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雲(yun) 鋒《中國文語哲學芻議》出版
羅雲(yun) 鋒著,《中國文語哲學芻議》
上海三聯書(shu) 店,2024年7月第一版(全書(shu) 近五十萬(wan) 字)
作者簡介
羅雲(yun) 鋒,華東(dong) 政法大學教員。華東(dong) 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法學博士後,社會(hui) 學博士後(後退站)。
獨立撰寫(xie) 出版有《中國現代文學史書(shu) 寫(xie) 的曆史建構》《人情社會(hui) 學思考劄記》《禮治與(yu) 法治》《文教與(yu) 政教》《孟子解讀》《孟子廣義(yi) 》《論語廣辭》《大學廣辭;中庸廣辭》《中國文語哲學芻議》等20本著作, 將要出版《不舍獨看風景》(詩集)《孟子廣辭》等書(shu) 。在國內(nei) 外發表各學科論文八十餘(yu) 篇。獨力完成一項傳(chuan) 播學國家社科青年課題。
碩士、博士階段主要鍾情濡染文史哲(如中國近現代學術史、西方哲學、科學哲學、曆史哲學與(yu) 史學理論等)。其後學術興(xing) 趣擴展而兼及社會(hui) 學、人類學、心理學、法學、教育學、新聞傳(chuan) 播學、政治學等領域。近來主要關(guan) 注中國古代哲學、中國文語哲學、中文哲學與(yu) 中國哲學、新經學,與(yu) 西方分析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或智識哲學等,以及“(古今)文語與(yu) 現代中文漢語文學、中文漢語文學理論的重審與(yu) 重造”這一論題。並將進一步擴展到經濟學(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政治、世界史等領域。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稿打破學科間之藩籬界限,在 大學術視野和知識結構下進行跨學科的貫通分析論述。具體(ti) 而言,乃從(cong) 漢語文字學、音韻訓詁學,漢語語言學(包括漢語語義(yi) 學、語法學、漢語史、詞匯學等),中文哲學與(yu) 漢語哲學,中文語言哲學或漢語語言哲學,中國文語哲學,漢語文化學,翻譯學,中文文學與(yu) 漢語文學;西方文字學與(yu) 世界文字學,西方語言學與(yu) 世界語言學,西方語言哲學、分析哲學、心靈哲學或智能哲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知識論等多學科進行貫通分析論述,有時又旁涉其他人文學科和社會(hui) 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等,比如心理學、智能科學等,乃為(wei) 真正博通之學或通人之學。
緣起
字與(yu) 詩
閒來讀字書(shu) ,
歡喜想陶杜。
說文廣韻熟,
詩辭自宏富。
題中國文語哲學
(讀音韻訓詁類書(shu) ,聊寫(xie) 近年來所思所悟——亦為(wei) 中國文語哲學、中文文語哲學或漢語語言哲學而作。)
閒翻字書(shu) 堪可喜,
妙思足資新文語。
天下學問識字始,
人間心事文言基。
詩文辭章有本原,
道義(yi) 政事得憑依。
正名正語正道理,
正心正義(yi) 正風氣。
目錄
自序
凡例
緣起
字與(yu) 詩
題中國文語哲學
緒論:
“中國文語哲學”正名
何謂“文語哲學”?
所謂“文”者
所謂“語”者
所謂“文語”與(yu) “文語係統”者
所謂“文語哲學”者
若幹補論
何謂“中國文語哲學”?
何謂“中國”?
“漢語語言哲學”或“中文文語哲學”之辨析
補論“中國文語哲學”
文與(yu) 文學;大文學與(yu) 小文學,或生情文學、情辭文學
何謂“文明”、“文化”?
中文與(yu) 中國
何謂“中國”?
