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體(ti) 認天人關(guan) 係的第一場合
作者:周展安(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八日己卯
耶穌2024年5月15日
天人關(guan) 係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核心命題,天人合一是對這一關(guan) 係的經典闡釋。然而,究竟“天人合一”是何種“合”、“天人之際”是何種“際”,從(cong) 文獻的角度並不能一口說盡。筆者嚐試從(cong) 孝道入手對此作初步探索。從(cong) 孝道論天人,《孝經》《春秋繁露》等早有提示,但與(yu) 其引經據典、緣飾牽絆,不如直接就個(ge) 人聞見如實陳述。因為(wei) ,筆者正是在對孝道的體(ti) 察中隱約觸到天人關(guan) 係的意味。甚至正是孝道,而非聖人之言、靜坐之功、自然之美等,才是我們(men) 凡夫體(ti) 認天人關(guan) 係最具可能性的場合,或者說是第一場合。對此,可從(cong) 父母、他人、曆史、鬼神四個(ge) 層次的“天”加以認識。
父母之天
首先,所謂孝道,就是子女念父母生我之劬勞,所欲傾(qing) 心報償(chang) 父母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培育自人的幼年。人在降生之初,父母即人之天。人在幼年時對自己父母的依戀,就是人第一次體(ti) 認到天人合一。隨著年歲漸長,尤其是當子女自己也有了子女而體(ti) 驗到養(yang) 育之辛苦後,就會(hui) 更加體(ti) 諒父母當初養(yang) 育自己之不易,對父母盡孝之情轉而彌篤。於(yu) 是,人也就持續地從(cong) 盡孝之中體(ti) 認到天人合一。由父母之養(yang) 育而談及孝道,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論的。事實上,人這一生所受養(yang) 育教護之恩,遠不止於(yu) 父母。老師、朋友、同事、親(qin) 鄰,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多方受惠的。而當人能意識到所受養(yang) 育教護之恩而欲報償(chang) ,則其報償(chang) 也同樣可說是在盡孝。盡孝,是所有感情中最極致的感情。由此,人不僅(jin) 可以從(cong) 對父母的感情中體(ti) 認到天人合一,亦可以從(cong) 對一切有恩於(yu) 我者的感情中體(ti) 認到天人合一。在天人關(guan) 係中,天是渺遠而不可思議的。但人之一生所難把捉的關(guan) 係,又何止於(yu) 天人,更是人與(yu) 一切外物的關(guan) 係、與(yu) 一切他人的關(guan) 係以及人與(yu) 自身的關(guan) 係。就天的渺遠來說,天人關(guan) 係就是所有關(guan) 係的原型和隱喻。而在人所建立的所有社會(hui) 關(guan) 係中,與(yu) 自己父母的關(guan) 係是最先的,這既是時間之先,也是價(jia) 值之先。正是父母給予我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構成所有價(jia) 值的起點。所以,意識到父母之生我育我以至一切恩我教我者而欲報償(chang) ,是所有感情中最飽滿、最充沛的。在這裏麵,其實並無“孝”之規定,而隻是那種暢發豐(feng) 沛的感情之流動。人一旦獲得這種暢發豐(feng) 沛的體(ti) 驗,就獲得了天人合一之感,並非要等到跨過身邊的事物再去捉摸那個(ge) 渺遠的天。所謂天,說到底也並不能執實,在人之外者,就是天。
他人之天
其次,父母也有自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恩者與(yu) 教者。所以,對父母的盡孝,也必會(hui) 追溯至對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恩者與(yu) 教者的盡孝,並推至對一切恩者與(yu) 教者之先人的盡孝。於(yu) 是,源自對父母的盡孝的感情,就擴充為(wei) 一種極廣泛的感情網絡,即廣義(yi) 的對他人的盡孝。一份家譜即可直觀地呈現這種網絡的部分內(nei) 容。莊子說“天地與(yu) 我並生”,宋儒說“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明儒說“天地萬(wan) 物本吾一體(ti) ”。從(cong) 知解的層麵上明白這些話的意思不難,但要如莊子或者宋明儒者一樣內(nei) 在地體(ti) 認這些話,就不容易了。拈著這些話,以其為(wei) 對治當代生態問題或者西方哲學主客對立問題的答案,就更顯得輕率。如何避免將這些話隻作為(wei) 門麵話輕輕說過一番,其端或就在盡孝之體(ti) 認。盡孝,即是對世間一切生我養(yang) 我、恩我教我者之有感觸、有承認、有擔當。於(yu) 是,我對於(yu) 他人之相近,並不隻出於(yu) 意趣的相投或見解的相合,也並不隻出於(yu) 同類意識或同情意識,而更是出於(yu) 報恩之念。此恩是養(yang) 育教護生命之恩,所以報償(chang) 的方式,就極致來說,也必然是以生命相報。“天下猶一家”這種極高明的認識,就會(hui) 因盡孝感情的不斷擴充而從(cong) 內(nei) 部獲得支撐。在盡孝的過程中,天與(yu) 人之間不再是一片虛空,而是由父母、父母的父母以及一切恩我教我者之先人等不斷推衍連綴而成的有機體(ti) 。因此,天就不再是陌生的、空洞的、渺遠的天,而是由我盡孝之念所貫通凝聚的天,真正成為(wei) 我的天。
