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彰湘潭 文運綿長
作者:徐秋良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正月初四日丁未
耶穌2024年2月13日
簡介:
昭潭書(shu) 院位於(yu) 湘潭市。於(yu)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縣方伯始建。乾隆八年(1743)知縣李鬆增建學舍5齋,置學田415.5畝(mu) 。書(shu) 院在清代曾輝煌一時,與(yu) 湘潭文廟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儒家教學體(ti) 係。目前,書(shu) 院被保護修繕利用,成為(wei) 湖南科技大學的一部分。
一
湘江東(dong) 岸,距湘潭市區二十公裏有一座昭山,海拔185米,卻是舊時“瀟湘八景”中的“山市晴嵐”,米芾、王船山等文人墨客多有題詠。相傳(chuan) 周昭王南巡至此,不幸罹難身亡,為(wei) 紀念昭王,故取名昭山。
據《水經·湘水注》記載:“湘水又北,經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也。”
千裏湘江,卷兩(liang) 岸塵埃,浩浩蕩蕩,由南向北,奔赴洞庭。流經昭山,泥沙俱下,湘水由濁而清,碧波澄湛,晴光煙靄,是因為(wei) 昭山腳下潭深水旋,激濁揚清,淨化一江碧水,滋潤兩(liang) 岸生靈。
始建於(yu) 清朝康熙末的昭潭書(shu) 院,是否含藏“地利”於(yu) 其中,不得而知。然寓意“昭彰湘潭”,人才輩出,文運綿長,卻是世人共識。
昭潭書(shu) 院位於(yu) 湘潭老城區城正街,與(yu) 文廟一牆之隔。
探訪者,可順江流,從(cong) 窯灣經望衡亭,過十八總、一大橋至雨湖公園東(dong) 頭,入城正街。也可以從(cong) 昭山對岸溯江而上,經四大橋,過萬(wan) 樓、三大橋、觀湘門至通濟門路右拐不遠,進入書(shu) 院。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大雪”已敲響“仲冬”大門。本應是“封河”季節,冬日仍溫暖如春。是日,我陪友人曹君在昭潭書(shu) 院負責人的引領下,來到書(shu) 院,尋覓歲月深處起起落落的書(shu) 聲。
院內(nei) 幽雅肅靜,古樹參天。教學樓、圖書(shu) 館、宿舍樓、自習(xi) 樓、學生活動中心、食堂等,安靜閑散在綠蔭樹下。《昭潭書(shu) 院賦》記載:“此固一邑特佳,與(yu) 碧泉、錦灣競優(you) ;抑亦三湘最勝。同橘洲、楓浦而不群者也。則有名流碩彥,學士大夫,尋芳選勝,歇馬停車。”
曹君佇(zhu) 立書(shu) 院操坪中央,環視四周,擊節讚歎:“這裏是讀書(shu) 做學問的絕佳勝地。”
二
徜徉在昭潭書(shu) 院,暖風送來濃濃的書(shu) 香,一牆之隔的文廟,吸引我的目光。
湘潭曆史上先後有碧泉、龍潭、霞城、昭潭等八座書(shu) 院,“廟學合一”,在湘潭八座書(shu) 院中,乃至全省、全國而留存至今的,也是極為(wei) 罕見的。
湘潭文廟始建於(yu) 南宋紹興(xing) 初年。原址在文星門,元代毀於(yu) 兵亂(luan) ,至明代洪武二年(1369)重修。後為(wei) 避水患,於(yu) 明正德十一年(1516)遷建瞻嶽門東(dong) 側(ce) ,即現在的文廟所在地,擴大了規模。明末再毀於(yu) 戰火。清順治九年(1652),再次重修之後,經曆數代,到新中國成立,屢圮屢修,主體(ti) 建築仍保留至今。湘潭文廟主建築由前向後依次為(wei) 屏牆、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鍾鼓亭、兩(liang) 廡、大成殿、崇聖祠組成。
