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三星堆扭頭跪坐銅人頭飾中的“頍”與“纚”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4-07-17 00:19:22
標簽:
彭林

作者簡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蘇無錫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wei)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經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禮主體(ti) 思想與(yu) 成書(shu) 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yu) 文化中國》《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le) 文明與(yu) 中國文化精神》等。

三星堆扭頭跪坐銅人頭飾中的“頍”與(yu) “纚”

作者:彭林(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兼任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八日戊寅

          耶穌2024年7月13日

 

 

 

《河南鹿邑縣太清宮西周墓的發掘》一文所載虎形跽坐人像。作者提供

 

 

 

三星堆扭頭跪坐銅人(正麵)。作者提供

 

 

三星堆扭頭跪坐銅人(右側(ce) 麵)。作者提供

 

 

 

圖1

 

 

 

圖2

 

 

 

圖3

 

2021年5月,三星堆遺址四號祭祀坑出土3件銅扭頭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通高29.9厘米,身體(ti) 略向左前方傾(qing) 斜,頭微頷並扭向身體(ti) 右側(ce) ,年代大約在商代晚期,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細膩。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四號祭祀坑出土銅扭頭跪坐人像》一文介紹,銅人頭部的盤發向上梳理,被一塊有紋樣的“寬帶狀的長條狀織物纏繞而上,可惜頭發上端折斷不存,已無從(cong) 得見全貌。”此外,頭像額部還有一條被稱為(wei) “係帶”的織物。兩(liang) 條織物的功用為(wei) 何,當如何命名?對於(yu) 解讀該銅人的性質,至關(guan) 重要。

 

“寬帶狀”織物即禮書(shu) 所見之“纚”

 

用細線紋表示的銅人頭發被整齊地向上梳理,然後從(cong) 頭左後側(ce) 逆時針繞頭一周,再由左前側(ce) 束發向上;另有一塊有紋樣的寬帶狀的長條狀織物與(yu) 長發纏繞而上。鄙見,此“寬帶狀的長條織物”,當是禮書(shu) 屢屢提及的“纚”。

 

《禮記·內(nei) 則》記男子每日早起梳洗、穿戴的流程以及飾物雲(yun) ,“雞初鳴,鹹盥、漱,櫛、縰、笄、總,拂髦、冠、緌、纓、端、韠、紳”,孔疏雲(yun) :“此經所陳,皆依事先後。櫛訖加縰,縰訖加笄,笄訖加總,然後加髦,著冠。”縰,同纚。簡言之,先櫛發,再加纚,挽成發髻後再插笄固定。女性發飾亦有纚,《儀(yi) 禮·士昏禮》雲(yun) :“夙興(xing) ,婦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見。”《儀(yi) 禮·士冠禮》冠禮三加,纚則為(wei) 必備之飾物。惟有喪(sang) 事要去纚,《儀(yi) 禮·士喪(sang) 禮》“主人髺發,袒,眾(zhong) 主人免於(yu) 房”,鄭注:“髺發者,去笄纚而紒”。足見纚在日常生活中為(wei) 不可或缺之物。

 

纚的色澤與(yu) 形製,《儀(yi) 禮·士冠禮》說是“緇纚,廣終幅,長六尺。”緇,黑色。纚,《說文》雲(yun) “冠織也”,是專(zhuan) 為(wei) 冠冕而做的織物。緇纚,即黑繒,其寬度為(wei) “終幅”,終是充、滿,即完整的一幅,周尺為(wei) 二尺二寸;長度為(wei) 六尺。纚的規格取一幅寬、長六尺的理由,鄭注說“足以韜發而結之矣”,即大小寬窄適用於(yu) 所有人。賈疏將六尺之長與(yu) 人的身高聯係:“人之長者不過六尺,纚六尺,故雲(yun) 足以韜發。”賈疏以為(wei) 人高以六尺為(wei) 極限,故纚長六尺。《說文段注》雲(yun) :“冠織者,為(wei) 冠而設之織成也。凡繒布不須翦裁而成者謂之織成。”“此纚蓋織成。緇帛廣二尺二寸、長隻六尺,不待翦裁。故曰冠織。”段玉裁認為(wei) ,緇纚是一種尺寸較短、可直接用於(yu) 冠弁的製成品,似與(yu) 身高無關(guan) 。

 

