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學而第一:AI時代的最佳課綱(下)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4-07-15 18:00:23
標簽: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學而第一:AI時代的最佳課綱(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爾雅台”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八日戊寅

          耶穌2024年7月13日

 

第二部分:小學綱目

 

 

 

首先是“弟子入則孝”,從(cong) 小孩開始。弟子指7、8歲的小孩,告訴他一些基本的東(dong) 西,比如孝悌謹信,為(wei) 以後的進德修業(ye) 打基礎。我們(men) 今天學傳(chuan) 統文化,民間的讀經推廣,還是很有成效的,雖然也有很多爭(zheng) 議,但讀肯定沒錯,背也沒錯,不過這其實不是根本,行才是根本。讀是行有餘(yu) 力之事,是第二位的。

 

假如背得很多行不出來,有什麽(me) 用?孔子的根本之道在行,從(cong) 小就要培養(yang) 那些禮行,那些符合人類德性沉澱成長的規矩。所謂“少小若天性,習(xi) 慣成自然”,從(cong) 小就開始培養(yang) 好的德行,才是關(guan) 鍵。我們(men) 今天的人,禮往往行得很不好,甚至不如日本人有禮貌。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不習(xi) 慣,從(cong) 小就沒有養(yang) 成良好的習(xi) 慣。

 

前段時間剛好跟一個(ge) 推廣讀經的朋友聊天,他們(men) 總覺得難以了解,我們(men) 的社會(hui) 為(wei) 什麽(me) 對傳(chuan) 統文化這麽(me) 不重視,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確實可以理解,一個(ge) 20來歲的年輕人,讀經背了十幾萬(wan) 字,這是很了不起的,比一般大學的博士學的還多,學了後心理就有點不平了,我太有才華了可社會(hui) 咋不認可呢,就業(ye) 還成問題。

 

我們(men) 看這個(ge) 事,根子在哪裏?根子還是在於(yu) 這個(ge) 讀經教育的初衷,可能還是有點問題。我們(men) 大部分的孩子呀,80%強吧,其實還是在體(ti) 製內(nei) 學校學習(xi) ,選擇讀經的其實還是少數。為(wei) 什麽(me) 選擇讀經?沒考上重點學校,選擇一條途徑為(wei) 了考上大學,或者是希望通過這個(ge) 途徑去找一條更好的路,比如出國等等。這個(ge) 點,顯然有點問題。雖然學傳(chuan) 統文化肯定是好事,但這個(ge) 出發點肯定有問題呀。如果是這樣,那倒不如建議你學個(ge) 職校,學門技藝或手藝,這樣就業(ye) 可能更好。

 

所以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講,讀經教育,它的教育思想是有偏差的。當然總體(ti) 上對讀經運動還是要肯定,作為(wei) 一個(ge) 民間自發行為(wei) ,其實有功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社會(hui) 的,這個(ge) 要肯定。但讀經教育的這個(ge) 思想偏差,也需要正視。我講個(ge) 簡單道理,我大學畢業(ye) 這些年了我水平可能不咋樣,你想想教育部的官員都比我差嗎?他們(men) 往往比我文憑還高,好多博士,你說他差嗎?如果讀經教育好,效果顯著,他們(men) 看不到?民間讀經二十年,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體(ti) 製內(nei) 教育不借鑒?當然,國家這麽(me) 大,決(jue) 策一定是很慎重的。但另一方麵,也說明讀經運動,其教育思想還是有不少問題,你根子還行得不到位。還沒有到位,還在試錯,還允許你試錯,這已經就很不錯了。官方沒有把整個(ge) 的教育體(ti) 係往這個(ge) 方向改,顯然是還沒看清,還有些東(dong) 西沒想通,當然政府還有其它事,也許是時機還沒到。

 

