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要 | 畢遊塞:儒家複興與想象力——借助保羅·利科哲學的一些思考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4-11-02 10:15:55
標簽:

畢遊塞:儒家複興(xing) 與(yu) 想象力——借助保羅·利科哲學的一些思考

來源:清華大學哲學係

時間:西元2024年10月31日


主講人:畢遊塞(Sébastien Billioud

單位:Université Paris Cité, 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時間:20241017

地點:清華大學蒙民偉(wei) 人文樓B102


 


在清華大學舉(ju) 辦的第八屆儒學講壇,法國巴黎七大畢遊塞(Sébastien BILLIOUD)教授作了題為(wei) 《儒家複興(xing) 與(yu) 想象力》的主旨演講,畢教授以保羅·利科的想象力、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理論分析了當代民間儒學的複興(xing) 現象。清華大學唐文明教授主持本次講座,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範瑞平教授、北京大學的盧雲(yun) 峰教授、清華大學的陳壁生教授、高海波副教授、袁艾副教授作為(wei) 與(yu) 談嘉賓共同參與(yu) 了本次講座。畢遊塞教授演講完畢,現場聽眾(zhong) 與(yu) 畢教授展開了熱烈討論,最終本次活動在一片掌聲中圓滿結束。


 

一、 講座開幕與(yu) 主題介紹

 

會(hui) 議伊始,主持人唐文明教授代表清華師生與(yu) 在座嘉賓對畢遊塞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他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方向。畢教授是法國大學學院院士和東(dong) 亞(ya) 研究所研究員,專(zhuan) 注於(yu) 儒學與(yu) 現代性的跨學科研究,曾獲法蘭(lan) 西文學院2015年宗教曆史大獎。畢教授的研究致力於(yu) 從(cong) 哲學、曆史、人類學、社會(hui) 學和宗教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出發,探討儒學與(yu) 現代性的關(guan) 係,旨在理解儒學在當代社會(hui) 的複興(xing) 與(yu) 影響力,今天的講座即與(yu) 此相關(guan) 。由此,畢教授正式開始今天的講座內(nei) 容。


二、講座內(nei) 容



1. 引言



畢遊塞教授首先介紹了其對民間儒學複興(xing) 現象的研究方法與(yu) 理論旨趣,儒家傳(chuan) 統在現當代的命運始終是他最關(guan) 心的主題。但他的研究逐漸從(cong) 純粹的哲學領域轉向了實證調查,尤其是關(guan) 注儒家在當代中國社會(hui) 中的意義(yi) 和影響。他試圖理解為(wei) 什麽(me) 有人會(hui) 自稱儒家,以及儒家傳(chuan) 統在現代社會(hui) 中的表現形式。因此他提出了從(cong) 哲學研究到田野調查和社會(hui) 科學的跨學科研究視角,他強調反思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嚐試以此深入分析儒家在當代社會(hui) 中被不同群體(ti) 接受和發展的過程,從(cong) 哲學思考轉向人類學和社會(hui) 學的研究,探討儒家複興(xing) 與(yu) 社會(hui) 、政治、宗教等多方麵因素的關(guan) 聯。他使用“夢想中的傳(chuan) 統”、“發明的傳(chuan) 統”和“想象出來的傳(chuan) 統”等概念形容當下的儒學複興(xing) 現象,他指出儒學傳(chuan) 統在經曆皇朝時期的去製度化後,儒家傳(chuan) 統逐漸失去了整體(ti) 性,成為(wei) 了一個(ge) 包含哲學、教育、宗教、政治等不同領域的碎片集合。因此在現代社會(hui) 中,儒家傳(chuan) 統表現得像是一個(ge) 正在重新萌芽與(yu) 創造的傳(chuan) 統,或者是一個(ge) 被想象出來的傳(chuan) 統。這是一個(ge) 創造性的過程,涉及到了文化生產(chan) 與(yu) 想象力。

 

