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群 著《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出版
書(shu) 名:《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
作者:楊念群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編輯推薦】
☆著名曆史學家楊念群新作
☆六大主題、全新視角和寫(xie) 法,闡釋中國思想文化精粹
☆顛覆常規思維,升級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認知
☆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十點讀書(shu) 創始人林少誠意推薦
著名曆史學家楊念群教授有關(guan) 中國思想史的最新思考
楊念群教授長期致力於(yu) 中國政治史、社會(hui) 史、思想史的研究,已出版了多部政治史、社會(hui) 史的著作,《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則是作者第一本關(guan) 於(yu) 中國思想史的專(zhuan) 著。本書(shu) 以作者深耕的政治史、社會(hui) 史為(wei) 基礎,將儒、釋、道、法、墨等置於(yu) 思想史演進與(yu) 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曆史語境中來書(shu) 寫(xie) ,特別是專(zhuan) 辟兩(liang) 章深入闡釋甚少被傳(chuan) 統思想史關(guan) 注的天下觀、正統論,反映了楊念群教授對中國思想史的最新思考,新見迭出。
全新視角和寫(xie) 法,六大主題,七十多個(ge) 核心話題,快速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精粹
《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通過梳理中國思想史發展的脈絡,總結出中國思想史的六大主題,包括天下觀與(yu) 中國的形成、正統論與(yu) 王朝統治、儒法思想的互異與(yu) 互補、老莊思想中的生存智慧、宋明新儒學為(wei) 何新、中國佛教如何世俗化,可以說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俱已囊括。本書(shu) 以上述六大主題為(wei) 綱,圍繞周禮、天下、九州、五德終始說、五服製度、文質互補、夷夏之辨、大一統、改正朔、仁義(yi) 觀、公與(yu) 私、兼愛、法後王、法時王、無為(wei) 、柔弱勝剛強、逍遙遊、齊物論、藏拙、新儒學、心學、知行、致良知、輪回說、禪宗公案等七十多個(ge) 核心話題,闡釋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粹,提綱挈領地闡釋了其對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以及人們(men) 日常思想行動的影響。這樣一部以主題、話題方式書(shu) 寫(xie) 的中國思想史,可以幫你快速提取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粹。
顛覆常規思維,升級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
楊念群教授曾說過,顛覆需要從(cong) 打破常識開始。本書(shu) 為(wei) 我們(men) 普及了很多曆史“新常識”。比如楊念群教授認為(wei) ,中華民族意識的形成有一個(ge) 從(cong) “自發”到“自覺”的演變態勢,把中國“自覺”看作一個(ge) 民族共同體(ti) ,完全是在與(yu) 西方抗爭(zheng) 時出現的新事物,但作為(wei) 一個(ge) “自在”的民族實體(ti) ,卻是在中國幾千年曆史演變中慢慢形成的一種潛意識。比如講到新儒學,人們(men) 首先想到的是心、性、理、氣等高深的概念,是形而上的高深學問,但是本書(shu) 告訴我們(men) 新儒學恰恰是將漢唐高深的經學世俗化了,可以說新儒學是世俗化的儒學。比如曆代王朝高度重視通過“天人感應”立“正統”的規矩,卻自宋朝改變了,更重視“天人合一”,更強調君主自身的道德修養(yang) 。比如說到華夷之辨,我們(men) 會(hui) 聯想到現代的民族國家理論,但中國曆史上的華夷之辨並不是完全封閉和排外的,夷狄可以升格為(wei) 華夏成員,華夏關(guan) 係網之內(nei) 的人也可以變為(wei) 夷狄,也就是說華夷身份可以互相轉化,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yi) ”思想,等等。書(shu) 中這樣顛覆人們(men) 常規思維的內(nei) 容還有很多,閱讀本書(shu) 無疑會(hui) 升級我們(men)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
【內(nei) 容簡介】
《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摒棄傳(chuan) 統思想史著述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具體(ti) 人物、作品的寫(xie) 法,提煉出包括天下觀、正統論、儒法思想、老莊智慧、新儒學、中國佛教在內(nei) 的六大主題。本書(shu) 以上述六大主題為(wei) 綱,圍繞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曆史觀念或曆史現象,如周禮、九州、五服製度、五德終始說、文質互補、夷夏之辨、大一統、改正朔、公與(yu) 私、仁義(yi) 觀、逍遙遊、齊物論、禪宗公案等,分別總結出十幾個(ge) 不等的核心問題,從(cong) 思想史演進與(yu) 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曆史語境出發,以舒朗雋永的筆觸,提綱挈領地闡釋了其對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以及人們(men) 日常思想行動的影響。