曆史之天
再次,由一切生我養(yang) 我、恩我教我者不斷推衍連綴而成的這個(ge) 有機體(ti) ,即是曆史,但卻是一種新的曆史。通常說曆史,多蘊含著終結的意思,即隱沒的、沉寂的他人之事。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巨變強化了人們(men) 的曆史意識,頻繁談及曆史、史觀、曆史哲學,是近代以來典型的思考和言說方式。談曆史愈多,則意味著曆史的斷裂愈深,清末以來的時代特征或可稱為(wei) “史學時代”。貫通古今是當前思想界的一大課題,但無論以古化今還是以今化古,結果或都隻是強化古今之異。古和今誠然是衝(chong) 突之兩(liang) 造,但又同處在時間的軸線上,即同處在“曆史”的平麵上。要真正貫通古今,就須跳出這個(ge) 平麵,引入天人關(guan) 係的視角。天人關(guan) 係是一個(ge) 立體(ti) 的架構,近代以來的古今和中西之爭(zheng) ,或都可理解為(wei) 天這一維度消散、天人關(guan) 係解體(ti) 之後的產(chan) 物。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來概括其對曆史寫(xie) 作的期待,但後世史家多隻關(guan) 注“通古今之變”,未遑關(guan) 注到“究天人之際”。而基於(yu) 盡孝的情感所可能體(ti) 認的那個(ge) 有機體(ti) 的曆史,則是由人而天、天人合一的,從(cong) 而也是無古無今的。有此情感,則曆史一般預設的那種有先有後的曆時性,就轉化為(wei) 與(yu) 我同在的共時性,曆史會(hui) 撲麵而來與(yu) 我並置,曆史就轉化為(wei) 同時代史。“我”不再隻是我,我身上就擔負著曆史,曆史就在此地,曆史就在此刻。不僅(jin) 如此,這個(ge) “我”還是普遍性的,是一切之我。因為(wei) 任何一個(ge) 我都不再隻是我而已,而是疊加著他人的目光、他人的掙紮、他人的希望,從(cong) 而天地間同此一我。
鬼神之天
最後,盡孝還是對已逝的生我養(yang) 我、恩我教我者的盡孝,此所謂慎終追遠。這裏的“遠”,是逝者的世界,也即通常所說鬼神的世界。不必諱言鬼神,正如不必執定鬼神。鬼神提示著這個(ge) 世界的“遠”,提示著天的極致。在盡孝之中,這個(ge) 極致性的鬼神之天,就在“慎”和“追”之中被拉到了當下。盡孝一念貫通了人與(yu) 逝者,也即貫通了人與(yu) 鬼神、人與(yu) 天的極致。莊子說:“為(wei) 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wei) 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這裏的“鬼”也可以說就是天。但人與(yu) 鬼並不是對立、分離的,鬼提示了“幽間之中”,以與(yu) “顯明之中”相別。也就是說,鬼就是人深隱的、不可見的那一麵。而“幽間”與(yu) “顯明”隻是陰陽之盈虛往來的不同顯現而已,其實質是“有變易而無生滅,有幽明而無有無”,這也正是乾坤不息的表現。人與(yu) 鬼之別,即人與(yu) 極致性的天之別,即“已發”與(yu) “未發”、“已形”與(yu) “未形”之別,即王船山說的“形而上”與(yu) “形而下”之別,其間原為(wei) 一體(ti) 。莊子、王船山所見,難為(wei) 如我等凡夫所能企及。然而,我等凡夫卻可以從(cong) 盡孝一念中將“人”與(yu) “鬼”以內(nei) 在的、不生硬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盡孝為(wei) 人人可為(wei) 之事,也為(wei) 人人能為(wei) 之事。因此,由這一點盡孝之誠,凡夫即可以上與(yu) 乃祖乃宗相溝通,也就是與(yu) 鬼神之天相溝通。
孝道是以父母的盡孝為(wei) 起點而不斷推衍的脈絡,是由對父母的盡孝而至對他人的盡孝、對曆史的盡孝、對鬼神的盡孝。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不同展開方式。盡孝即是承擔責任,對父母、對他人、對曆史、對鬼神承擔責任。因此,其與(yu) “五四”以來的“非孝論”在根底上亦並不矛盾。正是在此環環相扣的責任意識之中,人才成為(wei) 有意味的人,才成為(wei) “大人”。天人合一,不是要出離人間,相反,是要以更鄭重的態度內(nei) 在於(yu) 人間,帶著對父母、他人、曆史、鬼神的體(ti) 認再返回人間。這即是“複見天地之心”,即是更深地體(ti) 味人和人間。王船山說“人各以其心而凝天”,此天地之心不是別的,正是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