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甲辰理學班會(hui) 講綜述
來源:“欽明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十三日壬子
耶穌2024年8月16日
2024年8月3日至8月9日,欽明書(shu) 院第九期理學班會(hui) 講順利舉(ju) 辦,今茲(zi) 述會(hui) 講詳情如下:
開班首日上午,理學班有幸邀請到四川大學哲學係曾海軍(jun) 老師作題為(wei) 《心體(ti) 與(yu) 誠意》的講座。曾老師從(cong) “好好色與(yu) 視而不見”、“誠的餘(yu) 地與(yu) 毋自欺”、“慎獨的空間”、“心的主宰與(yu) 人能弘道”四個(ge) 方麵,從(cong) 經驗生活的角度切入,逐步深入到《大學》自身的義(yi) 理,指出誠意工夫的獨立意義(yi) ,及其對於(yu) 心體(ti) 主宰性不可替代的意義(yi) 。曾老師的講座頗具啟發性,引發了參會(hui) 師友的熱烈討論。從(cong) 實在性的角度嚐試梳理曾老師講座的線索。好惡隻是生理本能,還是說也包括是先天道德良能?把臭、色歸為(wei) 物理現象,而把好惡歸為(wei) 心,是否太過於(yu) 主客二分?為(wei) 何誠意最見心之主宰?實意的實是否可以完全獨立於(yu) 物理世界而存在?將好與(yu) 惡僅(jin) 僅(jin) 歸於(yu) 心,是否存在“心學化傾(qing) 向”?曾老師對這些問題作了一一回應。曾老師說,本次講座的目的並非要將物理世界與(yu) 人文世界二分,也是要貫通二者。但是在現時代,物理世界與(yu) 人文世界、規律與(yu) 道理、本體(ti) 與(yu) 現象等等二分是一種常識,需要與(yu) 之進行對話,化解或突破(而非僅(jin) 僅(jin) 是彌合)這種二分,而不是基於(yu) 這種二分來談。另外,曾老師從(cong) “誠意的餘(yu) 地”這一提法,重申了自己的問題意識,亦即:誠意誠在何處?誠意起到什麽(me) 樣的作用?
開班當日下午,由寶雞文理學院哲學係教師張傳(chuan) 海主持,大家進行了“理學交遊”為(wei) 主題的討論。主持人先談及了本次議題設置的背景與(yu) 朋友一倫(lun) 不可取代的重大意義(yi) ,提出了如何理解師友不同於(yu) 一般交遊的意義(yi) 這一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劉卓然結合共讀文獻,論及典範的師友關(guan) 係與(yu) 現實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通過妥善的理解和處置打開師友關(guan) 係的上達空間;論及大範圍切磋與(yu) 小範圍討論、書(shu) 麵討論與(yu) 網絡即時討論等不同討論方式的各自長處與(yu) 短處。貴州大學教師李秋莎指出,目前朋友比家人相處更多,應警惕以師友逃避其他倫(lun) 常的傾(qing) 向,讓師友回歸明倫(lun) 的本位,忠告善道要照顧師友氣稟,責己多,責人少。清華大學博士生熊丹菱從(cong) 學者的獨立性為(wei) 視角探討了師生關(guan) 係,認為(wei) :朋友忠告善道需要十足的用心與(yu) 明確的見識,之後仍要有分寸感,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朋友之間的友誼應當基於(yu) 道與(yu) 敬畏,而非情感上親(qin) 近的渴求。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李鑫以呂晚村和黃梨洲的交遊故事為(wei) 切入點,論及師友交往與(yu) 學術宗旨的關(guan) 係。華僑(qiao) 大學哲學係教師吳婕結合自身的研究與(yu) 生活經驗,指出師友相處不局限於(yu) 學術交流,也包括相觀而善。