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瀚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 ——孔孟故裏研學D9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4-01-11 00:44:25
標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

——孔孟故裏研學D9

作者:陳瀚豪

來源:“石庵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十五日己未

          耶穌2023年12月27日

 

今天上午的行程並沒有在曲阜,而在曾子故裏——嘉祥縣,這也意味著我們(men) 在曲阜的行程已經將近結束。

 

龔老師的《答梅窗》一詩中寫(xie) 到“何處是我軀體(ti) 的落腳點,何處是我靈魂的放飛地,何處便是我的家園”。對於(yu) 曲阜這座聖城,我想,我們(men) 這幾日在此處朝聖,見到了諸位聖賢,敬仰、慚愧等心情也油然而生,而我們(men) 的心中都將這座聖城當作心靈的家園,希望心靈在此處落腳、放飛,與(yu) 聖賢鏈接。

 

 

 

今天上午到曾子故裏——嘉祥縣,去到了宗聖廟和曾子墓,瞻仰宗聖遺風遺德。。

 

在曾子廟有一副形容曾子的對聯: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傳(chuan) 萬(wan) 世鹹成闕訓,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外一人獨得其宗。也就是因為(wei) 曾子勤奮好學、不違如愚、篤信道統,故而獨得其宗。韓昌黎先生曰:業(ye) 精於(yu) 勤,荒於(yu) 嬉;行成於(yu) 思,毀於(yu) 隨。我們(men) 不能不像曾子一樣惕勵踏實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雖不是孔門大弟子,但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在傳(chuan) 承方麵,是功不可沒的。曾子上承孔子,下啟思孟,著《孝經》,作《大學》,為(wei) 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做出重要貢獻。而我們(men) 自己是否能任重而道遠,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下午我們(men) 從(cong) 嘉祥趕回了少昊陵,感受人文始祖之一的遺風遺德。之後到景靈宮遺址,感受中華第一碑“萬(wan) 人愁”的宏偉(wei) ,因為(wei) 不得其門而入,通過景區高牆感受《論語》中子貢所說的“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yun) ,不亦宜乎?”

 

 

 

今天行程對於(yu) 大家而言,都有很豐(feng) 富的感受,以下是挑選的學生、老師總結:

 

【學生總結】

 

子雋同學分享:

 

◎因為(wei) 自己是曾子的後代,所以印象最深刻的是曾子墓和曾子廟。一到那裏心裏就在想要給曾子匯報我的哪些事情。讓我會(hui) 想到自己成長的足跡與(yu) 往事,我想知道自己需要進步與(yu) 改進的點在哪裏。看到曾子的像,心裏很感動,想著想著覺得內(nei) 心深受觸動。同時對我來說看到曾子蠻慚愧的,自己進步得很慢,沒有很大的進步點,沒有那樣的狀態。我覺得自己處在上升期,但是有時會(hui) 跌宕起伏。看到曾子,就有了力量推動自己前進,有依靠的感覺。

 

 

 

鴻逸同學分享:

 

◎到曾子廟,想起離開南山學堂後和張平老師經常會(hui) 有密切聯係,遇到問題會(hui) 請教張平老師。這種狀態很微妙,當我們(men) 信任一個(ge) 老師的時候就會(hui) 和他分享,問他問題。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間師生情會(hui) 更濃,所以顏回對於(yu) 孔子,也有更多理解。希望終身踐行、反求諸己,像曾子一樣“吾日三省吾身”。我雖然有些木訥,但張平老師還能幫助我這麽(me) 多,我很感恩。

 

 

 

念之同學分享:

 

◎在曲阜這一塊地方,有聖賢的足跡,都一定程度上複刻當時畫麵,會(hui) 想起經典的話,以後想起就會(hui) 更立體(ti) 些,這是很有意義(yi) 的。

 

 

 

瀚豪同學分享:

 

◎今天子雋溯源,我想我到我祖先麵前能不能有讓我熱淚盈眶的情感,通過像體(ti) 會(hui) 到背後的力量,接續他們(men) 的能量,往正確的方向走。

 

 

 

【老師總結】

 

張平老師分享:

 

◎很多行為(wei) 防小人不防君子,有些所謂規矩是可以逾越的,但要自己本心不要出於(yu) 破壞,如果一個(ge) 簡簡單單的阻撓就能攔住我們(men) ,那是對事物沒達到向往的狀態,對聖賢沒有一顆敬佩之心,這怎麽(me) 能算好學。現在很多人隻守死規矩,但人是活的,不違背道德那才是真正要做的。我們(men) 恰恰美好的一些經曆就和破壞規矩有關(guan) ,玩就是要內(nei) 心有意義(yi) 的朝聖,物質遊玩和精神生活要可共同都有,但精神的快樂(le) 會(hui) 保留時間更久遠,我們(men) 研學就是要激活所學。我們(men) 研學要有快樂(le) ,有深度,有意義(yi) 。

 

 

 

附張平老師當時日知錄:

 

【2023.12.25 嘉祥宗聖曾子廟→曾子墓→曲阜少昊陵→景靈宮遺址】孔孟故裏研學第9天

 

 

上午開車前往100公裏之外的宗聖曾子廟和曾子墓。高速上車爆胎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還好都穩妥解決(jue) 。隻是耽擱了時間,換了備用胎,下高速換了輪胎。

