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耘 著《道體與心性》出版暨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11-02 19:15:12
標簽:
丁耘

作者簡介:丁耘,男,西曆一九六九年生於(yu) 上海。一九八七年入複旦大學哲學係學習(xi) 。一九九七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七年起任教於(yu) 複旦大學哲學係。著有《儒家與(yu) 啟蒙:哲學會(hui) 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2011年版) ,《中道之國:政治·哲學論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道體(ti) 學引論》(華東(dong) 師範大出版社2019年版)。

丁耘 著《道體(ti) 與(yu) 心性》出版暨序言

 

 

 

書(shu) 名:《道體(ti) 與(yu) 心性》

作者:丁 耘

出版社: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

出版年:2024年10月

 

內(nei) 容簡介

 

呈現了作者繼《道體(ti) 學引論》(2019)之後的最新思考,推進了其“太一論”與(yu) “道體(ti) 學”的論述,也體(ti) 現了當代中國哲學尋求自我突破、“自立吾理”、構建體(ti) 係的努力。

 

本書(shu) 從(cong) “生生”問題出發,經過對現象學轉向的探討,嚐試兩(liang) 線作戰:在西方哲學方麵梳理和再釋以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為(wei) 代表的力量哲學傳(chuan) 統(對“太一論”的充實);在中國哲學方麵則解釋和重構氣論(對“道體(ti) 學”的充實),並試圖在此基礎上安頓主體(ti) 性問題(心性問題),回應“心性與(yu) 道體(ti) ”之問。這一中西哲學的對照和融合,既能接續晚明以來的氣論,也能回應肇始於(yu) 中世紀晚期,尤其是黑格爾之後直到當前的西方哲學傳(chuan) 統。作者認為(wei) ,訴諸力量哲學傳(chuan) 統,將讓我們(men) 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思想的古今之變,為(wei) 中國思想尚未真正完成的現代轉向打開一條不那麽(me) 偏激的出路。

 

作者簡介

 

 

 

丁  耘

 

中山大學哲學係長聘教授。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古典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理事長。曾任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現象學、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比較哲學及政治思想史。著有《道體(ti) 學引論》(2019)、《儒家與(yu) 啟蒙》(2011,2019)、《中道之國》(2015)等。譯有海德格爾《現象學之基本問題》(2008)。

 

 

作者的話

 

2020年代以來,我對西方形而上學的研究更為(wei) 具體(ti) ,或者說更加注重文藝複興(xing) 以來的近現代西方哲學,尤其注重結合其力量哲學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的氣論傳(chuan) 統。換言之,在道體(ti) 學的全部述謂係統中,我將更為(wei) 重視氣論,並嚐試將道體(ti) 學推進到道體(ti) 學氣論。

 

 這一對照和融合既能接續晚明以來的氣論,也能回應肇始於(yu) 中世紀晚期,尤其是黑格爾之後直到當前的西方哲學傳(chuan) 統。尤為(wei) 重要的是,訴諸力量哲學傳(chuan) 統,將讓我們(men) 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思想的古今之變,為(wei) 中國思想尚未真正完成的現代轉向打開一條不那麽(me) 偏激的出路。

 

——丁耘

 

目錄

 

序 言

第一章  判攝與(yu) 生生之本

第一節  道體(ti) 學判攝的基源

第二節  關(guan) 於(yu) “生生之本”的分歧

第三節  對“生生之本”的可能追問與(yu) 解答

第四節  對中國近現代哲學的再次判攝

 

第二章  論現象學的神學與(yu) 科學轉向

第一節  神學轉向與(yu) 科學轉向

第二節  思辨轉向與(yu) 現象學還原

第三節  現象學還原的不同道路

第四節  向存在者整體(ti) 的還原與(yu) 神學-科學轉向

小結 整全之被給予

 

第三章  現象學之道學轉向

第一節  “道學轉向”的分叉:從(cong) “天道”到“心性”

第二節  《儒家哲學史講演錄》的心學論述

第三節  “儒瑜伽”

第四節  近溪學

小結 總評現象學之“道學轉向”

 

第四章  情感與(yu) 力量

第一節  直覺範式與(yu) 斯賓諾莎的當代解釋

第二節  個(ge) 別事物難題(上):本質與(yu) 實存

第三節  個(ge) 別事物難題(下):情狀、情感與(yu) 努力

第四節  對斯賓諾莎基本情感學說的改造

 

