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漢民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曆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嶽麓書(shu) 院的現代複興(xing) 。著有《玄學與(yu) 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yu) 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yu) 義(yi) 理體(ti) 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
胡瑗的蘇湖教法與(yu) 宋代書(shu) 院
作者: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九月十六日乙卯
耶穌2024年10月18日
胡瑗是宋學的重要開拓人物,他通過複興(xing) 師道創建蘇湖教法,推動了宋代書(shu) 院的發展。宋代書(shu) 院從(cong) 興(xing) 起到大盛,代表了宋儒複興(xing) 師道而重建政教文明的理想追求。宋儒希望重新張揚孔子、孟子等早期儒家士人的師道精神,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推動形成新的政教形態。重視師道的胡瑗鮮明表達自己的政教理念,他在《洪範口義(yi) 》探討的國家治理大法中,就包含著他的師道理念及其重建政教的理想。胡瑗努力提高“師”在儒家理想政教形態中的地位:“自古聖帝明王,未有不由師而後興(xing) 也。故傳(chuan) 曰‘國將興(xing) ,尊師而重道’。又曰‘三王四代,惟其師’。故師者,天下之根本也。”這種以“師”為(wei) 天下之根本的師道精神,恰恰是宋代書(shu) 院大盛的內(nei) 在動力。
史載胡瑗“家貧無以自給,往泰山,與(yu) 孫明複、石守道同學,攻苦食淡,終夜不寢,一坐十年不歸”。應該說,胡瑗與(yu) 宋初大儒孫複、石介在泰山的十年苦讀,對他的精神成長、思想成熟非常重要。孫複、石介均是宋初能夠以師道自立、開拓宋學學統的重要人物。後來,景祐二年(1035),孫複、石介在泰山創建書(shu) 院,形成了所謂泰山學統。石介專(zhuan) 門撰有《泰山書(shu) 院記》,明確表達自己要繼承孟子以來“以其道授弟子,既授之弟子,亦將傳(chuan) 之於(yu) 書(shu) ,將使其書(shu) 大行,其道大耀”。
在泰山的十載讀書(shu) 生涯,對胡瑗的人格與(yu) 學問有很大促進,特別是對他後來的師道理念影響尤其大。胡瑗一生的經曆都與(yu) 教育有密切關(guan) 係,他最初以民間學者的身份從(cong) 事經學傳(chuan) 授,40歲以前一直“以經術教授吳中”。景祐元年,範仲淹知蘇州期間,以崇儒重教的精神創辦了蘇州府學,並延請胡瑗擔任府學教授,為(wei) 胡瑗實現其師道理想提供了一個(ge) 重要舞台。胡瑗開始在蘇州府學的教學活動中實施其積累已久的教學法。慶曆二年(1042),胡瑗又應滕子京的邀請擔任湖州府學教授,曆時十餘(yu) 年之久。胡瑗在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積累了更加豐(feng) 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其教育理念更加明確,政教思想也更加深刻。
胡瑗擔任蘇州府學、湖州府學教授二十多年的教育活動,奠定了他以儒家師道精神推動宋學發展的重要地位。胡瑗針對隋唐以來重視章句之學、辭賦之學的陋習(xi) ,提出有體(ti) 有用之學的教育理念。他還通過製定別出心裁的教學法,貫徹其教育理念。據《胡安定言行錄》記載:“經義(yi) 齋者,擇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邊防、水利之類。故天下謂湖學多秀彥,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為(wei) 政,多適於(yu) 世用,若老於(yu) 吏事者,由講習(xi) 有素也。”胡瑗創建和推動的經義(yi) 齋、治事齋的分齋教學,不僅(jin) 是為(wei) 了解決(jue) 國家對有體(ti) 有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深刻體(ti) 現了宋學的時代精神。
蘇湖教法啟動了宋代自下而上的儒學複興(xing) 。漢代儒學的興(xing) 起是由於(yu) 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是一種自上而下推進的學術思潮,其主要學術教育機構是太學。而宋代儒學複興(xing) 則離不開民間的儒學學統,主要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儒學複興(xing) 與(yu) 重建的思潮,其主要學術教育機構是書(shu) 院與(yu) 地方學校。宋代地方學術教育機構首先是書(shu) 院,慶曆前後的諸位名儒,如範仲淹、胡瑗、孫複、石介等人講學,與(yu) 睢陽書(shu) 院、泰山書(shu) 院等有密切聯係。地方州縣學校對從(cong) 宋學自下而上的儒學複興(xing) 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特別是胡瑗在沒有朝廷的詔令下興(xing) 辦府學,完全是以儒家士人的師道精神推動了地方教育的複興(xing) 與(yu) 改革。慶曆四年之後,朝廷方下詔各州縣立學,而範仲淹、胡瑗早在多年之前就恢複了蘇州府學。可見,胡瑗推動的地方教育與(yu) 早期書(shu) 院有相通之處。馬端臨(lin) 說:“蓋州縣之學,有司奉詔旨所建也,故或興(xing) 或輟,不免具文。鄉(xiang) 黨(dang) 之學,賢士大夫留意斯文所建也,故前規後隨,皆務興(xing) 起,後來所至,書(shu) 院尤多,而其田土之賜,教養(yang) 之規,往往過於(yu) 州縣學,蓋皆仿四書(shu) 院雲(yun) 。”他認為(wei) 州縣之學是“有司奉詔旨所建”,而地方書(shu) 院卻是“士大夫留意斯文所建”。對於(yu) 胡瑗主持的蘇州府學而言,其實也可以說是“賢士大夫留意斯文所建”。包括他對蘇湖府學,特別是蘇湖教法的創建與(yu) 推廣,均是基於(yu) 對儒家“斯文”重建的理念。還有一個(ge) 因素是胡瑗以白衣秀才身份掌教府學,即主要是以民間之師的經驗、理念從(cong) 事教育活動。可見胡瑗能夠在蘇州府學、湖州府學主持教育,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民間士人型的,他的教學實踐更是體(ti) 現出民間教育家的個(ge) 人探索。胡瑗是從(cong) 一位白衣的私學老師,進而推動地方教育即蘇州湖州府學教育,最後將教育理念、經學方法推廣到太學,完成了宋學自下而上的學術、教育的傳(chuan) 播發展路徑,這恰是宋學發展路徑的縮影。其好友歐陽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說:“師道廢久矣,自明道、景祐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暨泰山孫明複、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學,弟子去來常數百人,各以其經轉相傳(chuan) 授。其教學之法最備,行之數年,東(dong) 南之士莫不以仁義(yi) 禮樂(le) 為(wei) 學。”可見,胡瑗是在“師道廢久矣”的情況下,以儒家士人的師道信念、學術理念推動蘇州府學、湖州府學之興(xing) 。這一成功教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讚賞,最終成為(wei) 太學教育製度。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