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豔偉 鄧洪波】三十年來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欄目:廟堂道場、觀察總覽
發布時間:2024-01-26 20:50:33
標簽:

三十年來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

作者:劉豔偉(wei) 鄧洪波

來源:《高校圖書(shu) 館工作》2018年第5期

 

[摘要]三十年來,學者們(men) 在書(shu) 院文獻的影印、點校、專(zhuan) 題資料匯編等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對書(shu) 院誌、書(shu) 院課藝、書(shu) 院講義(yi) 等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尚有不少書(shu) 院文獻深藏圖書(shu) 館中,有待進一步的發掘、整理;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依舊停留在較淺層次,需轉換視角與(yu) 研究方法,尋找新的切入點。

 

[關(guan) 鍵詞]書(shu) 院 文獻整理 書(shu) 院誌 書(shu) 院課藝

 

書(shu) 院自帶芸香,是讀書(shu) 人圍繞著書(shu) ,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yu) 傳(chuan) 播的文化教育組織。唐宋以來,它走過千餘(yu) 年發展曆程,達到7500所以上的規模,其留存下來的數以萬(wan) 計的文獻資料,忠實記錄了曆代讀書(shu) 人有關(guan) 思想、學術、文化、教育、刻書(shu) 、藏書(shu) ,以及培植民俗風情,養(yang) 成國民思維習(xi) 慣、倫(lun) 常觀念等各項文化事業(ye) 的理性思考與(yu) 實踐成果,堪稱充滿書(shu) 香的文化寶庫。可惜這些資料,至今大多沉睡在各地圖書(shu) 館中,尚待我們(men) 去發現與(yu) 利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鄧洪波教授主持的《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2015年獲批成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為(wei) 我們(men) 開啟讀書(shu) 人自己的這座文獻寶庫提供了鑰匙。從(cong) 本期開始,本刊將開辟“書(shu) 院文獻:圖書(shu) 館的文化寶藏”專(zhuan) 欄,連續刊布書(shu) 院文獻的成果。

 

本輯論文以書(shu) 院文獻為(wei) 主題,旨在反映近年來書(shu) 院文獻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和介紹一些傳(chuan) 世書(shu) 院文獻的基本情況,同時對清代幾部書(shu) 院文獻在流傳(chuan) 過程中出現的疑點和訛誤進行了探究。

 

嶽麓書(shu) 院鄧洪波教授

 

書(shu) 院文獻,是指記錄書(shu) 院曆史、教學、經濟、學術、考課等方麵的專(zhuan) 門文獻。書(shu) 院起於(yu) 唐代,千餘(yu) 年來,因為(wei) 記錄其發展軌跡,形成了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書(shu) 院文獻。就其體(ti) 裁而言,可分為(wei) 書(shu) 院記、書(shu) 院誌、學規、章程、課藝、講義(yi) 、會(hui) 錄、同門譜、藏書(shu) 目錄、刻書(shu) 目錄、山長誌、學田誌、日記等不同類型。近三十年來,隨著官方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視,民間書(shu) 院興(xing) 起,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關(guan) 注與(yu) 研究日多,與(yu) 之相關(guan) 的書(shu) 院文獻相繼被整理出版,研究成果層出不窮。

 

 

 

1、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

 

書(shu) 院文獻整理,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影印,二是點校、注釋,三是專(zhuan) 題資料匯編。影印、點校對象主要是書(shu) 院專(zhuan) 書(shu) 文獻,匯編對象主要是書(shu) 院單篇文獻。三十年來,學界對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茲(zi) 分類敘述如下。

 

1.1書(shu) 院文獻的影印

 

目前為(wei) 止,對學界影響最大的書(shu) 院文獻,當推趙所生、薛正興(xing) 主編《中國曆代書(shu) 院誌》。[1]全書(shu) 共16冊(ce) ,收錄書(shu) 院文獻共計110餘(yu) 種,基本以省區和時間先後為(wei) 序,包括書(shu) 院誌、章程、課藝、學田誌、書(shu) 院記等。第1至10冊(ce) 共收集明代至民國書(shu) 院誌書(shu) 84種。第11至16冊(ce) 收集田誌、課藝、語錄等27部。單篇書(shu) 院文獻多散見於(yu) 各種文集、地方誌之中,該書(shu) 對其中一些較早、較為(wei) 重要者,亦有收錄。如範仲淹《南京書(shu) 院題名記》、王禹偁《潭州嶽麓書(shu) 院記》等。這些珍貴書(shu) 院文獻的麵世,對書(shu) 院史與(yu) 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但該書(shu) 所影印書(shu) 院文獻,未將書(shu) 前牌記一並影印,且編纂者所作版本介紹,並非完全準確,是為(wei) 美中不足之處。

