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書院2024年第四期讀書簡報

欄目:高校社團
發布時間:2024-03-27 00:08:40
標簽:

落筆書(shu) 院2024年第四期讀書(shu) 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二月初七日己卯

          耶穌2024年3月16日

 

2024年3月10日上午九點,落筆書(shu) 院展開了本學期第二次線下讀書(shu) 活動。師生們(men) 如約而至,共同學習(xi) 先賢文章。本次研讀了《禮記》中的《投壺》、《儒行》、《冠義(yi) 》三章,並由賴朋賢同學串講,師生們(men)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都獲益良多。

 

 

 

  社會(hui) 2301班的賴朋賢同學對三篇進行了概括。《投壺》是記錄古代日常中投壺遊戲的文章,詳細地記錄了遊戲規則。投壺是一個(ge) 帶有禮儀(yi) 性質的遊戲,起到“寓教於(yu) 樂(le) ”的作用,對於(yu) 加深友誼,達到賓主盡歡的氣氛也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儒行》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文中通過魯哀公問孔子儒行引出了孔子對儒行的看法和準則,文章分別提出了自立、容貌、備預等十六個(ge) 觀點,這些觀點都成為(wei) 後世儒家之精華,如文中提到的“儒有澡身而浴德”,“篤行而不倦”等,令人敬佩不已,真如魯哀公所言:“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wei) 戲。“

 

 

 

“ 凡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儀(yi) 也。禮儀(yi) 之始,在於(yu) 正容體(ti) ,其顏色,順辭令”。這是古代冠禮的由來的原因,既有人們(men) 對後輩的期待,也有維護社會(hui) 秩序、承擔社會(hui) 責任的重要意義(yi) 。《禮記.冠義(yi) 》就是記載了男子成年加冠禮這一重要儀(yi) 式的文章。

 

思政2301班的李晉同學提出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投壺有些類似於(yu) 今天的酒桌文化,承擔著促進社會(hui) 人際交往的功能,在《儒行》一章中通過今人交友和儒者的交友原則對比,指出指出今人交友更多的是利益的交換和情感價(jia) 值的追求,並不能深入的了解友誼,很難同古代“管鮑之交“一般結交真正的知音。

 

思政2301班的張國誠同學認為(wei) 當今很多人缺乏了對本源的追溯,導致了出現了假儒學、假先生,並且指出這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wei) 形式主義(yi) 盛行的原因,人無完人,君子並非是要做到麵麵俱到,但是做人做事要發乎本心,合乎中庸之道,同時提高自己的學識,做到嚴(yan) 於(yu) 律己但是並非強迫自己。

 

 

 

已畢業(ye) 學長包玉辰對《儒行》文中的“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做了補充擴展,宋國原是殷商後裔,章甫之冠其實是延續了殷商的傳(chuan) 統。並且《儒行》一章可以看作是西漢到東(dong) 漢的一種儒學興(xing) 起,關(guan) 係到了儒生士階層的興(xing) 起,以及對後世價(jia) 值評判起到了重大影響。

 

漢語國際教育2001班祁品嘉同學談到儒家文化具有很強的繼承性和靈活性,這些距今千年的文化依然對我們(men) 今天有著很深刻的影響。如文中“儒有不寶金玉,而以忠信為(wei) 寶“,”儒有忠信以為(wei) 甲胄,禮儀(yi) 為(wei) 幹櫓“等等,在今天仍有很多人奉為(wei) 金科玉律。而儒家的靈活性體(ti) 現在沒有一個(ge) 具體(ti) 的核心,主要是為(wei) 了世界變得更好。如孔子主張”克己複禮“,建立等級秩序;而到了孟子就變為(wei) 了”民貴君輕“,後世的儒家內(nei) 核也在不斷改變,不斷發展和豐(feng) 富。儒家的一些觀點還促進了新思想的傳(chuan) 播,如儒家宣揚的”天下為(wei) 公“,也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的傳(chuan) 播提供了基礎。

 

 

 