畢教授強調此次講座的目的不是單純分析儒家複興(xing) 的原因,而是描述其在文化生產(chan) 中的作用力。在此過程中,他特別強調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並介紹了相關(guan) 的理論資源,如薩特、曼海姆、泰勒、卡斯托裏亞(ya) 迪斯、利科等人關(guan) 於(yu) 想象力的觀點。畢遊塞教授認為(wei) “想象力”是一個(ge) 關(guan) 鍵概念,它幫助我們(men) 重新思考當前發生的事情,強調想象力在文化生產(chan) 中的重要性,並用它來描述儒家複興(xing) 的過程。想象力不僅(jin) 僅(jin) 是對現實的再現,它還涉及到對新的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對現有秩序的再生產(chan) 。畢教授尤其倚重保羅·利科有關(guan) 想象力的理論體(ti) 係,資以研究儒家傳(chuan) 統如何通過想象力與(yu) 文化生產(chan) 的過程得以在現代社會(hui) 中複興(xing) 和創新。

 

2. 中國的民間儒家複興(xing) :行為(wei) 的象征性媒介與(yu) 文化生產(chan)

 

隨後,畢遊塞教授開始運用“象征性”理論分析中國民間儒學複興(xing) 的現象。在探討中國的民間儒家複興(xing) 時,畢教授指出,儒家複興(xing) 最初是一個(ge) 非官方的民間現象,它起始於(yu) 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zhong) ,草根階層。他們(men) 開始對傳(chuan) 統文化和儒家文化表現出興(xing) 趣,這在當時是一個(ge) 令人驚訝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精英階層也開始加入到儒家複興(xing) 的行列中,包括學術精英、商務精英和政治精英。儒家複興(xing) 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包括了各種教育項目和修身活動,如教育、教化、修身、禮儀(yi) 及宗教等多個(ge) 方麵,顯示了它在社會(hui) 中的廣泛影響。

 

他還討論了“新”的儒家傳(chuan) 統機構的建立,如私塾、書(shu) 院和祠堂,並分析了這些現象與(yu) 曆史和記憶之間的關(guan) 係。儒家複興(xing) 對我們(men) 與(yu) 過去的關(guan) 係有重要影響,它讓我們(men) 思考如何與(yu) 過去建立聯係,以及我們(men) 對過去持有何種態度。盡管最後幾十年社會(hui) 中對“過去”的興(xing) 趣可能增加了,但這種興(xing) 趣不一定是對曆史的興(xing) 趣。譬如,很多“儒家複興(xing) ”民間項目的參與(yu) 者不一定對曆史有深刻的了解。這種對過去(儒家傳(chuan) 統)的情懷也不一定跟記憶有任何明顯的關(guan) 係,因為(wei) 記憶的傳(chuan) 承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中斷了。畢教授強調,同過去的基礎關(guan) 聯來自於(yu) 對象征的吸收:儒家傳(chuan) 統是提供行為(wei) 指導而可用的各種象征的資源庫(比如,人物和理想,經典文獻,禮儀(yi) ,文物,各種實踐,傳(chuan) 統機構等)。

 

通過利科的“行為(wei) 的象征性媒介”觀念,畢教授強調象征在人的行為(wei) 中的重要性,象征是行為(wei) 的意義(yi) 表達途徑,它們(men) 屬於(yu) 有結構的體(ti) 係,在體(ti) 係內(nei) 部的象征都是互相的,它們(men) 產(chan) 生一個(ge) 文化的象征網絡。此外,象征也有規範化的意義(yi) 並且為(wei) 社會(hui) 或群體(ti) 生活提供形式、秩序和方向。換而言之,這些象征激發了參與(yu) 者的想象力和動力,參與(yu) 者吸納象征以指導他們(men) 的行為(wei) 。畢教授以儒商為(wei) 例說明了他的觀念:儒商在自己的企業(ye) 推動儒家文化,田野調查表明,他們(men) 行為(wei) 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含義(yi) (比如培養(yang) 員工的道德素質和團隊凝聚力,實現自己對社會(hui) 的責任感,通過對他人的教化以修自身,改善企業(ye) 的管理與(yu) 效率等)。每次行為(wei) 的意義(yi) 是通過象征這一媒介而傳(chuan) 達(比如企業(ye) 裏的讀經班,各種禮儀(yi) 活動,孔子像和其它文物的安放等)。在企業(ye) 裏被推動的象征體(ti) 係是一種文化生產(chan) 的過程。

 

3. 想象力的再生產(chan) 與(yu) 生產(chan) 功能: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