 

 

 

全國圖書(shu) 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的《中國書(shu) 院誌》,也是一套以書(shu) 院誌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叢(cong) 書(shu) 。[2]該書(shu) 由薑亞(ya) 沙、經莉、陳湛綺主編,共12冊(ce) ,收錄《嶽麓誌》《嶽麓續誌》《白鹿書(shu) 院誌》《嵩陽書(shu) 院誌》《東(dong) 林書(shu) 院誌》《南溪書(shu) 院誌》《虞山書(shu) 院誌》七種。又錄有《山西通誌》《平定州誌》《徽州府誌》《山東(dong) 通誌》中所載書(shu) 院資料。由於(yu) 該書(shu) 收錄誌書(shu) 不多,發行量較小,在學術界影響不大。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編纂的《儒藏·史部·學校史誌》,收錄明清中央官學、地方書(shu) 院相關(guan) 文獻110餘(yu) 種,在原書(shu) 圖像之上加注句讀,書(shu) 前作有提要,書(shu) 後有校勘記。[3]其中所收書(shu) 院誌,基本涵蓋《中國曆代書(shu) 院誌》所收書(shu) 院誌書(shu) 。但因該書(shu) 所印數量較少,學界使用還不廣泛。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鄧洪波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將於(yu) 2018年出版《中國書(shu) 院文獻叢(cong) 刊》第一輯,是為(wei) 該項目的首批成果。[4]該書(shu) 影印國家圖書(shu) 館、天津圖書(shu) 館、首都師範大學圖書(shu) 館等所藏書(shu) 院文獻126種,其中絕大多數為(wei) 前述諸書(shu) 未曾收錄者,於(yu) 將來的研究大有裨益。

 

1.2書(shu) 院文獻的點校

 

就書(shu) 院文獻整理所取得的成果而言,點校是另一大宗。據初步統計,已有白鹿洞、嵩陽、嶽麓、石鼓、鍾山、紫陽、東(dong) 林、姚江、詩山、城南、校經等十餘(yu) 所書(shu) 院,計20餘(yu) 種書(shu) 院誌書(shu) 出版。

 

以書(shu) 院所在區域劃分,湖南地方有鄧洪波點校《石鼓書(shu) 院誌》[5],鄧洪波、楊代春等點校的《嶽麓書(shu) 院誌》[6],鄧洪波、梁洋、李芳點校的《城南書(shu) 院誌》[7],以及鄧洪波、馬友斌、蔣紫雲(yun) 點校的《校經書(shu) 院誌》[8]。

 

江蘇地區,有濮小南點校《鍾山書(shu) 院誌》[9],《東(dong) 林書(shu) 院誌》整理委員會(hui) 整理的《東(dong) 林書(shu) 院誌》對雍正十一年高廷珍等人所修《東(dong) 林書(shu) 院誌》進行了校點,並在附錄部分,對嚴(yan) 瑴康熙本《東(dong) 林書(shu) 院誌》的部分內(nei) 容作了點校。[10]

 

江西省,有朱熙瑞主持點校的《白鹿洞書(shu) 院古誌五種》。現存與(yu) 白鹿洞書(shu) 院有關(guan) 古誌書(shu) 共6種,是書(shu) 收李夢陽《白鹿洞書(shu) 院新誌》、鄭廷鵠《白鹿洞誌》、周偉(wei) 《白鹿洞書(shu) 院誌》、李應升《白鹿書(shu) 院誌》、毛德琦《白鹿書(shu) 院誌》五種誌書(shu) ,進行點校,餘(yu) 廖文英《白鹿書(shu) 院誌》一種未收,亦很有影響力。[11]此外,尚有高立人點校《白鷺州書(shu) 院誌》[12]、徐公喜、林方明點校《信江書(shu) 院誌》[13]。