纚如何加於(yu) 首?經無明文,鄭注說是“韜發而結之”。韜,從(cong) 韋,舀聲,《說文》說是“劍衣”,即藏劍的革囊。韜,經典或作縚,《儀(yi) 禮·士昏禮》“姆纚笄宵衣在其右”,鄭注:“纚,(圖1)發。”而《經典釋文》雲(yun) “本又作(圖2)”。胡培翬《儀(yi) 禮正義(yi) 》引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指韜與(yu) (圖1)“二字音義(yi) 相近,故古多通用”;“(圖2),本訓滑,因弢而轉為(wei) (圖2),從(cong) 省也。(圖1)則弢之俗字”。胡培翬以(圖2)為(wei) 弢,引《說文》弢為(wei) “弓衣”之說,將(圖2)與(yu) 韜混為(wei) 一字。如此,凡以物入囊,均可稱韜;纚的形製當如囊,韜發,即是將頭發盡入其中。段氏又說“《集釋》作韜,與(yu) 嚴(yan) 本同,不誤”,由此從(cong) 文本上斷定“韜”為(wei) 韜發之本字,將鄭注所謂“韜發而結之”,斷定為(wei) “囊發”。賈疏:“既雲(yun) 韜發,乃雲(yun) 結之,則韜訖乃為(wei) 紒矣。”

 

鄭賈韜發之說,到此為(wei) 止。至於(yu) 冠前為(wei) 何須韜發,如何韜發?則語焉不詳,大而化之。今掩卷細思,而知其說頗有可商之處。其一,常人之發,極少有六尺之長。醫學研究表明,人發不能無限增長,一般長至五六十厘米後即自行脫落,另生新發。故六尺之纚內(nei) ,僅(jin) 有三尺之發,另外三尺之纚,乃無用之部,留作何用?其二,韜發後挽髻,是挽六尺之纚,抑或纚內(nei) 三尺之發?

 

絕大多數學者對鄭賈之說保持緘默,然猶有學者質疑,如《內(nei) 則》孔疏似已注意到鄭注的問題,故引盧文弨對纚的解讀,“所以裹髻承冠,以全幅疊而用之”,並雲(yun) “未知孰是,盧說為(wei) 優(you) ”。盧說與(yu) 鄭注截然不同,認為(wei) 纚的作用並非韜發,而是“裹髻”,目的在“承冠”;裹髻的方法,則是“全幅疊而用之”,即是將纚折疊至合適的大小,然後裹於(yu) 髻上。孔疏顯然傾(qing) 向盧說。鄭注稱纚為(wei) “今之幘梁”,其製後世猶有遺跡,如《急就篇》卷三“冠幘簪簧結發紐”,顏師古注:“幘者,韜發之巾,所以整嫧發也。常在冠下,或但單著之。”《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廣雅》:承露幘,覆結也。上引諸說,皆以幘梁為(wei) 覆髻之物,盧氏質疑“韜發”的合理性,不為(wei) 無稽。

 

再如,宋人張淳《儀(yi) 禮識誤》從(cong) 文字上發疑,認為(wei) 此前的文本,“不為(wei) (圖2)則作(圖1)。今之為(wei) 韜,未知孰據”,直言當作“(圖1)”,韜未必是本字。張淳此問,涉及纚的用法的解讀方向,可惜未引起學者注意。

 

古人用字寬,故多通假。韜字的通假,是否還有其他可能?鄙見,文獻(圖1)多與(yu) 綯通,《方言》卷九:“車紂,自關(guan) 而東(dong) ,周洛韓鄭汝潁而東(dong) ,或謂之曲綯”,錢繹箋疏:“(圖1)、韜,並與(yu) 綯同。”《廣雅·釋器》“(圖1),索也”,王念孫《疏證》:“(圖1),與(yu) 綯同。”《讀書(shu) 雜誌·荀子第一榮辱·陶誕》:“(圖1)即宵爾索綯之綯。”

 

綯訓索、繩索,繩索均為(wei) 絞合而成,故亦訓絞。《小爾雅》:“(圖1),索也。”《詩·豳風·七月》“宵爾索綯”,毛傳(chuan) :“綯,絞也。”《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荀子·大略》楊倞注引《七月》之綯,均同毛傳(chuan) 。朱熹《詩集傳(chuan) 》:“綯,索也。”《爾雅·釋言》:“綯,絞也”,郭璞注:“(圖1),謂糾絞繩索”;邢昺疏:“(圖1),謂糾繩索也。”(圖1)同絛、縧,故或可訓絲(si) 帶。

 

三星堆銅人的盤發造型,斷非戲玩長發的無聊之舉(ju) ,而是《內(nei) 則》櫛與(yu) 纚的環節的寫(xie) 實,頭發絲(si) 絲(si) 清晰,顯然已經過“櫛”,纚與(yu) 長發纏繞向上,正是“綯發”的環節。綯訓絞、糾繩索,正與(yu) 銅人像纚與(yu) 長發相絞之狀相合,當是為(wei) 盤髻插笄做準備。三星堆銅人之發帶,雖寬度不及禮經之纚,但增大發絲(si) 之間摩擦力之功用完全相同,故唯有纚可以當之。如此,則經義(yi) 渙然冰釋。