 

然後,畢教授在講座中根據利科的著作詳細討論了想象力的再生產(chan) 和生產(chan) 功能。再生產(chan) 功能的核心是肯定和延續現有的秩序,其表現即是意識形態,它通過三個(ge) 維度確認和延續現有的社會(hui) 秩序:作為(wei) 扭曲和掩蓋現實的意識形態、作為(wei) 權力合法性的工具、以及作為(wei) 社會(hui) 一體(ti) 化和維係群體(ti) 認同的工具。第一維度的意識形態是年輕馬克思所指在現實生活一旁“反映現實生活的想象”,是⼀種偽(wei) 造的過程,即⼀種現實⽣活通過想象⽽偽(wei) 造出來的過程。第二個(ge) 維度的意識形態是韋伯所謂的支配權合法性,工具,哪⾥有權⼒,哪⾥就有對權⼒合法性的訴求,就需要為(wei) 了說服⽽進⾏的修辭努⼒。意識形態的第三維度則具有正麵、積極的作用,通過一些象征性實踐(如紀念活動)掌握社會(hui) (或某個(ge) 群體(ti) 的)記憶,肯定⼀種共同的認同感,能夠維係群體(ti) 的持久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科也提出,意識形態在不同維度間具有連續性,這意味著意識形態可能逐漸空虛化而失去力量,導致群體(ti) 認同的空洞化,從(cong) 第三維度過渡到第二維度的支配權合法性工具。這種風險也同樣存在於(yu) 從(cong) 第二個(ge) 維度過渡到第一個(ge) 維度。

 

另一方麵,想象力的生產(chan) 功能則指向新的可能性和境界,亦即烏(wu) 托邦。烏(wu) 托邦同樣具有三個(ge) 維度,分別是:作為(wei) 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對現有秩序的批評與(yu) 挑戰、以及作為(wei) 探索社會(hui) 或群體(ti) 的新可能性的想象。跟意識形態一樣,烏(wu) 托邦的第三個(ge) 維度(探索群體(ti) 的其它生命的可能性)也可以起到正麵的作用。

 

隨後畢教授指出,在它們(men) 的第三個(ge) 維度,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之間存在互補性和緊張的關(guan) 係。緊張關(guan) 係是因為(wei) 一極強調連續性(想象力的的再生產(chan) 功能)和另外一極強調新的可能性(想象力的生產(chan) 功能)。互補性的關(guan) 係是因為(wei) 想象力有一種構建群體(ti) 認同的功能,而群體(ti) 認同肯定需要這兩(liang) 個(ge) 要素的共同參與(yu) :意識形態是肯定當下的、現有的秩序;而烏(wu) 托邦表示一種對未來的期待視域。意識形態作為(wei) 社會(hui) 或群體(ti) 一體(ti) 化的工具,有助於(yu) 維護現有的秩序,而烏(wu) 托邦則開啟新的可能性。

 

4. 中國民間儒家項目中的想象力

 

然後,畢教授通過具體(ti) 案例分析中國民間儒家複興(xing) 現象如何在現有秩序的再生產(chan) 和新可能性的探索之間尋找平衡。他介紹了一些民間儒學複興(xing) 的項目,如儒商及其企業(ye) ,儒家教育項目,修身、教化和儒教項目,農(nong) 村建設項目等等,所有這些項目中存在一種意識形態(現有秩序的再生產(chan) )與(yu) 烏(wu) 托邦(對未來的期待)之間的緊張關(guan) 係。通過田野調查,教授展示了不同案例中的具體(ti) 實踐,如企業(ye) 中的儒家文化活動、農(nong) 村建設項目和私塾的教育理念等。他認為(wei) 民間儒學的複興(xing) 在現代社會(hui) 中的某些群體(ti) 可以發揮有助於(yu) 維護和強化現有的社會(hui) 秩序的作用。例如,在儒商企業(ye) 中,教化活動不僅(jin) 認同了企業(ye) 現有秩序,還通過象征性實踐延續了群體(ti) 的凝聚力。很多儒家教育項目和修身教化活動也強調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這種類似的活動和官方的道德建設政策是一致的,所以它們(men) 對現有秩序的再生產(chan) 是有貢獻的。在農(nong) 村建設項目中,儒家思想的實踐有助於(yu) 解決(jue) 老年人孤獨感和生命力的問題,同時也改善了農(nong) 村的穩定性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換而言之,這種類似的項目應該有助於(yu) 改善鄉(xiang) 村的生活條件和保持社會(hui) 穩定和現有秩序。當然,在一些項目當中,控製和支配的邏輯也可能會(hui) 存在。利科強調第二個(ge) 和第三個(ge) 意識形態維度之間的連續性,民間儒家複興(xing) 現象是複雜和多元的,參與(yu) 者的動機也是如此。