社會(hui) 2301班的藺睿熙同學對於(yu) 《儒行》文中“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一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wei) 今天人們(men) 所說的儒家極端忠君思想,其實是對儒家的一種誤會(hui) ,儒家尊從(cong) 的其實是自身心中的道義(yi) 和仁義(yi) ,是為(wei) 了造福於(yu) 社會(hui) ,而並非無條件忠於(yu) 君主個(ge) 人。

 

思政2301班的郭津言認為(wei) “忠信”在儒家的價(jia) 值觀念中十分重要,在儒家的理想社會(hui) 中人人都能講究忠信。王陽明先生也說過:“忠信禮義(yi) ,儒者自守。”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men) 更需講究忠信,修養(yang) 自身。

 

社會(hui) 2201班的朱正對於(yu) 《投壺》一篇做了引申思考,為(wei) 什麽(me) 古人能在日常中那麽(me) 自然的遵守各種規則呢?可能就是因為(wei) “禮”已經進入了人們(men) 生活的各方麵,已經內(nei) 化於(yu) 人們(men) 的內(nei) 心之中,所以人們(men) 能像遵守投壺的遊戲製度一樣遵守規則。

 

 

 

康體(ti) 2101班的王立葳同學對於(yu) 投壺的曆史淵源做了補充,古代六藝:禮、樂(le) 、射、禦、書(shu) 、術,是貴族男子必備的技能,而投壺其實是因為(wei) 場地的限製而產(chan) 生的代替射箭的活動。同時對於(yu) 《冠義(yi) 》中的“成人之道”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認為(wei) 成人之道不僅(jin) 僅(jin) 是人的發育和行為(wei) 健全,更重要的是負起人倫(lun) 責任,如“親(qin) 父子,和長幼”這樣的人倫(lun) 關(guan) 係建構。

 

學術中心的陳彥軍(jun) 老師對於(yu) 《冠義(yi) 》文中的“三加彌尊“做了知識擴展,首先加的是緇布冠代表有參加家族祭祀活動的權力;其次加的是皮冠可以從(cong) 軍(jun) 殺敵;最後加的是爵冠代表可以參加一些政治活動,當然權利和義(yi) 務是相互並存的。陳老師針對當今社會(hui) 存在的一些”媽寶男“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強調繼承傳(chuan) 承像古代加冠禮一樣對於(yu) 青年人的禮儀(yi) 規範。對於(yu) 《儒行》,陳老師認為(wei) 能完全做到的人是很少的,可能也並不完全適合政治人物應對錯綜複雜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這樣的精神力量是感人而持久的,有信仰堅定的恒久魅力。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王宏海老師對三章做了最後總結,投壺遊戲的產(chan) 生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無不關(guan) 聯,它實際上代表了先秦原始社會(hui) 到文明社會(hui) 的發展曆程,因為(wei) 這個(ge) 過程並不是和平的、理想的,時常帶有暴力衝(chong) 突,投壺遊戲其實是為(wei) 了適應這個(ge) 環境而誕生的產(chan) 物。《儒行》一篇王老師認為(wei) 不僅(jin) 僅(jin) 是儒家,其實還涉及了道家、墨家的思想精華如文中的“愛其死以有待,養(yang) 其身以有為(wei) “這裏麵其實就涉及了老莊的養(yang) 生思想。關(guan) 於(yu) 儒家舍生取義(yi) ,王老師認為(wei) 這是儒家道德價(jia) 值高於(yu) 生命價(jia) 值,是麵對死亡仍不可更改的原則,但是儒家並不講究極端,這樣的情況往往是不得已而為(wei) 之,更多的是”養(yang) 生以有待“。《冠義(yi) 》一章中王老師認為(wei) 加冠禮其實是代表著個(ge) 人的獨立性和責任,”為(wei) 人而可治人“。

 

 

 

逝者已逝,但先賢智慧仍在遺澤後人。讀此三篇,先賢嘉言懿行猶在眼前。

 

本周所讀內(nei) 容及譯文

 

《投壺》

 

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le) 賓。”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le) ,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le) ,敢固辭。”

 

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cong) ?”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主人阼階上拜送,賓般還,曰:“辟。”已拜,受矢,進即兩(liang) 楹間,退反位,揖賓就筵。

 

司射進度壺,間以二矢半,反位,設中,東(dong) 麵,執八算興(xing) 。

 

