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shu) 院,步入成長
作者:虞程韜
來源:“真理與(yu) 真誠”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初四日癸酉
耶穌2024年9月6日
編者按
虞程韜(作者簡介見文末)是我今年暑假參加杭州誌心書(shu) 院的夏令營認識的朋友,在夏令營期間,我得知他來自湖北武漢,於(yu) 是和他多聊了兩(liang) 句,了解到他大學期間如何探索自己的生命的方向,很感動於(yu) 他的自立自強。他說自己是無錫人,夏令營結束後就回去無錫,正好我參加2019年敦和基金會(hui) 的種子基金的年會(hui) 結識了無錫的青年國學組織:初九學舍,於(yu) 是建議他回去無錫後可以拜訪之,切磋學問,把在誌心書(shu) 院學習(xi) 的熱情延續下去。前幾天,虞兄給我發微信說很感謝我推薦初九學舍,自己暑假很有收獲,我建議他把自己的心得和收獲寫(xie) 出來和大家分享,於(yu) 是有了這篇文章。
汪亮
2024年9月6日 仙桃
虞程韜:走進書(shu) 院,步入成長
2024年暑假,我有幸走進誌心書(shu) 院、初九學舍,在二處得到了生命的成長。我更是遇見來多位老師,令我受益良多,是訥於(yu) 言而敏於(yu) 行的方方兄,是為(wei) 我指明前路、承前啟後的汪亮老師,是潛心進學令我初窺儒家氣象的一棟兄......感謝途中諸位老師、同學的幫助,與(yu) 大家相伴成長,令我深感美好。因而作此長文,以饗後學。
又在一座大城市(武漢)裏待了一個(ge) 學期的時間,我發現,在城市裏,個(ge) 人的生命意誌往往是懶惰的、單薄的、麻木的、停滯的,當我注意過武漢早高峰上坐地鐵的,一排排上班族們(men) 疲憊的精神狀態。在那裏,能勾起生命激情乃至滋養(yang) 生命成長的事很少,寫(xie) 書(shu) 法、聽曲子是對我而言僅(jin) 有的一些方式了。即使是看高規格的書(shu) 法展,和朋友交流深思後,我們(men) 也能感到展廳裏書(shu) 法往往生氣受限、流於(yu) 保守。
暑假,我先回到了無錫,來到鄉(xiang) 下。此時,我這顆久居城市的心,被那些因梅雨的滋養(yang) 而蔓生的鄉(xiang) 村草木震撼了。那天的風雨下,我發現,潛藏著海燕麵對暴風雨般的生命激情。“欣欣此生意,自爾為(wei) 佳節”——唐詩三百首的開篇。
而後我將之桐廬。沿著富春江而來的,是黃公望筆下緩緩展開的富春山居景,是“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餘(yu) 裏,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而誌心書(shu) 院,就在這桐廬的群山懷抱中。在誌心書(shu) 院,打掃衛生、準備飯菜等等事物,都是青年人自己完成的。除了誌願者,新來的營員往往會(hui) 自覺幫忙。通過主動參與(yu) 這個(ge) 過程,到目睹過誌願者師兄們(men) 背後為(wei) 營隊的日常生活付出的艱辛,我們(men) 有所感後,會(hui) 主動一起地幫師兄分擔一些任務,少了許多“麻木不仁”的習(xi) 氣,更像一個(ge) 立著的人,找到了一些生活在團體(ti) 中的樂(le) 處。
坐高鐵時所見富春江景
誌心書(shu) 院的青年立心營安排是這樣的:五天內(nei) 每日晨讀晨練,白天會(hui) 安排明師講座、玩習(xi) 、禪茶等活動,晚上則有青年會(hui) 麵、抄經等活動。五天後的遊學則是去國家版本館、大覺寺等地。
誌心書(shu) 院匾額,耕讀傳(chuan) 家
我想先介紹一下此次在誌心書(shu) 院體(ti) 驗到的射藝和七碗茶會(hui) ,以及分享青年會(hui) 講的一些內(nei) 容。