 

畢教授還說明, 田野調查還顯示民間儒家活動在烏(wu) 托邦方麵的三個(ge) 維度。由於(yu) 第一個(ge) 維度涉及到不太可能實現的幻想,這個(ge) 維度上顯然不涉及具體(ti) 的活動。但就第二個(ge) 維度而言,跟現有秩序保留明顯緊張關(guan) 係的項目是可以遇到的,特別是在教育領域裏。不過畢教授在他的演講主要強調的是烏(wu) 托邦的第三個(ge) 維度。他介紹了三種引起法國和歐洲學者的興(xing) 趣的研究方向:儒商,鄉(xiang) 村建設和私塾。畢教授著重分析了一些儒商現象,儒商作為(wei) 一個(ge) 他非常感興(xing) 趣的話題,這個(ge) 現象的規模之大和且在社會(hui) 上具有的相當影響力,其發展速度之快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有一個(ge) 正在進行的大額項目,顯示了儒商的野心和影響力。他的一個(ge) 博士生正在研究這個(ge) 領域,並參與(yu) 了一個(ge) 涉及上千家公司的南方儒商論壇,其中一些公司甚至有超過上萬(wan) 名的雇員。這些都說明了儒商在當代社會(hui) 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法國學者調查過的儒商中,有一位企業(ye) 家還提出了一個(ge) 創新性的利潤分配模式,即51+24+25模式。這個(ge) 模式規定,51%的利潤應用於(yu) 推動儒家文化,傳(chuan) 統文化和相關(guan) 的慈善活動,25%用於(yu) 員工的福利,而企業(ye) 家自己隻保留24%的利潤。這個(ge) 儒商同時關(guan) 注公司,社會(hui) 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他的想法和理想反映了對資本主義(yi) 模式的批判,並探索了新的經濟模式的可能性。這位企業(ye) 家在自己的企業(ye) 中實踐這一模式,為(wei) 社會(hui) 貢獻,展現了烏(wu) 托邦理念的可行性。儒商之外,畢教授還介紹了兩(liang) 個(ge) 個(ge) 案:“儒家化”的鄉(xiang) 村建設項目和傳(chuan) 統私塾的複興(xing) 。這些項目不僅(jin) 是肯定並且“再生產(chan) ”了現有的秩序(如上所述,它們(men) 有意識形態維度),它們(men) 還有烏(wu) 托邦的維度:比如, 在鄉(xiang) 村裏推動儒家文化的人們(men) 希望重新創建一種精神家園,在為(wei) 當地人提供價(jia) 值觀和方向指導。私塾裏麵的烏(wu) 托邦理想旨在塑造比較全麵的孩子們(men) (道德素質高,能力多元等)而且令他們(men) 未來可為(wei) 國家有所貢獻。

 

所以,從(cong) 這些民間儒學項目來看,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跟現實無關(guan) 的烏(wu) 托邦的理想(一種幻想),它已經在一些項目中開始落地。盡管這些項目的影響程度可能還未達到發起人的預期,但它們(men) 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關(guan) 注的。此外,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也為(wei) 中國更廣泛的“文化生產(chan) 過程”作出了貢獻。畢教授在總結發言時還強調,在民間中可以看到對儒家象征資源的占有與(yu) 當代中國社會(hui) 中對“過去”的興(xing) 趣相呼應。民間儒家的複興(xing) 也使我們(men) 能夠根據曆史學家所說的“曆史性體(ti) 製”(regimes of historicity),即一個(ge) 社會(hui) 在特定時期如何闡明其與(yu) 時間的不同維度(過去,當下,未來)的關(guan) 係,在當代中國社會(hui) 就時間性提出新的問題。三、討論與(yu) 問答環節