請賓曰:“順投為(wei) 入。比投不釋,勝飲不勝者,正爵既行,請為(wei) 勝者立馬,一馬從(cong) 二馬,三馬既立,請慶多馬。”請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請奏《狸首》,間若一。”大師曰:“諾。”

 

左右告矢具,請拾投。有入者,則司射坐而釋一算焉。賓黨(dang) 於(yu) 右,主黨(dang) 於(yu) 左。

 

卒投,司射執算曰:“左右卒投,請數。”二算為(wei) 純,一純以取,一算為(wei) 奇。遂以奇算告曰:“某賢於(yu) 某若幹純”。奇則曰奇,鈞則曰左右鈞。

 

命酌曰:“請行觴。”酌者曰:“諾。”當飲者皆跪奉觴,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yang) ”。

 

正爵既行,請立馬。馬各直其算。一馬從(cong) 二馬,以慶。慶禮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賓主皆曰:“諾。”正爵既行,請徹馬。

 

算多少視其坐。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算長尺二寸。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鬥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wei) 其矢之躍而出也。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魯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辭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

 

鼓:○□○○□□○□○○□,半;○□○□○○○□□○□○:魯鼓。(○是擊鼙的鼓點,□是擊鼓有鼓點。)

 

○□○○○□□○□○○□□○□○○□□○。半;○□○○○□□○:薛鼓。

 

取半以下為(wei) 投壺禮,盡用之為(wei) 射禮。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賓黨(dang) ;樂(le) 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dang) 。

 

魯鼓:○□○○□□○○,半;○□○○□○○○○□○□○;

 

薛鼓:○□○○○○□○□○□○○○□○□○○□○,半;○□○□○○○○□○。

 

譯文:

 

投壺之禮的做法是:宴席進行到一定的階段,主人立在昨階上,手中捧著矢;司射立在西階上,手中捧著盛籌碼的簡;主人又派下人拿著壺,也是立在西階上,靠近賓客之處。主人邀請說:“我有歪歪扭扭的矢和歪嘴歪脖的壺,願供賓客娛樂(le) 。”賓客回答道:“您有美酒佳肴,我已經很領情了。再蒙招待娛樂(le) ,實在是不敢當。”

 

主人又邀請說:“歪歪扭扭的矢,歪嘴歪脖的壺,實在不值得您這樣地客氣,請足下一定賞臉答應。’毛賓客說:“我再三推辭不了,怎敢不聽從(cong) ?”於(yu) 是賓客在西階再拜接受箭,而主人見到賓客施禮,急忙退後轉身,口中說道:“避禮。”主人在東(dong) 階上下拜送箭,賓客見狀,也急忙轉身,口中說道:“避禮。”賓主施禮已畢,賓客從(cong) 主人手裏接過矢,主人從(cong) 讚禮者手中接過矢,主人前進到兩(liang) 楹間,察看一下將要進行投壺的地方,然後退回昨階上的原位,向賓客作揖,請他就座。

 

司射從(cong) 下人手中接過壺,上堂來至賓主席前丈量放壺的位置。壺放好後,退回西階的原位,再把“中”放好,在“中”中插入八隻籌碼,麵向東(dong) 方,手執八隻籌碼站起。

 

司射向賓宣布投壺的規則說:“箭頭一端投入壺中才算投進,主賓輪流投,如果一人連續投,就算投中也不算;勝者要斟一杯罰酒讓不勝者來飲。罰酒喝過之後,輸者要為(wei) 勝者放上一個(ge) 得勝的籌碼;如果有一方首先得到三個(ge) 勝的籌碼,另一方就要飲一杯慶賀的酒。”司射又把上述的規則告訴主人。

 

司射又命令鼓瑟的樂(le) 工:“請奏《狸首》樂(le) 曲,樂(le) 曲每段休止的時間都要一律。”樂(le) 隊的領隊回答說:“是。”

 

司射向賓主雙方報告矢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開始輪流投矢了。有哪一方將矢投者,司射就跪下為(wei) 他記一分。投壺的時候,賓客一方坐在司射的右邊,主人一方坐在司射的左邊。

 