射藝,是君子六藝之一,是我們(men) 此次青年營的玩習(xi) 活動。我們(men) 初學射時,不求中靶,求的是動作到位。動作到位後,射中靶子往往“水到渠成”,如此之後我們(men) 再學瞄準。經過一下午的專(zhuan) 心練習(xi) ,我們(men) 幾位朋友從(cong) 零基礎小白,到後麵,當弓弦一發,便大致知道能否射中,就這樣,我們(men) 對“正射必中”的道理有了一些理解。當發而不中時,我們(men) 便心念“行有不成,反求諸己”。當射中靶心時,則“行有所得,戒驕戒躁”。
我們(men) 來到書(shu) 院時,正是恨不得一直躲在空調房的三伏天,而這正是祛濕排毒的好時節。關(guan) 掉空調,點上好香,播放起正能量的音樂(le) 。上好的老茶一輪又一輪地下肚,我們(men) 青年人在每輪的中間靜坐。不久大汗淋漓,身體(ti) 開始排毒……茶會(hui) 完結時,一打開窗,外麵來的是滑過肌膚的習(xi) 習(xi) 涼風。而我們(men) 這些夏日吹慣空調的年輕人,才體(ti) 會(hui) 到了一些真正的“清涼”。
在第五天的青年會(hui) 講上,趙彬山長邀請郭美星老師、汪亮老師、戴熙寧老師上座。其中老師講到破繭成蝶——莊子意義(yi) 上的人生。蠶破繭成蝶的自然生命過程好比一個(ge) 人由凡入聖的成長過程。先是自知是隻蟲,是一個(ge) 有待成長的小人,謙虛向學。再如蠶寶寶一般拚命吃,要吃好的養(yang) 料,如經典,胸臆藏下萬(wan) 卷書(shu) 。再到合適時,要主動作繭自縛,此乃閉關(guan) 。在繭中,蠶會(hui) 經曆血肉分離的痛苦,而人呢,則要經曆靈魂重建的自我更新之苦。最後化繭成蝶,生命衝(chong) 破了黑暗,走向光明,達到了更高的完善,乃至下山度化眾(zhong) 生。
此外老師還講到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需要鄉(xiang) 村的環境承載,需要有安放天地的大環境。在這麽(me) 一片大自然中,我們(men) 可以“見幾點落花,聽數聲啼鳥,推半窗明月,臥一榻清風”。我們(men) 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舉(ju) 手投足間,感通天地,天人無二。那麽(me) 我們(men) 更能領會(hui) “倉(cang) 頡造字”的象形意趣,更能領會(hui) 先聖大人的格物之理......
在書(shu) 院的第五天,我有幸結識了汪亮老師。汪老師和我講到,我們(men) 青年人當下在城市的生命狀態,雖然好似“自由”,卻是日漸成為(wei) 原子化的個(ge) 人,是精神飄蕩的孤魂,缺少人與(yu) 人之間溫良的生命鏈接,我很讚同。對新自由主義(yi) 的信奉會(hui) 消解一個(ge) 社會(hui) 中人群的團結、溫情,離開與(yu) 團體(ti) 有溫度的鏈接,將人逼向原子化,而又難以安頓生命。汪老師知道我是無錫人時,便向我推薦在無錫的初九學舍,建議我從(cong) 誌心書(shu) 院回家後去往那裏,尋找團體(ti) ,與(yu) 誌同道合的青年們(men) 一起參學修己,避免重回城市青年趨向原子化的生命狀態。
回到家後的幾天,我回想起和朋友們(men) 在誌心書(shu) 院一樓喝茶的時刻,內(nei) 心深感美好,又想起汪老師的話“人與(yu) 人缺少生命鏈接”。便想到,喝一碗熱茶是幫助建立鏈接的好方式,就“凡心偶熾”,買(mai) 了一套茶具,並布置了一下場地。
我改用了自家的餐桌,當做茶桌。把自己極喜歡的清朝士大夫趙之謙的《異魚圖》貼在牆上。又臨(lin) 寫(xie) 清末民初吳昌碩的《心經》,作為(wei) 長養(yang) 環境氣場的一部分。又想起去年社團的兩(liang) 位老學長在玻璃上揮灑筆墨的場景,自己欣然效仿,臨(lin) 《中秋帖》,墨中加酒,酣暢淋漓。