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學術興(xing) 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hui) 史研究,長期致力於(yu) 從(cong) 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拓展中國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ti) 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dong) 西方思想會(hui) 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ge) 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chong) 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yu) 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五四的另一麵:“社會(hui) ”觀念的形成與(yu) 新型組織的誕生》(2019)、《“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yu) 實踐》(2022)等,主持《新史學》叢(cong) 刊(中華書(shu) 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cong) 書(shu) 。
【目錄】
第一章 沒有古代的“天下”,難有今天的“中華民族” ....... 1
“中國”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ge) 模樣的 //“周禮”奠定了中國的精神底色 //“天下”登場,中國有了方向感 //“九州”是“大禹”用腳丈量出來的 // 虛虛實實看“九州”// 古帝王常常表演與(yu) 上天溝通的遊戲 //“九州”是一個(ge) 古代經濟地理專(zhuan) 用名詞 //“五服”是“天下觀”的政治製度設計 //“中國”無內(nei) 外,“天下”是一家 // 古代的“夷”和“夏”是怎樣區分的 //“夷”可變“夏”,“夏”可變“夷”//“中國”的版圖會(hui) 因族群遷移變大變小 // 宋明之際的夷夏觀 // 從(cong) “天下”到“國家”觀念的演變 // 到底“中國”該不該有君主 //“中華民族”觀如何挑戰古代文明等級論
第二章 為(wei) 什麽(me) 古代帝王都要立“正統” ....... 65
中國古人的字典裏沒有“未來”這兩(liang) 個(ge) 字 //“五德終始說”與(yu) 朝代的循環往複 //“回向三代”與(yu) “文質互補”//“五德終始說”在漢代是怎麽(me) 體(ti) 現的 // 帝王立“正統”還需要“改正朔”//“祥瑞”降臨(lin) 與(yu) “天命”感召 // 漢唐帝王特別懼怕“天譴”// 政治預言的神秘力量 // 帝王自帶“神跡”光環的故事應運而生 // 皇帝立“正統”的規矩在宋代以後改變了 // 好談“大一統”的清朝人 //“大一統”觀支配著中國人的思維
第三章 儒法思想:從(cong) 尋求差異到彼此互補 ....... 121
周代禮製秩序如何塑造儒家觀念 // 孔子首度發明“仁”,開始關(guan) 注人的內(nei) 心修養(yang) // 古代中國的人倫(lun) 秩序和社會(hui) 關(guan) 係起源於(yu) 儒家思想 // 孔子如何處理自身欲望與(yu) 他人欲望的關(guan) 係 // 孟子“仁義(yi) ”觀奠定儒家心理修煉的基調 // 荀子“性惡說”及其影響 // 現實君主為(wei) 什麽(me) 比古代聖王更加重要 //“公”與(yu) “私”的界限應該劃在哪裏 //“遊俠(xia) ”為(wei) 何成為(wei) 儒家的眼中釘 // 談論“兼愛”的墨家最終成為(wei) 曆史塵埃 //“大一統”國家為(wei) 什麽(me) 選擇了儒家思想 // 法家精神:尋求規則的“確定性”// 從(cong) 荀子的“法後王”到法家的“法時王”//法家如何處理“法”與(yu) “術”的關(guan) 係 // 法家“馭臣之道”的精髓是什麽(me) // 什麽(me) 是法家的臣子“進言之術”
第四章 老莊思想:俗世中的生存智慧 ....... 195
眾(zhong) 說紛紜的“道”究竟是什麽(me) //“無為(wei) ”一度成為(wei) 漢代皇家的宣傳(chuan) 口號 // 道家的“自由”是如何被後人誤解的 // 真的是“知識越多,越無用”嗎? // 柔弱勝剛強:老子的基本處世態度 //道家“藏拙”的奧秘是什麽(me) //“逍遙遊”是幻想成為(wei) 一個(ge) 超大的“自我”//“齊物論”是認識事物相對性的一種方法 //“知識”不是用來判斷是非,而是為(wei) 了順應自然 //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種生存哲學 // 不能割裂且互為(wei) 鏡像的儒道思想
第五章 宋明“新儒學”到底“新”在哪裏 ....... 257
為(wei) 反官學而誕生的“新儒學”運動 //“新儒學”奪取了“道”的使用權 // 新儒家的“理”該怎麽(me) 解釋 //“天理”與(yu) “人欲”的纏鬥 // 怎樣縮短“修身”與(yu) “治國平天下”的距離 // 新儒家是如何推動儒學走向世俗化的 // 一個(ge) 人的“心”到底有多大 //“知”與(yu) “行”是一回事嗎? // 致良知突出“心靈”在處世中的首要作用 //“新儒學”與(yu) 西方思想的挑戰
第六章中國佛教如何成了一種入世的智慧 ....... 331
人為(wei) 什麽(me) 總會(hui) 感到痛“苦”// 從(cong) “十二因緣說”到“輪回說”//擺脫“苦”的辦法:戒、定、慧 //“現世現報”還是“來世果報”//佛教的“隱身術”:格義(yi) // 佛教與(yu) 儒家都談“心”,到底有什麽(me) 不一樣 // 禪宗的減法 // 禪宗公案 :一場場猜謎遊戲 // 禪宗與(yu) 明清文人的精神傳(chuan) 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