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波 趙瑤傑 姚嶽】2012 年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觀察總覽
發布時間:2023-12-29 20:36:38
標簽:

2012 年書(shu) 院研究綜述

作者:鄧洪波 趙瑤傑 姚嶽

來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hui) 科學)》2023年10月第11卷第4期

 

2012年書(shu) 院研究成果蔚為(wei) 大觀,據不完全統計,出版學術著作17部,發表博士論文2篇,碩士論文26篇,期刊論文318篇,會(hui) 議論文6篇,報紙文章36篇。

 

著作包括: 樊克政著《書(shu) 院史話》,敘述了中國書(shu) 院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曆史進程,介紹了宋、元、明、清時期書(shu) 院的著名師生,以及書(shu) 院在組織管理、教學、供祀、藏書(shu) 、刻書(shu) 等方麵的概況。白新良著《明清書(shu) 院研究》,主要介紹明清時期書(shu) 院的發展及演變。林文龍著《彰化書(shu) 院與(yu) 科舉(ju) 》,是透徹了解清代複雜的科舉(ju) 製度及書(shu) 院體(ti) 製的最佳入門書(shu) 籍。柴汝新編《蓮池書(shu) 院研究》,是研究保定蓮池書(shu) 院的論文集,作者廣泛征集資料,係統整理近年全國研究成果,以便我們(men) 從(cong) 不同角度了解蓮池書(shu) 院。馮(feng) 天瑜、劉柏林、李少軍(jun) 選編《東(dong) 亞(ya) 同文書(shu) 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選譯東(dong) 亞(ya) 同文書(shu) 院在中國搜集的有關(guan) 商業(ye) 貿易及社會(hui) 狀況的資料,所涉時間範圍為(wei) 19世紀與(yu) 20世紀之交至20世紀40年代初。鄧洪波著《中國書(shu) 院史》(增訂版) ,以宏闊的視野、翔實的資料、透辟的分析,全麵、係統、深入地闡述了書(shu) 院發展興(xing) 衰的基本曆程及各時代書(shu) 院發展的特點,以及書(shu) 院對中國教育文化史的貢獻。劉河燕著《宋代書(shu) 院與(yu) 歐洲中世紀大學之比較研究》,在全麵汲取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匯流聚川,重點探討和比較宋代書(shu) 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異同,並力圖通過比較研究,汲取曆史經驗,加深對高等教育發展變遷規律的認識。王培編著《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代書(shu) 院》,主要內(nei) 容包括: 書(shu) 院的萌芽期;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書(shu) 院——古代的圖書(shu) 館;書(shu) 院——古代的祠堂等。朱軍(jun) 著《揚州書(shu) 院和藏書(shu) 家史話》,探討了揚州書(shu) 院的興(xing) 衰發展情況和揚州藏書(shu) 文化及藏書(shu) 家興(xing) 盛和衰落的原因與(yu) 現象。胡佳編著《浙江古書(shu) 院》,分上下兩(liang) 編,內(nei) 容包括: 書(shu) 院製度的發展軌跡、浙江書(shu) 院思想文化之旅、浙江書(shu) 院的建築形製、浙江書(shu) 院的製度化管理、名院尋訪等。肖永明著《儒學·書(shu) 院·社會(hui) :社會(hui) 文化史視野中的書(shu) 院》,著眼於(yu) 書(shu) 院與(yu) 儒學學派、書(shu) 院與(yu) 社會(hui) 、書(shu) 院與(yu) 文化等方麵的互動關(guan) 係,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cong) 文化史、社會(hui) 史的視角,具體(ti) 探討書(shu) 院興(xing) 起的社會(hui) 文化環境、書(shu) 院發展的社會(hui) 動力、書(shu) 院與(yu) 宋元時期的理學及明代陽明心學之間互相結合與(yu) 互相促進、書(shu) 院與(yu) 社會(hui) 政治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書(shu) 院祭祀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內(nei) 涵、書(shu) 院對地域文化的促進作用等方麵的問題。周漢光著《張之洞與(yu) 廣雅書(shu) 院》,對張氏之生平事功,“中體(ti) 西用”之思想作了介紹,而全書(shu) 重點在廣雅書(shu) 院之創建與(yu) 曆史變遷,廣雅人物立身治學之特色。趙連穩、朱耀廷著《中國古代的學校、書(shu) 院及其刻書(shu) 研究》,對我國古代學校、書(shu) 院的演變做了論述,在學校和書(shu) 院的教學管理、教學內(nei) 容、教學改革等一些重大問題上進行了研究。此外對我國古代學校和書(shu) 院的刻書(shu) 活動也進行了闡述。徐鳳、高玲所著的《青城書(shu) 院》,針對青城古鎮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青城書(shu) 院進行了專(zhuan) 項研究,闡述了青城書(shu) 院文化的曆史根源、發展背景及重要意義(yi) 。宋巧燕著《詁經精舍與(yu) 學海堂兩(liang) 書(shu) 院的文學教育研究》,內(nei) 容包括:詁經精舍與(yu) 學海堂的創建、沿革和建製,阮元創建兩(liang) 書(shu) 院的目的和宗旨、阮元創建兩(liang) 書(shu) 院的時代背景,兩(liang) 書(shu) 院的沿革、建製、藏書(shu) 、編纂和刊刻,詁經精舍與(yu) 學海堂文學教學概述、兩(liang) 書(shu) 院的教學內(nei) 容、文學教育在兩(liang) 書(shu) 院教學中的地位等。除了上述論著,2012年還有3部書(shu) 院誌書(shu) 麵世:《嶽麓書(shu) 院誌》(八種)、《城南書(shu) 院誌》《校經書(shu) 院誌略》。

