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明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
書(shu) 名:易庸學通義(yi)
叢(cong) 書(shu) :論道書(shu) 係
作者:陳明
出版機構:福建教育出版社
這些理論論述是通過《中庸》和《大學》完成的。如果說《易傳(chuan) 》的主題是“天道”,提供了一個(ge) 天人關(guan) 係的理論架構,那麽(me) ,《中庸》就是在這個(ge) 架構內(nei) 從(cong) 人的角度對天與(yu) 人或人與(yu) 天之關(guan) 係的理論闡述。具體(ti) 來說,就是以“天命之謂性”為(wei) 前提,以“慎獨”為(wei) 起點,以“中論”的“致中於(yu) 和”為(wei) 理論內(nei) 核,以“誠論”的“成己成物”為(wei) 踐履方向,在“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中“參讚化育”,實現人與(yu) 天的再連結。
如果說《易傳(chuan) 》的主題是“天道”,提供了一個(ge) 天人關(guan) 係的理論架構,《中庸》是在這個(ge) 架構內(nei) 從(cong) 人的角度對天與(yu) 人或人與(yu) 天之關(guan) 係的理論闡述,那麽(me) 《大學》就是承接《中庸》的“誠論”,將“成己成物”的實踐路徑具體(ti) 化為(wei) 行動路線圖。它的起點是“格物”,即於(yu) 天所生之物上感通領悟上天的生生之德和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將其內(nei) 化於(yu) 心——所謂“致知”者也。遵循這一正念指導,然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這一理論是經由曆史經驗的闡釋完成的。當然,說作者是將古代聖賢的事業(ye) 視為(wei) 這一理論的驗證呈現也同樣成立。實踐與(yu) 闡釋,或理論與(yu) 實踐,而非“綱領與(yu) 條目”,才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齊治平”與(yu) “明明德”“親(qin) 民”“止於(yu) 至善”的真實關(guan) 係。
“格物”跟“慎獨”一樣,是個(ge) 體(ti) 確立其與(yu) 天之內(nei) 在一致性的起點,“修齊治平”則是由這一內(nei) 在一致性顯發而成的實踐行為(wei) 。“平天下”的“平”是“成”的意思,本於(yu) 《易傳(chuan) ·文言》“雲(yun) 行雨施,天下平也”。“天下平(成)”即是“萬(wan) 物育焉”,即是“至善”。
《中庸》《大學》的作者一般認為(wei) 是子思和曾子,但其內(nei) 容應視為(wei) 是對孔子思想的拓展。按照朱子《中庸章句》和《大學章句》對文本的經傳(chuan) 結構分解,“經”為(wei) 孔子所作,“傳(chuan) ”為(wei) 子思、曾子的注解詮釋,那麽(me) “中論”“誠論”以及朱子所說之“三綱領”和“八條目”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可說均出自孔子之手。
這一理論係統或可以此圖表示:
這與(yu) 孔子的思想邏輯一致。《論語·泰伯》說“唯天為(wei) 大,唯堯則之”,並不隻是對帝堯個(ge) 人德性的一般性稱道,而是對天道與(yu) 人事內(nei) 在一致性的強調。其刪定《尚書(shu) 》而“以堯為(wei) 始”,顯然即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庫全書(shu) 總目提要·易類序》)邏輯的實踐操作。天道與(yu) 人事的貫通就是天人的貫通,這不僅(jin) 意味著儒教理論的完備,也意味著其實踐維度的展開,意味著“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統一。
而我們(men) 這裏的工作,自然就是“為(wei) 往聖繼絕學”了。
是為(wei) 序。
【後記及鳴謝】
《周易》於(yu) 我有特殊的意義(yi) 。
因為(wei) 在山東(dong) 大學讀研,跟劉大均教授上課,我的第一篇學術文章就是寫(xie) 《周易》,題目叫“象占;原始思維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發表在《哲學研究》。
因為(wei) 這篇文章,我得到了餘(yu) 敦康先生的肯定,被他招為(wei) 博士弟子,畢業(ye) 後留在他任主任的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工作,雖然我的觀點是強調《易傳(chuan) 》與(yu) 《易經》之間的聯係,而他強調前者對後者的超越。
人生軌跡和思考方向就此改變,那就是從(cong) 宗教而非哲學的角度理解儒學,並一直圍繞《周易》為(wei) 中心進行論證。餘(yu) 老師並不讚成儒教說,但他還是對我“寄以厚望”催促我早點動筆。尤其讓我感動的是,晚年的他有次突然冒出一句“陳明你是對的”,我知道指的就是這個(ge) 。記得1987年的冬天他在濟南的《周易》會(hui) 上發言呼籲超越義(yi) 理與(yu) 象數之爭(zheng) ,我覺得這本書(shu) 就用我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但卻是以否定義(yi) 理與(yu) 象數的二分及其主體(ti) 性而以孔子天道論述為(wei) 本旨的方式實現。依稀中老師笑容浮現,有讚許,也有幾分提醒,還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話陳明你不要這樣感覺良好,一如既往。
其次要感謝首都師範大學,感謝邱運華和社科處支持我成立儒教文化研究中心,感謝政法學院將我指定為(wei) 宗教學學科帶頭人。每年的學科經費分配我總是把“活錢”優(you) 先安排他人,出版補助則自己消化——這本書(shu) 的補助就是當年的“呆賬”!
所以,還要感謝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孫漢生總編輯,是他主動問起我“《易庸學通義(yi) 》還出不出?”我問合同還管用麽(me) ?在首師就不知是哪年的事兒(er) ,現在回到湘潭大學也三四年了,連當年聯係的編輯也早斷了音訊。得到“管用”的肯定,有點歡喜又有點慚愧的我便吭哧吭哧伏案趕稿。雖然拖延,但仍然得到理解,漢生之外,還有責編淩風。如果沒有他們(men) 的催促和包容,述而不作的拖延症真不知會(hui) 將這事拖到哪個(ge) 猴年馬月。
最後要感謝我的幾個(ge) 學生,尤其是李先義(yi) 和賈弋人,他們(men) 幫我做了很多零碎事,查資料之外還時常提問討論。我曾說陳門的獨門暗器其實是《周易》,他們(men) 似懂非懂,但一個(ge) 個(ge) 頭都點得很堅定。
書(shu) 出來後打算做視頻開網課,把自認最重要的東(dong) 西與(yu) 大家分享,有興(xing) 趣的讀者可以到B站搜“儒者陳明”留言。我把那裏的謝謝也先寫(xie) 在這裏吧。
陳明
寫(xie) 於(yu) 西元2023年末
福建教育出版社 |新書(shu) 信息發布
閩教天貓旗艦店:www.fjjycbs.tmall.com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