但我們(men) 看這裏麵,核心的症結,其實還是“行有餘(yu) 力”這個(ge) 事,是不是擺正,是不是到位。對於(yu) 中小學生,對於(yu) 九年製義(yi) 務教育這個(ge) 年齡段的孩子,最根本的問題,其實還是行的問題,讀經還隻是第二位的文之事。當然,最近幾年,我們(men) 民間讀經界也有不少反思,許多讀經的動向開始向傳(chuan) 統的私塾模式靠攏,向先行後文靠攏,這是好事。

 

那麽(me) ,接下來我們(men) 看第二句:“賢賢易色”。這個(ge) 話的基本意思,是向先進學習(xi) ,向賢者學習(xi) ,以改變我的氣質,成就我的品行。所以,你看,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的孔子之道,是非常注重培養(yang) 孩子品行之正的。這是根本。不是你背了多少書(shu) 、考了什麽(me) ,品行之正有沒有,這個(ge) 才叫學之本原。掌握了這個(ge) 精髓,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那這個(ge) 學固不固?這就是第三句。實際上,學和行、行和學,是相互成就的。換句話說,學就是行,行就是學。行什麽(me) ?行忠信。學什麽(me) ?學忠信以固之。這個(ge) “固”字呀,大有講究。我們(men) 很多喜歡傳(chuan) 統武術的都知道,套路學得再多,功夫不上身,始終是白抓瞎。說到這裏,我想起一個(ge) 很有趣的事,我有一陣子我迷戀攝像,就跟一個(ge) 有水準的同事學,經他指點,拍出了大片的感覺,但後來因工作關(guan) 係分開了,我的攝影水平又嗖嗖掉回去了,功夫始終上不了身。可見這個(ge) “固”也是極難的事,沒那麽(me) 簡單。

 

接下來一句講家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個(ge) 事關(guan) 家國。一個(ge) 年輕人學有固了,就可以出社會(hui) 了,就要麵對社會(hui) 了。而祭祀啊,是成人世界最重要的事,就好比今天的人講信仰那樣。從(cong) 自己做起,從(cong) 身邊做起,事死如事生,這個(ge) 很重要。祭禮是社會(hui) 的一種教化,敦本起化,以成民德,是年輕人的責任。

 

最後一句話總結,一個(ge) 孩子學好了,溫良恭儉(jian) 讓,根本學好了。從(cong) 小學如現在1~9年級,根本學好了,打下好的基礎了,然後再去學各種藝,生產(chan) 的科技的數理的你都可以學,但你的基礎在這裏。這是古人講教育的根本。

 

第三部分:大學綱目

 

 

 

首先,“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從(cong) 成人開始。前麵指出了,這是指觀父,觀父之道,以繼述之。過去主流的解釋是觀子之誌行,比較迂曲。朱子當時雖然也意識到主流解釋的這個(ge) 問題,但他計較猶豫,沒有及時更正。

 

朱子為(wei) 何猶豫呢?從(cong) 《四書(shu) 》開始就有個(ge) 問題,就是把章節的次序搞沒了。因為(wei) 朱子的曆史使命是跟佛家對話,好比我們(men) 今天的使命是跟西學對話一樣,這是時代的要求。佛家的義(yi) 理講得非常好,所以需要跟它對話,以重新複興(xing) 儒學。但如此一來呢,也有很多美中不足,最典型的就是朱子他把《論語》的編排次序搞得不重視了,所以傳(chuan) 下來的《四書(shu) 》都沒有講這個(ge) 。

 

這句話其實講什麽(me) 呢?我們(men) 今天有這個(ge) 詞,叫家風。沒錯,“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講的其實是家風。你看,我們(men) 今天很多白話文的解釋,也解釋了很多,但其實都沒有get到這個(ge) 點。今天的人哲學思維濃,喜歡發揮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但這句話明顯不是大家說的那樣,它其實講的是家風,優(you) 良家風怎麽(me) 傳(chuan) 承。

 