投壺結束,司射就手中執著剩餘(yu) 的籌碼宣布說:“賓主雙方投壺結束,現在開始計算分數。”計算的方法是,兩(liang) 個(ge) 籌碼算作一純。卜泛幾一次取二純,取夠十純,放成,堆,擺在地上。計算到最後如果隻剩一個(ge) 籌碼,那就叫“奇”。計算的結果出來以後,司射就報告說:“某一方的成績超過了另一方若於(yu) 純。”如果勝算中還有奇數,還要把奇數報告出來。如果雙方積分相等,就說雙方不分勝負。

 

司射對勝利一方的子弟說:“請為(wei) 失敗的一方斟罰酒。”勝利一方的子弟說:“是。”斟好罰酒以後,失敗的一方都跪下來捧著酒杯說:“承蒙賜飲。”勝利的一方也跪下來說:“請以此酒為(wei) 養(yang) 。”

 

行過罰酒禮後,就為(wei) 勝利的一方立下一馬。哪一方得勝就把馬立在哪一方算籌的前麵。立馬以三馬為(wei) 勝。如果有一方得一馬,而另一方得二馬,則得一馬的一方應將自己的一馬並入另一方的二馬,並慶祝對方的得勝。舉(ju) 行慶禮時,司射說:“比賽的最後結果已經出來,讓我們(men) 為(wei) 得勝者慶賀。”賓主雙方都回答說:“好的。”喝過慶賀的酒,司射就讓人把已立的馬撤掉。

 

需要準備多少籌碼,這要根據座中參加比賽的人數來決(jue) 定。矢的長度,如果是在室內(nei) 投壺,就用兩(liang) 尺長的;如果是在堂上投壺,就用兩(liang) 尺八寸長的;如果是在庭中投壺,就用三尺六寸長的。籌碼的長度是一尺二寸。投壺所用的壺,頸長七寸,腹長五寸,口徑是二寸半,容積是一鬥五升。壺中盛著小豆,為(wei) 的是防止投進的矢又重新跳出。放壺的地方,距坐席有兩(liang) 矢半的距離。投壺所用的矢,用拓木或棘木製成,木皮不要剝掉。投壺時,魯國的司射是這樣警告立在堂下的賓主雙方的子弟:“不要喧嘩,不要傲慢,不要背轉身而立,不要遠距離談話。如果違反,必按規矩罰酒!”薛國的司射則是這樣警告賓主雙方子弟的:“不要喧嘩,不要傲慢,不要背轉身而立,不要遠距離談話。倘有上述行為(wei) ,罰酒無赦!”

 

投壺時敲擊鼓擎的樂(le) 譜:這是魯國擊鼓的樂(le) 譜。

 

這是薛國擊鼓的樂(le) 譜。“半”字以下的樂(le) 譜用於(yu) 投壺禮,全部樂(le) 譜則用於(yu) 射字。

 

司射、庭長以及立著觀禮的成年人,都算作賓客一方參加投壺。奏樂(le) 的人、仆人以及小孩子,都算作主人一方參加投壺。

 

這是魯國擊鼓的樂(le) 譜。

 

這是薛國擊鼓的樂(le) 譜

 

《儒行》

 

魯哀公問於(yu) 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yu) ?”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xiang) ;丘不儒服。”

 

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ju) ,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wei) ,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塗不爭(zheng) 險易之利,冬夏不爭(zheng) 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ang) 其身以有為(wei) 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wei) 寶;不祈土地,立義(yi) 以為(wei) 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wei) 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yi) 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le) 好,見利不虧(kui) 其義(yi) ;劫之以眾(zhong) ,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xi) 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qin) 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麵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wei) 甲胄,禮義(yi) 以為(wei) 幹櫓;戴仁而行,抱義(yi) 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mu) 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並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與(yu) 居,古人與(yu) 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wei) 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dang) 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誌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誌,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wei) 貴,忠信之美,優(you) 遊之法,舉(ju) 賢而容眾(zhong) ,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nei) 稱不辟親(qin) ,外舉(ju) 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誌,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ju) 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ju) 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wei) 也;不臨(lin) 深而為(wei) 高,不加少而為(wei) 多;世治不輕,世亂(luan) 不沮;同弗與(yu) ,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yu) 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wei) 有如此者。