 

本文試圖總結2012 年書(shu) 院研究主要成果,發現書(shu) 院研究領域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以期對今後的書(shu) 院研究有所幫助。現將相關(guan) 成果分類綜述如下:

 

一、書(shu) 院研究新氣象

 

首先,新材料的發現。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選《乾隆朝書(shu) 院檔案》選自館藏宮中朱批奏折、軍(jun) 機處錄副奏折和上諭檔,反映了乾隆朝書(shu) 院經費保障、師生管理、教學成效等情況,為(wei) 書(shu) 院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其次,新視角的運用。杜保平的碩士論文《梨花塢書(shu) 院營銷策略研究》(吉林大學),以服務營銷理論為(wei) 基礎,按會(hui) 所的標準進行資源整合,論述了梨花塢書(shu) 院的服務設施和功能區規劃,並期望通過該研究的應用,拓展營銷思路,整合營銷資源和策略,形成梨花塢在競爭(zheng) 中的差異化優(you) 勢。王春曉《蔣士銓書(shu) 院戲曲創作高潮形成的客觀原因》一文將書(shu) 院與(yu) 戲曲聯係起來,在以往書(shu) 院研究中比較少見。作者認為(wei) ,蔣士銓中年書(shu) 院時期戲曲創作高潮的形成除卻與(yu) 他早年的坎坷遭際與(yu) 南歸之後的複雜心態密切相關(guan) 外,也有一定的客觀促因: 江浙地區戲曲品評之風的盛行、演出活動的激勵以及眾(zhong) 多劇作家匯聚所形成的客觀文化環境都對蔣氏的戲劇創作產(chan) 生了積極的影響。廖星星的《“瀟湘書(shu) 院”的信息服務規劃報告》一文,根據瀟湘書(shu) 院的特點,對瀟湘書(shu) 院的價(jia) 值定位、用戶研究和服務質量控製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意圖為(wei) 瀟湘書(shu) 院的發展提供一個(ge) 合理的規劃方案。李榮的《網絡“紅樓同人”小說創作與(yu) 當代青年女性心理狀況——以“晉江原創網”與(yu) “瀟湘書(shu) 院”為(wei) 中心》,該文通過網絡虛擬的“瀟湘書(shu) 院”作為(wei) 載體(ti) ,深刻地描繪了“紅樓同人”女性的心理特征。關(guan) 於(yu) 瀟湘書(shu) 院的研究雖然不是特別多,但從(cong) 側(ce) 麵反映出網絡虛擬書(shu) 院已經開始被研究者們(men) 納入了研究的視野,這或許也是新書(shu) 院在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再次,新方法的采用。傳(chuan) 統書(shu) 院研究主要采取文獻研究法,曾瑩、許瑩、袁源琳《宋代江西新建書(shu) 院空間分布牽引力分析》將地理學知識引入書(shu) 院研究,利用GIS的空間插值方法進行人口和書(shu) 院的插值分析,對比二者的空間分布的異同性,以分析社會(hui) 經濟因素對書(shu) 院建設的牽引力作用。通過GIS柵格運算獲取江西宋代新建書(shu) 院所在地的高程作為(wei) 自然因素的表征,分析其受自然因素的影響程度。

