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良華】乾坤萬裏眼 時序百年心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4-05-25 13:25:07
標簽:

乾坤萬(wan) 裏眼 時序百年心

作者:郝良華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初六日丁醜(chou)

          耶穌2024年5月13日

 

 

 

“秦時明月漢時關(guan) ,萬(wan) 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王昌齡的《出塞》,被稱為(wei) 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而最精妙的,便是開頭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an) 。王昌齡用秦、漢、關(guan) 、月四字交錯“互文見義(yi) ”,用秦時、漢時設定時間跨度,勾勒出關(guan) 山月,暈染出傷(shang) 離別的蒼涼感。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過秦漢的明月;眼前的邊關(guan) ,曾是秦漢戰事一直未曾間歇的邊關(guan) 。開篇就有了一種獨特的意境和穿越時空的曆史感。

 

“時”是會(hui) 意兼形聲字,是“時”的簡體(ti) 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說文解字》古文裏的“時”字均寫(xie) 作“旹”,上部為(wei) 止,表示行進,下部為(wei) 日,表示太陽的運行。古人計算時間,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位置,或者它在地上投影變化的情況來確定。繁體(ti) 的“時”字則出現較晚,睡虎地秦簡裏的“時”為(wei) 小篆,止已變為(wei) 寺,由“日”“土”“寸”組成。《說文解字》解釋為(wei) “時,四時也,從(cong) 日寺聲”。段玉裁注:“(時)本春夏秋冬之稱,引申之為(wei) 凡歲月日刻之用”,把太陽的運行描述得更為(wei) 細致:太陽的影子是一寸一寸從(cong) 土地挪移過去的,測日記時。由此,“時”既表示每日的時間流光推移,也表示每年的四時輪轉更替。

 

“時”與(yu) “天”合,組成“天時”,順天應時,觀時順變。《尚書(shu) ·舜典》裏有一句話,叫“食哉唯時”,意思是解決(jue) 老百姓糧食問題的關(guan) 鍵是把握時令、順應天時來發展生產(chan) 。曆代統治者無不是把“敬授民時”作為(wei) 施政的首務。我國古代以農(nong) 立國,農(nong) 業(ye) 是以自然再生產(chan) 為(wei) 基礎的經濟再生產(chan) ,受自然界氣候的影響很深,表現為(wei) 明顯的季節性和緊迫的時間性。這一特點,在中國古代農(nong) 業(ye) 中表現更為(wei) 突出。《呂氏春秋· 審時》提出“凡農(nong) 之道,厚(候)之為(wei) 寶”的命題,並以當時主要糧食作物為(wei) 例,詳細說明了莊稼“得時”“先時”和“後時”的不同生產(chan) 效果,指出“得時之稼”籽實多、出米率高、品質好,味甘氣章,服之耐饑,有益健康,遠勝於(yu) “失時之稼”。西漢《汜勝之書(shu) 》講旱地耕作栽培原理以“趣(趨)時”為(wei) 首。北魏《齊民要術》則擬定了各種作物播種的“上時”“中時”和“下時”,施肥要講“時宜”,排灌也要講究“時宜”。可見,中國古人觀察日月輪換,推測草木榮枯,揣摩天地性情,應和著大自然的時令和物候來安排生產(chan) 生活的節奏和律動,“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從(cong) 而做到順天應時。古人把世間的一切變化歸因於(yu) 時間的流轉,而時間的流轉傳(chuan) 遞的就是天道運行的法則。“時”便從(cong) 最初單純的時間概念,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內(nei) 涵豐(feng) 富的文化概念,集中體(ti) 現出古人“順時”的信仰和原則。與(yu) 此同時,儒家還在長期的生產(chan) 和生活實踐中,認識到動植物既是人類的生存之本,同時這些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講究時節,遵循生物的生長規律,主張“取物順時”。《禮記·王製》裏就有這樣的法令:“林、麓、川、澤,以時入而不禁”,就是說,對山林、山麓、川澤等自然資源,要按照相應的季節進行采伐、狩獵和采集。孔子十分熱愛生命,對於(yu) 穀物瓜果之類,堅持“不時不食”。孟子根據動植物依“時”發育成長的生態規律,主張循節氣變化“不違農(nong) 時”。如此,既保護了環境,也保證了社會(hui) 經濟可持續發展。據《史記·貨殖列傳(chuan) 》記載,戰國時期洛陽著名商人白圭,善於(yu) “樂(le) 時觀變”。他認為(wei) ,商家“知時”,就要根據氣候周期的往複變遷、農(nong) 事的豐(feng) 歉,作出明晰的判斷,及時調整經營手段和方法。白圭的這種經商思路和方法,是察時順變、順天應時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時間沉澱下來的中國智慧。