文廟,舊時稱官學,儒學,又名學宮。是官方祀聖賢、習(xi) 禮儀(yi) 、講經籍、議文事的場所。康熙之治帶來社會(hui) 穩定,書(shu) 院重新倡建。這個(ge) 時期的湘潭,水運便利,商賈興(xing) 盛。民眾(zhong) 認為(wei) 無文不遠,要求辦學的呼聲在坊間甚高,希望通過辦學來鞏固繁榮的商貿業(ye) 。而湘潭文廟的教學已不能滿足社會(hui) 的需求。康熙五十九年(1720),湘潭知縣方伯順應民眾(zhong) 的呼聲,捐俸銀三十兩(liang) ,在文廟東(dong) 側(ce) 建義(yi) 學,是為(wei) 昭潭書(shu) 院之始。書(shu) 院前後二進五間。義(yi) 學多為(wei) 貧寒子弟,無須交納學費。
乾隆八年(1743),知縣李鬆倡議並聯絡本邑鄉(xiang) 紳富商,在義(yi) 學原址擴建昭潭書(shu) 院。請湖南巡撫蔣溥將原撥給嶽麓書(shu) 院的膏火田187畝(mu) 解歸昭潭書(shu) 院,共置學田415畝(mu)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書(shu) 院辦學的困難。
李鬆為(wei) “昭潭書(shu) 院”撰寫(xie) 的門聯膾炙人口:“學譬為(wei) 山,願諸生拾階而登,各達嶽山極頂;道猶活水,看多士溯流而上,共錄湘水源頭。”
湖南提督學政阮學浩撰《昭潭書(shu) 院記》寄予厚望:嶽麓、石鼓書(shu) 院在湖湘最為(wei) 卓著,是昭潭書(shu) 院學習(xi) 的表率。昭潭書(shu) 院建築規格巨麗(li) 規整,官府民眾(zhong) 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昭潭書(shu) 院的教化之盛,將與(yu) 嶽麓、石鼓書(shu) 院“同垂不朽”。
隨著社會(hui) 入學需求的擴大,生源的增多,書(shu) 院規模不斷擴大。鼎盛時期,書(shu) 院學田達2042畝(mu) ,考棚、學舍26間,可容納學生數百人。書(shu) 院辦學目標十分明確,既麵向科舉(ju) ,為(wei) 本地學生搭建鄉(xiang) 試、會(hui) 試、殿試的橋梁,同時,把書(shu) 院打造為(wei) 育才造士的搖籃。
昭潭書(shu) 院由地方政府官員主持修建,與(yu) 文廟構成完整的儒家教學體(ti) 係。無疑,其地位比湘潭其他書(shu) 院要高。因此,書(shu) 院管理規範,對學生要求很嚴(yan) ,對山長、老師要求甚高。
昭潭書(shu) 院首任山長聶燾,明確提出:“以立誌遠,變化氣質為(wei) 先務,敦樸實,慎交遊,養(yang) 明性,以為(wei) 讀書(shu) 明道之基。”這段話,被後人視為(wei) 院訓。邑人潘世曉等主持編訂了《學約八條》,修訂了《書(shu) 院章程》,使書(shu) 院教學日臻完善。
三
一座書(shu) 院,在曆史長河裏,拂去塵埃,仍熠熠生輝,得益於(yu) 書(shu) 院山長、老師和一批優(you) 秀的學子。
湖南科技大學文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平教授,向我們(men) 翔實介紹了昭潭書(shu) 院的曆史。
昭潭書(shu) 院建成後,主持書(shu) 院的負責人山長的人選,備受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昭潭書(shu) 院學約八條》,對選擇山長的重要性、原則以及山長職責和地位作了明確的規定:“古之學者必有師。蓋表立而人從(cong) 而教之,所謂師道立則善人多也。擇文行兼優(you) ,品望素著者,商舉(ju) 一人,告知縣尊、學師具柬聘請。在院長既膺敦請,自必克副仰望,言坊行表,不愧師資,麵命耳提,宏開講席,無循名忘實,無勤始怠終,謹定課程,誨人不倦,不分貧富,教思無窮,庶師嚴(yan) 道尊,人皆敬學而獲益良多。”
