化產(chan) 品,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增強儒家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另外,在麵向海外傳(chuan) 播儒家文化時要把握重點、刪繁就簡,主動降低文化語境。比如,結合地域文化核心特征,打造簡單易記、特色鮮明的儒家文化標識、文字符號來加強文化識別,形成文化品牌。山東(dong) 提出的“一山一水一聖人”就是具有高辨識度的文化符號,“孔子文化節”“媽祖祭典、黃帝陵祭典和祭孔大典”也已成為(wei)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誌性文化品牌。

 

第三,大力支持華文教育,提高語言教學水平,提升文化傳(chuan) 承和交流互鑒意識。實際上,隨著中資企業(ye) 對外投資和業(ye) 務的快速發展,他們(men) 對於(yu) 本地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並且中資企業(ye) 的工資待遇普遍高於(yu) 當地職業(ye) 薪資,因此不僅(jin) 華人華僑(qiao) 有中文學習(xi) 的長期需求,本地人才也有強烈的中文學習(xi) 動機。華文教育是傳(chuan) 承儒家文化、達成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華文教育既可以讓世界民眾(zhong) 通過儒家經典文獻研習(xi) 凝練精妙的中文語言,也可以潤物無聲地領會(hui) 到儒家文化的價(jia) 值觀念、道德規範等傳(chuan) 統精髓,還可以通過儒家經典故事和中國發展理念的講述讓世界民眾(zhong) 了解一個(ge) 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華文教育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目前需要解決(jue) 現存的教師、教材、教法問題,出台一些優(you) 惠便利政策和靈活的教育體(ti) 係,處理好孔子學院、華人社區、華教機構、華文媒體(ti) 和華商組織的關(guan) 係,形成穩定、持久、良性的華文教育發展格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都需要各個(ge) 國家和各個(ge) 民族代代相傳(chuan) ,在平等交流、學習(xi) 和借鑒基礎上,才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特質、挖掘文化間的同質元素、觸發文化共情心理、深化互信互動效果。儒家文化承載著賡續中華文脈的囑托,夯實了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人文基礎。未來,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傳(chuan) 播渠道來連接不同國家和地區、促進全球文明交流與(yu) 互鑒,讓儒家文化的獨特意蘊、精神追求和思想光芒抵達更多人的心靈,讓世界人民享受更富內(nei) 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文明圖景。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