“中國”之英譯或外譯
文、字、名、語、言、詞、辭
……
參考書(shu) 目
後記
自序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人倡導所謂“言、文合一”(亦可謂“語、文合一”)以來,今人或以為(wei) 言、文無別(或“語、文無別”),乃每多混淆“言與(yu) 文”或“語與(yu) 文”,而或以言、語、言語或語言等來包含乃至僭替“文”(或“文字”等),無形中而忽略、無視或輕視“文”(以及“字”,或“文字”、“漢字”等),每言乃至衹說“語言”、“言語”“漢語”(或“英語”、“法語”、“德語”、“日語”等)、“語言學”、“語言哲學”等,而“文”(乃至“字”或“漢字”等)卻往往從(cong) 許多人的言詞、概念、言說或論述中消失不見。
這卻是一個(ge) 致命的忽視和巨大的誤解,尤其是對中國文語而言更是如此。
蓋所謂歐西字語或“語言”(language),多為(wei) 拚音字語或“語言”;所謂“拚音字語”者,主以字記音而以音表義(yi) 也,故其本來“音、字合一”;近世歐洲民族主義(yi) 興(xing) 起後,(歐洲各國)乃群相擺脫中世紀上層精英人士或階層所用之拉丁語,乃至擺脫歐洲之所謂“斯文傳(chuan) 統”(又如美國生情文學作家馬克-吐溫之抨擊其時之英語“斯文”傳(chuan) 統或“雅言”傳(chuan) 統,Whittier Birthday Speech by Mark Twain),則又能“言、字合一”或“言、文合一”,正是本然而不難無妨也。
然而中國文語卻與(yu) 歐西拚音字語大不同,乃是意象文字及建基其上之意象文語,固不可等同視之,而或糊塗或故意混淆之。所謂中國文語者,中文中語或中文漢語也。其與(yu) 拚音字語之根本區別,在於(yu) 有“文”,故曰“文語”。然則何謂中“文”?何謂中“語”?何謂中“言”?此則不可不先以中文中語為(wei) 本位而解之也。何以解之?溯源尋流也,古曰訓詁、解字、正名、考文等,今曰詞源學、詞語考古學之研究等。
文:《說文解字》曰:“ 。文,錯畫也,象交文。”《說文解字注》曰:“
。文,錯畫也。錯當作逪,逪畫者䢒逪之畫也。《考工記》曰:靑與(yu) 赤謂之文。逪畫之一耑也。逪畫者,文之本義(yi) ;彣彰者,彣之本義(yi) ;義(yi) 不同也。黃帝之史倉(cang) 頡見烏(wu) 獸(shou) 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shu) 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象交文,像兩(liang) 紋交互也。紋者,文之俗字,無分切,十三部。凡文之屬皆從(cong) 文。”《康熙字典》又引文曰:《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古今通論》:倉(cang) 頡造書(shu) ,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
亦可從(cong) “文”之字源或字形起源與(yu) 演變軌跡中得一啟發,尤其是根據甲骨文、金文之字形進行某種揣測,則“文”之本義(yi) 蓋或從(cong) 當時先民身上所著之原始簡樸衣物或衣飾等物上,或天文地理、鳥獸(shou) 蹏迒之跡、繩索或結繩等物上,得其造字靈感,然後引申而指涉一切錯畫紋理,又引申用為(wei) “文字”等。東(dong) 漢許慎乃通約解之為(wei) “錯畫”,即紋理錯畫或紋線錯畫也。
吾人今細揆諸甲骨文、金文字形,或曰其象似像原始先民身上之衣物,以藤條、樹皮條、麻條乃至其他材質繩索類交叉或交織而成紋理衣物,又或似以漆、采等塗料繪製各色圖案(如牛角、牛頭,如心臟之形等)於(yu) 衣物上而成圖案衣物,然後披於(yu) 上身以遮體(ti) 護身遠害禦寒(實用功能),以自妝(“文”之,飾之)觀美(觀美或審美功能),以自高(猶今曰自高身份、身價(jia) 或誇飾、誇富等)威嚴(yan) (乃至恐嚇之,而無論恐嚇人或野獸(shou) 等)(禮文功能或自標文明功能),以區分標誌(誌以別之)(身份區別功能)等。然亦未必僅(jin) 涉“衣物”,亦可是天文地理(河圖洛書(shu) )、鳥獸(shou) 蹏迒之跡(倉(cang) 頡造書(shu) 契,伏羲製八卦)、繩索或結繩等之“文”或“紋”也。
蓋就其(“文”字)造字所據之物實而言,蓋甚夥(huo) ,無法一一列舉(ju) ;而就其造字所據之物象而言,其初或為(wei) 簡單線條、紋理,其後則有圖案等,總之皆不離其“象”與(yu) “紋”。而無論紋理與(yu) 圖案,其字形亦隨之稍有繁有簡,其字所指涉之物實或所謂“意義(yi) ”(meaning)亦有所區異,或指線條紋理及其錯畫,或指衣物衣飾,或指審美圖案或文飾圖案,或指文明(相對於(yu) “野”“拙”)威儀(yi) 或威嚴(yan) 乃至權財等級,或指天文地理、鳥獸(shou) 蹏迒之跡、結繩等之“文”或“紋”等。又其後,人類文明繼續發展,上述諸物又或另各有專(zhuan) 字表示,而因族群與(yu) “文化”融合,使得“文”之涵義(yi) 更為(wei) 寬泛豐(feng) 厚,乃可包括上述諸點諸條。至於(yu) 戰國秦漢以來,字形乃簡約之定為(wei) 今之“文”字,而許慎乃以“錯畫”解之,是取其最簡略之共性“意義(yi) ”而通約解之也——然亦於(yu) 《說文解字敘》中歷敘“文”之“文字”之意或“造字”之歷史。