 

“額頭係帶”即禮書(shu) 所見之“頍”

 

三星堆銅人頭部另有一根窄條飾物,從(cong) 前額向兩(liang) 側(ce) 周繞,右至後腦削平處,左至左耳後,未至削平處,看似未曾連結,發掘報告稱之為(wei) “係帶”。鄙見,此物當即《士冠禮》中的“缺項”,鄭注:

 

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笄者,著頍,圍發際,結項中,隅為(wei) 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圖3),亦由固頍為(wei) 之耳。今未冠笄者著卷幘,頍象之所生也。

 

鄭雲(yun) ,缺讀如《詩·小雅·頍弁》“有頍者弁”之頍。頍字何義(yi) ?毛傳(chuan) :“頍,弁貌。”以頍為(wei) 形容弁的樣貌的副詞。萬(wan) 斯大、吳廷華、蔡德晉、盛世佐等認為(wei) ,頍乃“缺”義(yi) ,指冠後左右有缺,不相連續,並非別有一物(《儀(yi) 禮正義(yi) 》)。然《士冠禮》中,缺項是與(yu) 青組纓、緇纚、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等同置於(yu) 同一篋中,實有其物,不可能是虛字,故鄭注認為(wei) ,頍是專(zhuan) 用的飾件名。頍在東(dong) 漢已失傳(chuan) ,鄭玄據漢代尚存的卷幘的用法做了推測:“頍,圍發際,結項中,隅為(wei) 四綴,以固冠也。”賈疏:“明漢時卷幘亦以布帛之等圍繞髮際為(wei) 之矣。”依鄭注,頍的著法,是用布帛或革條沿發際從(cong) 額前向左右後側(ce) 圍繞,最後在項的中部打結。可見,頍的基本作用,是將發際線與(yu) 鬢角附近小股散亂(luan) 的頭發壓住,這顯然有妝容的考慮。

 

此外,禮書(shu) 提及,有兩(liang) 個(ge) 與(yu) 頍的功用相關(guan) 的附件:

 

一是在頍的四隅“為(wei) 四綴”,作用是“固冠”。冠禮三加,首加緇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皮弁、爵弁,均用笄固定,而緇布冠乃是一塊緇色的布,並非正式的冠,在冠禮上隻是儀(yi) 節性地加於(yu) 首,冠禮畢,即棄置不用。緇布冠其實是一塊的黑布,無法用笄固定於(yu) 首,故在頍的四角綴以短帶,與(yu) 緇布相縛,使之不致掉落。

 

二是項中有稱為(wei) “(圖3)”的物件,賈疏認為(wei) 即是結,作用是“固頍”。頍的用法,是從(cong) 前額圍向後腦,但在項中並不連接,呈斷缺狀,故又稱“缺項”。其原因,殆是人腦的圍圓相去很大,頍很難用同一的尺寸。為(wei) 了將有缺口的頍拴住,賈疏雲(yun) :“頍之兩(liang) 頭皆為(wei) (圖3),別以繩穿(圖3)中,結之,然後頍得牢固。”

 

《士冠禮》“始加”節:“櫛,設纚”,然後“賓筵前坐,正纚”,接著,賓為(wei) 冠者加緇布冠,“興(xing) ,複位;讚者卒”,鄭注:“卒,謂設缺項、結纓也。”賈疏:“此謂緇布冠無笄紘,直頍項,青組纓屬於(yu) 頍,故卒者終頍項與(yu) 結纓也。”可見,在緇布冠加於(yu) 首之後,還要“設缺項、結纓”,此時,缺項的作用有二,一是壓住緇布,以防掉落;二是冠之纓帶從(cong) 頷下繞過,兩(liang) 端結於(yu) 頍。

 

銅人此窄帶狀飾物,與(yu) 鄭、賈關(guan) 於(yu) 頍的描述大體(ti) 一致:從(cong) 前額的發際開始向後合圍,但未在項上打結,兩(liang) 頭明顯斷開,正應了“頍”在項上斷缺之義(yi) 。

 

曾有學者將頍釋為(wei) “總”,此說有可商之處,鄭注:“總,束發也,垂後為(wei) 飾。”孔疏:“總者,裂練繒為(wei) 之,束發之本,垂餘(yu) 於(yu) 髻後,故以為(wei) 飾也。”加總,所束之處為(wei) “發之本”,束後作為(wei) 裝飾“垂餘(yu) 於(yu) 髻後”,而非在項上,且有“以為(wei) 飾也”的意思,此外與(yu) 纓帶亦不連屬,當是另有一物。

 

銅人刻畫的是典型的中原文化

 