 

福建地區,有許維勤等校注《鼇峰書(shu) 院誌》[14]、南安市詩山教育史誌編纂委員會(hui) 點校本《詩山書(shu) 院誌》[15]。

 

河南有李遠點校的《嵩陽書(shu) 院誌》[16],安徽有陳聯、胡中生點校的《紫陽書(shu) 院誌》[17],湖北則有李經天、李珠點整理的《紫陽書(shu) 院誌略》[18],廣東(dong) 有趙克生、宋繼剛標點的《端溪書(shu) 院誌》[19]。此外,甘肅省有平涼市地方誌辦公室點校的《柳湖書(shu) 院誌》[20]。

 

1.3書(shu) 院文獻的專(zhuan) 題匯編

 

除對書(shu) 院文獻的影印與(yu) 點校外,亦有學者對單篇書(shu) 院文獻進行收集、標點,按專(zhuan) 題分類,亦為(wei) 後來學者從(cong) 事相關(guan) 研究提供了諸多便利。這方麵的成果主要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shu) 院史資料》(全三冊(ce) )、《中國書(shu) 院學規》《中國書(shu) 院章程》《中國書(shu) 院學規集成》(全三卷)等。《中國書(shu) 院史資料》取材於(yu) 數百種地方誌、一百餘(yu) 種書(shu) 院誌、文集,匯集其中的書(shu) 院材料,分書(shu) 院的興(xing) 起、書(shu) 院製度的確立、書(shu) 院的推廣與(yu) 官學化、書(shu) 院製度的再度輝煌、書(shu) 院的普及、書(shu) 院製度的近代化進程、書(shu) 院製度的影響等七個(ge) 專(zhuan) 題,為(wei) 後來書(shu) 院史、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21]書(shu) 院章程是書(shu) 院的管理者製訂的關(guan) 於(yu) 規範書(shu) 院教學、考課、經費等方麵的條例。鄧洪波收錄宋至清曆代書(shu) 院章程,整理成《中國書(shu) 院學規集成》。[22]又收錄宋至當代書(shu) 院學規,而在範圍上又擴展至日本、朝鮮等國家,十分完備。[23]此外,鄧氏還有《中國書(shu) 院詩詞》[24]、《中國書(shu) 院楹聯》[25]亦屬於(yu) 對書(shu) 院資料的專(zhuan) 題匯編。

 

 

 

2、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

 

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開展較早,在“文革”結束之後不久,便同其它文史研究一道開展起來。縱觀這三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計有論文56篇,專(zhuan) 著2部,與(yu) 其它專(zhuan) 題研究相較,不可謂豐(feng) 碩,但這些論著是今後書(shu) 院文獻研究的基礎,不乏其價(jia) 值。

 

2.1書(shu) 院誌研究

 

