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讚聖旨、莫若注經:陳明著《易庸學通義》目錄暨序跋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4-01-23 13:59:14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當代儒家著名學者陳明
習儒研易三十餘年
全麵解讀貫通
《周易》《中庸》《大學》
三部儒學經典
構築一套不同凡響的儒教闡釋體係

書(shu) 名:易庸學通義(yi)

叢(cong) 書(shu) :論道書(shu) 係

作者:陳明

出版機構: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2月第1版第1次


【內容簡介】

人們常用四書五經概括儒家思想,但從學術角度看它們乃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係:一個相信天生萬物,一個認為理在氣先;一個主張成己成物參讚化育,一個執著於道心人心成聖成賢。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覺成為共識的今天,顯然有必要對二者關係加以清理、分疏,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作者認為,儒學是一個以天為中心建構起來的天人之學有機整體:《周易》彰顯天道,《中庸》論述天人之間的理論關係,《大學》則在現實層麵對則天而行的實踐活動加以闡揚。在這樣一個核心或基礎的結構之上,儒學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經》以及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較合適的安頓和解釋。

該書寫作上以傳統的文本注釋為經,以現代論述為緯,對《周易》《中庸》《大學》三部經典文本進行全麵注釋解讀,並對重要的概念、命題等進行深入討論,為儒教構築了一套有別於其他的係統的闡釋體係。

【作者簡介】

陳明,1962年生於湖南長沙,1992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後留所工作,2006年調入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2018年調入湘潭大學碧泉書院。現為台州學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儒教與公民社會》《儒家文明論稿》以及《江山遼闊立多時》等。1994年創辦《原道》並任主編二十八年。工作郵箱1069807978@qq.com。

【作者自薦】

《周易》一書有如打亂的魔方,
素稱難讀,
六色歸正,
則思想脈絡意義層次一目了然。
《中庸》《大學》隨之整合一體,
儒家文化及其所支撐的中華文明,
亦朗若星辰。

【專家推薦】

作者以《易傳》為經,而以《易經》為《易傳》之前傳,“十翼”之中又以《彖傳》為中心,雖然迥異於傳統認知,卻能較好地揭示乾父坤母的儒教世界圖景,彰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文明論意義。
——唐文明(清華大學教授)

該書以《易傳》統攝《中庸》和《大學》,將傳統所謂的心性論文本置於天人之學的架構之中,表現出一種整合五經係統與四書係統的理論旨趣和追求。
——幹春鬆(北京大學教授)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一條路徑就是《周易》與《春秋》的結合,體現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而陳明此書以《中庸》《大學》與之承接,勾勒出了另一條理論線索。
——曾亦(同濟大學教授)

【目錄】

敷讚聖旨 莫若注經(代序)
《周易》義解
《中庸》義解
《大學》義解
附錄 埶:“勢”還是“藝”?——《易傳·坤·大象傳》“地埶坤 ”新釋
後記

敷讚聖旨 莫若注經(代序)
作者:陳明


長期以來,《係辭》被視為《易傳》的中心。但本書認為《彖傳》才是《易傳》的中心,甚至可說是“儒教的《創世記》”。

《係辭》中心論的理據之一是認為《係辭》乃“通論《周易》之大義,不是如《彖》《象》那樣, 逐句解經”。歐陽修的《易童子問》雖質疑《史記》以來《易傳》為孔子所作的觀點,但他仍然肯定 《彖傳》《文言》《說卦》為“聖人之言”。至於《係辭》,則認為類似《尚書》《禮記》之“大傳”。這應該即是“通論說”之所本。“大傳說”淵源久遠,但僅是就其在內容上涉及《易經》卦、爻、辭的各個方麵這一點可以成立,而這並不能決定其思想史價值和地位的高低。《尚書大傳》《禮記·大傳》充其量隻是他人編撰的“教學參考書”或“工具書”,豈有反客為主而成為思想典籍中心之理?何況有論者指出“係辭”之“係”乃“係捆”之意,《係辭》者,各種零碎片段係縛而成之篇也。

《易傳》之為“經”,就因為它並非《易經》之傳解,而是孔子自出機杼將一係列命題點化升華,“技而進乎道”。那麽,《係辭》又有哪些命題思想意義獨特,支撐起其中心想象呢?最著名的應該有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三者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易有太極”說,因為它被認為是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並列的兩大宇宙論之一。但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誤讀和誤判。首先,就其理論本質言,太極是一個外部概念,被引入進來是為解釋“大衍之數”。太極即太乙、太一、泰一,它不僅有確定的內涵(為星宿名與神靈名),並且意味著一個係統,在郭店楚簡的《太一生水》中被視為世界發生的起點。其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雖有變形有出入,但二者同根同源不難分辨。以此為媒介,其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老子思想,亦可作如是觀。其次,筮法所關涉者為卦之源起,這屬於《易經》的範疇,其所欲證明或試圖建構的,是卦的神聖性。而《易傳》在《大象》的轉折之後,其致思的對象業已轉向卦符卦畫所象征之天地萬物,卦的產生方式自然也就不再重要;在“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和“至哉坤元,萬物資生”的理論提出之後,“太一生水”的世界發生論也不可能與之同時並存。因此,“易有太極”如果有什麽意義,也僅僅限於對“大衍之數”的闡釋,體現的是作者“天官書”的視角與立場。最後,“太極”僅僅於此突兀一現,可知它與其他篇章並無多少勾連。它在漢代的流行,實際是其自身所屬之氣化宇宙論主導地位的體現,與《周易》本身關係並不大。儒家對它的重視,與周敦頤反轉道教煉丹圖以建立倫理道德的宇宙論基礎有關,而朱子以“太極一理”之說進一步將其推向極致,完成對“乾父坤母”之世界圖景的替代。