第五章  萊布尼茲(zi) 與(yu) 力量現象學

第一節  萊布尼茨哲學的基本疑難

第二節  連續體(ti) 迷宮與(yu) 動力學

第三節  從(cong) 質料現象學到力量現象學

第四節  力、量與(yu) 時間

第五節  力量現象學如何解決(jue) 連續體(ti) 難題

 

第六章  亞(ya) 裏士多德“被動努斯”說發微

第一節  《論靈魂》中努斯學說的疑難

第二節  被動努斯與(yu) 感知

第三節  潛能與(yu) 實現的階次

第四節  高階的被動努斯

第五節  處所、空間與(yu) 質料

第六節  依據力量學說解釋被動努斯

小結 被動努斯的心性論解釋

 

第七章  心物問題與(yu) 氣論

第一節  陽明心學與(yu) 晚明氣論

第二節  晚明氣論的“新唯識”之路(上):蕺山學

第三節  晚明氣論的“新唯識”之路(下):船山學

第四節  現代中國哲學的“心學”與(yu) 新唯識論

小結 心與(yu) 氣

 

第八章  論心性:道體(ti) 學氣論導言

第一節  心、性與(yu) 道體(ti)

第二節  斯賓諾莎與(yu) 道體(ti) 學氣論第一方案

第三節  力量階次與(yu) “表現模式”

第四節  道體(ti) 學氣論第二方案

小結 道體(ti) 學氣論的心性學說

 

第九章  新氣論綱要

第一節  “質”、“能”與(yu) “力”:氣論解釋的三個(ge) 框架

第二節  如何用力量哲學接引氣論

第三節  成物:實在哲學

小結 新氣論之“新”

 

附 錄

論中國哲學的標識性概念

關(guan) 於(yu) “新中國的形而上學”

天下與(yu) 天命:基於(yu) 氣論的曆史哲學

 

後 記

 

【序言】

 

文丨丁耘

 

《道體(ti) 學引論》是2019年出版的。這是一個(ge) 小結,但更多地是一個(ge) 開始。二十年代以來,我一直在《引論》的道路上推進。目前這部作品集結了這三年多來撰寫(xie) 的七篇主要文章,可算是推進的“路標”。由於(yu) 沒有事先規劃好的道路,一邊開辟一邊行進,路標顯示的不會(hui) 是一帆風順的直線,而至多是一些交叉之徑。如按時序編次,雖有簡明之效,但不易看出路徑的曲折與(yu) 互嵌。目前采取的編序,稍微打亂(luan) 了時序,理路與(yu) 主旨便清晰得多。論題分為(wei) 三部:生生、現象學及其轉向、心與(yu) 氣。約而言之,所涉無非形而上學之論旨與(yu) 現象學之方法。《引論》反複申說,“道體(ti) ”是問題之標識。借用一個(ge) 德國哲學的小術語,“道體(ti) ”是“問題學”或“問題論”(Probelmatik)上的概念,隻是標記,無所建立,亦毋須建立。而生生、心、氣等,則是建立宗旨,回應問題。《引論》在問題學上,又以太一論為(wei) 道體(ti) 學的中介。“道體(ti) 學”的表述不好直接用以概括西學,但太一論這個(ge) 中介可以。《引論》諸篇,無非挑明了道體(ti) 學作為(wei) 太一論在中西哲學問題傳(chuan) 統上的隱秘主宰地位。

 

 

 

丁耘:《道體(ti) 學引論》,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8月

 

《引論》出版以來,世勢略有浮沉,思緒亦隨之有所遠近。我在不止一個(ge) 場合表示過,這個(ge) 時代仍需要係統闡釋西學。這是我們(men) 接續中學、認識現代世界無法繞過的思想前提和教學前提。這裏我要強調“係統”闡釋,也就是要把西方哲學(這裏取最廣義(yi) ,包括所謂科學及神學)放到其複雜的傳(chuan) 統中把握。如果無法認識諸傳(chuan) 統的豐(feng) 富內(nei) 容和複雜關(guan) 係,那麽(me) “古今之別”就隻能是一種關(guan) 於(yu) 曆史時間的純形式表述。在係統闡釋中,也許可以發現,與(yu) 太一論的問題傳(chuan) 統相應,善、是、神、理性、精神等等構成了一張複雜的義(yi) 理傳(chuan) 統網絡。這張網絡在其顯隱消長的特定狀態下,或許可以幫助捕捉到古今之別的實質。