 

儒有合誌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le) ,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yi) ,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le) 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於(yu) 貧賤,不充詘於(yu) 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zhong) 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yi) :“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wei) 戲。”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先生的衣服,大概是儒者特有的衣服吧?”孔子回答說:“我小時候住在魯國,就穿魯國的逢掖之衣;長大了住在宋國,就戴殷代的章甫之冠。我聽人們(men) 說:君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學問要廣博,衣服則入鄉(xiang) 隨俗,不求與(yu) 眾(zhong) 不同。我不知道天底下還有什麽(me) 儒服。”

 

哀公又問道:“請問儒者的行為(wei) 有哪些特點呢?”孔子答道:“倉(cang) 促地列舉(ju) ,短時間難以說完。全部說完要費很長時間,恐怕值班的仆人到了換班時間也未必說完。”

 

哀公於(yu) 是命人給孔子設席。孔子陪侍哀公坐著,說:“儒者的德行就像筵席上的珍寶,等待著諸侯的聘用;早起晚睡地努力學習(xi) ,等待著別人的詢問;心懷忠信,等待著別人的舉(ju) 薦;身體(ti) 力行,等待著別人的錄取。儒者的修身自立有如此者。

 

哀公於(yu) 是命人給孔子設席。孔子陪侍哀公坐著,說:“儒者的德行就像筵席上的珍寶,等待著諸侯的聘用;早起晚睡地努力學習(xi) ,等待著別人的詢問;心懷忠信,等待著別人的舉(ju) 薦;身體(ti) 力行,等待著別人的錄取。儒者的修身自立有如此者。

 

“儒者的日常生活相當嚴(yan) 肅,其一起一坐都恭恭敬敬,說話一定要講究信用,做事一定要講究公正。在路上不因路的好走難走這等小事就和別人爭(zheng) 吵,冬天不和別人爭(zheng) 有太陽的地方,夏天不和別人爭(zheng) 有涼蔭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wei) 了愛惜生命以等待時機,養(yang) 精畜銳以備有所作為(wei) 。儒者的瞻前顧後有如此者。

 

“在儒者的心目中,金玉並不寶貴,忠信才寶貴。他們(men) 不祈求土地,樹立起道義(yi) 就是他們(men) 的土地;他們(men) 不祈求多有積蓄,多掌握知識就是他們(men) 的財富。得到他們(men) 不容易,給他們(men) 俸祿卻容易,給他們(men) 那俸祿雖然容易,卻難以容留他們(men) 。時機不適宜,他們(men) 就隱居不出來,這不是很難得到嗎?即令出仕,如果國君的行為(wei) 不道義(yi) ,他們(men) 就不苟同而離去,這難道不是很難長期留住嗎?他他們(men) 以建立功業(ye) 為(wei) 先,而後才願接受俸祿,這不是輕視俸祿嗎?

 

“有些儒者,即令把許多金銀財寶贈送給他,即令用聲色犬馬去引誘他,他也不會(hui) 見利而忘義(yi) 。即令用人數眾(zhong) 多來威協他,用武器來恐嚇他,他寧願去死也不會(hui) 改變節操。和邪惡勢力作鬥爭(zheng) ,他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本領;領受艱巨的任務,他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能耐:隻要認準了就堅決(jue) 去做。認準了的事,做過了從(cong) 不後悔,尚未做的也不考慮那麽(me) 許多。說錯了的話就不再說,對於(yu) 流言蜚語也不去窮究。時刻保持威嚴(yan) ,拿定主意的事說幹就幹,絕不優(you) 柔寡斷。儒者做事的與(yu) 眾(zhong) 不同有如此者。

 

“儒者能夠親(qin) 密而不能夠威脅,能夠親(qin) 近而不能夠強迫,能殺頭而不能夠羞辱。儒者的住處不講究豪華,儒者的飲食不講究豐(feng) 厚,儒者的過失可以委婉地批評而不可以當麵責備。毅有如此者。儒者的剛毅有如此者。”

 