書(shu) 院誌是記述書(shu) 院發展曆史、教學活動、管理辦法等方麵的專(zhuan) 門誌書(shu) ,是了解不同時期書(shu) 院曆史最為(wei) 基礎、最為(wei) 係統的文獻。宋、元兩(liang) 代均有書(shu) 院誌的編纂,至明代,書(shu) 院誌體(ti) 例漸歸統一,清代大小書(shu) 院多有誌書(shu) 。學者們(men) 在進行相關(guan) 研究的過程中,也多將其作為(wei) 著述的史料基礎,用來重建教育史、思想史、學術史的發展過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伴隨書(shu) 院研究的興(xing) 起,學者們(men) 對與(yu) 書(shu) 院相關(guan) 的文獻關(guan) 注日多,在這一學術潮流之下,書(shu) 院誌的研究逐漸展開。總體(ti) 來看,學者們(men) 對書(shu) 院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1)對書(shu) 院誌的考訂。學界對書(shu) 院誌的研究,首先是以對知名書(shu) 院相關(guan) 誌書(shu) 的考訂開始的。因著名書(shu) 院文獻遺存較多,且為(wei) 人矚目,這方麵的研究開展較早。1982年,劉誌盛發表《<嶽麓書(shu) 院誌>考》一文[26],對記載嶽麓書(shu) 院曆史的諸種誌書(shu) 版本、源流作了考證,是筆者所見最早的書(shu) 院誌研究成果。其後,李才棟《<白鹿洞書(shu) 院誌考>》一文[27],對自弘治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八次修誌的情況作了考證,理清了《白鹿洞書(shu) 院誌》修誌的曆史。李氏還有《〈白鹿洞書(shu) 院誌〉考述》一文[28],因應《白鹿洞古誌五種》整理中的問題,是為(wei) 對《白鹿洞書(shu) 院誌》修誌曆史較為(wei) 細致的梳理。繼劉誌盛、李才棟之後,學者們(men) 對書(shu) 院誌的研究拓展開來,已不限於(yu) 最初的幾所知名書(shu) 院。如鄧洪波《〈天下書(shu) 院總誌〉作於(yu) 王昶考》[29],對《天下書(shu) 院總誌》一書(shu) 的作者進行了考證,斷定為(wei) 清人王昶所作。陳時龍《書(shu) 院誌述略》一文[30],探討了書(shu) 院誌在明代的發展階段,進而考察其原因,又對清代書(shu) 院誌的編纂特點及書(shu) 院誌的體(ti) 例、價(jia) 值作了總結,為(wei) 深入研究書(shu) 院誌這種文獻提供了研究方法,頗具參考價(jia) 值。陳時龍有《明代書(shu) 院誌考》一文[31],以明清地方誌、文集以及現存書(shu) 院誌為(wei) 主要史料,考察了88種明人所編書(shu) 院誌之版本、編纂者、刊刻時間,為(wei) 明代書(shu) 院誌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繼《明代書(shu) 院誌考》之後,陳時龍又有《明代書(shu) 院誌續考》[32],對近來所見8種明代書(shu) 院誌書(shu) 進行了考證。

 

 

 

(2)對書(shu) 院誌學術價(jia) 值的探討。其後,不少學者意識到書(shu) 院誌的價(jia) 值,開始了對書(shu) 院誌的推介。如錢茂偉(wei) 《<姚江書(shu) 院誌略>的編刊與(yu) 史料價(jia) 值》一文[33],對《姚江書(shu) 院誌略》這一稀見書(shu) 院誌的編刊情況作了探討,認為(wei) 該書(shu) 是“研究姚江書(shu) 院派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史料價(jia) 值極高”。胡昭曦在《<錦江書(shu) 院紀略>:一部稀見的書(shu) 院誌》一文中[34],對《錦江書(shu) 院紀略》一書(shu) 的主要內(nei) 容作有介紹,並評述了其價(jia) 值。類似的研究還有陳培禮《中國書(shu) 院教育實錄:〈嵩陽書(shu) 院誌〉的文獻價(jia) 值》[35]、蔡誌榮、周和義(yi) 《書(shu) 院與(yu) 地域社會(hui) :〈問津院誌〉的文獻價(jia) 值》一文中[36]等。這些研究成果當中,王華寶《中國的書(shu) 院誌及其學術價(jia) 值》一文[37],通過對《中國曆代書(shu) 院誌》的主要內(nei) 容及基本特點的簡要分析,考訂文獻,對一些模糊不清及錯誤論斷作了糾正,並分析了書(shu) 院誌的體(ti) 例、內(nei) 容,探討了書(shu) 院誌的名稱、總數及存佚問題,論述書(shu) 院誌的學術價(jia) 值,考論結合,是為(wei) 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3)書(shu) 院誌提要的撰寫(xie) 。這一研究側(ce) 重於(yu) 從(cong) 文獻學的視角,對書(shu) 院誌的版本、作者、文獻價(jia) 值等方麵進行考訂。陳穀嘉,鄧洪波《中國書(shu) 院製度研究》一書(shu) 中[38],附錄有《中國書(shu) 院文獻書(shu) 目提要》,共著錄書(shu) 院誌160餘(yu) 種,與(yu) 本研究直接相關(guan) 者118種,按省區進行編排,並作有提要,對誌書(shu) 有簡要介紹。四川大學古籍所儒藏課題組所編《<儒藏·史部·學校誌>提要》[39]對71種清代書(shu) 院誌作有提要,於(yu) 清代書(shu) 院誌的研究大有裨益。江慶柏主編《江蘇地方文獻書(shu) 目》[40]收有清代書(shu) 院誌13種,在提要中對文獻的作者、版本、主要內(nei) 容、文獻價(jia) 值均有涉及。

