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走進瀏陽文華書院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在這裏開啟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4-06-26 10:09:30
標簽:

走進瀏陽文華書(shu) 院

——“農(nong) 村包圍城市”道路在這裏開啟

作者:王帆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初九日己酉

          耶穌2024年6月14日

 

瀏陽,是革命老區湘鄂贛蘇區中心區域,聞名全國的將軍(jun) 縣,堪稱湘東(dong) 一個(ge) 極富人文底蘊和傳(chuan) 奇色彩的地方。有一座書(shu) 院見證了秋收起義(yi) 文家市會(hui) 師的璀璨經典,就是矗立於(yu) 瀏陽文家市鎮人民路的文華書(shu) 院。毛澤東(dong) 3次來此探索真理或領導革命活動,“農(nong) 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抉擇正是在文華書(shu) 院做出的。讓我們(men) 一同回望這座書(shu) 院不一般的前世今生,感受其不一般的建築風格與(yu) 文化氣質,品讀其不一般的紅色星火和精神魅力。

 

具有湘贛邊界濃鬱特色的建築明珠

 

道光十九年(1839年),瀏陽知縣胡芝房到文家市察看文昌宮,提議將之改為(wei) 書(shu) 院。當地士紳劉大馥、甘崇勳、陳番庶等人積極響應,當即呈請募建,1841年落成,取名文華書(shu) 院。最初,劉大馥請來江西舉(ju) 人彭夢彰擔任山長,學生無固定班次,限定名額為(wei) 監生正課6名,附課6名;童生正課10名,附課10名。

 

鹹豐(feng) 元年(1851年),由知縣趙光裕主持增修,添建齋房數十間,書(shu) 院初具規模。同治三年(1864年)募資在西齋前麵新建關(guan) 帝殿(武廟)。過五年,又募款重新修繕大成殿。

 

文華書(shu) 院背倚秀美文華山,前眺蜿蜒南川河,是湘贛邊保存最完好的書(shu) 院建築之一。中軸線上自北向南依次是照壁、門樓、中廳、大成殿、成德堂、望山亭。書(shu) 院總體(ti) 布局明朗、氣勢恢宏,建構精巧、活潑靈動,既體(ti) 現了“禮樂(le) 相成”的共性,又突出了別具一格的地域個(ge) 性。一是頭門與(yu) 照壁結合,照壁兩(liang) 端分設過街亭的雙門導入形製,顯示了開放創意和浪漫氣息;二是中軸線上和兩(liang) 側(ce) 的主體(ti) 建築通過街門、巷道、過路亭、狀元橋及廊道分隔或連接,形成大小4個(ge) 天井縱橫毗連,既獨立成院又合成一體(ti) ,是浪漫主義(yi) 和現實主義(yi) 結合的風格;三是文廟武廟並存,襯托了崇文尚武、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在湘贛邊盛行;四是各類建築上的圖騰、繪畫、雕刻、線條及用色也大量糅合湘贛特色。

 

誌在培養(yang) “經文緯武”之才

 

瀏陽書(shu) 院文化的開創者是理學大家楊時。楊時學宗“二程”、倡道東(dong) 南,被尊稱為(wei) “閩學鼻祖”。他在北宋紹聖年間任瀏陽縣令,治邑有方,常在瀏陽城講學育士,肇創了瀏陽第一座書(shu) 院——文靖書(shu) 院。此後很多著名學者慕名來瀏,包括其再傳(chuan) 弟子朱熹、張栻,瀏陽自此書(shu) 院越來越多。文華書(shu) 院則是清代瀏陽南鄉(xiang) 最高學府。“文華”一名源自“文章華國”之意,昭示著擔當天下的家國情懷。武廟《碑記》載述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正未可以偏廢也”等內(nei) 容,表明文華書(shu) 院誌在培養(yang) “經文緯武”之才以救國圖強,體(ti) 現了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精神。

 