於(yu) 是,茶台布置好了,在那麽(me) 一兩(liang) 周裏,我先與(yu) 家人喝茶,有我斟茶,父母甚是欣慰。又邀請數位友人前來,交流暢敘。誌心書(shu) 院的方方師兄也得知了我已有了自己的茶台,很是高興(xing) 。
之後我應汪老師的推介,前往初九學舍。初九學舍,當文化複興(xing) 之時,於(yu) 乙未年立於(yu) 梁溪。師兄們(men) 潛心進學,各有專(zhuan) 精,每周日有一位師兄講習(xi) 經典。
我首先結識了一棟兄。一棟兄常駐學舍,一如誌心書(shu) 院的方方兄。為(wei) 初九學舍學正,他誌於(yu) 學,專(zhuan) 研《說文解字》與(yu) 宋明理學。我有幸第一次前往,便遇上一棟兄細解朱子《近思錄》十數句。
《近思錄》囊括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ti) ,為(wei) 初學者明道體(ti) 之書(shu) ,我是初次聞得此書(shu) 。例如一棟兄講“醫書(shu) 言手足痿痹為(wei) 不仁”一段,明道先生從(cong) 反麵講仁,沒有與(yu) 天地萬(wan) 物的感通,則不成人,為(wei) 麻木不仁,對仁沒有切膚之痛,則如手足痿痹。而人人本具太極,擁有一個(ge) 小宇宙,天人本無二,自然能感通。座下的傅元兄,熟讀中國傳(chuan) 統經典,而著力於(yu) 西方原典,常就一棟兄的內(nei) 容與(yu) 之爭(zheng) 辨,當時我隻覺有何可爭(zheng) ,後來才知是師兄之間的切磋,將理愈辯愈明。
下一周末便是傅元兄為(wei) 我們(men) 講亞(ya) 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各倫(lun) 理學》。一個(ge) 文化的特質往往能夠從(cong) 它所推崇的德性中反映出來,例如,儒家推崇的德性是仁、義(yi) 、禮、智、信。古希臘推崇的德性主要是勇敢、節製、正義(yi) 、智慧。其中,傅元兄講到,人處於(yu) 政治社會(hui) 的,而語言的精修必然使人主動參與(yu) 政治社會(hui) ,在古希臘的城邦國家中的公民如此,當今共和國家的人民也是如此。古希臘有倫(lun) 理學,一如修身,有家教學,一如齊家,有政治學,一如平天下,對於(yu) 處於(yu) 社會(hui) 中的個(ge) 人的成長完善,中西方都有一些相通的基本論述。
八月末,我將準備入伍,向一棟兄詢問,如果到部隊,隻帶不多的書(shu) ,以打基礎,窺見一些儒家氣象為(wei) 目的,帶上《經學曆史》、《近思錄集解》、《四書(shu) 章句集注》幾本書(shu) 夠用否。一棟兄答道可再帶一本《程氏易傳(chuan) 》。小學不急,以義(yi) 理為(wei) 先。先讀《經學曆史》以知其脈絡,再讀《近思錄》知入門之方,再讀程朱之書(shu) ,篤實功夫,以涵厚氣象。
我前往拜謁顧公憲成的墓塋,為(wei) 學舍探路。我從(cong) 家尋訪過去,隻二三公裏,感歎,如此大人近在眼前。涇陽先生於(yu) 萬(wan) 曆四十年(1612)卒於(yu) 家中,葬在顧家祖塋。如今,先生的墓被夾在兩(liang) 座工廠之間,附近無指示牌,令人慨然。先生墓地尚有石牌坊、月牙池、神道、石像、墓塚(zhong) 及羅城。神道上木葉滿地、人跡杳然,盡顯世人之冷落。我穿過鬆柏交翠的神道,走到台前,我想起在誌心書(shu) 院學習(xi) 過的釋菜禮中的敬師禮,用此禮向涇陽先生三致意。回來後,我將在涇陽先生墓所見所感告於(yu) 一棟兄,一棟兄說:“都是如此。我們(men) 六七年前去陽明先生墓,竟在酒店中,無人維護。儒門清淨,不似佛道兩(liang) 家廣為(wei) 營造,隻行尋常人之道。”我說:“也許未來,隨著大家愈發重視傳(chuan) 統文化了,先生們(men) 會(hui) 少一些冷落的”。一棟兄答道:“先生們(men) 不在乎受不受冷落、受不受重視,惟我們(men) 捫心自問,來一趟世間,無愧於(yu) 此心否?”
