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批評與反省”學術研討會召開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4-09-21 09:58:02
標簽:

“荀子的政治哲學與(yu) 道德哲學:批評與(yu) 反省”學術研討會(hui) 召開

來源:“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一日庚辰

          耶穌2024年9月13日

 

荀子是先秦百家爭(zheng) 鳴的集大成者,對先秦哲學進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總結。近幾十年來,荀子的政治哲學與(yu) 道德哲學越發受到海內(nei) 外學者的關(guan) 注,取得了豐(feng) 碩的研究成果。為(wei) 進一步推動荀子思想研究的深入發展,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於(yu) 2024年8月21日-22日在光華樓隆重召開“荀子的政治哲學與(yu) 道德哲學:批評與(yu) 反省”學術研討會(hui)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曲阜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複旦大學等近20所高校的3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hui) 議。

 

會(hui) 議開幕式由荀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林宏星教授主持,複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張雙利教授與(yu) 荀子研究會(hui) 會(hui) 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廖名春教授分別致辭。張雙利院長代表學院向各位與(yu) 會(hui) 學者表達了感謝,並肯定了近年來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在舉(ju) 辦荀子研究會(hui) 議方麵的工作。廖名春教授向會(hui) 議召集人林宏星教授表達了感謝,並指出荀子思想有很高的研究價(jia) 值,還有許多有待挖掘之處需要學者加以研究。

 

 

 

張雙利院長致辭

 

在接下來的會(hui) 議中,與(yu) 會(hui) 學者圍繞荀子的政治哲學與(yu) 道德哲學兩(liang) 大主題,展開了多層次、多方麵的熱烈討論。現綜述如下:

 

一、荀子政治哲學的新視野

 

建立政治秩序是荀子的核心問題意識,《荀子》一書(shu) 在某種意義(yi) 上可說是儒家政治哲學的“教科書(shu) ”。荀子的政治哲學是本次會(hui) 議的中心主題之一,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展開了討論。

 

對於(yu) 荀子思想中的“秩序”問題,鄭開通過解讀《王製》、《正名》等篇目,提出荀子的秩序原則不僅(jin) 具有政治哲學維度,同時也內(nei) 在於(yu) 人性論和倫(lun) 理學,因此荀子的政治哲學思考既有政治社會(hui) 層麵的內(nei) 容,也有語言、邏輯以及人性與(yu) 心靈層麵的內(nei) 容。陳贇以《禮記·禮運》與(yu) 《荀子·禮記》為(wei) 中心,討論了秩序的起源、本性與(yu) 意義(yi) 等問題,並進一步提出了異於(yu) 目的論、末世論的文明史觀。方達則提出“秩”“序”觀念是理解荀子“禮”論的最佳視角,在西方“正當性”概念的參照下,荀子的“禮”體(ti) 現了以普遍自發道德能力的差異來決(jue) 定政治勢位與(yu) 資源分配的規範“正當性”。

 

 

 

對於(yu) 荀子的政治學思想,宋洪兵認為(wei) 荀子的“帝王之術”是在“聖王”主導下按照權利與(yu) 利益因素的政治邏輯來處理政治事務的方法與(yu) 策略,這一“帝王之術”植根於(yu) 性惡論,具有鮮明的政治儒學特點。劉思禾認為(wei) 荀子的政治思考希望解決(jue) 精英與(yu) 體(ti) 製之間的衝(chong) 突,試圖通過精英駕馭體(ti) 製,既顧及體(ti) 製的客觀性,又捍衛精英的優(you) 先性。陳喬(qiao) 見歸納了荀子對禮的四種解釋,前三種分別是“禮有三本”、“禮者養(yang) 也”、“百王之道”,第四種是從(cong) “知能質具”等人性能力來解釋主體(ti) 製作禮義(yi) 的可能性。鄭治文則梳理了徐複觀對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指出其用意一方麵是表彰荀子的德治與(yu) 禮治精神,另一方麵是找到對接現代民主政治的資源。

 

對於(yu) 荀子“群”的觀念,朱承討論了荀子的公共性思想,提出“群”是保障個(ge) 人生存與(yu) 發展的必要性前提,“隆禮重法”是達成群體(ti) 秩序的方式,“裕民富國”是群體(ti) 性生活的目標。陳光連討論了荀子對群、分關(guan) 係的界定,群必以分為(wei) 存在的前提與(yu) 條件,荀子欲建構的是以君主為(wei) 政治主體(ti) 的“分—群”政治架構。潘澈討論了荀子政治哲學的消極價(jia) 值取向,這一取向的根柢在荀子的狷者人格,有著重要學術和社會(hui) 曆史淵源。

 

二、荀子道德哲學的新反思

 

“人之性惡”是荀子思想的標誌,但究竟如何恰當理解荀子的人性論及道德哲學,這卻是學界持續關(guan) 注但又爭(zheng) 論不休的話題。本次會(hui) 議在相關(guan) 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解。

 