 

畢遊塞教授的講座結束後,在座的與(yu) 會(hui) 嘉賓與(yu) 聽眾(zhong) 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yu) 交流。

 

範瑞平教授認為(wei) 畢遊塞教授將利科的概念係統運用於(yu) 考察民間儒學的複興(xing) ,這一工作很有意思。隨後,範教授提了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畢教授使用的“象征”這個(ge) 概念,其內(nei) 涵是否過於(yu) 廣泛,會(hui) 使得“象征”概念意義(yi) 不清,要如何區分象征和想象力?畢遊塞教授回應到,當我們(men) 閱讀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的著作,就會(hui) 發現“象征”概念的豐(feng) 富性。他一開始也對象征概念可能包含的範圍感到困惑,但後來逐漸意識到象征性在生活與(yu) 行為(wei) 中無處不在。而就想象力而言,它顯然需要通過具體(ti) 象征來展開, 因而兩(liang) 者是緊密相連的。唐文明教授也指出,象征是我們(men) 的過去和現在發生關(guan) 係的中介,所以象征可以很廣泛,是過去重新複歸的一種可能性。就象征和想象力的關(guan) 係而言,畢教授強調象征就是想象力的產(chan) 物。範教授提的第二個(ge) 問題是如何區分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的三個(ge) 維度,是否有內(nei) 在標準去判斷和區分民間儒家複興(xing) 的行動屬於(yu) 哪一種維度?畢教授回應說,利科的意識形態和烏(wu) 托邦理論隻是一種借以分析現象的工具,而且各個(ge) 維度之間是連續的甚至是交錯的,所以很難在現實中嚴(yan) 格地區分哪些儒學複興(xing) 現象屬於(yu) 哪種維度,我們(men) 隻能區分一些理想類型並借助其幫助我們(men) 思考。


   


盧雲(yun) 峰教授很讚賞“發明的傳(chuan) 統”這一概念,認為(wei) 傳(chuan) 統都是被重新發明的,但在重新發明傳(chuan) 統時,是怎麽(me) 發明,選擇傳(chuan) 統中的哪些構成要素,以及是由誰來發明的?同樣的傳(chuan) 統在不同的發明主體(ti) 之中,選擇和運用不同的傳(chuan) 統要素,會(hui) 產(chan) 生完全不一樣的影響和結果。畢遊塞教授肯認了這一點,認為(wei) 民間儒學的複興(xing) 確實涉及到各種各樣的發明主體(ti) ,在複興(xing) 和發明傳(chuan) 統的過程中也會(hui) 運用各種各樣的資源與(yu) 要素。另外,民間儒家複興(xing) 還可以包含一種自由“拚裝”(bricolage)的維度(本來“拚裝”是Claude Lévi-Strauss 的概念)。在這種類似的情況下,參與(yu) 者會(hui) 選擇自己感興(xing) 趣並且與(yu) 自己個(ge) 人追求呼應的象征性資源。這個(ge) 過程中包含明顯的創造性,而且主體(ti) 可以通過對象征的選擇與(yu) 運用來肯定自己。從(cong) 這個(ge) 角度,民間儒家複興(xing) 也是一個(ge) 很現代的現象。