我們(men) 今天上頭是不是也在談家風啊,談家風建設怎麽(me) 搞?許多搞傳(chuan) 統文化的人,總講國家這不支持,那不支持,其實不是不支持,是真正的社會(hui) 文明的精神在哪,我們(men) 搞傳(chuan) 統文化的還沒有統一沒有共識。自己都爭(zheng) 的一塌糊塗,你叫官方聽誰的?因為(wei) 文化有個(ge) 斷層,這一二百年來形成了一個(ge) 斷層,大抵也急不得。今天官方也已經提出來了,要搞第二個(ge) 結合,關(guan) 鍵是你接不接得住。今天看來,還是很難接得住的。

 

所以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談家風傳(chuan) 承、家風建設。《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講的這個(ge) 意思。《中庸》這句話的背景,就是講周公那個(ge) 時候,文武王他們(men) 家的子弟怎麽(me) 樣繼承他們(men) 父輩的事業(ye) ,講的就是家風建設。

 

家風繼承、家風建設,最重要的當然是孝了,通過這個(ge) 孝來把我們(men) 家我們(men) 父輩的榮光、夢想發揚光大。家國一理。今天很多人談愛國主義(yi) ,但談不好就走極端,搞成義(yi) 和團。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沒有搞清楚家國,國是更大的家,愛國主義(yi) 就是家風啊,或者說,家風是愛國主義(yi) 的魂,沒有家風建設的愛國主義(yi) ,是沙灘上蓋房子,沒有牢固的根基,自然容易出問題。

 

中國就是一個(ge) 大家啊。家是一個(ge) 更小的國,國是一個(ge) 更大的家,層層套疊而成天下。家國天下,好比一個(ge) 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世界觀。家風建設,與(yu) 愛國主義(yi) 是一脈相承的,是層層疊加的。我們(men) 今天許多人是愛國不愛家,是割裂的,所以容易出問題。

 

從(cong) 家開始往外,超越家國,那就是天下。“禮之用,和為(wei) 貴”,這就是和合天下,是中國人的天下主義(yi) ,故曰“先王之道斯為(wei) 美”。也就是說,先王治天下,就是“禮之用,和為(wei) 貴”,這個(ge) 就叫先王之道,上古聖王都是這樣以和為(wei) 貴。這就是中國人的思想,怎麽(me) 治好一個(ge) 天下,如何讓天下實現更好的文明治理,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天道宇宙觀。

 

你看,這跟西方人不一樣,在西方人看來,這個(ge) 宇宙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世的時候還是很完美的,這個(ge) 天地還是很完美的,是個(ge) 上帝之城,但後來,人出現了,又墮落了,天地就不完美了,就變成了一個(ge) 俗世之城。然後呢,就需要救贖,人類需要上帝的救贖,才能在末世重新回歸到上帝之城。

 

我們(men) 看,西方人的這個(ge) 上帝,這個(ge) 天地的主宰,在《尚書(shu) 》裏是叫昊天上帝,到宋明則叫天地之心,這一個(ge) 人文化成式的發展。然後呢,天心是如何讓我們(men) 的宇宙流淌的?是天理。天心是循著這個(ge) 天理的,宋儒講天地之間何處不是天理流行,就是這個(ge) 意思。

 

所以吾人根本不需要一個(ge) 絕對的救世主,它隻要循著天理走就可以了。這個(ge) 天理落到人世間就是禮,聖人製禮作樂(le) ,以禮為(wei) 用,來達成天地之和。所以,你看,我們(men) 古人談“禮之用和為(wei) 貴”,這個(ge) 境界是極高的,是與(yu) 西方人的上帝之城,與(yu) 佛家淨土宗的西方極樂(le) 世界比肩的。我們(men) 今天的儒家哲學化解讀,反而消解了這個(ge) 內(nei) 涵,矮化了儒家,矮化了孔子。

 

當然囉,這個(ge) 境界太高,有點觸不可及,也是個(ge) 問題。西方人就繞繞灣灣的搞了個(ge) 末世救贖,才能上天國。孔子當然不會(hui) 這麽(me) 折騰,孔子之道是在日用之間,簡單直白。古人當然最懂你們(men) 年輕人了,年輕人這點心思嘛,總是有點好高騖遠,論語有句“小子狂簡”的話嘛,不知天高地厚,那也不好。