“儒者把忠信當做申胃,把禮義(yi) 當做盾牌,就算在家也都時時刻刻謹守著仁義(yi) ;不論是出門,還是受到暴政的迫害,都不改變自己的操守。儒者在操守上的自立有如此者。

 

“盡管儒者的居住條件很差:宅院隻有十步見方,住室四麵的牆隻有一堵高,在牆上打個(ge) 圭形小洞就當做進進出出的門,門是用荊條和竹枝編織而成,有的門則是用蓬草編成,把破甕嵌在牆上就當做窗戶。全家隻有一套比較體(ti) 麵的衣服,誰出門誰穿。為(wei) 了節約,兩(liang) 天隻吃一天的糧食。受到上邊的賞識重用,不敢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足;受不到上邊的賞識重用,也不敢餡媚以求進。儒者的做官態度有如此者。

 

“儒者雖然和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他的言行卻和古代的君子相合;他現在做的事情,後世就將奉為(wei) 楷模。命運乖蚌,生不逢時,當君長的不說拉他一把,做隨從(cong) 的也不幫他一下,那些說壞話善拍馬的家夥(huo) ,還要勾結起來算計他。但這隻能危害他的身體(ti) ,卻絕對改變不了他的誌向。雖然處境險惡,一舉(ju) 一動還想著施展自己的抱負,還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儒者的憂民意識有如此者。

 

“儒者雖然已經博學,但仍然學習(xi) 不止;雖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隱居獨處時不作壞事,飛黃騰達時力行正道。禮的運用,以和為(wei) 貴。以忠信為(wei) 美德,效法和柔。既能推舉(ju) 賢人君子,又能容納凡夫俗子;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儒者的胸襟寬闊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二種儒者,他在向朝廷推舉(ju) 賢能時,隻考慮被推舉(ju) 者有無真才實學,而不管他是否是自己的親(qin) 屬,還是自己的仇人。在充分考慮到被推舉(ju) 者的業(ye) 績和才能以後,才向朝廷舉(ju) 薦並使之得到任用,但這並不是為(wei) 了得到對方的回報。隻要國君能因此而得遂其誌,隻要能為(wei) 國家造福,自己並不希望得到什麽(me) 賞賜。儒者的推舉(ju) 賢能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在對待朋友的問題上,聽到了有益的話便要告訴他,見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給他。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慮到朋友;災禍臨(lin) 頭,首先考慮自己獻身。朋友長期不得誌,自己就不單獨出來做官;如果朋友是在遠方的他國不得誌,自己也要設法把他招來一同出仕。儒者的對待朋友有如此者。

 

“有這樣的一種儒者,他潔身自好,重視道德修養(yang) 。陳述己言,伏聽君命,安靜地悟守臣道。如果國君對自己的善言未加重視,就在適當的時候委婉地加以提醒,但又不可操之過急。不在地位較低的人麵前自高自大,不在功勞較少的人麵前自誇功高。遇到盛世,不自慚形穢;遇到亂(luan) 世,也不放棄信念。對觀點相同的人不隨便吹捧,對觀點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議。儒者品德的不同一般有如此者。

 

“有這樣一種儒者,他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諸侯;性情慎靜而崇尚寬大,性格強毅而能從(cong) 善如流,學間淵博而能服膺勝於(yu) 己者。多讀聖賢之書(shu) ,以磨練自己的品行氣節。即令是要把整個(ge) 國家分給他,在他看來也不過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為(wei) 動心,不會(hui) 因此就出來稱臣做官。儒者的行為(wei) 方正有如此者。

 

“有這樣一種儒者,和朋友誌同道合,作學問的路子也一樣;彼此皆有成就則皆大歡喜,彼此有了差距也互不嫌棄;彼此久不相見,如果聽到了有關(guan) 對方的流言蜚語,也絕不相信。友誼的基礎建立在方正上、道義(yi) 上,合乎這一點就是朋友,違背這一點就敬而遠之。儒者的交友有如此者。

 

“溫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落腳點,胸襟廣闊是仁的發揚,謙遜待人是仁的能力,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唱歌跳舞是仁的和諧,有福同享是仁的施行。儒者具備了上述的種種美德,尚且不敢說自己合乎仁。儒者的重視謙讓有如此者。

