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lin)
——孔孟故裏研學D12
作者:念之
來源:“石庵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十九日癸亥
耶穌2023年12月31日
黎明未至,披星戴月地來到泰山腳下,希望看到泰山的日出。因為(wei) 班車出發時間比較遲,雖然沒能趕上日出,但也體(ti) 會(hui) 了從(cong) 黑夜走到黎明。
登山過程中,許多摩崖石刻,每一方石刻的背後,都是一個(ge) 思想,一個(ge) 故事,一個(ge) 世界。特別是下山途中遇到的“既雨晴亦佳”,看到它心中有很多觸動。雨天也好,晴天也好。簡單的短句,優(you) 美的背後蘊含著深厚的道理,君子素其位而行,多難做到。登山下山雖有身體(ti) 上的疲憊,心中卻被不斷激勵著。
泰山上的景色優(you) 美,站在山頂,在瞻魯台,想體(ti) 驗孔子“登泰山而小魯”的心境,可惜霧霾嚴(yan) 重,甚至看不到泰安城。
這一天旅程,是輕鬆快樂(le) 的。泰山上尚有積雪,滿足了我們(men) 打雪仗的小願望。下午下山,到山腳時已是黑夜。
【學生總結】
子雋同學分享:泰山很陡峭,走得很累。真正體(ti) 會(hui) 到泰山的摩崖石刻很多,其中幾幅對聯讓我印象很深,讓我覺得要多感受大自然。山頂上的風景很美,我們(men) 還在上麵打雪仗,是很珍貴的體(ti) 驗。
在中天門的時候,老師讓我們(men) 選擇坐車到山腳還是走路到山腳,最後大家都選擇走路,我有點小疙瘩,內(nei) 心在打仗,經過一番心理鬥爭(zheng) ,我想走路可以鍛煉我的吃苦精神,所以最後還是接受了。
瀚豪同學分享:今天是比較開心的一天,第一次爬五嶽中的一座山。上山背大包是因為(wei) 想鍛煉自己。
到山頂注意力很容易被雪吸引,畢竟還是南方人,難得見到雪。
鴻逸同學分享:自己的思想在大學中不知不覺被改變,太享受,這趟旅途中我想我可以嚐試著去磨練自己,雖然現在還不明白其中的意義(yi) ,但說不定以後就理解了。我覺得今天強度還不夠,不像張平老師的做事風格。
行義(yi) 同學分享:今天起得很早,有些迷糊。摩崖石刻像參觀一樣,這也會(hui) 讓我想到自己去一些地方,如果沒人引導,沒有了解,就隻是去玩一玩,能留下印象的很少。
在瞻魯台,我自作多情,想象這是孔子待過的地方,就會(hui) 有不一樣的感覺。
今天我挑戰自己,從(cong) 半山腰開始花二十分鍾爬到南天門。站在南天門的時候,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很感謝泰山,因為(wei) 這些山,幾千年後的我們(men) 才能夠感受聖跡,這樣一座山,他寬厚,厚重,包容,讓我很感動。
開淇同學分享:今天挺累的,但很有意義(yi) 。在我們(men) 之前,孔老夫子到過泰山,很多皇帝到過泰山,幾千年後的我們(men) 也到了泰山。相信今天我們(men) 和古人走過同樣的路,看過同樣的摩崖石刻,我覺得這很有意義(yi) 。
【老師總結】
裴老師:今天爬泰山很開心,我們(men) 從(cong) 天黑走到天黑。爬山的時候,身體(ti) 覺得累但心不覺得累,不斷在突破自己。
泰山和孔子很匹配,泰山是山之極,孔子是人之極。在我的印象中,山東(dong) 這塊地方是天選之地,絕無僅(jin) 有。這裏有泰山,有孔子,有皇帝,少昊…人文興(xing) 盛。馬上要離開了,有點不舍。
張平老師:今天爬泰山,是登高望遠,是鍛煉身體(ti) ,也是感受自然。古代士大夫都會(hui) 去爬山,接觸自然。因為(wei) 天地萬(wan) 物長養(yang) 於(yu) 高山之中,能成其大。我們(men) 身在其中是否能讓自己厚重起來,積土成山,厚德載物。
如果我們(men) 試圖理解摩崖石刻的故事,會(hui) 很有新意。今天說了一些。在山上看摩崖石刻的時候,常常會(hui) 想起孟浩然的一首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lin)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多少人都是時代的匆匆過客,孟浩然認為(wei) 自己年到中年卻無所作為(wei) ,他在思考怎樣的人會(hui) 為(wei) 後人記住,怎樣的功德能流傳(chuan) 於(yu) 後世。曆史的長河會(hui) 將無數人淹沒其中,他的生命能因為(wei) 留下文字就永恒嗎?