乾隆十一年(1746),經各方考察磋商,聘請聶燾為(wei) 昭潭書(shu) 院首任山長。
聶燾,衡山人,雍正十三年(1735)舉(ju) 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乾隆十三年(1748)八月選任陝西鎮安知縣。因政績突出,乾隆二十年(1755)調任鳳翔大邑。聶燾家風家教好,父親(qin) 年邁,送子赴任,諄諄教誨兒(er) 子勤政為(wei) 民,嚴(yan) 守清白。聶燾牢記父親(qin) 教誨,鎮安知縣8年,招遊民,墾荒田,修水利,興(xing) 桑蠶,倡集市,建學堂,設義(yi) 倉(cang) ,自己節衣縮食,捐銀修路助學,興(xing) 利除弊,勤政廉政,深受百姓擁戴。他離開鎮安時,父老鄉(xiang) 親(qin) 攀轅啼哭。聶燾著有《熟總》《鎮安縣誌》《存知錄》《環溪單堂文集》等傳(chuan) 世。有文憑,有官階,有學問,有操守,聘請這樣的人出任山長,對昭潭書(shu) 院180年的辦學產(chan) 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聶燾於(yu) 乾隆十一、二十一年兩(liang) 次出任山長。首次上任後,製訂《學約》規範學生行為(wei) ,講授《小學》《四書(shu) 集注》《五經》《性理》《近思錄》等,日講經文,夜解詩賦,是日後聘請山長的標杆,也為(wei) 後來山長樹立了榜樣。
聶燾之後,有史料可查,有蕭衍守、歐陽正煥、程夢湘、林學易、張九鉞、張經田、郭連選、蔡光熊、聶鏡敏、龍瑛、俞東(dong) 枝、郭嵩燾、徐芝、李昌平、吳熙、王闓運任山長。
王闓運,湘潭人,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為(wei) 湖湘學派領袖,秉筆注著《湘軍(jun) 誌》。其弟子有楊度、齊白石、八指頭陀。他在任船山書(shu) 院山長時,兼任昭潭書(shu) 院山長。
上述羅列的山長,均為(wei) 當時社會(hui) 名流精英,出身舉(ju) 人、進士,又擔任京城或地方官員,個(ge) 人著述豐(feng) 厚。他們(men) 既能擴大書(shu) 院影響,吸引四周優(you) 秀學子,又能用他們(men) 的功名學識,鼓勵、塑造、引導學子,使昭潭書(shu) 院聲名鵲起。書(shu) 院培養(yang) 出的優(you) 秀學子也使其影響力曆久彌新。
朱廷模,聶燾的學生。先後在宜川、韓城、三水、三陽任知縣。每到一地辦義(yi) 學,修水利,固城防,捐俸銀,為(wei) 民辦實事,百姓擁戴挽留。
張履信,被譽為(wei) “雨湖詩宗”,補邵陽訓導。自家貧困,卻樂(le) 善好施,體(ti) 恤民情。
黃遠積,著《思恒後齋遺稿》二卷,捐田百畝(mu) 辦義(yi) 學,為(wei) “黎氏八駿”外公。
梁煥奎,先後任湖南礦務局文案、提調,接辦益陽板溪銻礦,在長沙成立華昌煉銻公司任董事長,創辦湖南高等實業(ye) 學校並任校長,一生致力湖南實業(ye) 發展。
昭潭書(shu) 院建成,當年就有二人中進士,其後的73次科舉(ju) 中有51人中進士,在74科中,湘潭誕生了一榜眼,一探花,一傳(chuan) 臚。整個(ge) 湘潭有文科348人,其中羅典、宋本敬、王瑛、賓王瓚、汪根甲等5人拔解元。羅典後來任翰林院編修、提督四川學政、江南道監察禦史、鴻臚寺少卿,晚年執掌嶽麓書(shu) 院山長。
周平教授很自豪地介紹,昭潭書(shu) 院的文獻資料保存完整。湘潭市檔案館現保存4份學生的試卷,試卷上有老師閱卷評語。湘潭縣檔案館保存有39份76紙捐贈、置購學田契約、領據、手繪地圖等文書(shu) 。湖南科技大學博物館存放23塊記載學院重大事項的石碑。
這些文獻是昭潭書(shu) 院風雨兼程,穿越曆史隧道留下的見證。
四
1902年,在清末新政大趨勢的推動下,全國各地書(shu) 院一律改為(wei) 學堂。昭潭書(shu) 院更名為(wei) 昭潭高等小學堂。沐浴182年的冬去春來,為(wei) 湘潭儒家教育作出貢獻的昭潭書(shu) 院,落寞於(yu) 歲月深處。