綜上,揆諸“文”之字形、字義(yi) 發源史和發展史,或先秦有關(guan) “文”之訓詁史等,可知“文”之字義(yi) 從(cong) 其初便頗為(wei) 包含廣泛也。故筆者於(yu) 本書(shu) 中對於(yu) “文”字涵義(yi) 之重審縷析,亦不過是溯源返本存真而已。
(以上圖片,乃截取頁麵於(yu) “漢典”網站。)
語:《說文解字》曰:“ 。語,論也。從(cong) 言吾聲。魚舉(ju) 切。”《說文解字注》曰:“
。語,論也。此卽毛、鄭説也。語者,禦也。如毛説,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如鄭説,與(yu) 人相荅問辯難謂之語。從(cong) 言吾聲。魚舉(ju) 切。五部。”
言:《說文解字》曰:“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從(cong) 口䇂聲。凡言之屬皆從(cong) 言。語軒切。〖注〗
、
,古文言。”《說文解字注》曰:“
。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大雅》毛傳(chuan) 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論,正義(yi) 作荅。鄭注《大司樂(le) 》曰:發端曰言,荅難曰語。注《襍記》曰:言,言己事;爲人說爲語。按三注大略相同。下文語,論也。論,議也。議,語也。則《詩》傳(chuan) 當從(cong) 定本、集注矣。《爾雅》、《毛傳(chuan) 》:言,我也。此於(yu) 雙聲得之,本方俗語言也。從(cong) 口,䇂聲。語軒切。十四部。凡言之屬皆從(cong) 言。”
從(cong) 字形字義(yi) 分析看,文與(yu) 語、言之區分很清楚,詳細解讀分析可參見本書(shu) 緒論,茲(zi) 不贅述。大要而言之,“文”為(wei) 文字(又文象、文飾、文辭、文道、文明、文化等),“言”、“語”為(wei) 口言,本來不同,胡可混淆之!若曰以“語”、“言”或“語言”包含其“文”,則亦一曰名、義(yi) 不侔合,不能顧名思義(yi) ,乃多誤解,二曰有遮蔽忽視其“文”之弊端。而其後果,則有更嚴(yan) 重者。故皆不妥。
實則所謂language,本來兼包字、語等意,若欲以中文固有字法或文法(單字單義(yi) )而較為(wei) 準確譯之,或中外一字一字對譯,吾意以為(wei) 或可借字譯為(wei) “呅”,又或可權宜譯為(wei) “字語”(涉及中國情形,則為(wei) “文語”),而似不可譯為(wei) “語言”。因在中文中,或揆諸中文字法字義(yi) (本義(yi) ),“語”、“言”大抵皆衹涉口語、口言或聽覺,並未直涉其“文”,故“語言”之譯或有遮蔽其“文”之嫌疑弊端。若果以“呅”譯language,則English\German\French或今之所謂英語、德語、法語等,乃可譯為(wei) 英呅、德呅、法呅,或英國字語、德國字語、法國字語等。此就其準確之翻譯而言,雖然,若以英語、德語、法語等譯English\German\French,或亦無大礙,蓋為(wei) 簡省故也;且中國人又或言英文、德文、法文等,則知中國人或中文究竟對“文”與(yu) “語”有明確區分,此是中文或中國人於(yu) “文、語”層麵之清晰思維。而歐西字語則傾(qing) 向於(yu) 使用總名如language(其所謂“字”“文”,蓋謂literal/literary/literate或literature之類),不似中國人傾(qing) 向於(yu) 嚴(yan) 格區分兩(liang) 者。(質言之,在英國字語中,有總名language,有分名如literary,其“語”,則或組詞以表之如spoken language;在中國文語中,有分名如“文”與(yu) “語”,似無單字之總名,今人乃以“語言”名之,則名實不符,可謂命名失當,故筆者乃以“文語”名之,乃曰名實相侔,而又能顧名思義(yi) 。)
揆其實,此皆因中文之獨特性和中文之深厚傳(chuan) 統,以及中文背後之更為(wei) 深廣之文化涵義(yi) 和文化傳(chuan) 統,如“書(shu) 同文”、“斯文”、“以文論道載道明道傳(chuan) 道等”、“天下文明”、“文化天下”、“文化大一統”等。故——或但——在中文與(yu) 中語裏,則必須有“文”,必須有“文語學”,不可衹說“語”而不言“文”。衹說“語”而不說“文”,就無形中便容易導致對中國“文”(又文象、文飾、文辭、文道、文明、文化等)或中國“文字”等的忽視、輕視乃至歧視等,這卻涉及、連動或牽動中國文化之根本,不可不察,又不可不講明而重視之。