 

以上主張,固然並非這三年才有的覺悟。但這三年的努力亦不可說毫無新的創獲。《引論》出版以來,個(ge) 人的思想道路大體(ti) 上有三個(ge) 方向的推進。

 

首先,在西學闡釋上,將太一論轉進到力量哲學。本書(shu) 不止一篇文章涉及力量哲學,但均未直接討論太一與(yu) 潛能、太一論與(yu) 力量學之關(guan) 係。太一以某種方式“蘊藏”了力量。而就其自身言,既不是力量,又不隻是力量的虛靜。這在新柏拉圖主義(yi) 哲學中顯然是一個(ge) 專(zhuan) 門論題,其重要性或許超乎專(zhuan) 門研究者的設想。本論各篇未從(cong) 太一論直接出發。這是今後研究,或他人研究可以接續的地方。

 

其次,與(yu) 西學闡釋相應,本書(shu) 將《引論》中的道體(ti) 學明確推進到道體(ti) 學氣論。道體(ti) 學隻是敞開問題,道體(ti) 學氣論則有所建立,亦有所接續。氣是對道體(ti) 的述謂之一。《引論》中對此多有討論,乃至抑揚。基於(yu) 某些考慮——其中包括對“古今之變”的考慮——本書(shu) 順著氣論及相應的力量哲學道路建立了一些方案。這兩(liang) 條彼此映照的道路是從(cong) 《引論》諸路中派生的。今後亦將順之工作,以實現力量哲學與(yu) 氣論更多的解釋可能性。

 

第三,在中西哲學上的係統闡釋之旁,本書(shu) 特別依傍現象學傳(chuan) 統做了方法論上的探索。這方麵的意圖也是不必掩蓋的,這就是改造(而不是否定或放棄)現象學,使其突破單純的“心性”之囿,以力量為(wei) 中介,開顯道體(ti) 。書(shu) 中無論對現象學運動史上各種“轉向”的考察,還是自行建立力量現象學的探索,無不服務於(yu) 上述意圖。現象學的各種轉向之發生也許說明了,向更超越的東(dong) 西、原初的超越性、太一、道體(ti) (不管叫什麽(me) )等等的轉向,這本就是現象學自身的“隱秘憧憬”。這與(yu) 胡塞爾現象學自覺對比的“近代哲學”的曆程完全一致。

 

 

 

弗朗索瓦·庫普卡:宇宙之春 Printemps cosmique 2

(1911-1920)

 

在對《道體(ti) 學引論》的各種討論中,有一個(ge) 概括頗為(wei) 引人注目,同時也不好理解——“新中國的形而上學”。“什麽(me) 是新中國的”比“什麽(me) 是形而上學”更不好回答。這個(ge) 概括也許隻是一種期許、有點過分的揄揚;也許會(hui) 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我主要不是將之視為(wei) 激勵,而更多地視為(wei) 一個(ge) 問題的總方向:即如何在形而上學上給予新老中國以貫通的解釋,而不是用諸如“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之類搪塞過去。如果沒有基於(yu) 原理的貫通性,那也就沒有任何“形而上學”可言了。新老中國在“形而上學”上的貫通與(yu) 差異,會(hui) 體(ti) 現在道體(ti) 學氣論“接著中國哲學史說”的方式上。這種接續是實質性的,但同時必然會(hui) 在表達上呈現深刻的斷裂。這種斷裂當然不是個(ge) 人選擇的結果。在形而上學上,“新”意味著需要真正係統地闡釋西學。這是中國哲學的曆史性使命,而不是某個(ge) 人的使命。在我個(ge) 人當前的思考中,這一使命體(ti) 現為(wei) 力量哲學傳(chuan) 統對氣論傳(chuan) 統的激活。但所謂力量哲學傳(chuan) 統,也不是現成擺在那裏,供人隨意支取的東(dong) 西。接引這一傳(chuan) 統,需要現象學。說得更確切些,需要對現象學的改造。這些就是下麵這本書(shu) 試圖發起的事情。

 

202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