 

二、書(shu) 院與(yu) 學術

 

書(shu) 院自誕生之日起就與(yu) 學術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至南宋時期書(shu) 院製度形成,除了人才培育,書(shu) 院在學術研究方麵的作用是最顯著的。可以說,學術是書(shu) 院的靈魂。2012年,書(shu) 院與(yu) 學術的研究繼續成為(wei) 學界關(guan) 注的重點對象,這類文章共有112篇。

 

第一,學派學人。於(yu) 祥成博士的學位論文《清代書(shu) 院的儒學傳(chuan) 播研究》(湖南大學),把清代書(shu) 院的儒學傳(chuan) 播分為(wei) 麵向士人的日常教育和麵向地方社會(hui) 的儒學傳(chuan) 播,分析了書(shu) 院儒學傳(chuan) 播對當時社會(hui) 產(chan) 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徐心希《理學大師李光地與(yu) 福建書(shu) 院理學教育》從(cong) 李光地與(yu) 福建鼇峰書(shu) 院的興(xing) 辦、李光地倡導書(shu) 院教育應以理學為(wei) 先、李光地建言改革科舉(ju) 和官學教育等三方麵來論述李光地與(yu) 福建理學教育的關(guan) 係。柴可輔《尊經與(yu) 結黨(dang) : 東(dong) 林書(shu) 院立教的具體(ti) 形式及與(yu) 複社的落差》,完全從(cong) 哲學的視角來闡述東(dong) 林書(shu) 院立教的具體(ti) 形式及與(yu) 複社的落差——尊經與(yu) 結黨(dang) 。作者認為(wei) 東(dong) 林書(shu) 院思想大致在心——性——理的結構中立足於(yu) “性”,利用其聯絡天人的特殊位格糾偏王學流弊,同時又致力於(yu) 打通理學與(yu) 心學兩(liang) 者間的藩籬,表現出強烈的學理總結的特性,因而影響巨大,成為(wei) 一時儒學之宗。

 