周平教授把昭潭書(shu) 院的辦學,劃為(wei) 三階段,即創生期,沉寂期,重啟期。他介紹了沉寂期的相關(guan) 情況。
沉寂期,社會(hui) 正處在大動蕩大變革中,學校教學受到極大的影響。
1927年5月,“馬日事變”,教學校舍遭毀,儀(yi) 器、圖書(shu) 及一切教學用具,蕩然無存。後來,縣一高、女高及楚山乙種商業(ye) 學校合並,在昭潭書(shu) 院舊址,修繕後成立縣立第一高級小學。
1927年6月,中共湘潭縣委書(shu) 記兼總工會(hui) 委員長楊昭植,根據湖南省委的指示,率湘潭、湘鄉(xiang) 、寧鄉(xiang) 、長沙10萬(wan) 工農(nong) 義(yi) 勇軍(jun) ,攻打長沙,討伐許克祥,失敗被捕,就義(yi) 於(yu) 學坪。
1944年,湘潭淪陷,書(shu) 院東(dong) 側(ce) 被日軍(jun) 炮火夷為(wei) 平地,考棚、學舍,殘破不堪。1946年,縣政府撥款,昭潭書(shu) 院按舊建製依次修複。
1947年,湘潭縣中女生部由益智舊址遷入昭潭書(shu) 院,縣立簡易師範學校遷入文廟。新中國成立前夕,秘密成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支部、團支部,組織領導開展學生運動,成立護校會(hui) ,保護學校建築和設施。
1949年8月,湘北建設學院由嶽陽搬遷至此,開辦幹部培訓輪訓學習(xi) 班,為(wei) 剛成立的各級人民政府培養(yang) 輸送了八千多名幹部。
1953年,在原簡易師範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湖南湘潭師範學校。1958年,在文廟基礎上成立湘潭師範專(zhuan) 科學校。1987年,升級為(wei) 湘潭師範學院,昭潭書(shu) 院舊址與(yu) 文廟一起並入湘潭師範學院校園。2003年,湘潭師範學院與(yu) 湘潭工學院合並為(wei) 湖南科技大學。昭潭書(shu) 院、文廟所在地,現為(wei) 湖南科技大學雨湖校區。
昭潭書(shu) 院副院長聶誌軍(jun) 記得,2021年春,湖南科技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唐亞(ya) 陽上任伊始,專(zhuan) 程來到雨湖老校區。當兩(liang) 扇古老厚重的暗紅色大門被徐徐推開,他駐足於(yu) 莊嚴(yan) 肅穆的書(shu) 院中央時說:“文廟、書(shu) 院屬湖南科技大學,但更是國家文物、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是湘潭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識,是大學之‘根’與(yu) ‘魂’。”
在唐亞(ya) 陽的推動下,文廟、書(shu) 院的全麵提質改造啟動。2022年9月17日上午,隨著紅色帷綢被徐徐拉下,一塊古色古香的“昭潭書(shu) 院”院牌展現在世人麵前。書(shu) 院部分教室、圖書(shu) 館等設施被修複,迎入了近千名研究生入住。
2023年,昭潭書(shu) 院正式升級為(wei) 教學院。依托現代大學這艘大船,昭潭書(shu) 院乘新時代春風,正揚帆遠航。
“文運與(yu) 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分布全國各地的古老書(shu) 院的基石上。
太陽西下,我穿過樹林,離開書(shu) 院時,教學樓仍傳(chuan) 來陣陣書(shu) 聲。書(shu) 聲飛出院牆外,融入到不遠處奔騰不息的湘江波濤聲裏,向北奔去。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