1908年,書(shu) 院改成文華小學堂,始授新學。1912年,同盟會(hui) 會(hui) 員劉世逌回鄉(xiang) 將它改為(wei) 裏仁學校,取《論語》“裏仁為(wei) 美”之意,即希望鄉(xiang) 親(qin) 子弟受到良好教育成為(wei) 仁人誌士,大門兩(liang) 側(ce) 書(shu) 寫(xie) “以文會(hui) 友,為(wei) 國儲(chu) 才”8個(ge) 大字。雖然書(shu) 院轉型了,但“文章華國”的宏願同“為(wei) 國儲(chu) 才”的宗旨卻一理相契、一脈相承。尤其是受譚嗣同、唐才常等瀏陽籍維新人物的影響,文華書(shu) 院的山長大都思想開明,聘請的教師都是學問淵博、趨向進步的知識分子,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維新、民主的思想教育。陳世喬(qiao) 1915年回到家鄉(xiang) 文家市,受聘裏仁小學,次年被推選為(wei) 校長。他常向學生宣傳(chuan) 譚嗣同等誌士愛國圖強的精神,積極傳(chuan) 播新文化、新思想,號召男生不蓄長發,女生不裹腳。

 

1917年冬,青年毛澤東(dong) 步行到瀏陽開展農(nong) 村社會(hui) 調查實踐,在文家市期間,他到過裏仁學校、必達學校講授時政課,跟師生和農(nong) 民朋友交流思想。1925年,裏仁學校校長陳世喬(qiao) 成為(wei) 中共黨(dang) 員,隨後有教師甘恩藻、尤清風、吳千晉入黨(dang) ,他們(men) 在學校成立黨(dang) 支部,辦農(nong) 民夜校,裏仁學校成為(wei) 瀏陽南區革命活動中心。1926年,胡耀邦與(yu) 楊勇入讀該校高小部。

 

開辟“農(nong) 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重要見證

 

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yi) 爆發,毛澤東(dong) 當機立斷下令各部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9月19日,一、三團和二團餘(yu) 部1500多人先後到達文家市,前敵委員會(hui) 和起義(yi) 軍(jun) 師部駐紮在文華書(shu) 院。19日晚,毛澤東(dong) 在文華書(shu) 院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hui) 會(hui) 議,討論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的行動方向問題。會(hui) 議經過激烈爭(zheng) 論,否定師長餘(yu) 灑度等堅持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通過了毛澤東(dong) 關(guan) 於(yu) 放棄長沙的主張,決(jue) 定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區以保存力量、再圖發展。這是從(cong) 進攻大城市轉向農(nong) 村進軍(jun) 的轉折點。從(cong) 此,中國革命走上了“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9月20日,毛澤東(dong) 在文華書(shu) 院操坪向工農(nong) 革命軍(jun) 第一師全體(ti) 人員講話,宣布前敵委員會(hui) 決(jue) 定。毛澤東(dong) 滿懷信心地說:“中國革命沒有槍杆子不行。這次秋收起義(yi) ,雖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麽(me) !勝敗乃兵家常事……”

 

1930年8月,毛澤東(dong) 再次來到文華書(shu) 院。當時,毛澤東(dong) 、朱德率紅一軍(jun) 團在文家市設伏殲敵一個(ge) 旅,取得大捷,為(wei) 紅一、紅三軍(jun) 團在瀏陽組建紅一方麵軍(jun) 創造了條件。文家市大捷時,紅一軍(jun) 團召開群眾(zhong) 大會(hui) ,毛澤東(dong) 又在文華書(shu) 院操坪裏發表演講。他號召大家積極參軍(jun) 參戰,“補充軍(jun) 實”,堅決(jue) 反對國民黨(dang) 軍(jun) 隊的進犯,將土地革命進行到底。大批瀏陽兒(er) 女踴躍響應,前後兩(liang) 三個(ge) 月瀏陽有1萬(wan) 人以上加入紅軍(jun) 。

 

1967年原裏仁學校從(cong) 文華書(shu) 院搬出,1977年緊鄰書(shu) 院建了秋收起義(yi) 紀念館,現今這裏已是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赫然在目的革命標語,複原陳列的毛澤東(dong) 住室、前敵委會(hui) 議室、會(hui) 師操坪、戰士宿舍、食堂等遺址,傾(qing) 情訴述著文家市決(jue) 策實施戰略轉移這個(ge) “光輝起點”的不朽光芒。

 

文華青山號角揚,霞光映得南天亮。鐫刻一抹深厚濃重紅色印痕的文華書(shu) 院,由書(shu) 香馥鬱的儒學殿堂演繹成為(wei) 熠熠生輝的信仰高地,紅色與(yu) 古色於(yu) 斯編織成美妙的二重唱,“魂脈”與(yu) “根脈”在此合奏出絢麗(li) 的交響曲,昭示人們(men) 永遠銘記從(cong) “霹靂一聲暴動”到“紅旗插上井岡(gang) 山”其間的革命風雲(yun) 及其偉(wei) 大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