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軍】大學學為善 ——《三亞學院學記》第六則解疏

欄目:意義理論
發布時間:2024-11-03 08:52:08
標簽:
陳彥軍

作者簡介:陳彥軍(jun) ,筆名東(dong) 民,男,西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棗陽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畢業(ye) ,現為(wei) 三亞(ya) 學院南海書(shu) 院研究員、學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wei) 儒學儒教與(yu) 大學教育,在《原道》、《儒學與(yu) 古典學評論》、《國家治理》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出版《從(cong) 祠廟到孔教》(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16年版)。

大學學為(wei) 善

——《三亞(ya) 學院學記》第六則解疏

作者:陳彥軍(jun)

來源:“閑雲(yun) 齋文化經典研讀”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一日辛未

          耶穌2024年7月6日

 

在2012年新生開學典禮的講話中,三亞(ya) 學院創始校長陸丹博士論及中國大學“一以貫之的一點堅守”,一一講明“大學學為(wei) 大”、“大學學為(wei) 尊”、“大學學為(wei) 重”、“大學學為(wei) 榮”、“大學學為(wei) 用”,最後止於(yu) “大學學為(wei) 善”。《大學》一書(shu) 中,曾子在開篇處述孔子言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若依朱子解,“明明德”為(wei) 發明本體(ti) ,“親(qin) (新)民”為(wei) “推以及人”,而“止於(yu) 至善”是修己治人俱達至“事理當然之極”;那麽(me) 我們(men) 可以說,學為(wei) 大、為(wei) 尊、為(wei) 重是大學學習(xi) 之本質本體(ti) ,學為(wei) 榮、為(wei) 用是大學學習(xi) 之功用工夫,而學為(wei) 善即本體(ti) 即工夫,是大學實現自身固有價(jia) 值而達成育人終極目標的當然呈現。

 

十二年人生一輪,大學亦然。2024年是三亞(ya) 學院向著升格三亞(ya) 大學目標奮進的關(guan) 鍵一年,我們(men) 有必要重溫陸丹博士為(wei) “大學學為(wei) 善”作的注解:

 

“大學尚學、崇善、不寵顯。在這裏,沒有人因為(wei) 家境貧寒受到鄙視,除非他放棄自己學習(xi) 的權力;沒有人因為(wei) 家世顯赫而受到另眼看待,除非他勤奮學習(xi) 並善待別人;沒有人因為(wei) 述而不作或者大器難成而蒙羞,除非他不學無術。在這裏,倡導學以致用,但絕不藐視所謂無用之學。在這裏,不鼓勵因任何權力和地位而傲慢囂張,因為(wei) 任何職業(ye) 角色的能力或成就,既是個(ge) 人努力也是團隊合力;因為(wei) 學業(ye) 與(yu) 學問成就,不隻是技術指標,同時還是道德尺度;因為(wei) 學有所成,注定不隻在責疑常識,責問權威,追問事實,追究公理,解難致用,追尋公認,同時還注定要拷問良知,追求崇高。知識,最終是為(wei) 了增進人類共同的幸福,在此無論是點滴累進還是突破創新的進程中,每個(ge) 人隻能持之以恒,虔誠向善。”

 

中國大學發祥自王官,西方大學脫胎於(yu) 宗教,都不約而同把尚學求真作為(wei) 自己首要的任務和顯要的標識。在甲骨文裏,“學”的字形由算籌“爻”加雙手或再加上房屋(學習(xi) 的場所)構成,金文在房屋下麵加“子”,表明教的對象,篆文承續金文,再經隸書(shu) ,終定型為(wei) 通行的正體(ti) “學”字。端詳“學”的甲骨文字形,仿佛看到了先民手捧算籌,正襟危坐,以赤誠之心一遍遍推演著宇宙之真諦、人生之奧秘,並一代代傳(chuan) 授、傳(chuan) 承下去的動人場景。由此,尚學之義(yi) ,必然是求知加持敬再加傳(chuan) 承。沒有求知,大學無法在世俗權力和神聖宗教之外樹立自己獨有的權威。沒有持敬,大學難免放逐人類的心靈而淪為(wei) 知識的奴仆。沒有傳(chuan) 承,大學將不再產(chan) 生融貫知識與(yu) 心靈的大師而走向坍塌。亦由此,大學必然將崇善作為(wei) 自己篤守的理念和追尋的標尺。