 

“儒者不因貧賤而困頓失誌,不因富貴而驕奢失節,不因為(wei) 國君的侮辱、卿大夫的掣肘、官員們(men) 的刁難而改變節操,所以才叫做‘儒’。現在很多人自命為(wei) 儒但卻有名無實,所以才往往被作為(wei) 笑料來講。” 

 

孔子從(cong) 國外返回魯國,魯哀公在公館裏接見了他,聽了孔子的這一席話,對儒者的話更加相信,對儒者的行為(wei) 更加看重,並且說:“我這一輩子,再也不敢和儒者開玩笑了。”

 

《冠義(yi) 》

 

凡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義(yi) 也。禮義(yi) 之始,在於(yu) 正容體(ti) 、齊顏色、順辭令。容體(ti) 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yi) 備。以正君臣、親(qin) 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qin) ,長幼和,而後禮義(yi) 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ti) 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wei) 國本也。

 

故冠於(yu) 阼,以著代也;醮於(yu) 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yu) 母,母拜之;見於(yu) 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yu) 為(wei) 禮也。玄冠、玄端奠摯於(yu) 君,遂以摯見於(yu) 鄉(xiang) 大夫、鄉(xiang) 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wei) 人子、為(wei) 人弟、為(wei) 人臣、為(wei) 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yu) 人,其禮可不重與(yu) ?

 

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wei) 人;可以為(wei) 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yu) 廟;行之於(yu) 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譯文:

 

人之所以成其為(wei) 人,在於(yu) 有禮義(yi) 。禮義(yi) 從(cong) 哪裏做起呢?應從(cong) 舉(ju) 止得體(ti) 、態度端莊、言談恭順作起。舉(ju) 止得體(ti) ,態度端莊,言談恭順,然後禮義(yi) 才算完備。以此來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qin) 、長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qin) ,長幼和睦,然後禮義(yi) 才算確立。所以說,隻有行過冠禮以後才算服裝齊備,服裝齊備以後才能做到舉(ju) 止得體(ti) 、態度端莊、言談恭順。所以說,冠禮是禮的開始。所以古時候的聖王很重視冠禮。

 

古人在舉(ju) 行冠禮時,要先通過占簽選定吉曰、通過占笠選擇一位可以為(wei) 子弟加冠的賓,以此來表示對加冠之事的重視。對加冠之事的重視也就體(ti) 現了對禮的重視,對禮的重視體(ti) 現了禮是治國的根本。

 

在台階上為(wei) 嫡子加冠,這表示嫡子是未來的繼承人。在客位對冠者行酪禮,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加的冠尊貴,這是要啟發冠者立誌向上。行過冠禮以後,對冠者要稱字而不稱名,這因為(wei) 他已經是個(ge) 成年人了。加冠以後去拜見母親(qin) ,母親(qin) 答拜;去見兄弟,兄弟對他再拜:這都是因為(wei) 他已是成人而與(yu) 之施禮。戴上淄布冠,穿上玄端服,拿著禮品去拜見國君,把禮品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授受;接著又拿著禮品去拜見鄉(xiang) 大夫和鄉(xiang) 先生,都是以成人的身份前去拜見。

 

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所謂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也就是將要要求他做一個(ge) 合格的兒(er) 子,做一個(ge) 合格的弟弟,做一個(ge) 合格的臣子,做一個(ge) 合格的後輩。將要要求他具備這四個(ge) 方麵的德行,冠禮能不重要嗎!

 

一個(ge) 人做到,了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對國君忠誠,對長輩順從(cong) ,然後才能被稱為(wei) 真正的人。能被稱為(wei) 真正的人,然後才可以治理別人。所以聖王很重視禮。所以說,冠禮是成人之禮的開始,是嘉禮當中重要的一項。所以古人很重視冠禮。因為(wei) 重視冠禮,所以冠禮要在宗廟之丙進行。在宗廟之內(nei) 進行,是表示鄭重其事。由於(yu) 鄭重其事,所以不敢擅自處理此事。因為(wei) 不敢擅自處理此事,所以要在宗廟之內(nei) 進行,表示自卑,表示對先祖的尊重。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