 

(4)書(shu) 院誌編纂的研究。也有部分學者從(cong) 誌書(shu) 編纂的角度對書(shu) 院誌進行了研究,較為(wei) 有影響的有以下幾篇。陳恩維《試論書(shu) 院誌“主教育”體(ti) 例的確立及其價(jia) 值意義(yi) ——以梁廷枏<粵秀書(shu) 院誌為(wei) 例〉》一文[41],以《粵秀書(shu) 院誌》為(wei) 例,分析誌書(shu) 的編纂意圖,指出該誌在於(yu) “策職守,弘教化”,有經世致用的目的,誌書(shu) 的編纂者梁廷枏在修誌體(ti) 例上突出了主教育的特點。

 

王勝軍(jun) 《明道繼統:書(shu) 院誌編纂與(yu) 理學道統的建構》一文[42],是研究書(shu) 院誌編纂的力作。王氏從(cong) 書(shu) 院誌的編纂意圖、編纂內(nei) 容、表意方式三個(ge) 方麵進行分析,認為(wei) 書(shu) 院誌的編纂不是一般的材料集合或事實紀錄,編纂者有明確的目的在其中,即為(wei) 建立、傳(chuan) 承、發揚理學道統而服務,甚有見地。蘭(lan) 軍(jun) 、鄧洪波《書(shu) 院文獻編纂與(yu) 尊朱辟王實踐——以瀛山書(shu) 院為(wei) 中心的討論》是另一專(zhuan) 門討論書(shu) 院誌編纂的重要成果[43]。蘭(lan) 軍(jun) 、鄧洪波發現《瀛山書(shu) 院誌》中部分記文與(yu) 其它文獻中所收同篇文章,內(nei) 容存在差異,通過分析異文,結合誌書(shu) 編纂時的社會(hui) 情境,進而探討纂誌者的意圖及其時的學術轉向,亦是頗具啟發意義(yi) 的研究。

 

2.2書(shu) 院課藝的研究

 

書(shu) 院課藝是書(shu) 院文獻的又一大宗。清代書(shu) 院注重考課,形成了大量的書(shu) 院課藝。20世紀末學者們(men) 對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還局限在書(shu) 院誌上,進入新世紀,其它書(shu) 院文獻已漸漸進入學者們(men) 的視野,其中,書(shu) 院課藝受到的關(guan) 注尤多,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早期有關(guan) 書(shu) 院課藝的研究論文,主要有以下兩(liang) 篇。徐雁平《清代東(dong) 南書(shu) 院課藝提要》一文[44],收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書(shu) 院課藝提要二十四則,使學界對此類文獻有了初步的了解。程嫩生、陳海燕《課藝評點:清代書(shu) 院文學教育側(ce) 記——以鍾山書(shu) 院、經古精舍的課藝評點為(wei) 例》一文[45],從(cong) 文學創作、文學教育的角度對鍾山書(shu) 院、經古精舍中的書(shu) 院課藝進行了研究。

 

對書(shu) 院課藝的研究,取得成果最多的當數魯小俊。自2014年以來,他發表論著多篇,對書(shu) 院課藝作了文獻學、文化史、教育史等方麵的探討,大大拓展了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在論文方麵,其所作《課藝總集:清代書(shu) 院的“學報”和“集刊”》一文,通過對大量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的考察,對課藝總集的刊期、經費、發表周期、用稿率、命題、發表、潤色、評點以及刊刻、稿費、轉載等內(nei) 容作了探討,認為(wei) 從(cong) 連續出版物的本質屬性、刊出過程來看,書(shu) 院課藝總集實開今日學報和集刊的先河,是清代書(shu) 院的“學報”和“集刊”。[46]其《清代書(shu) 院課藝序言的地域書(shu) 寫(xie) 》一文,以多種書(shu) 院課藝總集書(shu) 前序言為(wei) 材料,探討作者在地域上的表達與(yu) 關(guan) 懷,對其中涉及的地緣、人文、景觀作了分析解讀。[47]魯小俊又有《書(shu) 院考課與(yu) 八股文——以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為(wei) 中心》一文,通過對多種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的分析,主要探討了書(shu) 院考課的時地因素與(yu) 八股文的關(guan) 係,書(shu) 院編輯、刊刻八股文時的價(jia) 值焦慮,以及官師傳(chuan) 授寫(xie) 作經驗的途徑及特點三個(ge) 問題。[48]