在荀子的道德品質論方麵,幹春鬆對比了孟子與(yu) 荀子對“勇”的論述,提出孔子與(yu) 孟子注重勇的情緒因素與(yu) 理性判斷的結合,強調正義(yi) 目標對認定勇的重要性,荀子則從(cong) 社會(hui) 效果來判定勇的不同層次。方旭東(dong) 分析了荀子“刑不過罪,爵不踰德”的勸善原則,這種基於(yu) 個(ge) 體(ti) 負責的勸善論長久以來在中國本土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直到十七世紀才在耶穌會(hui) 傳(chuan) 教士利瑪竇那裏得到回應。劉旻嬌提出荀子將“陋”作為(wei) 道德失敗的主要原因,揭示了荀子更為(wei) 關(guan) 注道德的後天習(xi) 得性而非先天本惡性的理論特征。郝董凡對比了荀子與(yu) 亞(ya) 裏士多德的倫(lun) 理學思想,提出兩(liang) 者的思想既有共同旨趣也有顯著差別。

 

 

 

幹春鬆老師發言

 

在荀子的人性論與(yu) 心論方麵,丁四新回顧了荀子心論的相關(guan) 爭(zheng) 議,提出荀子的“本心”是意誌心與(yu) 主宰心,善心與(yu) 惡心屬於(yu) 用心或經驗心,因此“性惡心善”的說法並不準確。林桂榛重申了孟荀的基本分歧在於(yu) 仁義(yi) 禮智是否為(wei) 性中本有,荀子認為(wei) 仁義(yi) 禮智是通過“偽(wei) ”形成的,荀子的“性”類似於(yu) 今人所說的“本能”。

 

荀子的道德動機論是本次會(hui) 議的焦點之一。林宏星經由反思Kurtis Hagen的論文,提出應該以“認知-信念”的動機模式而不是休謨式的欲望論來了解荀子的道德動機論,人們(men) 對“道”的肯可具有獨立激發人的行動的動力。路德斌提出荀學“辨義(yi) 論”是儒家道德動力學的另一條進路,“辨義(yi) ”可以充當荀子的道德動力來源,對理解荀子的人性論與(yu) 倫(lun) 理學具有重要意義(yi) 。孫偉(wei) 對比了荀子與(yu) 朱子的道德動機論,主張荀子“虛壹而靜”的“心”二元一統思想為(wei) 補足朱子道德心理學提供了可能的途徑。魏犇群認為(wei) 荀子道德動機論的整合方案不足回答性惡之人如何能被道德的理由激發行動,解決(jue) 荀子的道德動機論似乎仍隻有“強解釋”與(yu) “弱解釋”兩(liang) 種方案。胡湘農(nong) 主張欲望或信念都難以描述荀子的道德動機論,荀子的道德動機是既不同於(yu) 欲望也不同於(yu) 信念的“信欲”(besire),即由信念與(yu) 欲望混合而成的單一心靈狀態。

 

 

 

東(dong) 方朔(林宏星)老師發言

 

 

 

三、荀子思想及其他相關(guan) 研究

 

除荀子的政治哲學與(yu) 道德哲學外,本次會(hui) 議還在《荀子》的文本新詮、荀子的元哲學分析與(yu) 孟荀對比等方麵展開了討論,從(cong) 不同方麵增加了本次會(hui) 議的廣度與(yu) 深度。

 

廖名春從(cong) 文字訓詁方麵對荀子的“不苟”說提出了新解,指出以往對“不苟”的理解均不正確,恰當的理解是“不苟”原作“不亟(極)”,是不走極端的意思。因“亟”和“茍”通用,因而寫(xie) 做“不茍”。又因“茍”和“苟”形近,於(yu) 是“不茍”才錯成“不苟”。

 

 

 

廖名春老師發言

 

張偉(wei) 特從(cong) 元哲學標準方案的角度,邏輯重構荀子的哲學理論,並對其作元倫(lun) 理學的評價(jia) 與(yu) 分析,結果顯示荀子的哲學理論內(nei) 部融貫性較差,其形而上學與(yu) 實踐論兩(liang) 部分互為(wei) 特設性假設。

 

何益鑫討論了孟子“夜氣”、“平旦之氣”的真實義(yi) 涵及其與(yu) “良心”的關(guan) 係,提出夜氣對良心的存養(yang) 具有積極的作用,平旦之氣蘊涵了良心生發的機製。夜氣與(yu) 平旦之氣的“氣”是就總體(ti) 而言的結構性的氣。胡振夏也討論了孟子“夜氣”與(yu) “良心”的關(guan) 係,並基於(yu) 思孟學派的“德氣”思想,提出夜氣首要的含義(yi) 為(wei) 體(ti) 現良心好惡的先天之氣,可以普遍性的德氣來說明。姚勇分析了先秦儒學中的“怒”觀念,提出“怒”涉及人格培養(yang) 、道德規範與(yu) 社會(hui) 秩序等多方麵,奠定了其後儒學理解怒及其他情緒活動的基本視域。

 

除專(zhuan) 家學者的主題報告外,會(hui) 議還進行了題為(wei) “荀子思想的未來發展”的主題討論,在曲阜師範大學教授林桂榛與(yu) 中南大學講師姚勇的主持下,廖名春、幹春鬆、丁四新、鄭開、林桂榛、劉思禾進行了發言,對荀子研究未來發展的方法、議題與(yu) 意義(yi) 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鄭開老師發言

 

 

 

丁四新老師發言

 

最後,在熱烈的掌聲中,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林宏星宣布本次會(hui) 議圓滿閉幕。

 

 

 

與(yu) 會(hui) 人員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