第二,書(shu) 院與(yu) 中外文化交流。從(cong) 明代開始,書(shu) 院傳(chuan) 播到朝鮮、日本、東(dong) 南亞(ya) 等地,對其文化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韓國、日本一些地區現在仍保留有書(shu) 院,繼續發揮著對社會(hui) 的教育作用。聶寶梅的碩士學位論文《韓國鄉(xiang) 校書(shu) 院的儒家文化傳(chuan) 承功能研究》(山東(dong) 大學) ,係統回顧儒家文化在朝鮮半島的發展曆程,對高麗(li) 和朝鮮時期鄉(xiang) 校和書(shu) 院的曆史、構成、傳(chuan) 承功能以及教育模式和教育內(nei) 容等進行重點分析和探究,進一步闡明地方教育機構——鄉(xiang) 校和書(shu) 院在儒家文化傳(chuan) 承中的作用和意義(yi) 。有點缺憾的是,作者沒能將中國的書(shu) 院文化與(yu) 韓國的文化作一番對比,以此窺見韓國書(shu) 院對中國書(shu) 院的傳(chuan) 承與(yu) 革新。到了近代,隨著天朝國門的逐步打開,一些外國人開始創建中西文化交融的書(shu) 院,給書(shu) 院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英華書(shu) 院作為(wei) 一個(ge) 比較有代表性的教會(hui) 書(shu) 院,吸引了很多學者的關(guan) 注與(yu) 研究。2012年,英華書(shu) 院繼續成為(wei) 關(guan) 注的話題。段西寧《外國人創辦的第一個(ge) 傳(chuan) 播中西文化的書(shu) 院》,主要探討外國人創辦英華書(shu) 院的目的。劉靜《英華書(shu) 院與(yu) 晚清編譯事業(ye) 》,以英華書(shu) 院的編譯作品為(wei) 研究重點,著重分析英華書(shu) 院對晚清編譯事業(ye) 以及中國近代出版的意義(yi) ,並闡述其對近代中國教育格局塑造的推動作用。另外,鄧洪波《日本儒學大本營: 藤樹書(shu) 院》《日本曆史最長的書(shu) 院——大阪懷德書(shu) 院》《佐賀鶴山書(shu) 院》《“但馬聖人”的青溪書(shu) 院》等4篇介紹日本書(shu) 院的文章為(wei) 我們(men) 更好了解日本書(shu) 院提供了方便。

 

三、書(shu) 院與(yu) 地方文化

 

書(shu) 院屬於(yu) 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從(cong) 當地書(shu) 院的發展,我們(men) 可以探究地方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麵,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每個(ge) 地方都有獨屬於(yu) 自身的文化,地方文化也會(hui) 或多或少對書(shu) 院文化產(chan) 生一定的影響。這類文章共有52篇。

 

盧興(xing) 民碩士的學位論文《清代山東(dong) 書(shu) 院研究三題》(南京大學) 選取三個(ge) 不同的視角:《清代科舉(ju) 人物家傳(chuan) 資料匯編》《濼源問答》及清代山東(dong) 地方誌中所收書(shu) 院記,來考察清代山東(dong) 書(shu) 院諸如山長出身、講學情狀、書(shu) 院記寫(xie) 法等方麵的情況。王星的碩士學位論文《清代湘西苗疆書(shu) 院研究》(吉首大學) 以鳳凰廳之敬修書(shu) 院、乾州廳之立程書(shu) 院、永綏廳之綏陽書(shu) 院為(wei) 例,分別從(cong) 組織管理、教學活動、科考成效、改製曆程等方麵,考證了湘西苗疆書(shu) 院從(cong) 興(xing) 建、發展、變遷到最終消逝的曆史過程,並探討了書(shu) 院的發展對苗疆社會(hui) 的諸多影響。陳淑美的碩士學位論文《“三坊七巷”書(shu) 院文化及其對福建當代教育發展的啟示》(福建師範大學) 從(cong) 三坊七巷書(shu) 院文化成因和表現、曆史沿革、特點、精神內(nei) 涵及其對福建當代教育的啟示等方麵來論述福建三坊七巷獨特的書(shu) 院文化。張俊嶺、吳錫標《論“南孔文化”對南宋書(shu) 院的影響》認為(wei) “南孔文化”影響了江南士人的心理結構與(yu) 思維方式,使南宋學者在思想上逼近儒學原點,並使南宋出現重教興(xing) 學之風,從(cong) 而推動了南宋書(shu) 院的發展。南宋書(shu) 院的時空分布受其影響,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以衢州為(wei) 中心的江南地區,在時間上則先後形成了孝宗朝和理宗朝的兩(liang) 次發展高峰。但文章中有些觀點不是太客觀,有誇大“南孔文化”影響的嫌疑。王希隆、黃祥深《清代新疆書(shu) 院研究》,從(cong) 書(shu) 院的建立和分布、書(shu) 院的發展過程、教習(xi) 聘用、教學內(nei) 容等方麵論述新疆書(shu) 院的發展曆程,並且就這些特點的產(chan) 生和新疆書(shu) 院沒能發揮重大作用的原因提出了看法。卓進《論南宋至明代廣東(dong) 書(shu) 院的祭祀變遷》,通過考察,把南宋至明代廣東(dong) 書(shu) 院的祭祀係統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發展階段: 南宋至明中葉以祭祀嶺北學者為(wei) 主,明中葉後以祭祀陳白沙等廣東(dong) 本土學者為(wei) 主。作者認為(wei) 這一祭祀係統的改變標誌著廣東(dong) 書(shu) 院走上自主成熟的階段。劉淑紅《試論明代少數民族地區的書(shu) 院教育》,從(cong) 明代中後期少數民族地區書(shu) 院的發展概況入手,探討中央政府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積極倡行少數民族地區書(shu) 院的辦學政策,並就王陽明對少數民族地區書(shu) 院發展的貢獻和影響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蔡清德《玉屏書(shu) 院與(yu) 清代閩台文人交遊考述》,認為(wei) 廈門玉屏書(shu) 院因各地文士的匯聚而文風勃興(xing) ,亦因文士的流動而文播四方。周凱卸任興(xing) 泉永道後,即東(dong) 渡台灣任職,曾受教於(yu) 玉屏書(shu) 院的呂世宜、葉化成、林樹梅、蔡廷蘭(lan) 等人,或到台灣、或到金門、或到澎湖等地遊學、傳(chuan) 道、授業(ye) ,他們(men) 對台灣地區的文化教育與(yu) 藝術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翟廣順《從(cong) 華陽書(shu) 院看即墨藍氏家族文化的代際傳(chuan) 承》,以藍章創辦的華陽書(shu) 院為(wei) 視角,窺探了藍氏家族文化在古代的整個(ge) 發展曆程。