 

甲骨文中“善”字是個(ge) 會(hui) 意字,上從(cong) 羊,下從(cong) 兩(liang) 個(ge) 言字。羊的性情溫順,古人在祭祀和生產(chan) 生活中都跟羊有密切關(guan) 係,羊常常被視為(wei) 吉祥的象征。善從(cong) 羊從(cong) 言,並不是表示羊在說話,而是人們(men) 在交口稱讚“羊”一般的馴良美好的品性,或互相說吉祥美好的話。揣摩“善”的造字,可以體(ti) 會(hui) 到先民在生產(chan) 生活中,基於(yu) 物性與(yu) 人性,著意改善自然與(yu) 人而創造更美好人間的追求與(yu) 實踐。圍繞性之善惡一直有爭(zheng) 議。

 

但關(guan) 於(yu) 性惡的判斷,基本上都是基於(yu) 單一或外在視角,而性善論則是全息或內(nei) 在視角。天地間萬(wan) 物是聯係的、發展的,是在對話的、在感應的,萬(wan) 物的和諧共生不僅(jin) 是至善至美的,也是人參讚化育的世界之事理所當然,狹隘的、外在的所謂學習(xi) 是不可能認識這一聯係和發展的、萬(wan) 物一體(ti) 的世界的。故而,大學尚學,就必然把崇善作為(wei) 根本和歸宿。正因為(wei) 善是萬(wan) 物由內(nei) 而外的應然呈現,善是互聯互通世界的事理當然,所以,善絕非靠邀寵和自誇能夠呈現,大學崇善必然不寵顯。皓首窮經、青燈黃卷、飯疏食飲水、三年不窺園等,從(cong) 來是大學的獨有風景和風骨。

 

大學尚學,學習(xi) 之勤惰,學問之多寡,學識之精粗,學行之昂卑,永遠是大學裏褒貶人物的根本依據;出身、容貌、財富、地位、權力等一切世俗所看重者,在大學裏都應當等而下之,淡然看待。如果在大學裏有人因為(wei) 家境貧寒而遭到鄙視,那麽(me) 大學人就應該反省大學精神是否已然遺落。家境貧寒常表現在衣惡衣食惡食,而誌於(yu) 學者,又何人會(hui) 追求華衣玉食?孔子說:“士誌於(yu) 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yu) 議也。”在大學校園裏,放棄自己學習(xi) 的權力,才會(hui) 受到鄙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wei) 伊消得人憔悴”,那是尚學誌道的大學人清貧而美麗(li) 的風骨。

 

大學崇善,物性之顯微,人性之明暗,萬(wan) 物之通塞,治道之隆替,始終是大學裏聚訟研討的中心內(nei) 容;家世或成就不過偶為(wei) 對坐閑聊的佐料,在大學裏不會(hui) 成為(wei) 津津樂(le) 道的談資。如果在大學裏有人因為(wei) 家世顯赫或成果斐然而被另眼看待,那麽(me) 大學人就應該反省“止於(yu) 至善”還是不是大學的銘鑒。家世顯赫指向於(yu) 前輩,成就斐然代表著過去,大學人不忘來路,但永遠癡迷於(yu) 於(yu) 穆不已,熱衷在上下求索。在大學校園裏,勤奮學習(xi) 並善待別人的人,大家或許會(hui) 讚及他的良好家世熏育;述而不作或大器難成的人,如果不是不學無術且賣拙邀譽,大家一定會(hui) 引為(wei) 同道,攜手致力於(yu) 雖一時寂寞卻注定輝煌的崇善事業(ye) 。

 