 

所以接下來這句,“因不失其親(qin) ,亦可宗也”,從(cong) 天地之高忽地拉到眼前。立誌再高,但還是要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先把身邊事做好。這就拉回來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所以說“信近於(yu) 義(yi) ”,“恭近於(yu) 禮”,但這還不是義(yi) 和禮,還沒到,還需繼續努力。“因不失其親(qin) ”,親(qin) ,這個(ge) 親(qin) 還需要解釋,就是親(qin) 親(qin) 。親(qin) 親(qin) 是仁,天地間所有的仁都是從(cong) 親(qin) 親(qin) 開始。一個(ge) 人,親(qin) 人處理不好,怎麽(me) 去談仁?

 

所以宋儒說“切問而近思”,所以君子才“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廢寢忘食,最終落在“好學”這件事上。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是吾人“好學”。評價(jia) 一個(ge) 人好不好,最重要是在好不好學,這跟西方人非常不一樣,他們(men) 重點在信靠。我一朋友是新教的,我們(men) 經常辯論,他總是解釋信上帝的重要,否則一切無從(cong) 談起,我則總是好學好學,我們(men) 總是“和而不同”地辯論著,誰也沒有說服誰。世界的文明,確實各有各的偉(wei) 大,我們(men) 需要相互借鑒,所以都需要通。畢竟,我們(men) 看,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勸人向善,整個(ge) 天地,最後上帝也是善的,所以是能通的,你胸懷大了其實都能通。

 

因此“敏而好學”這句話呀非常重要,它其實是孔門教人的最大“法寶”。最後的成就,好學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處貧富的問題,這是人世間的大問題;第二呢,是學在為(wei) 己的問題,吾心何以對天地?這是一個(ge) 宗教高度的問題。

 

我們(men) 先看第一個(ge) 問題,處貧富的境界。司馬遷《史記》講,“天下熙熙皆為(wei) 利來,天下嚷嚷皆為(wei) 利往”,這個(ge) 世界的任何人,你的一生都處在這貧富的波動之中,處在貧富的河流之中,要麽(me) 富要麽(me) 貧,沒有人列外,一定都在這裏麵,這是我們(men) 人生最常見的最基本的境遇。

 

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逃避貧富,而是你如何處貧富?因為(wei) 貧和富都不具有必然性,有的人窮了,有的人富了,但這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你自己能確定的,它不完全取決(jue) 於(yu) 個(ge) 人,對於(yu) 我們(men) 的人生而言,它是一種不確定性。

 

我們(men) 今天談馬雲(yun) ,他很有錢,但這是他當年努力的必然嗎?不一定。馬雲(yun) 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九死一生,有很多時候可能就死了,突然間又好了,有偶然性,不是他能控製的。

 

我們(men) 今天總覺得名人講的話都很好,都是人生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men) 學。其實不是的,他們(men) 的成功正如曾國藩所言: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名人的成功確實有一半是他的優(you) 秀和努力,另一半就是基於(yu) 緣分或上天的安排。總之是時代造就你,就是這樣。

 

貧和富就是世間的業(ye) ,而世間的業(ye) 顯然都具有或然性,它不是必然的。業(ye) 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盡管有很多人給你講致富經,但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夠致富,就象算命的,他再厲害,他自己還是淪落為(wei) 算命一樣。所以孔子多談德不談業(ye) ,他希望用德的確定性來對治業(ye) 的不確定性,以使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能成就完滿的人生。

 

因此貧富,最重要的不是你貧還是你富,而是你在貧之中你的行為(wei) ,你在富之中你的行為(wei) ,是不是還依然能守住你的德,是不是還依然能成就你的德。這個(ge) 成就,也有兩(liang) 個(ge) 境界,子貢的境界低一點,當然我們(men) 有子貢的境界也很了不起,孔子的境界就更高了,“貧而樂(le) ”,像顏回,“富而好禮”,是過去對公子哥的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象王思聰這種,過去就是這麽(me) 要求的。

 