 

四、書(shu) 院改製研究

 

從(cong) 1901年清政府一紙詔令將書(shu) 院改學堂開始,書(shu) 院改製已有110多年。書(shu) 院改製也一直都是研究者關(guan) 注的重點,書(shu) 院改製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新的視角、個(ge) 案研究等幾個(ge) 方麵,2012年關(guan) 於(yu) 書(shu) 院改製研究的成果一共有14份。張傳(chuan) 燧、李卯的《晚清書(shu) 院改製與(yu) 近代學製建立的本土基礎》,以此為(wei) 視角,分析出中國近代教育製度既是外國教育浸潤影響的產(chan) 物,更是中國傳(chuan) 統教育自身適應時勢合乎邏輯的發展結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變的產(chan) 物。晚清書(shu) 院在實現自身轉型的同時,對近代學製的建立產(chan) 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晚清書(shu) 院在其辦學體(ti) 係、辦學宗旨、課程內(nei) 容、管理體(ti) 製、圖書(shu) 資源等方麵基本具備了向近代學校轉型的內(nei) 在條件。清政府的兩(liang) 次書(shu) 院改製詔令更是直接促成了傳(chuan) 統書(shu) 院迅速向近代學校的轉型,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教育從(cong) 傳(chuan) 統向近代的轉化進程。吳洪成、劉園園的《近代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改製研究——以河北省為(wei) 中心》一文認為(wei) ,受西方列強的衝(chong) 擊及西學東(dong) 漸的影響,綿延中國古代近千年的傳(chuan) 統書(shu) 院麵臨(lin) 著挑戰及向近代教育轉型的艱難曆程,河北書(shu) 院也在清末“戊戌改製”與(yu) “新政改製”中發生劇烈變革。在20世紀初新教育製度建立的過程中,舊式書(shu) 院改造為(wei) 新式學堂。從(cong) 此河北書(shu) 院完成使命,退出了教育舞台,轉而成為(wei) 新教育的重要資源或組成部分,為(wei) 近現代河北教育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蔣紫雲(yun) 、鄧洪波的《近十年書(shu) 院改製研究評述》,依據相關(guan) 資料從(cong) 書(shu) 院改製的原因、書(shu) 院改製的評價(jia) 及官紳與(yu) 書(shu) 院改製的關(guan) 係三方麵,對近十年有關(guan) 書(shu) 院改製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王磊的碩士學位論文《晚清陝西書(shu) 院改學堂研究》(陝西師範大學) ,主要以當時全國書(shu) 院改學堂的全過程為(wei) 背景,來微觀考察陝西晚清時期學堂的建立,通過對各類學堂具體(ti) 情況的介紹有主次之分) ,全方位地展現了當時學堂在學生、教員、行政管理製度方麵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對社會(hui) 所產(chan) 生的影響,同時對傳(chuan) 統書(shu) 院的現代價(jia) 值和意義(yi) 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揭示今天書(shu) 院依然存在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以及書(shu) 院的傳(chuan) 統精神對於(yu) 現代教育的啟示作用。