至於“一陰一陽之謂道”,源自陰陽家,用於對“乾父坤母”的解釋既有所彰顯,也有所遮蔽,即有助於對生化及製作抽象化的理解,但這種抽象又存在對天(“乾父”)、地(“坤母”)之人格性和神聖性的解構危險。當然,因為社會背景的差異,如王權發育良好,神權功能被弱化,因而其人格性和權力也就受到限製,導致存在形態與猶太教中的至上神差別巨大。對於生生來說,重要的是其“大德”(意誌與愛),而不是“道”(機製)。《彖傳》的“雲行雨施”“含弘光大”已經表達足夠充分,“一陰一陽”不能與此相脫離,更不能與此相背離。《係辭》中接下來的“繼善成性”正是如此。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也有同樣的問題。對於“天生萬物”來說,這是一種外部描述,並且基於一種“物”的視角。胡宏有鑒於此,提出“形而在上者謂之性,形而在下者謂之物”(《知言·釋疑孟》)的命題,或可作為其修正。從《彖傳》和《文言》對“元亨利貞”的處理詮釋來看,這顯然更接近聖人之旨。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它跟“生生之謂易”一樣,可以視為對《乾》《坤》二卦之《彖傳》《文言》思想的總結發展,是在吸納《複卦·彖傳》“複見天地心”思想的基礎上,對“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所作之創造性詮釋。這一命題產生的時間節點雖然在後,其思想邏輯的位置卻在最前。

凡此種種,均說明《係辭》作者之不一,思想之多元。

與此相對,《彖傳》《文言》的論述就十分緊湊集中,係統嚴密。《說卦》與《係辭》稍稍相似,是《彖傳》思想的展開與巫術史料的混合。六十四卦之《彖傳》,超過半數都包含天的概念,如統天、承天、天造、天位、應天、天道、天行、天文、天命、順天以及天地感、天地交、天地之情、天地之義、天地之心等,極富思想深義,且互相關聯,構成一有機係統。揚雄《法言·寡見篇》謂“說天者,莫辯乎《易》”。天,這一中國文化的最高概念,正是在《彖傳》中得到充分闡述。

《彖傳》作者為孔子,主題為天,其思想亦在其他諸篇中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演繹,這應該足以表明其作為《易傳》“十翼”之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動已毋庸置疑。

聖人製《易》,“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順性命之理”,必然表現為一個完整的理論係統。所謂天地人三才之道,其實主要就是天人關係,地是從屬於天的存在。《易傳》雖然在“大德曰生”的前提下提出了“天地合德”的命題,但隻是為天人之間的貫通連結提供了一個框架基礎,其理論的重心在於天的生生之德以及由此而來的天與萬物關係之論述。在這一前提下,對從人的角度如何實現其天命之性以完成人與天的連結之類並沒有展開論述。


這些理論論述是通過《中庸》和《大學》完成的。如果說《易傳(chuan) 》的主題是“天道”,提供了一個(ge) 天人關(guan) 係的理論架構,那麽(me) ,《中庸》就是在這個(ge) 架構內(nei) 從(cong) 人的角度對天與(yu) 人或人與(yu) 天之關(guan) 係的理論闡述。具體(ti) 來說,就是以“天命之謂性”為(wei) 前提,以“慎獨”為(wei) 起點,以“中論”的“致中於(yu) 和”為(wei) 理論內(nei) 核,以“誠論”的“成己成物”為(wei) 踐履方向,在“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中“參讚化育”,實現人與(yu) 天的再連結。

如果說《易傳(chuan) 》的主題是“天道”,提供了一個(ge) 天人關(guan) 係的理論架構,《中庸》是在這個(ge) 架構內(nei) 從(cong) 人的角度對天與(yu) 人或人與(yu) 天之關(guan) 係的理論闡述,那麽(me) 《大學》就是承接《中庸》的“誠論”,將“成己成物”的實踐路徑具體(ti) 化為(wei) 行動路線圖。它的起點是“格物”,即於(yu) 天所生之物上感通領悟上天的生生之德和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將其內(nei) 化於(yu) 心——所謂“致知”者也。遵循這一正念指導,然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這一理論是經由曆史經驗的闡釋完成的。當然,說作者是將古代聖賢的事業(ye) 視為(wei) 這一理論的驗證呈現也同樣成立。實踐與(yu) 闡釋,或理論與(yu) 實踐,而非“綱領與(yu) 條目”,才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齊治平”與(yu) “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的真實關(guan) 係。