懷遠老師今天轉發了一段話與(yu) 大家共勉:佳山勝水,茂林修竹,全恃我之情性識見取之。不然,一見而悅,數見而厭心生矣。或吟詠古人之篇章,或抒寫(xie) 性靈之所見,一字一句,便可千秋相契,無言亦成妙諦。
希望大家能欣賞山川之美,文化之美,來成就自己之大美。
附張平老師日知錄一則
【2023.12.28登泰山——“果然似我”的震撼】孔孟故裏研學第12天
淩晨五點起床,計劃早一點登上山頂。坐車到中天門,黑暗中開始向上,逐漸天明。
一路的體(ti) 驗很多,比如是殘雪之景甚美,免不了要流連其中。比如摩崖石刻,方方有精神有氣象。
其中令人感動的是一方石刻,“登岱禱神,為(wei) 兩(liang) 省生民禳災,為(wei) 八旬老母祈禱。不敢自求多福,惟名山鑒之。”赤子之心如是,令人動容。
另一方摩崖石刻則是令人震撼的四個(ge) 字,在南天門左側(ce) 崖壁上,內(nei) 容是“果然似我”,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
此四字,非常之妙。問孩子們(men) 作何解釋?他們(men) 不解。我說——
“首先它應是出自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們(men) 看到的泰山,看著前麵的雲(yun) 卷雲(yun) 舒,氣象萬(wan) 千,有泰山它的巍峨高大,有它的嫵媚多姿,這是青山的景象。而我們(men) 在大自然麵前,其實一樣可以非常高大巍峨,嫵媚多姿。所以,這本是很辛棄疾自信與(yu) 狂傲的一方麵,化用為(wei) “果然似我”之後,刻在這裏,我覺得不僅(jin) 僅(jin) 是狂傲與(yu) 自信,更是一種被天地滋養(yang) 、被山川洗禮之後的醒悟。
“字麵意思,果然像我一樣,誰像我一樣?天地自然。天地自然是發育萬(wan) 物的,是生生不息的。我們(men) 生而為(wei) 人,生而神明,本自與(yu) 泰山一樣,可以頂天立地,厚德載物。隻是我們(men) 很多人並不相信天地賦予我們(men) 的這份德性與(yu) 力量,不信我們(men) 的心神可以心遊萬(wan) 仞,我們(men) 的精神氣象與(yu) 身形軌跡,也可以跟大自然一樣變化,可以高峻挺拔,立於(yu) 天地之間,就像泰山一樣偉(wei) 岸,不信所謂的大人者,可以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
“但是,當我們(men) 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天地,用自己的胸懷去登高望遠的那一刻,我們(men) 可以感受到那份萬(wan) 千氣象在腳下翻滾,就如同泰山看盡人事沉浮一樣。不信,大家看著正前方,太陽正照耀著我們(men) ,也普照著大地。我們(men) 一路艱辛,兜兜轉轉,當我們(men) 回首一望,看到的不僅(jin) 僅(jin) 是腳下的丘濤滾滾,天地廣大,也是陽光對我們(men) 的指引,指向那個(ge) 本自光明的自我。我們(men) 看陽光多嫵媚,太陽看我們(men) 也應如是。
“於(yu) 是,種種體(ti) 證,有人選擇相信。比如先知先覺的先賢們(men) 。
“當我們(men) 有這份信心,我們(men) 人也是可以領受這份生生不息的天命,去發育萬(wan) 物,去與(yu) 天地參,去各盡自己的性。
“可惜,我們(men) 大多人不願去相信。這就是“果然似我”更深層的含義(yi) ,尤其是“果然”二字,有如夢初醒的禪意,有幡然醒悟的痛快,他在天地山川的說法下,在光明普照的情境中,對自性光明無有懷疑。
“人呀,總是要曆盡千辛萬(wan) 苦去追尋,去登高去望遠,去認識自己尋找自己。當我們(men) 回眸一看,看到的“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正沐浴著光輝的那人,原來就是自己呀。
“所以,果然似我,何嚐不是對那個(ge) 本我的開顯。我不知寫(xie) 下這方摩崖石刻的民國人物,是否也是如此浮想,但我卻由衷滿心歡喜,似乎我離我自己又更近一步。太妙了,這是山川給的啟迪。”
我不知孩子們(men) 聽懂了多少,但真希望這樣的心境能夠一同被滋養(yang) 。
泰山上,孔子廟參拜,玉皇頂上遠眺,瞻魯台上誦《望嶽》,看“孔子小天下處”,亦不禁想起孟浩然“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的感歎……思考甚多,不做贅述了。
下山,特意和孩子們(men) 講“能成其大”摩崖石刻。語出李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希望我們(men) 都能夠修學儲(chu) 能,厚其德,成其大器,以載萬(wan) 物。
下到山腳,夜幕降臨(lin) ,帶孩子們(men) 看我第一次爬泰山很喜歡的摩崖石刻“既雨晴亦佳”,他們(men) 亦一眼喜歡上了。
遊學馬上結束了,明天踏上返程。我希望“我們(men) 已不在是原來的我們(men) ”,同時,我也期待“我們(men) 果然是原來的我們(men)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