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an) 中書(shu) 院:一座院子一盞燈
來源:“西安發布”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臘月廿三日丙申
耶穌2024年2月2日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
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
出自北宋鴻儒張載的《橫渠語錄》
馮(feng) 友蘭(lan) 先生稱之為(wei) “橫渠四句”
一千年來
“橫渠四句”傳(chuan) 誦不絕
成為(wei) 曆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也引用此話,強調“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wei) 黨(dang) 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曆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橫渠四句”如今就刻在關(guan) 中書(shu) 院的門庭上。過去400多年裏,作為(wei) 陝西人張載所創立的關(guan) 學思想的傳(chuan) 承地和明清兩(liang) 代陝西最高學府,關(guan) 中書(shu) 院弦歌不絕,從(cong) 未中斷過辦學曆史,至今依舊承載著教育教學和文化傳(chuan) 承的使命,並活態賡續著中華文脈。
這座院子,如同一盞恒久閃爍的明燈,曆經風雨依然璀璨奪目,默默照亮著一代代莘莘學子,照亮著西安這座千年古都的每一個(ge) 角落,給萬(wan) 千生民以充沛的精神養(yang) 分,並在當下煥發出耀眼的時代光彩。
一
關(guan) 中書(shu) 院,就“藏”在西安的書(shu) 院門裏。
沿著青石鋪砌的街道前行,會(hui) 遇到街道北側(ce) 的理學大師馮(feng) 從(cong) 吾的塑像,若不是這尊雕像,許多路過者也許會(hui) 錯過“他”身後的“關(guan) 中書(shu) 院”。
馮(feng) 從(cong) 吾是關(guan) 學一脈的關(guan) 鍵傳(chuan) 人。明萬(wan) 曆二十年(1592年),身為(wei) 禦史的他罷官歸鄉(xiang) ,林居10餘(yu) 年,於(yu) 1609年創辦關(guan) 中書(shu) 院。
關(guan) 中書(shu) 院建成後,很快名動四方,四川、甘肅、河南、湖北等地的學子皆負笈前來就學。這裏成了關(guan) 學集大成之地,儒生們(men) 都以能到關(guan) 中書(shu) 院講學、求學為(wei) 榮。每逢馮(feng) 從(cong) 吾開講,“環而聽者,常過千人,壇台之盛,曠絕千古”。
在關(guan) 中書(shu) 院綿延數百年的辦學曆史中,人才輩出,明清時期很多著名學者都曾在此講學,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了一大批的知識精英和棟梁之材。
二
“關(guan) 中書(shu) 院”右邊門柱上懸掛著“西安文理學院”的校牌。正是這塊校牌告訴不經意間望向它的人:這是一座真正“活著”的書(shu) 院。
“關(guan) 中書(shu) 院和嶽麓書(shu) 院一樣,仍然在發揮著教學的功用。” 西安文理學院關(guan) 中書(shu) 院院長張天社說,“2009年,在此辦學的西安師範學校並入西安文理學院,成為(wei) 大學校區。”
踏進書(shu) 院,街道上熙攘的叫賣聲和嬉鬧聲旋即靜了下來,車水馬龍的西安瞬間變成了古樸雅致的長安。兩(liang) 側(ce) 有著幾百年樹齡的古槐、皂莢,擁出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伸向孔子立像及其身後的“允執堂”。
偶有穿著漢服的學生經過,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能聽到古代學子琅琅的讀書(shu) 聲從(cong) 一扇扇朱紅色的大門後傳(chuan) 出,穿過回廊上的醒鍾亭、暮鼓亭,回蕩著“一日觀盡長安花”的曆史風流。
“複習(xi) 得咋樣啦?”“應該沒啥問題!”腳步聲伴隨著一問一答,瞬間將人的思緒從(cong) 400年前拉回到2024年的1月。
兩(liang) 個(ge) 腳步匆匆的女孩是西安文理學院2023級書(shu) 法專(zhuan) 業(ye) 學生。叫祁瑜丹的姑娘告訴記者,她們(men) 今天期末考試,科目是書(shu) 法理論。
“這裏不是很大,也沒有其他大學校園的科技感,但在這裏學習(xi) ,仿佛能與(yu) 先賢學者對話。抬頭是曆史、低頭是墨香,這樣獨特的學習(xi) 體(ti) 驗令人沉醉。” 祁瑜丹說。
千年書(shu) 院與(yu) 現代大學相遇,學脈曆經千年在此綿延賡續。
三
在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裏,有這樣一句經典對白: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憑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文化傳(chuan) 承,文明重塑,關(guan) 鍵在於(yu) 走自己的路。關(guan) 中書(shu) 院何以傳(chuan) 承至今弦歌不輟,曆經千年文脈遐昌?關(guan) 學文化精神是內(nei) 核。悠悠歲月中,關(guan) 學的燈火明亮不滅。