一棟兄得知我將臨(lin) 行,又邀請我來學舍一敘,為(wei) 我專(zhuan) 門打印北宋五子文、《南京光祿寺少卿涇陽顧先生行狀》、《小心齋劄記》等多篇文章。一棟兄先講《理學宗傳(chuan) 》,為(wei) 我理清了此書(shu) 歸納的理學流派脈絡。又接著有關(guan) 顧先生的兩(liang) 篇文章,講從(cong) 楊龜山先生、顧涇陽先生發展而來的無錫東(dong) 林書(shu) 院曆史。一棟兄又為(wei) 我講了北宋五子的數篇文章,有需慢慢領會(hui) 的周濂溪《太極圖說》一文,有值得背誦的《明道先生行狀》,也有十數年後反觀能否到作者境地的《顏子所好何學論》。一棟兄講到讀書(shu) 之法,即用自家身心體(ti) 貼,對書(shu) 中內(nei) 容要切己體(ti) 察,要認識到與(yu) 自己息息相關(guan) ,如讀弟子問,能否感受到此問題是你自己心裏問出的。如師父回答,能否感到是你自己回答出的,要達到感通先賢精神的境地,方為(wei) 真讀書(shu) 。
在張橫渠的《西銘》中,我聽師兄講到,“貧賤憂戚,庸玉女於(yu) 成也”。我回想起大一時,曾讀到過中島敦《山月記》中的句子“我深怕自己並非美玉,不敢加以刻骨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卻又不肯庸庸碌碌,與(yu) 瓦礫為(wei) 伍。於(yu) 是我漸漸地脫離凡塵,疏遠世人,結果是一任憤懣與(yu) 羞恨助長內(nei) 心那怯弱的自尊心。”當年我深深沉浸在這種情感中不能自拔,自覺李征便是我。經過兩(liang) 年的讀書(shu) 與(yu) 親(qin) 近善知識,已慢慢走出來這種生命狀態。而橫渠先生此句氣象,更令我撥雲(yun) 見日。我們(men) 往往不是生而知之者的美玉,而是學而知之者的待琢之玉。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走向誌同道合者,切磋共學。君子慎獨,時時警醒,終不會(hui) 淪為(wei) 人虎。
出門,大雨滂沱,師兄送我至地鐵。師兄說好一陣雨!雲(yun) 雷屯,君子以經綸。期我先難後獲,蘊蓄廣大。我精神為(wei) 之一震,我仿佛看見暴風雨中穿行的海燕,仿佛聽見命運交響曲的敲門聲,仿佛想見在寒食的風雨中終將覺醒的東(dong) 坡先生......
作者
虞程韜,江蘇無錫人,2024年6月畢業(ye) 於(yu) 武漢工程大學經濟學專(zhuan) 業(ye) 。在大學期間,曾擔任七筆書(shu) 畫社社長。熱愛書(shu) 法、曆史,而今又有誌於(yu) 學習(xi) 國學。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