 

曾子廟,莊嚴(yan) 。看曾子生平,對其盡孝之至感佩非常。讓作為(wei) 曾子後裔的子雋同學,與(yu) 先祖鏈接。她說,感慨萬(wan) 千,熱淚盈眶。後大家齊誦《大學》一部回敬曾夫子。

 

 

曾子墓,肅穆。一開始,不好找,祭拜。重點和同學們(men) 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章,以及“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君子人與(yu) 君子人與(yu) ?”曾子剛毅木訥,竟以魯得夫子之宗,於(yu) 我們(men) 而言,是最易效仿之榜樣。齊誦《孝經》一部後離開。

 

 

離開前,因在地圖上找不到嘉祥曾子墓所在(已有新建的平邑縣曾子墓),於(yu) 是百度地圖上添加了“嘉祥宗聖曾子墓”。

 

兩(liang) 點二十分,驅車趕回曲阜,四點前,抵達少昊陵,參訪。這一帶也叫壽丘,相傳(chuan) 是軒轅黃帝誕生的地方,也是五帝之一的少昊的埋骨地。黃帝與(yu) 少昊都是中華的人文始祖,所以前往祭拜。

 

夕陽很美,我們(men) 看著興(xing) 奮。

 

 

南側(ce) 是景靈宮遺址,是北宋真宗年間起始的曲阜縣城遺址(改稱仙源縣)。宋朝皇帝還在此樹立了兩(liang) 塊巨碑,號稱中華第一碑——萬(wan) 人愁碑。我們(men) 想進去,但因封閉,不得其門而入。於(yu) 是從(cong) 側(ce) 邊農(nong) 家殘垣斷壁攀爬眺望,窺見牆裏頭巨形的石碑與(yu) 大氣磅礴的庭園。這與(yu) 高牆所在荒涼殘破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於(yu) 是,讓孩子們(men) 一一攀爬一睹真容,每位看到裏頭景象時,都不禁發出一聲讚歎。

 

 

然後,我們(men) 想起了哪一句《論語》呢?——叔孫武叔語大夫於(yu) 朝曰:“子貢賢於(yu) 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yun) ,不亦宜乎?”

 

 

孩子們(men) 很興(xing) 奮,因為(wei) 覺得再貼切不過了。不再需要我解釋,詞句的意義(yi) 和內(nei) 涵,全部在現場的場景激活了。

 

我說,我們(men) 的人生不是用來荒廢荒蕪,不是用來隨波逐流的。聖人學問至深,規模宏製,是有門檻的,但隻要我們(men) 心向往之,願意付出努力去登高望遠,勇於(yu) 攀登,總有辦法抵及。牆內(nei) 牆外,兩(liang) 個(ge) 世界,我們(men) 要生活在哪個(ge) 世界呢?

 

 

孩子們(men) 都為(wei) 今天的體(ti) 味感到無比高興(xing) ,說以後讀到這句都會(hui) 想起這樣的場景。

 

是的,生命的哲思,就是這樣發生於(yu) 自然的生活場景,雖夫子在世,也是如此設教。所以,我們(men) 的研學就是要激活所學,讓所學真正成為(wei) 我們(men) 生命狀態的流露,那才是用經典活出我們(men) 自己。

 

 

當然,此次遊學,我們(men) 有一些“出格”的行為(wei) 。這種出格,隻要不違背天理良心、公序良俗,是可以的。人不應該成為(wei) 規矩的奴隸,規矩應該是來成就人的。在官本位一刀切大行其道的當下,很多要求本是防小人不防君子。夫子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所以,有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是可以逾越的,但要自己本心不要出於(yu) 破壞,於(yu) 人於(yu) 己確無損害。

 

 

我們(men) 翻越矮欄杆,於(yu) 是有了舞雩台“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愜意;我們(men) 夜扣顏子林,於(yu) 是有了“非夫人之為(wei) 慟而誰為(wei) ”的感同身受;我們(men) 推遲離開孔林至景區關(guan) 門的時間點,才有了於(yu) 夫子墓前通篇誦《論語》的完滿與(yu) 感動……每一次的小出格,包括今天的攀爬,都無意中帶來深刻的感悟。

 

如果一個(ge) 簡簡單單的阻撓就能攔住我們(men) ,那是對事物沒達到向往的狀態,對聖賢沒有一顆追慕之心,這怎麽(me) 能算好學。

 

 

人是活的,規矩是死的。現在大環境下,出於(yu) 管理方便而設的所謂規矩,本身未必合情合理。很多人隻守死“規矩”,隻知道聽上級命令或規定,沒有通情達理,缺少溫情人性,活得緊張,很刻板,生命沒有從(cong) 容與(yu) 悠遊,沒有張弛與(yu) 進退,這多遺憾呀。

 

當然,我們(men) 這樣遊學,邊學邊玩,同樣是可以有樂(le) 趣的。所以,如何在我們(men) 未來的人生的旅途中,學會(hui) 自己去尋找既有快樂(le) ,又有深度,有意義(yi) 的生活方式。物質遊玩和精神生活完全可共有,且精神的快樂(le) 保留的時間才更久更遠。

 

總結會(hui) 後,賴文龍老師來小酒館交流。打點行囊,今夜,是曲阜的最後一夜。明天孟子故裏,然後連夜北上泰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