 

魯小俊對書(shu) 院課藝的研究,還有兩(liang) 部專(zhuan) 著。《清代書(shu) 院課藝考述》一書(shu) [49],主體(ti) 內(nei) 容分上編、下編、附編三個(ge) 部分。上編對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作了輯錄,下編為(wei) 有關(guan) 清代書(shu) 院課藝的考證和論述,旨在考索部分課藝作者的生平和著述,並探析書(shu) 院課藝總集的體(ti) 例特點和文獻價(jia) 值。該書(shu) 在徐雁平對清代東(dong) 南地區書(shu) 院課藝研究的基礎上,對存世的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作了調查,統計出了存世數量,並對東(dong) 南書(shu) 院課藝文獻提要作了補充。不僅(jin) 如此,他還利用書(shu) 院課藝對清代東(dong) 南地區的部分人物進行了深入研究,展示了書(shu) 院課藝文獻的重要價(jia) 值。魯小俊的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成果《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敘錄》[50],是清代書(shu) 院課藝研究的又一重要著作。該書(shu) 著錄清代書(shu) 院課藝總集196種,分為(wei) 三卷,依照清代建置,分省區進行編排,在各總集之前,作有書(shu) 院簡介、版本序跋、課藝內(nei) 容、作者考略。可見用力之勤,考證之詳,也是研究書(shu) 院課藝的力作。

 

部分書(shu) 院著作雖非對書(shu) 院課藝的專(zhuan) 門研究,但其中的章節也涉及到了這一課題。陳穀嘉、鄧洪波《中國書(shu) 院製度研究》一書(shu) 也關(guan) 注到了書(shu) 院課藝文獻,第五章第五節“清代書(shu) 院刻書(shu) 事業(ye) 的輝煌”中著錄有各地書(shu) 院課藝53種;在附錄二部分,著錄書(shu) 院課藝36種,並作有提要,是對書(shu) 院課藝較早的研究。[51]徐雁平《清代東(dong) 南書(shu) 院與(yu) 學術及文學》一書(shu) [52],在對書(shu) 院與(yu) 學術及文學的關(guan) 係進行探討時,大量使用了書(shu) 院課藝,並在下編中,對清書(shu) 院代課藝總集作了調查統計,在此基礎上寫(xie) 出了課藝提要,著錄課藝八80種,待訪未見者14種,著錄內(nei) 容包括了版本信息,諸如年代、刻書(shu) 者以及版本形質,又將課藝歸類統計,並且摘錄許多課藝序文,展現課藝編纂的主要宗旨。

 

2.3書(shu) 院講義(yi) 、章程、書(shu) 院記的研究

 