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徐亞(ya) 蘭(lan) 從(cong) 麵論優(you) 於(yu) 書(shu) 信、古典的討論方式與(yu) 氣質對師友關(guan) 係的影響等角度談論了師友交遊之道。其餘(yu) 師友亦結合自身的體(ti) 會(hui) 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常設議題發言的最後環節,丁老師就誠意議題的設定、常設議題設定的初衷、師生關(guan) 係的討論等問題發表了看法。首先,對誠意議題的設定,丁老師從(cong) 自身的角度,呼應了曾老師所言誠意的餘(yu) 地問題。丁老師說,誠意工夫主要是在獨知之地與(yu) 動之幾上來做,是讓本來不離的道在動之幾這裏實現其不得離。從(cong) 格致與(yu) 誠意的關(guan) 係來看,誠意是人鬼關(guan) ,不能做到誠意,縱使格致做得再好,也不過是如釋氏所說“鬼念大悲咒”一般。其次,對於(yu) 常設議題,丁老師表示本次“師友交遊”的論題與(yu) 常設議題的初衷有出入。常設議題的最初建議有理學方法與(yu) 理學研究現狀兩(liang) 種,目的是促使師友達成對理學作為(wei) 根本學問的自覺性,核心問題關(guan) 切是什麽(me) 是理學以及如何做理學。比如,應對今年的熱點問題,就可以探討“理學何以不是古典學”這樣的問題。再次,丁老師針對大家在“師友交遊問題”中的發言說,如果師友關(guan) 係不能幫助我們(men) 很好地處置其他關(guan) 係,便說明這種師友關(guan) 係還不足夠理想。若師友間的相處造成了對故舊等其他關(guan) 係的妨礙,那麽(me) ,這種師友關(guan) 係便是基於(yu) 氣質而非是道理。基於(yu) 道理的廣大性,師友相處便無待於(yu) 久暫遠近,亦不會(hui) 畫地自縛,而是素師友行乎師友、素故舊行乎故舊的。
8月4日下午第一場會(hui) 講主題為(wei) 《“誠”貫〈學〉〈庸〉——兼對程朱理學“誠”論的思想史考察》,由吳婕主講,張傳(chuan) 海、曾寒舒評議。
報告提出:誠是理學中關(guan) 涉天道、人道、心性、工夫的重要議題,也是北宋以來學者在經典詮釋中的一條思想史線索。吳婕以思想史考察和義(yi) 理詮釋的方式,對北宋以來諸家的誠說進行區別:一、以李清臣、司馬溫公、劉安世為(wei) 主的“不欺”說,多依托《大學》;二、以胡安定、徐積及部分程門弟子的“不息”說,主要依托於(yu) 《中庸》《易》;三、經程子、程門弟子至朱子的“真實無妄”說,貫通《大學》《中庸》的工夫論和天道論。
評議認為(wei) 將“無妄”“不欺”分《學》《庸》會(hui) 使得《學》《庸》的部分內(nei) 容及學者思想的其他部分被掩蓋。在結構方麵,最後一部分的內(nei) 容可以作為(wei) 前麵兩(liang) 節的回向、支撐,朱子用工夫判斷義(yi) 理的內(nei) 容可以借鑒。
丁老師教正道:思想史的工作是合格的,但程門後學之論不應作為(wei) 程子之論的背景;在義(yi) 理辨析上可以繼續細膩考究:呂與(yu) 叔所說的“誠”之三層(“實理不貳”“其體(ti) 無雜”“其行無間”)與(yu) 朱子所說的“誠”之三層(天誠是實理;聖人是人格化的誠理;一念一行之實。追本溯源,是誠本身)不同,他漏掉了“不欺其此”,而“實理不貳”“其體(ti) 無雜”又可分別,所以不宜截至呂與(yu) 叔;又不宜忽視司馬溫公就天道說誠的一麵而將其劃入“不欺”說,及評議所說的掩蓋問題。
8月5日下午第二場會(hui) 講主題為(wei) 《誠與(yu) 感通——以〈大學〉〈中庸〉為(wei) 中心》,由熊丹菱主講,徐亞(ya) 蘭(lan) 、杜國華評議。