你瞧,禮出來了,禮之用和為(wei) 貴嘛,這境界就對接上去了。西方人很繞曲,墮落了需要救贖,救贖也不知道能救成什麽(me) 樣,他們(men) 說是要經過末日審判才能上達天國。吾人則不然呀,這個(ge) “貧而樂(le) ,富而好禮”,就涵蓋了天下所有人,人人都能下學而上達,人人都能“樂(le) 天知命”而與(yu) 天地同流,何麽(me) 事還需要設定個(ge) “上帝”來創世、來救贖?不需要。

 

為(wei) 什麽(me) 不需要?反物歸己可也。這是最後這句話。你的生命,你的價(jia) 值,不在你“患人之不己知“,而在“患不知人也”。最重要的是在反物歸己,返到你內(nei) 心裏去。去幹嘛,王陽明講致良知。良知即天理,上下與(yu) 天地同流,故吾心可對天地,何患之有?這句話跟佛家很貼切,佛家講得也很好。

 

這就是孔子教人的冠者之學,講長大成人關(guan) 鍵是在好學,好學是君子終生之不二法門。

 

所有,根據朱子的區分,第二部分是講小學,第三部分是講大學。小學隻是講一些事,教你一些行為(wei) 習(xi) 慣,大學是把這些理告訴你讓你再去提升。你看這是“學而第一”,講學的一些話。

 

回顧一下這些話,回到剛才講的德和業(ye) ,世間的業(ye) 對任何一個(ge) 人它可能有些不變的東(dong) 西,但大部分存在偶然性,不知道明天會(hui) 怎樣,是發達還是不發達,不知道是健康還是貧窮,不知道今天好好的明天會(hui) 不會(hui) 突然有個(ge) 大災難不能控製,所以它需要去尋找一個(ge) 確定性——生命成長的確定性,讓我們(men) 人人的生命都能充滿德性的光輝。所以孔子關(guan) 注的是德性的光輝,是以德的確定性來應對業(ye) 的不確定性,這叫以德馭業(ye) ,德業(ye) 相濟,終至成就圓滿的人生。

 

這就是我說的它是一個(ge) 很好的AI時代的最佳教育課綱。AI時代來臨(lin) ,大宏觀環境顯然在急劇變化。我們(men) 各種知識都在變化,大學學多了可能反而沒用。我們(men) 上大學讀一個(ge) 大學畢業(ye) ,它所有的課程設置,我們(men) 知不知道它是怎麽(me) 回事?也許你還沒學完它就沒用了,被AI淘汰了。當然不是說不學,但你不能過於(yu) 拘泥,我們(men) 要知道該學什麽(me) ,該怎麽(me) 學。畢竟業(ye) 上的事,如古人講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其實你問也沒法問,它往往不是你能控製的。所有重要的是完滿你的生命,在這件事上不斷的沉澱自己成就自己,那些業(ye) 你碰到什麽(me) 就抓什麽(me) ,沒碰到什麽(me) 也心安理得。就這麽(me) 一個(ge) 概念,這就是學而第一。就是今天最好的教學課綱。意義(yi) 在這。我就說到這。謝謝!

 

【分享問答】:

 

同學問:

 

1.所說的孝悌忠義(yi) 信等,是孔子2000多年前講的,但現在社會(hui) 結構發生變化,在現在社會(hui) 如何能為(wei) 我們(men) 所用?

 

2.孔子講話是有利益共同體(ti) 的,為(wei) 的是士大夫階層、上層社會(hui) 世家如何形成一個(ge) 穩定的,如果像我比如說一個(ge) 小山村裏的,他的表達或者對我來說,利益訴求不一樣,如何去解決(jue) 這個(ge) 矛盾?