 

五、書(shu) 院經費探究

 

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作為(wei) 書(shu) 院賴以生存的基礎,經濟實力對一所書(shu) 院的發展有著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目前關(guan) 於(yu) 書(shu) 院經費探究的文章一共有6篇。劉河燕的《宋代書(shu) 院的經費收支考》一文認為(wei) ,宋代書(shu) 院的經費主要來自朝廷和地方政府的資助、私人捐贈以及創立者自籌等渠道。而經費的支出則主要包括書(shu) 院的維修、山長及員工的薪金、養(yang) 士、日常運營等項目,其中養(yang) 士所需是重要的經費支出之一。崔來廷在《清代書(shu) 院辦學經費運行機製探究——以廣東(dong) 省書(shu) 院為(wei) 探究對象》中,以清代廣東(dong) 書(shu) 院為(wei) 範本,對清代書(shu) 院的辦學體(ti) 製、經費投入與(yu) 經營機製、經費支出管理體(ti) 製和管理機製進行考察與(yu) 探討。賈俊俠(xia) 的《陝西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與(yu) 用途述論》一文,依據《陝西通誌》以及各縣誌資料,對元明清陝西書(shu) 院經費的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進行了梳理與(yu) 分析,從(cong) 經濟角度了解到古代陝西書(shu) 院製度的管理及運營情況。陳程、盧川的《論清代學田製度下書(shu) 院的獎助學機製》指出,在學田製度下的獎、助學機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一方麵適應了清代政府對於(yu) 穩定社會(hui) 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麵對書(shu) 院文教發展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曆史局限性。這為(wei) 當下我國高校獎、助學體(ti) 製的推行提供了借鑒。

 

六、書(shu) 院建築與(yu) 設計

 

書(shu) 院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聚集和講習(xi) 之所,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建築是書(shu) 院發展的重要載體(ti) 與(yu) 表現,所以書(shu) 院自古以來就很注重環境的選擇和建築的設計,關(guan) 於(yu) 書(shu) 院建築與(yu) 設計的研究成果有11份。張振華、楊芳絨的《扶溝大程書(shu) 院園林藝術特色及文化內(nei) 涵》一文,在對扶溝大程書(shu) 院初步調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考證了大程書(shu) 院的建造背景及曆史沿革,分析了其藝術特色。揭示了該書(shu) 院園林所蘊涵的文化內(nei) 涵,並對其始創者——程顥的理學思想對大程書(shu) 院以及後世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以期弘揚傳(chuan) 統書(shu) 院園林文化。夏淑娟的《從(cong) 還古書(shu) 院誌看徽州書(shu) 院建築的建置與(yu) 維係》認為(wei) ,自萬(wan) 曆年間,還古書(shu) 院就是徽州比較重要的書(shu) 院之一,作為(wei) 官辦書(shu) 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文以《還古書(shu) 院誌》為(wei) 中心,研究徽州書(shu) 院建築的建置和維係、募捐方式方法與(yu) 官府的參與(yu) 程度,有助於(yu) 對徽州書(shu) 院建築進行深入研究。魏春雨、許昊皓、盧健鬆的《異質同構——從(cong) 嶽麓書(shu) 院到湖南大學》,以曆史為(wei) 脈絡,分析湖南大學校園及建築發展與(yu) 變遷,研究了從(cong) 宋代的書(shu) 院到現代大學各個(ge) 時期校園組成結構特點; 對不同曆史時期代表性的校園建築的空間形態、功能構成、材料構成、環境生成手法進行研究,指出“異質同構”是湖南大學3個(ge) 不同發展時期共同的形態特質與(yu) 建設理念;並以具體(ti) 實例闡述了1990年代後的“異質同構”在校園建設實踐中的嚐試。