主講認為(wei) ,在《大學》與(yu) 《中庸》的文本中,誠是理學心性論和本體(ti) 論中的重要概念。在《誠與(yu) 感通——以〈大學〉〈中庸〉為(wei) 中心》一文中,主講基於(yu) 朱子對《大學》與(yu) 《中庸》中“誠”字的定義(yi) ,對《大學》“誠於(yu) 中,形於(yu) 外”等文本進行闡釋。“誠意”與(yu) “誠之”工夫之實用其力、欲達成真實無妄的修習(xi) ,即體(ti) 現人在世界中實現自己本性的訴求,其中包含著由在己之誠達至與(yu) 萬(wan) 物感通的必然性。在此成就真實自我的過程中,學者不斷與(yu) 周身之人、事、物產(chan) 生交互與(yu) 影響,不斷完成成己、成物,盡己之性與(yu) 盡人、物之性的使命,以參讚天地化育之功,此即誠與(yu) 感通的世界。
評議提出,儒學的“感通”理論具有很多層次,而本文有未能詳盡之處。且提出“誠於(yu) 中,形於(yu) 外”更傳(chuan) 統的理解是修身及其效驗,而作者基於(yu) 文本想要呈現“誠與(yu) 感通”的理論,則需要一定詮釋的空間,因此有必要加強對二者之間的關(guan) 聯的論述。
8月6日下午第三場會(hui) 講主題為(wei) 《“實其心之所發”——朱子誠意論述原》,由李秋莎主講,劉卓然、陳淩峰評議。
李秋莎提出:朱子對格物致知的重視人所共睹,但片麵強調致知在先,乃至以致知吞沒誠意是不可取的。我們(men) 總須真實地想要自修,想要為(wei) 善去惡,並為(wei) 此竭盡全力,修身諸目才能一一落實。從(cong) 而,直麵誠意本身,相較於(yu) 討論誠意與(yu) 其餘(yu) 節目的關(guan) 係,是更為(wei) 根本的工作。意是心之所發,是心去主向。營為(wei) 的“本柄”。而誠意之誠,雖是虛字,但“實用其力”的實,須因其本源、歸止之實,因“欲自修者知為(wei) 善以去其惡”、“皆務決(jue) 去,而求必得之”而實。人因獨能“識道理、有知識”,一旦“實用其力”而禁止自欺,其意誠總是能不受當下才能所限,而隨著學者的變化氣質之功,與(yu) 日偕新。
此後,與(yu) 會(hui) 師生就“自慊近於(yu) 工夫還是效驗、目的”,“誠意與(yu) 誠之的關(guan) 係”,“如何理解惡的實”,“致知與(yu) 誠意的關(guan) 係”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8月7日下午第四場會(hui) 講主題為(wei) 《〈大學章句〉中的“誠意”》,由劉卓然主講,李秋莎、陳洪杏評議。
主講認為(wei) :朱子晚年特別重視《大學》中的誠意工夫,誠意工夫是朱子實學的表現。劉卓然以“誠意章的心性結構”“誠意章心性結構中的意”“誠意工夫如何做”為(wei) 文章的結構,以求理解《大學章句》中“誠意”工夫中的一些爭(zheng) 議,如:“意”是什麽(me) ;誠意本位是什麽(me) ;誠意與(yu) 誠意之本、誠意之助的關(guan) 係等。
評議人認為(wei) :在結構上,第一節可借用明德來引向對心性結構的解釋,第二節內(nei) 容較少需要補充,第三節標題不適合,論說過程中應先點出用意或先加以解釋以使讀者明晰,並指出結語與(yu) 前言相似度過高等;在義(yi) 理詮釋上,評議人對第一節所說心性結構的具體(ti) 解釋(尤其是“立誠意”之誠意和“誌”處)與(yu) 主講有所分歧,對第三節“預”所涉及見聞之知及最後“知”的工夫和“行”的工夫之關(guan) 係特別加以討論等。
8月8日下午第五場會(hui) 講主題為(wei) 《述朱與(yu) 辟王——呂晚村的誠意論》,由李鑫主講,吳婕、張新瑞評議。