 

陳老師答:

 

答1問:剛才說了,大大12年去曲阜,就說孝的價(jia) 值很好,但如何行孝是一個(ge) 大問題。因為(wei) 中國這幾百年以來社會(hui) 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李鴻章講是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另一方麵,這也是一個(ge) 全球性的問題,你看中國富強以後,你的行為(wei) 思維方式,對全球文明治理具有很大的示範意義(yi) ,中國人如何行孝,也將是解決(jue) 全球治理的關(guan) 鍵。

 

但這個(ge) 事,今天討論起來依然很難,我們(men) 沒有標準答案。我隻談二個(ge) 點:一是叫不絕如線,雖然我們(men) 看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好像沒了,但它的那魂它的那根絲(si) 線始終還在,這叫不絕如線。我們(men) 許多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看起來都好像沒了,絲(si) 好像斷了,但其實不盡然,我們(men) 總是能夠驚喜地發現,那個(ge) 線始終還在牽著,我們(men) 可以樂(le) 觀點。

 

我們(men) 要知道,孝的價(jia) 值觀,是中國特色的家文化,西方沒有。西方跟中國pk來pk去,他們(men) 發現中國其實不隻是個(ge) 國家,而是個(ge) 文明,是一個(ge) 冒充國家的文明。那這個(ge) 文明的根在哪裏,在孝悌這個(ge) 體(ti) 係裏。孝悌體(ti) 係不管你怎麽(me) 看,500年以來的事我們(men) 先不談,倒回到500年前,我們(men) 不談理論隻談實際,同時代比較,比如500年前全球這麽(me) 多地方,我們(men) 來作橫向比較,你便會(hui) 發現,這2000年以來,最可大可久的文化還是在中國。這是公認的事實,不管你怎麽(me) 解釋。

 

吾人傳(chuan) 統,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這個(ge) 體(ti) 係才是中國可大可久的秘密。而西方文化,無論怎麽(me) 發展,都沒有發展到孝悌上來。這就是問題的症結。雖然今天,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著很多困難,但中國人你放心,它的血脈裏的魂,始終延綿不絕。

 

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它們(men) 的磨合至少1000多年了,這一千多年以來沉澱的一個(ge) 魂,無疑很重要。所以我們(men) 談中國文化,通常指的就是儒釋道三家的一個(ge) 體(ti) 係。這個(ge) 體(ti) 係,我們(men) 要注意這個(ge) 點,孔子在c位。這個(ge) 很重要,為(wei) 何孔子在c位?如果不在c位它會(hui) 怎麽(me) 樣?關(guan) 鍵就是孝悌這個(ge) 事,要牽住。隻要牽住這個(ge) 魂,它就會(hui) 不絕如線。

 

所以,雖然今天我們(men) 麵臨(lin) 很多困難,我們(men) 依然可以很樂(le) 觀,它不會(hui) 絕。當然,那我們(men) 今天及今後,到底該如何傳(chuan) 承這個(ge) 孝呢,我們(men) 能做到嗎?實話說,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後麵有更優(you) 秀的人物出來,我相信30、50年之後,雖然我們(men) 不在這個(ge) 世界上了,但後麵那些優(you) 秀人物他們(men) 能搞清楚,能解決(jue) ,它需要中國人的智慧去解決(jue) 。中國人既然傳(chuan) 承幾千年,還是可以自信的。

 

答2問:講利益共同體(ti) ,這個(ge) 更象是一個(ge) 西式話語,背後有傳(chuan) 教色彩。孔子之道顯然不是這個(ge) 樣子,不是為(wei) 某某特定階層服務,不是這個(ge) 樣子。

 

今天對孔子,很多的講法是哲學的,這當然也沒錯。但西方還有神學,我們(men) 看今天西方的很多大學,神學院的規模遠比哲學院大,那我們(men) 皆如何對標?我們(men) 用一句中國人沒有信仰就了了?然後,我們(men) 就隻能講哲學社會(hui) 學意義(yi) 上的,說孔子講話是有利益共同體(ti) 的,是為(wei) 士大夫階層服務的?NO,NO,不是這樣。

 