同書(shu) 院課藝一樣,書(shu) 院講義(yi) 、章程、書(shu) 院記等書(shu) 院文獻也受到了學者們(men) 的關(guan) 注,但相比而言,研究成果還不多。楊玉芬《程端禮與(yu) <江東(dong) 書(shu) 院講義(yi) >》一文[53],在論述元代書(shu) 院教育背景的基礎之上,對程端禮及其在江東(dong) 書(shu) 院的活動作了梳理,並對其所作《江東(dong) 書(shu) 院講義(yi) 》的功用、意義(yi) 作了闡述。宋誌明《<複性書(shu) 院講錄>述要》一文[54],通過對馬一浮六卷本《複性書(shu) 院講錄》內(nei) 容的研究,認為(wei) 該書(shu) 立足於(yu) 當時的理論需要,會(hui) 通宋明理學,化解儒學和佛學之間的對立,其中心內(nei) 容在於(yu) 以現代新儒家的學術眼光重新闡釋傳(chuan) 統的六藝之學,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現代新儒學論著。張品端《<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在日本的流傳(chuan) 及其影響》一文[55],對《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在日本的流傳(chuan) 情況作了論述,並認為(wei) 其對江戶時期和近代日本的民族教育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顧宏義(yi) 《南宋橫城義(yi) 塾及其<義(yi) 塾綱紀>考論》一文[56],對南宋鄉(xiang) 村書(shu) 院橫城義(yi) 塾及其創建者蔣沐作了探討,在此基礎之上,對方逢辰及其為(wei) 該義(yi) 塾所作《義(yi) 塾綱紀》作了論述,並對《義(yi) 塾綱紀》的內(nei) 容作了詳細分析,揭示了其對橫城義(yi) 塾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對書(shu) 院記文的研究,較為(wei) 重要的學者是熊豔娥。她的學位論文《宋代書(shu) 院記研究》,以文學的研究視角對宋代書(shu) 院記文的思想內(nei) 容、藝術風格、文學地位和文化意義(yi) 等方麵作了探討。[57]熊豔娥又有《論宋代書(shu) 院記的時代特征與(yu) 文化意義(yi) 》一文[58],從(cong) 文學體(ti) 裁的角度對書(shu) 院記的起源、發展作了探討,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記呈現出議論化傾(qing) 向、表現手法多樣,文學性強,展現了當時書(shu) 院教育的發展狀況和學術思想的興(xing) 盛。李光生《宋代書(shu) 院記的文化闡釋》一文,通過對宋代書(shu) 院記文的分析,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的興(xing) 盛促進了以書(shu) 院為(wei) 題材的記體(ti) 散文分作,因南宋理學的興(xing) 盛,書(shu) 院記淡化了文學性,議論具多,遠離了其文學本原。[59]

 

對書(shu) 院講義(yi) 的研究,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是朱漢民、洪銀香《宋儒的義(yi) 理解經與(yu) 書(shu) 院講義(yi) 》一文[60]。兩(liang) 位學者梳理了經學演變與(yu) 解經體(ti) 例的變遷,對宋儒經典講義(yi) 的形態作了概括,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了書(shu) 院講義(yi) 在宋代成型的過程及南宋書(shu) 院講義(yi) 的特色,理清了書(shu) 院講義(yi) 這一文獻類型的形成。

 

2.4其它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

 

有些較為(wei) 少見的書(shu) 院文獻也被學者們(men) 發現,運用到書(shu) 院研究中。如張巍、戴偉(wei) 華《<唐人賦鈔>與(yu) 粵秀書(shu) 院》一文,係利用粵秀書(shu) 院院長與(yu) 肄業(ye) 生合作的《唐人賦鈔》一書(shu) ,探討科舉(ju) 製度下書(shu) 院的文學教育[61]。楊永俊在《江西萬(wan) 載客家東(dong) 洲書(shu) 院“樂(le) 輸”材料論析》一文中[62],利用《東(dong) 洲義(yi) 學賓興(xing) 冊(ce) 》這一較為(wei) 少見的書(shu) 院文獻,對清代江西萬(wan) 載縣東(dong) 洲書(shu) 院的創建、經費來源作了論述,並通過對客家“樂(le) 輸”這一表現形式的探討,揭示萬(wan) 載縣客家移民通過書(shu) 院建設培養(yang) 人才,加強凝聚力的史實,值得關(guan) 注。

 

2.5書(shu) 院文獻數字化研究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文獻的數字化處理漸成趨勢。圍繞鄧洪波主持的《書(shu) 院文化數據庫》建設項目,湖南大學圖書(shu) 館的部分館員,關(guan) 注到了書(shu) 院文獻數字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如羅立《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與(yu) 數字化》[63]、何平、鄭章飛《書(shu) 院文獻的類分標準及書(shu) 院文化數據庫的構建與(yu) 實現》[64]、樊誌堅、彭一中《〈書(shu) 院文化數據庫〉建設中的知識產(chan) 權問題與(yu) 應對策略》[65]等,主要探討書(shu) 院文獻的數字化處理方式、分類標準、知識產(chan) 權等問題。

 

 

 

3、結語

 