陳壁生教授簡單回顧了民間儒學自20世紀初以來在中國大陸逐漸複興(xing) 的曆程,並回憶了早年與(yu) 畢遊塞教授在民間儒學複興(xing) 現象研究上的合作。陳壁生教授隨後指出,大陸儒學複興(xing) 到目前為(wei) 止都還隻是“現象”,尚未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因此畢遊塞教授用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的概念,對過去的民間儒學複興(xing) 現象做出一個(ge) 總體(ti) 性的表述,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然而現象本身是複雜的,有的現象是暫時性的,有的則可能會(hui) 對未來產(chan) 生長遠持續的影響,如祭祀、禮儀(yi) 建設等問題就對可能對未來產(chan) 生持續性的影響,而某些儒商文化可能就是一種暫時性的影響。因此對於(yu) 現象本身,應該如何進一步區分他們(men) 的性質:區分出哪些現象是真正具有儒家精神的,哪些隻是大眾(zhong) 文化一時的表現?這樣的區分會(hui) 有助於(yu) 我們(men) 進一步理解過去二十年的儒學複興(xing) 現象,進而理解未來的儒學複興(xing) 問題。畢遊塞教授回應到,陳壁生教授所說的是一種對現象予以規範化的工作,但這一工作是很困難的,涉及如何界定儒家精神。而儒家傳(chuan) 統曆史悠久,內(nei) 部的資源和理論都很複雜,如何規範的界定“儒家精神”和“儒家文化”都是非常困難的。規範可能來自經典文本,但這一工作有賴於(yu) 儒家哲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而社會(hui) 學、人類學研究隻負責觀察、描述與(yu) 解釋。所以,儒學規範化的工作也許需要儒家哲學研究者進一步推動。唐文明教授也強調,可以用意識形態的第二維度來批判一些不良現象,所以即使不站在儒家立場,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的理論思想也可以提供理論觀照的可能性,按照我們(men) 正常的理智和經驗也可以批判某些各種儒家文化複興(xing) 中的負麵現象。




高海波教授認為(wei) ,利科的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理論很有啟發,似乎同樣可以運用到曆史研究上。程朱理學從(cong) 在民間的興(xing) 起到逐漸官學化而成為(wei) 官方意識形態,最後又走向僵硬和固化,為(wei) 心學所取代,似乎也適用於(yu) 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理論的分析。高海波教授隨後提了兩(liang) 個(ge) 疑問,一是如何確認民間儒學複興(xing) 現象在整個(ge) 社會(hui) 中的真正代表性?某些時髦的、熱潮的現象未必真的能代表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二是很多民間儒商也不完全是孤立的、民間的,背後可能涉及各種各樣的力量,比如和政策導向、政商精英等力量有關(guan) 。畢遊塞教授回應說,以儒商文化為(wei) 例,既有曆史悠久的儒商文化傳(chuan) 統,也有一些當代的儒商文化,他們(men) 之間是存在區別的。但隻要有人群認為(wei) 自己屬於(yu) 儒家身份,這一現象就值得研究。其次,在民間儒學複興(xing) 中,精英化的趨勢確實在逐漸變強,比如某些儒商中的老板自己都讀王陽明,卻讓員工都讀弟子規,其中存在著修身與(yu) 教化之間的張力。



袁艾教授指出,中國人講儒學的複興(xing) ,是希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構一個(ge) 更理想、更適應現代性的儒學。就今天的講座而言,她認為(wei) 社會(hui) 學觀察的重點都是描述“有什麽(me) ”,對民間儒學複興(xing) 的考察也聚焦在那些明顯的現象上,但這是否會(hui) 忽視了一些潛在的、不明顯的現象,那些沒有被意識到和提及的現象是否也具有重要意義(yi) ?畢遊塞教授從(cong) 方法論上予以回應,他之所以聚焦於(yu) 研究那些以儒家或孔子名義(yi) 展開的行為(wei) 與(yu) 現象,是因為(wei) 那些沒有宣稱自己是儒家文化但實際上屬於(yu) 儒家文化的現象,難以界定、標記和展開研究,這也涉及到如何給儒家文化一個(ge) 規範化的標準和定義(yi) 的問題。



最後,主持人唐文明教授也提了簡短的問題:有沒有民間儒學複興(xing) 的個(ge) 案同時結合了意識形態和烏(wu) 托邦的第三維度?如何處理兩(liang) 者之間的張力?畢遊塞教授認為(wei) 有非常多的個(ge) 案都同時具有這兩(liang) 者:由於(yu) 想象力有一種“構建群體(ti) 認同”的功能(instituting imagination),群體(ti) 或社群認同經常同時需要肯定當下的意識形態和打開未來的烏(wu) 托邦。在很多新的“儒家化”空間和機構(比如,私塾,書(shu) 院,教化組織,儒商的公司等)往往是這樣,不過意識形態與(yu) 烏(wu) 托邦的第三維度始終處於(yu) 一種辯證的關(guan) 係,其中的張力難以取消。隨後,畢遊塞教授又回答了兩(liang) 位聽眾(zhong) 的現場提問,本場講座在與(yu) 會(hui) 嘉賓與(yu) 聽眾(zhong) 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