歐西,則古有所謂“巴別塔”之說,亦有矯之而古拉丁文大一統之世;近世民族主義(yi) 興(xing) 起,遂重語,或重方言土語,即重地方“語、言”也,今之學界或名之為(wei) 所謂“語音中心主義(yi) ”、“聽覺中心主義(yi) ”等,而稍忽略、貶低、排斥意象與(yu) 視覺字、文等。亦有其偏頗處,吾今乃欲糾其偏,而明“文”之獨特價(jia) 值與(yu) 重要性質。
或曰:今人用“語”一字或“語言”一詞時,其意其實乃以“語”包“文語”,且“語”、“言”亦可引申為(wei) “文”,故汝不必如此拘泥本義(yi) 、膠柱鼓瑟、斤斤置辯苛責也。乃答曰:既用中文,便當符合中文字法與(yu) 文法,又當盡量使人能顧名思義(yi) ;然則其命名也,固當名義(yi) 相侔,乃至能顧名思義(yi) ,方為(wei) 正名正文之正法也;否則乃曰“不文”而不當也。然則揆諸字形字義(yi) ,一則當知“文是文,語是語”,語不能包文;二則又當知當強調“文”之特殊性和重要性,故命名為(wei) “文語”,而凸顯其“文”,至少提及於(yu) “語”之同等重要性,是吾意也。
竊以為(wei) ,Chinese一詞,有時可翻譯為(wei) 漢語,有時可翻譯為(wei) 中文,有時又當翻譯為(wei) 中國文語,尤其是“中國文語”。對此,不但中國人應明瞭這一點,也應向外國和世界說明這一點(如世界中國學或世界漢學等),不能僅(jin) 將其視為(wei) 一種“語”、“言”或簡單的記音記義(yi) 文字。質言之,中國不衹有“語”或“語言”,中國尤有“文”,有中國文字、中國文辭、中國道文、中國禮文、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也。反之,則衹知有“語”,不知有“文”,則多弊病,乃至於(yu) 中國文化、中國文明亦或將寖微矣。倘曰此或是我之杞人憂天,則固亦幸甚。然吾既有此憂此懼,故乃撰此書(shu) 以探討之。
當然,所謂“文語哲學”或“中國文語哲學”,其所關(guan) 涉之領域尤其廣闊,所關(guan) 涉之論題尤其重要,前者如今之所謂語言哲學(文語哲學、字語哲學、文字哲學等,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心靈哲學或智能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物理學或自然科學(吾所謂物理學或大物理學)、邏輯學、認識論或知識論、本體(ti) 論、名理論或名實論、形而上學或超物理學(metaphysics)、歐美分析哲學、語言學或語言文字學(語法學、語義(yi) 學、詞彙學,語法哲學、語義(yi) 哲學等)、文語文化、比較文語學與(yu) 比較文化學等(以上羅列未必全在同一邏輯層麵),後者如中國哲學、中文哲學、漢語哲學、文語主體(ti) 性與(yu) 文化主體(ti) 性之關(guan) 係、(從(cong) 自然農(nong) 業(ye) 文明到理技工業(ye) 文明之)文語現代化及其進展與(yu) 風力、文語與(yu) 邦國文化軟實力或影響力之關(guan) 係、文語與(yu) 科學(大物理學)或科技之關(guan) 係、文語與(yu) 思維或理性智識等之關(guan) 係、文語與(yu) 心靈或情意之關(guan) 係、文語與(yu) 道學或道理學之關(guan) 係及其現代化、文-言或語-意-物-實之關(guan) 係、中國文化之名實論或本體(ti) 論、中國文學理論、中文翻譯理論、中國文化理論等。此等論題皆和中國文語哲學有極大之關(guan) 係,又自有其重大之價(jia) 值,而皆可乃至皆當闌入中國文語哲學之研究範圍,而極深研幾,而思考究竟之,然後中國文語哲學之堂奧深廣博大,或可得以稍窺也。
質言之,有感於(yu) 中國文語之特殊性與(yu) 重要性(尤其是對於(yu) 中國、中國人、中國事業(ye) 和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中國文語哲學之豐(feng) 厚學術內(nei) 涵與(yu) 學術價(jia) 值,以及當下學術界對中國文語與(yu) 中國文語哲學之某種忽視、曖昧不明或偏離其根本等情狀,筆者雖學殖薄弱、才疏學淺而猶不揣譾陋,勉力為(wei) 之。並且,限於(yu) 篇幅和筆者當前之學殖積累、時間精力等因素,一時尚無法麵麵俱到、詳盡闡述,故乃是重在啓發與(yu) 倡導,多端思考而或各責奉獻其一端數端之是,合之或將以能求見其通也。雖然,其心誌則有之矣,其眼光見識,或亦有一二可觀。至於(yu) 通論,或有俟乎將來。
甲辰年三月初七(西元202404152209),羅雲(yun) 鋒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