作為(wei) 陝西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重要學派,關(guan) 學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wei) 主體(ti) 、儒道釋多元互補的新體(ti) 係,涵養(yang) 了立心立命、勇於(yu) 造道、尊禮貴德、經世致用、開放包容、崇尚氣節的精神傳(chuan) 統,對陶鑄陝西人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和文化性格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為(wei) 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關(guan) 學學人都有一個(ge) 鮮明的特征,那就是重視道德教化、主張身體(ti) 力行,前者造就了關(guan) 學文化崇高宏大的精神氣象和使命意識,後者使關(guan) 學文化湧動著實踐創新的能量和生命力。
流動的是時光,一脈相承的是對思想的敬意,對文化的禮讚。時代背景不盡相同,但書(shu) 院的學規、學約和學誡深深影響了曆代學子,他們(men) 無不抱有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家國情懷,也無不是張載在《西銘》中所雲(yun) “民胞物與(yu) ”的正道實踐者。
“盡管曆史的車輪已駛過千年,但關(guan) 學所承載的精神和智慧依然保持著恒久的生命力,源源不斷地給予我們(men) 精神的滋養(yang) 。”張天社說。如今的關(guan) 中書(shu) 院也成為(wei) 體(ti) 驗和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
四
在西安全麵推進文化興(xing) 市戰略中,如何讓關(guan) 中書(shu) 院這盞燈更加明亮?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如今關(guan) 中書(shu) 院正加強與(yu) 教育、文物、旅遊等部門的合作,深入挖掘整理關(guan) 中書(shu) 院及其學人曆史,提煉關(guan) 學精髓,注重立德樹人,讓關(guan) 中書(shu) 院成為(wei) 活態傳(chuan) 承中華文脈的“大學校”。
——計劃建設關(guan) 中書(shu) 院博物館,打造關(guan) 中書(shu) 院文化係列IP,收集整理書(shu) 院文化典籍和圖文資料,建立關(guan) 學藏書(shu) 樓,集中展示關(guan) 學譜係,形成陝西關(guan) 學和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集散地,塑造城市文化新地標。
——與(yu) 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城牆景區和三學街曆史文化街區相呼應,建設關(guan) 中書(shu) 院關(guan) 學文化主題新景區,形成“館城一體(ti) ”的文化旅遊綜合體(ti) 。
——利用AR、VR等現代科技手段,光影演繹書(shu) 院景觀,增加沉浸式體(ti) 驗互動,讓觀眾(zhong) 遇見“活”書(shu) 院,感受“新”書(shu) 院……
關(guan) 中書(shu) 院打造“中國符號”研學基地和非遺保護中心,圍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開設活字印刷、書(shu) 法、射禮、茶道、中醫等14項體(ti) 驗項目。
教育、文化和旅遊在書(shu) 院中融合共生、相得益彰。僅(jin) 2023年,關(guan) 中書(shu) 院就舉(ju) 行了200餘(yu) 場研學活動。國內(nei) 外遊客在這裏參觀書(shu) 院傳(chuan) 統迎賓禮,體(ti) 驗香道、皮影戲,學習(xi) 藥草辨識、穴位診脈……
除了日常教學和接待研學,關(guan) 中書(shu) 院於(yu) 2023年4月份正式免費對公眾(zhong) 開放。如今,書(shu) 院門的文創店中很多文創產(chan) 品,都是書(shu) 院學子的手筆,他們(men) 設計的“允執堂”“精一堂”等印章,成為(wei) 遊客的首選。
“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願學新心養(yang) 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張天社用一首張載的詩描繪這座古老書(shu) 院煥發的勃勃生機。
如同書(shu) 院裏那彌足珍貴的、形態各異的十幾棵古樹,雖曆經滄桑,卻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每到春天發芽抽枝,夏日綠蔭繁茂,為(wei) 一代代的學子遮陰擋雨,默默守望著這座院子這盞燈。
燈火璀璨,明燈如晝。新時代的關(guan) 中書(shu) 院已是關(guan) 學崇道德、重使命、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文化傳(chuan) 承之燈;是在立德樹人實踐中,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熏陶培育時代青年的文化滋養(yang) 之燈;是豐(feng) 富西安文化供給,用培根鑄魂的文明力量打造市民精神棲息地的文化浸潤之燈;是建設西安風格城市文化,開辟文化興(xing) 市新路徑的文化綿延之燈;是散發著與(yu) 時偕行的文明光芒,在交流互鑒中提升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的文化交流之燈。
這盞燈跨越時間和空間,光芒在歲月長河中永不熄滅,也詮釋著西安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自信與(yu) 篤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