吾國固有學術,沒有神學,但有經學,經史子集的經。經學既不能簡單的對標哲學,也不能簡單地對標神學。或者說,經學既是哲學,也是神學,是兼具二者且不割裂的大道之學。西人講上帝,吾人講天心天理,其實是同一個(ge) 層麵的問題,都關(guan) 涉天下文明的治理。注意,這不是所謂的“統治”的概念,而是治理的概念。統治的概念,暗含著君王暴政,西人隻相信上帝,不相信世間的權力。但正如一位新教的朋友跟我講的,所謂“上帝之城”其實還是人世間的,這就回到了孔子的觀點,法天則天而已。

 

我們(men) 今天當然不一樣了,這一二百年來,孔子被踩在腳下了。但我們(men) 需要注意一個(ge) 事,就是當年陳獨秀高喊打倒孔家店,他是有一個(ge) 說明的,他說他不是要打倒孔子,他要打倒的是當時那些官方附著在孔家店上的那些事,比如袁世凱就以“尊孔”倒行逆施,這個(ge) 要不要打倒,當然要。

 

社會(hui) 要變革,滿清以來那些事不適合當代社會(hui) 了,整個(ge) 地球都在變,我們(men) 豈能墨守成規?但可惜的是,曆史就是這樣詭異,我們(men) 總是把嬰兒(er) 與(yu) 髒水一同潑掉了。所以,做學問要注意呀,學者們(men) 話可不能隨便說的,你說的話雖然不能說錯,但大眾(zhong) 不是學者,他就要按照自己眼前的利益去理解,不是你能控製的。這就是所謂的種下龍種,收獲的是跳蚤,不可不慎。我們(men) 今天許多學者,又在大談儒家是宗教,一個(ge) 道理呀。所以,你看,我黨(dang) 為(wei) 什麽(me) 厲害,它是群眾(zhong) 路線,拿群眾(zhong) 的話語體(ti) 係來講話。這就不會(hui) 被曲解,被故意誤導了。

 

孔子是個(ge) 文明的奠基者,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如何理解這個(ge) 文明?淨土宗講極樂(le) 世界,耶教講上帝之城,這都是在最高的那個(ge) 文明層麵來思考問題。這個(ge) 文明層麵,按華嚴(yan) 的講法,是法界,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到這個(ge) 境界,極樂(le) 世界就出來了,所以你看,這個(ge) 體(ti) 係就很高。

 

那孔子的體(ti) 係在哪裏?禮者天地之序,樂(le) 者天地之和。天地怎麽(me) 和呀?這麽(me) 大的天地怎麽(me) 和啊?西方人就覺得很難。在他們(men) 看來,上帝之城雖沒有罪惡,但隻能是來世的,不具有現實性。而世俗之城呢,罪惡很多,不經過上帝的救贖,不經過末日審判,就不能抵達上帝之城,這其實是說根本達不到。但在孔子眼裏,天地之和呀,是很自然的天道秩序,雖然大道既隱,天下為(wei) 家了,但依然可以謹於(yu) 禮之治,而有向上一機的機會(hui) 。孔子是個(ge) 樂(le) 觀主義(yi) 者。

 

總結:吳老師

 

《論語》本身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部著作。過去我們(men) 一直講四書(shu) 五經,五經一般傳(chuan) 說就是孔子加以編訂的,因為(wei) 在孔子之前,這五經逐步的形成了文本,但是孔子在這中間起到了一個(ge) 把著作定型規範化的工作。特別是春秋也是共聚了他的聰明才智。後來的我們(men) 的學者特別是到了南宋的朱熹,從(cong) 那裏麵提煉出來四部書(shu) 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shu) ,也就成為(wei) 了讀書(shu) 人必讀書(shu) ,今天陳緒平老師講的是其中的一部,也是最基礎最基本的我們(men) 的文化人啟蒙必修的教材。那內(nei) 容是博大精深的,我們(men) 應該是一而再再而三來不斷的學習(xi) 這樣的著作。

 

我剛才想了一首詩提供給大家:

 

《論語》

五經而後四書(shu) 傳(chuan) ,仁孝為(wei) 宗誌莫遷。

子曰詩雲(yun) 啟蒙日,文章道德路無偏。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