三十年來,學者們(men) 對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無論是在書(shu) 院文獻的影印、點校還是專(zhuan) 題資料的匯編,以及對書(shu) 院誌、書(shu) 院課藝、書(shu) 院記文等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但受以往資料獲取、史學理論與(yu) 研究範式等方麵的製約,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問題。

 

就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而言,雖已有《中國曆代書(shu) 院誌》《中國書(shu) 院誌》《中國書(shu) 院史資料》《中國書(shu) 院學規集成》等成果整理出版,久為(wei) 學者們(men) 所使用,影響較大,但尚未發掘的書(shu) 院文獻尚多。據“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課題組統計,目前尚存的書(shu) 院文獻,接近1000種,已經影印者不足200種,不及現存文獻的五分之一;許多較為(wei) 重要的書(shu) 院文獻沒有點校,利用不便,可見書(shu) 院文獻的整理尚有很大空間。

 

 

 

就書(shu) 院文獻的研究而言,其水平還有待提高。多數研究尚停留在考證版本、探討文獻價(jia) 值方麵。以書(shu) 院誌的研究為(wei) 例,書(shu) 院誌係統記載一所書(shu) 院的曆史,在書(shu) 院文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學界往往將之作為(wei) 基本材料使用,或考訂其來源,或探討其價(jia) 值,而對書(shu) 院誌文本的形成,體(ti) 例的變化,以及影響誌書(shu) 編纂背後的動因等問題少有探討。如施璜等人所纂《紫陽書(shu) 院誌》,其中載有慶元二年(1196)朱熹會(hui) 講新安郡城一事,但這並非曆史真實,而是誌書(shu) 編纂者刻意增入的。這是清初徽州地方學術由王返朱的一個(ge) 側(ce) 影。又如清初嚴(yan) 瑴纂《東(dong) 林書(shu) 院誌》,在書(shu) 中表彰東(dong) 林氣節,而雍正十一年(1733)高陛等人重修誌書(shu) 之時,側(ce) 重東(dong) 林學術,這實際上是與(yu) 當時政治風氣及地方士人心態的轉變有關(guan) 。諸如此類的問題尚多,而學者們(men) 關(guan) 注不夠,亦未能深入到文獻背後探掘與(yu) 之相關(guan) 的政治、文化、學術、教育、地方社會(hui) 變遷等曆史的諸多麵相。

 

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為(wei) 學者們(men) 留下了可待開拓的空間。深入發掘現有書(shu) 院文獻,對之進行整理,將為(wei) 我們(men) 打破製約書(shu) 院研究的瓶頸提供助力。隨著新的史學理論與(yu) 研究方法的普及,對書(shu) 院文獻研究,也應突破文獻學的視角,深入到文本之後,將其納入曆史發展的整體(ti) 脈絡之中,探討其對傳(chuan) 統文化、學術風氣、思想觀念、地方社會(hui) 等的影響與(yu) 塑造。但在研究過程中,既要注重史料的獲取、考訂,又要在理論與(yu) 方法、視角上尋求突破。唯有如此,才可能促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注:
 
1.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5ZDB036)研究成果之一。
2.參考文獻詳見《高校圖書館工作》2018年05期“書院文獻”欄目《三十年來書院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一文。

 

 

 

[作者簡介]

 

鄧洪波,湖南嶽陽人,曆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工作,兼任湖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書(shu) 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副會(hui) 長,湖南省書(shu) 院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湖南省曆史學會(hui) 常務理事,學術叢(cong) 刊《中國書(shu) 院》副主編,《中國四庫學》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shu) 院文獻整理與(yu) 研究》首席專(zhuan) 家,《書(shu) 院文化數據庫》首席專(zhuan) 家,湖南省中國四庫學研究基地首席專(zhuan) 家。以千年學府嶽麓書(shu) 院為(wei) 依托,學術研究以書(shu) 院文化為(wei) 主,兼及曆史文獻、科舉(ju) 製度,涉及曆史、教育、哲學、圖書(shu) 館、文化事業(ye) 等領域,在國內(nei) 外發表論文百餘(yu) 篇,出版著作二十餘(yu) 部,人稱“鄧書(shu) 院”。

 

劉豔偉(wei)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