報告首先討論了誠意章何以從(cong) 致知與(yu) 正心的前後關(guan) 聯中分開獨釋。誠意與(yu) 致知相分是從(cong) 知行畢竟為(wei) 二事的角度言,誠意與(yu) 正心相分則類比與(yu) 戒懼與(yu) 慎獨不可混為(wei) 一事的觀點,且誠意直貫至平天下,故有必要提出單釋。其次,以朱子為(wei) 參照討論了呂晚村對誠意章內(nei) 部的結構性詮釋。呂氏拈出朱子注中“實用其力”四字為(wei) 誠意要旨,並繼承朱子晚年觀點,認為(wei) 自欺、自慊乃兩(liang) 事相抵背的關(guan) 係,慎獨則為(wei) 誠意的緊要關(guan) 口,既屬於(yu) 誠意又不等同於(yu) 誠意工夫。再次,以對慎獨的定位、致知與(yu) 誠意關(guan) 係的理解為(wei) 重心分析其對陽明學的批評。呂氏批評陽明學對獨知的本體(ti) 化詮釋,認為(wei) 這模糊了慎獨的定位,打亂(luan) 了慎獨與(yu) 致知和誠意的關(guan) 係,並將在邏輯上導致慎獨成為(wei) 獨立的一個(ge) 條目。在致知與(yu) 誠意的關(guan) 係上,批評以知察意的觀點,認為(wei) 這會(hui) 導致知在意後用力。最後簡要梳理了“一於(yu) 善”與(yu) “必自慊”誰為(wei) 定本的學術史爭(zheng) 論,並指出呂晚村在此問題上主張“必自慊”為(wei) 定本的觀點與(yu) 理由。
評議與(yu) 討論環節指出:呂晚村的誠意論帶有明顯的針對性,其在批評陽明學的誠意詮釋中有可能矯枉過正,導致漏落或偏離朱子的意思。如其對誠意與(yu) 致知的界分就顯得分得過開。另外,需要更深入地揭示其批評陽明學的背後關(guan) 切在哪裏。在一於(yu) 善與(yu) 必自慊的定本之爭(zheng) 上,就文獻方麵而言,要重新理解蔡九峰《夢奠記》中相關(guan) 記述以及朱子之孫朱鑒之語的語意。就義(yi) 理方麵而言,必自慊與(yu) 無自欺語意重複,且經文本身誠意與(yu) 致知是緊密關(guan) 聯的,故在解釋誠意時有必要先點出一於(yu) 善作為(wei) 誠意工夫的目標,這與(yu) 傳(chuan) 章專(zhuan) 釋誠意稍有不同。在文章結構方麵,學友亦提出更合理連貫的安排。
8月9日上午第六場會(hui) 講主題為(wei) 《至誠感神——以<大禹謨>、<金縢>二篇為(wei) 例》,由徐亞(ya) 蘭(lan) 主講,熊丹菱、李鑫評議。
文章以《大禹謨》“至諴感神”一句為(wei) 切入點,梳理了漢宋《尚書(shu) 》學對感應問題的詮釋差異並著重討論了漢宋學者對《金縢》中周公禱神請命的經解爭(zheng) 議。文章的最後,作者將感應之道落實到人倫(lun) 問題上,分析大舜與(yu) 周公兩(liang) 位聖人麵對人倫(lun) 之變的行動原則及其內(nei) 心情感。李鑫、熊丹菱分別就文章結構、諴與(yu) 誠的關(guan) 聯、感通的基礎等問題作了評議。李秋莎建議該文將題目改為(wei) 《諴感與(yu) 誠通——以<大禹謨><金縢>為(wei) 線索》,將重點放在辨析以氣化論為(wei) 基礎的感應之道和基於(yu) 天理的的感應之道的差異問題。張傳(chuan) 海則提出是否可以用人格神、氣感神、理之神三分法來對“至誠感神”展開論述。其他師友就文章的細節問題,如對鄭玄、偽(wei) 孔傳(chuan) 、張九成的具體(ti) 經解問題展開了討論。
在總結環節,大家各自談了自己參與(yu) 本屆理學班的體(ti) 會(hui) 與(yu) 收獲,並針對本屆理學班的不足提出了改進建議。共同探討誠意話題,讓大家得以從(cong) 不同的角度進入這一主題,激發了彼此的思考,開闊了彼此的視野,在誠意的用力之地與(yu) 如何誠意方麵明確了問題意識、達成了更多的共識與(yu) 理解,更為(wei) 重要的是,知曉如何在生活中切實用力,消磨不平之氣。與(yu) 會(hui) 師友提到,本屆理學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文獻共讀沒有做到以經為(wei) 本,二是論文講論環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建議以後理學班在文獻共讀環節突出核心文獻,論文講論環節壓縮主講時間。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