上古中原先民,無論男女,一生均不剪削頭發,各地處理頭發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披發,即任其自然,不作任何處理,《論語》所說“披發左衽”之四裔,即屬此類;二是斷發,殷周之際,周太伯所往之荊蠻(後世稱“吳”)即有“斷發文身”之俗;三是梳成若幹條辮子,今非洲、亞(ya) 洲等地猶有保留此類習(xi) 俗的民族;四是盤發,此為(wei) 秉持“身體(ti) 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shang) ”(《孝經》)的理念的中原之民所獨有,方法是將頭發向上梳理、再纏繞挽成發髻,然後插入簪子固定。至發明冠冕後,又將冠冕加在發髻之外,再用簪子將兩(liang) 者固定在一起。

 

江永雲(yun) :“古人不露發,必韜而結之,繞為(wei) 髻,乃著冠。”由於(yu) 頭發有油性,將其挽成發髻後極易散滑,形狀難以固定。為(wei) 此,古人在梳發之後綯發,將“纚”與(yu) 頭發纏繞,意在通過從(cong) 發根到發梢、頭發與(yu) 繒帛縱向絞合,摩擦力增大,令頭發收緊,使發髻形狀始終保持穩定,不致散亂(luan) 。秦陵兵馬俑所見秦漢之際的男子發型,不乏從(cong) 各個(ge) 方向將頭發編成辮子,然後匯總於(yu) 頭頂者,目的亦是使頭發分段、分區聚緊,以便在激烈的軍(jun) 事活動中保持穩定。

 

三星堆扭頭銅人展示的,正是中原地區貴族通行的綯發為(wei) 髻的情景,堪稱是以頍整齊發際,以纚與(yu) 發纏繞的特寫(xie) 。銅人兩(liang) 手手掌相向分開,掌間當原有嵌入之物,惜已朽爛無存。鄙見,掌間原先當有“T”形之物,下端插入掌間空隙,上端略如小型平台,上放笄、冠等物,以示設冠儀(yi) 式之全過程。

 

我們(men) 認為(wei) ,扭頭銅人負載的發飾文化是中原文化,還有一重要佐證,是其坐姿、服式亦屬於(yu) 典型的中原文化,理由如下:

 

其一,坐姿為(wei) 屈膝跪坐,與(yu) 殷墟出土玉人相同,連十個(ge) 腳趾反扣於(yu) 地的細節亦完全一致;

 

安陽侯家莊商代後期甲種Ⅰ式大型墓出土的白大理石雕像,頭部殘缺,作跽坐狀。大領衣,右衽,腰有寬帶,下身外著裙。衣領、袖口、襟緣、下擺、腰帶等處,均有刺繡的花邊。

 

其二,衣服為(wei) 上衣下裳、右衽、腰有束帶,是典型的中原服式。發掘報告稱跪坐人所穿衣服有3件,上著外套,下著短裙,短裙上露出另一件服飾的下擺,腰間係帶,結袢於(yu) 腰前。上身外套圓領左衽,左襟下擺略長,前擺搭至襠部,後擺包臀。下身短裙搭至膝前,另一件服飾下擺與(yu) 短裙齊平,分片搭在左右大腿上,認為(wei) 上衣為(wei) 左衽,誤。上衣樣式雖有部分被手臂遮擋,但重疊於(yu) 腰際的衣襟,明顯為(wei) 左擺壓右擺,當為(wei) 右衽無疑。

 

其三,上身衣服環繞衣邊(衣領、前襟、袖口、下擺)飾兩(liang) 圈相同的紋飾,從(cong) 邊緣向內(nei) 依次為(wei) 交錯V形紋和卷雲(yun) 紋,兩(liang) 組紋飾以三條平行的弦紋為(wei) 界分割開來,紋飾走向依服飾邊緣。卷雲(yun) 紋每兩(liang) 個(ge) 一組,每組內(nei) 中心對稱。頭部的發帶以兩(liang) 條弦紋為(wei) 界,中飾雲(yun) 雷紋。這種服飾的部位與(yu) 紋飾風格,與(yu) 安陽侯家莊所出玉人屬於(yu) 同類,通體(ti) 是典型的中原服式。

 

要之,此三星堆扭頭銅人的坐姿與(yu) 服式乃典型的中原文化人物的形象。

 

《儀(yi) 禮》《禮記》所見纚與(yu) 缺項,經文語焉不詳,其物鄭玄之時即已亡佚,故不得不舉(ju) 東(dong) 漢猶存的卷幘與(yu) 幘梁為(wei) 比況。學者讀之,每有雲(yun) 山霧罩之感,因而糾纏不已。尤其不幸者,至孔穎達、賈公彥做新疏時,卷幘與(yu) 幘梁亦已亡佚,故唯有重複鄭注,不能置喙。今山川效靈,地不愛寶,有三星堆扭頭銅人出,得見綯發之實物證明,千年迷霧,一朝廓清,令人感慨不已。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