“格物”跟“慎獨”一樣,是個(ge) 體(ti) 確立其與(yu) 天之內(nei) 在一致性的起點,“修齊治平”則是由這一內(nei) 在一致性顯發而成的實踐行為(wei) 。“平天下”的“平”是“成”的意思,本於(yu) 《易傳(chuan) ·文言》“雲(yun) 行雨施,天下平也”。“天下平(成)”即是“萬(wan) 物育焉”,即是“至善”。

《中庸》《大學》的作者一般認為(wei) 是子思和曾子,但其內(nei) 容應視為(wei) 是對孔子思想的拓展。按照朱子《中庸章句》和《大學章句》對文本的經傳(chuan) 結構分解,“經”為(wei) 孔子所作,“傳(chuan) ”為(wei) 子思、曾子的注解詮釋,那麽(me) “中論”“誠論”以及朱子所說之“三綱領”和“八條目”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可說均出自孔子之手。

這一理論係統或可以此圖表示:



這與(yu) 孔子的思想邏輯一致。《論語·泰伯》說“唯天為(wei) 大,唯堯則之”,並不隻是對帝堯個(ge) 人德性的一般性稱道,而是對天道與(yu) 人事內(nei) 在一致性的強調。其刪定《尚書(shu) 》而“以堯為(wei) 始”,顯然即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易類序》)邏輯的實踐操作。天道與(yu) 人事的貫通就是天人的貫通,這不僅(jin) 意味著儒教理論的完備,也意味著其實踐維度的展開,意味著“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統一。

而我們(men) 這裏的工作,自然就是“為(wei) 往聖繼絕學”了。

是為(wei) 序。

【後記及鳴謝】

《周易》於(yu) 我有特殊的意義(yi) 。

因為(wei) 在山東(dong) 大學讀研,跟劉大均教授上課,我的第一篇學術文章就是寫(xie) 《周易》,題目叫“象占;原始思維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發表在《哲學研究》。

因為(wei) 這篇文章,我得到了餘(yu) 敦康先生的肯定,被他招為(wei) 博士弟子,畢業(ye) 後留在他任主任的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工作,雖然我的觀點是強調《易傳(chuan) 》與(yu) 《易經》之間的聯係,而他強調前者對後者的超越。

人生軌跡和思考方向就此改變,那就是從(cong) 宗教而非哲學的角度理解儒學,並一直圍繞《周易》為(wei) 中心進行論證。餘(yu) 老師並不讚成儒教說,但他還是對我“寄以厚望”催促我早點動筆。尤其讓我感動的是,晚年的他有次突然冒出一句“陳明你是對的”,我知道指的就是這個(ge) 。記得1987年的冬天他在濟南的《周易》會(hui) 上發言呼籲超越義(yi) 理與(yu) 象數之爭(zheng) ,我覺得這本書(shu) 就用我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但卻是以否定義(yi) 理與(yu) 象數的二分及其主體(ti) 性而以孔子天道論述為(wei) 本旨的方式實現。依稀中老師笑容浮現,有讚許,也有幾分提醒,還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話陳明你不要這樣感覺良好,一如既往。

其次要感謝首都師範大學,感謝邱運華和社科處支持我成立儒教文化研究中心,感謝政法學院將我指定為(wei) 宗教學學科帶頭人。每年的學科經費分配我總是把“活錢”優(you) 先安排他人,出版補助則自己消化——這本書(shu) 的補助就是當年的“呆賬”!

所以,還要感謝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孫漢生總編輯,是他主動問起我“《易庸學通義(yi) 》還出不出?”我問合同還管用麽(me) ?在首師就不知是哪年的事兒(er) ,現在回到湘潭大學也三四年了,連當年聯係的編輯也早斷了音訊。得到“管用”的肯定,有點歡喜又有點慚愧的我便吭哧吭哧伏案趕稿。雖然拖延,但仍然得到理解,漢生之外,還有責編淩風。如果沒有他們(men) 的催促和包容,述而不作的拖延症真不知會(hui) 將這事拖到哪個(ge) 猴年馬月。

最後要感謝我的幾個(ge) 學生,尤其是李先義(yi) 和賈弋人,他們(men) 幫我做了很多零碎事,查資料之外還時常提問討論。我曾說陳門的獨門暗器其實是《周易》,他們(men) 似懂非懂,但一個(ge) 個(ge) 頭都點得很堅定。

書(shu) 出來後打算做視頻開網課,把自認最重要的東(dong) 西與(yu) 大家分享,有興(xing) 趣的讀者可以到B站搜“儒者陳明”留言。我把那裏的謝謝也先寫(xie) 在這裏吧。

陳明
寫(xie) 於(yu) 西元2023年末

福建教育出版社 |新書(shu) 信息發布
閩教天貓旗艦店:www.fjjycbs.tm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