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與解釋”講習班學術講座:王博老師講中國哲學中的“秩序”問題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4-08-17 17:53:07
標簽:

“經典與(yu) 解釋”講習(xi) 班學術講座:王博老師講中國哲學中的“秩序”問題

來源:“解釋”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十二日辛亥

          耶穌2024年8月15日

 

中國哲學中的“秩序”問題

 

主講:王博老師

2024年7月26日

 

2024年7月26日上午,北京大學的王博老師在孔學堂為(wei) “經典與(yu) 解釋”暑期講習(xi) 班的學員們(men) 帶來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中的“秩序”問題的講座,講座由中山大學的許家瑜老師主持。

 

 

 

王博老師的講座主要圍繞“秩序”問題對中國哲學的特質展開討論。他認為(wei) ,“存在”的問題在西方古典哲學中非常突出,相比之下,“秩序”則可視為(wei) 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一個(ge) 核心問題。這首先體(ti) 現在前哲學時代的經典之中。比如,《詩》《書(shu) 》中的根本問題就是秩序問題。《詩經》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情感的秩序化,這在儒家關(guan) 於(yu) 《關(guan) 雎》的解釋中有非常明顯的體(ti) 現。《尚書(shu) 》則重在討論政治和宇宙的秩序化問題,特別是政治的秩序化,宇宙的秩序化是政治問題的衍生物。這一主題最終濃縮為(wei) 禮樂(le) 秩序的問題。諸子時代,儒家接著禮樂(le) 秩序講,道家、墨家、法家反對禮樂(le) 秩序,並提出新的秩序精神和主張。

 

在中國哲學開啟的階段,各家思考的核心問題都是:我們(men) 需要什麽(me) 樣的秩序?以及,為(wei) 什麽(me) 需要這樣的秩序?如此,不僅(jin) 差異的秩序形態被描繪出來,其背後各自的道理、所以然也必須被講出來。後麵一個(ge) 問題,即價(jia) 值的問題對於(yu) 哲學家而言更加重要。從(cong) 法家來看,他們(men) 最關(guan) 注的是國家的構建,但也為(wei) 此犧牲了很多東(dong) 西。比如家庭,為(wei) 了建立起強大的國家,法家刻畫了君、父之間的勢不兩(liang) 立;同時,對父子、夫婦、兄弟的關(guan) 係作了很多幽暗的理解。這在根本上說,是把人犧牲了。法家對人的理解麵臨(lin) 很大的問題,它會(hui) 在任何的時代出現,即國家的建立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強大的國家嗎?我們(men) 如何安頓其中的家庭與(yu) 個(ge) 人?比較起來,儒家更多地強調家國之間的平衡。道家的貢獻則是意識到了個(ge) 人的問題,盡管並沒有現實地予以解決(jue) 。他們(men) 很少把人放在家、國之中討論,而是把人作為(wei) 一個(ge) 人來討論,這非常重要。    

 

漢代之後,中國文化最大的問題是大一統秩序的構建。從(cong) 陸賈、賈誼到董仲舒,以至於(yu) 經學都是如此。到了宋明,特別是宋代,成熟的大一統秩序被構建起來:以理氣、心性為(wei) 中心,建立起從(cong) 宇宙到政治、個(ge) 人的根本秩序。

 

因此,“秩序”而不是“存在”的問題,是中國哲學內(nei) 部更為(wei) 核心的問題。沃格林關(guan) 於(yu) 秩序的討論最近備受關(guan) 注,但他對秩序問題的處理與(yu) 存在密切相關(guan) :存在會(hui) 導向秩序問題,對秩序的追問會(hui) 指向存在問題。中國哲學並不相同,我們(men) 會(hui) 看到中國哲學中有類似形上學、本體(ti) 論的內(nei) 容,但這些東(dong) 西實際上是裝扮成存在的秩序,或者是作為(wei) 秩序的存在。

 

 

 