為(wei) 學日益,為(wei) 善日不足。大學尚學,則必然倡導學以致用;大學崇善,則絕不藐視所謂無用之學。朱子重視積累學問,他講大學之道,明明德是自修、自覺,新民是推己及人、先覺覺後覺,止於(yu) 至善是修己治人都“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三者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過程;陽明講求知行合一,他講大學之道,明明德是“立其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體(ti) ”,親(qin) 民是“達其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之用”,止於(yu) 至善是“明德、親(qin) 民之極則”,三者本是一體(ti) 一事。一多相攝,有無相生,虛實相濟,大學之教,本就有漸、頓兩(liang) 種相依相存的方法。朱子偏重漸教,提倡一事不知以為(wei) 恥,學者知識廣博則必能有以致用,但也難免錮實而不足以應變。陽明偏重頓教,提倡致良知、必有事,學者崇德踐履則或顛連於(yu) 無用之學,但大事因緣處必現此輩功業(ye) 。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社會(hui) 發展以物質生產(chan) 為(wei) 基礎,以家國組織為(wei) 保障,權力和地位從(cong) 來是社會(hui) 良性運轉的必要構件。作為(wei) 文化高地和首善之區的大學,絕不能以蔑視權力和地位來自標清高,但一定要用涵養(yang) 學問和鑄造人格來啟迪和示範全社會(hui) :權力要合法依規來用,地位要居仁由義(yi) 來守。所以,大學不會(hui) 鼓勵因任何權力和地位而傲慢囂張,而是致力於(yu) 用教書(shu) 育人、科學研究與(yu) 服務社會(hui) 來涵育大學人的職業(ye) 能力或成就,使每個(ge) 大學人都能厘清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的邊界,都能認識到,任何職業(ye) 角色的能力或成就皆靠個(ge) 人努力與(yu) 團隊合力來共同鍛造。

 

“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循習(xi) 學業(ye) 與(yu) 深造學問,單憑自然本能,要麽(me) 觸物皆驚,要麽(me) 淩轢傲物,不可能認識到群己權界而老實遵循為(wei) 人處世的技術指標,更不可能覺悟到人參天地而踔厲踐行希賢希聖的道德尺度。“學,效也”;“學,覺也,悟也”。學有所成,從(cong) 來就是向上下四方求索與(yu) 向心靈深處探求的合一。真理即德性,責疑常識、責問權威、追問事實、追究公理、解難致用、追尋公認,注定不是學有所成的全部標識;德性即真理,拷問良知,追求崇高,永遠是大學人學為(wei) 君子,學為(wei) 聖人的全副精神。

 

熊十力先生在《讀經示要》中指出:“智必造其極,足以會(hui) 散著之知,而得其通;理必究其原,足以匯萬(wan) 殊之理,而有所歸。根據經驗,以極乎窮玄造微,敦篤踐履,以窮於(yu) 盡性至命,通智慧、道德、生活而為(wei) 一,始可雲(yun) 真學問”,“人生一方固須從(cong) 事知識之學以通萬(wan) 變,一方尤須從(cong) 事超知之學,以於(yu) 萬(wan) 變中而見常道。人生如不聞常道,則其生活純為(wei) 流轉,絕無可據之實,其行事恒隨利害易向,而不以公正為(wei) 權衡”。誠哉斯言!知識爆炸使知識傳(chuan) 承體(ti) 係日趨難承其負,我們(men) 看到了現代學校體(ti) 係下太多學生誤學、苦學、厭學、棄學的情形,也看到了現代知識社會(hui) 中多出廣記誦而長傲慢、多知識而助行惡、博聞見而肆辯難、富辭章而飾偽(wei) 惡的精致利己主義(yi) 者。大學人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yu) 使命:大學學為(wei) 善,人類創造的一切知識,最終是為(wei) 了增進人類共同的幸福;在以知識為(wei) 工具來增進人類共同幸福的進程中,無論點滴累進還是突破創新,大學人都需要而且隻能持之以恒,虔誠向善。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