 

“時”與(yu) “機”合,組成“時機”,恰逢其時,與(yu) 時偕行。中國古人不但觀察天地萬(wan) 物運行之道,還關(guan) 注人情事變的規律。事物的“變”是必然的、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中鋪陳展開和演變更替的。人的行為(wei) 在不違背天時的大前提下,要取得最佳成效,就要善於(yu) 把握時機、創造時機、捕捉時機。古人說“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說的都是行動要把握正確時機,行為(wei) 要“合時宜”。很多事,隻是因為(wei) 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去做,好事才變成了壞事,這便叫作“不合時宜”。“雪中送炭”,是因為(wei) 添碳送暖在冰雪中正合時宜,恰逢其時;而“秋扇見捐”,也是因為(wei) 扇子送涼在秋天不合時宜,才會(hui) 被棄置一旁。究竟是及時雨,還是過時黃花,全在於(yu) 對時機的把握。唐朝自安史之亂(luan) 後,藩鎮割據、叛亂(luan) 不息、異族入侵、外患踵起。麵對國家的危急局麵和險惡形勢,陸贄憂深慮遠,在貞元九年上疏《論緣邊守備事宜狀》,全麵闡述了對於(yu) 邊防守禦的策略、設想“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附其時而不失其稱則成”。就是說,要順應、把握時機,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處理問題才是正確的。食古不化,不能順時達變,則必然導致失敗的結果。

 

“時”與(yu) “勢”合,組成“時勢”,因時順勢、審時度勢。在中國人的觀念裏,“時”從(cong) 來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時間刻度和參數,“時”往往與(yu) “勢”緊密相連。“時”是不可逆轉的,“變”是不肯停歇的,在時間的醞釀下,“勢”則是順時而生、不可阻擋,事物在因勢、借勢、趁勢中發展和壯大。正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青山遮不住,畢竟東(dong) 流去”,體(ti) 現了人類社會(hui) 發展客觀過程的大勢、趨勢。正如《易傳(chuan) 》裏講:“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事物的靜動行止隻有適應了時勢的變化發展,才能有光明的前景。《孟子·公孫醜(chou) 上》開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孟子的弟子公孫醜(chou) 向老師提出了一個(ge) 假設性問題:假如孟子當政於(yu) 齊國,能否取得像管仲一樣的成就?孟子具有“知人論世”的卓識,集中呈現了他對“時勢”的重視。孟子認為(wei) ,齊國人隻看到管仲有本事,但是忽略了研究各國的形勢,最終是不能治理好國家的。同時,孟子還為(wei) 公孫醜(chou) 剖析了文王、殷紂之際的時勢,認為(wei) 即使如武王、周公那樣的明君賢相,如果不研究、把握當時的形勢,不能把握時勢,也很難治理好國家,指出:“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正如《鬼穀子》裏講:“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隻有把握曆史時機、洞察曆史大勢的才是明白人,能夠順應曆史大勢的才是智者。宋太宗年間,將領崔翰隨軍(jun) 出征太原,太原平定後,宋太宗要對幽薊(今華北地區)采取行動。然而,諸將認為(wei) 剛剛經過大戰,此時軍(jun) 隊人困馬乏、糧餉缺乏,不宜再戰。唯獨崔翰獨具慧眼,看出收複失地是大勢所趨,並且時機成熟,憑借宋軍(jun) 兵強馬壯的“勢”,借助平定太原的有利時機,應該乘勢出兵取得幽薊,遂奏曰:“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取之易。”意思是說,應當利用當前的大勢,不可以失去這個(ge) 時機。太宗謂然,決(jue) 議北伐,宋軍(jun) 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契丹投西山坑穀中死者不可勝計,幽薊遂被收複。

 

“時”既是一個(ge) 靜態名詞,如過去的時間永遠凝固在那一刻;“時”更是一個(ge) 動態概念,它無窮無盡,永不停歇。人要跟隨它的腳步,與(yu) 時偕行、與(yu) 時俱進,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專(zhuan) 注當下,惜時、守時,創造和把握時機,謀勢有為(wei) ,把每一刹那變成永恒。從(cong) 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時間走得再遠,初心從(cong) 未改變。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