進一步,王老師基於(yu) 中國哲學史上的論述,對“秩序”予以了簡要的哲學分析。他認為(wei) 秩序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位置”、“關(guan) 係”、“命名”和“價(jia) 值”。在哲學上,關(guan) 於(yu) “位置”最重要的問題在於(yu) :事物是不是可以被定位?易學中有一對觀念是“定位”和“流行”。有的學派重視流行,比如莊子就特別強調“化”,認為(wei) 世界上的事物是捉摸不定的。儒家更多講定位,君臣、父子、夫婦就是關(guan) 係中定位。法家的尊君卑臣更是絕對的定位。有定位和基於(yu) 位置的相互關(guan) 係,名、名分的問題就出現了。名的問題雖然以知識為(wei) 基礎,但在認知之後,要把它納入到秩序中間。在荀子、黃老和法家的討論中,名的問題都歸於(yu) 秩序問題。惠施、公孫龍代表的名家也不例外。    

 

相信名的哲學家會(hui) 把“有”確立為(wei) 世界的原則,“有”首先是萬(wan) 有,但萬(wan) 有有其根,即最終的“有”。但是主張流行的人,最後則導向“無”,從(cong) 老子、莊子到王弼都是如此。他們(men) 並不是說事物不能暫時安放在一個(ge) 位置,但不會(hui) 把這個(ge) 位置神聖化、固定化、絕對化。因此,有無問題不是純粹的宇宙論問題,而是與(yu) 政治秩序、對人的理解密切相關(guan) 。“有”的原則是塑造,“無”的原則是因循。

 

最後,王老師更加具體(ti) 地論述了中國哲學與(yu) 政治之間密切的關(guan) 係。他認為(wei) ,政治哲學的曆史與(yu) 哲學幾乎一樣長。同時,政治哲學對中國哲學品格的塑造,遠遠超過歐洲哲學。中國哲學裏最重要的部分不是metaphysics,而可以說是meta-politics或meta-ethics。歐洲的政治哲學關(guan) 注的是國家的本質。在柏拉圖和亞(ya) 裏士多德那裏,就在考察現實城邦的基礎上思考理想城邦。到了近代,其主題則主要轉變為(wei) 國家和公民的關(guan) 係。相比之下,中國政治哲學中最根本的問題有兩(liang) 個(ge) 。第一,如果用“天下”對應歐洲的“國家”,天下的本質就集中體(ti) 現為(wei) “天下是誰的?”這個(ge) 根本問題,也就是牟宗三所言“政道”的問題。第二,如何統治天下?也就是“治道”的問題。

 

以“天下是誰的”問題為(wei) 例,從(cong) 理想、現實、曆史與(yu) 哲學的不同方麵可以概括出四種講法。第一種是公天下,所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這一說法最早見於(yu) 《呂氏春秋·貴公》。相應的觀念從(cong) 孟子到此後的漢代、宋代、明代一直都有。第二種認為(wei)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這是漢代鮑宣的說法,指出天子是代天理物,因此應當像皇天一樣,無私覆。第三種認為(wei) “天下者,高祖之天下”,是說天下是高祖打下來的,不可私相授受。第四種則是“天下者,陛下之天下也”。這一說法既是在激勵人君勉勵為(wei) 治,也認為(wei) 君主有主宰的權力。天下到底是誰的?這個(ge) 問題在政治哲學中的理想性討論都推動它朝向公天下的方向,而政治哲學的複雜性在於(yu) 理想與(yu) 現實之間的互動。公天下的理想如何落實在私天下的現實中?這是中國政治哲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儒家為(wei) 此做了很多努力,如對理想聖王的闡述,對禪讓和世襲關(guan) 係的處理等等。    

 

總而言之,秩序問題是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一個(ge) 核心問題,由此出發可以為(wei) 我們(men) 把握中國哲學的特質提供一個(ge) 重要的視角。    

 

供稿、圖片:郝董凡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