 

七、書(shu) 院旅遊開發與(yu) 保護

 

書(shu) 院是一個(ge) 國家或地區重要的文化名片,如何開發好書(shu) 院的旅遊價(jia) 值,提升書(shu) 院的文化品位,對書(shu) 院給予合理的保護,尤為(wei) 重要。我們(men) 不能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其物質價(jia) 值作為(wei) 衡量其成敗的唯一標準,而是應該把維護其曆史價(jia) 值放在首要地位。與(yu) 書(shu) 院旅遊開發保護相關(guan) 的文章有7篇。胡青、張永麗(li) 的《論書(shu) 院遺址的文化價(jia) 值與(yu) 保護利用——以江西為(wei) 例》一文,調研了江西部分書(shu) 院遺址的現狀,發現有獨立存在、坐落於(yu) 村落、坐落於(yu) 學校等幾種情況,大多破敗凋零。江西書(shu) 院遺址有特殊文化價(jia) 值: 儒學教育的“道場”,尚學敦教的園地,教育傳(chuan) 承的見證,古代教育和革命教育結合的基地,有著自然與(yu) 人文融合的獨特景觀。本文認為(wei) 要從(cong) 杜絕拆毀破壞、依托學校保護、建設地方文化中心、探索改造新農(nong) 村的新路徑、開設傳(chuan) 統文化講堂、進行特色旅遊等方麵對書(shu) 院遺址進行保護利用,為(wei) 發展和繁榮文化服務。江小角、王蔚林《敬敷書(shu) 院與(yu) 皖江文化遺產(chan) 開發利用的思考》一文,研究了有清一代作家最多、流衍區域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桐城派及與(yu) 桐城派作家關(guan) 係密切的文化遺存現象。如清代安徽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官辦書(shu) 院——敬敷書(shu) 院。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就曾在該書(shu) 院擔任山長達12年之久,使桐城派文學理論和文學思想得到弘揚與(yu) 發展,使敬敷書(shu) 院成為(wei) 桐城派精神文化傳(chuan) 承過程中的重要物質載體(ti) 。作者認為(wei) 加強對敬敷書(shu) 院的保護與(yu) 利用,有利於(yu) 提升皖江文化的影響力。汪為(wei) 正、張立明、紀蘭(lan) 的《問津書(shu) 院景區旅遊環境容量研究》,介紹了旅遊環境容量研究現狀,並基於(yu) 旅遊地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空間容量、生態容量、設施容量和社會(hui) 心理容量,並以問津書(shu) 院為(wei) 例,運用空間容量法(卡口容量法單獨測算) 對問津書(shu) 院景區旅遊環境容量進行測算,以指導景區的建設。

 

八、書(shu) 院對當代學校教育的啟示

 

書(shu) 院的教育模式對當代教育的影響一直都是研究者們(men) 關(guan) 注的重點,這類研究主要著重於(yu) 書(shu) 院對當代高校教育的啟示、對道德教育的啟示以及對圖書(shu) 、檔案管理的借鑒意義(yi) ,這也是我們(men) 目前書(shu) 院研究的一個(ge) 大方向。從(cong) 目前整理到的資料來看,這類文章共有70篇。劉倩、王小丁的《中國書(shu) 院教育對當代教育的啟示》認為(wei) ,書(shu) 院是中國古代教育高度發展的結果,繼承並發揚中國古代優(you) 良的教育傳(chuan) 統,回顧書(shu) 院的興(xing) 衰,探索書(shu) 院的特點與(yu) 價(jia) 值,對我國當代教育改革與(yu) 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杜華偉(wei) 、謝致遠的《古代書(shu) 院道德教化的現代啟示》認為(wei) ,古代書(shu) 院在知識教育的同時,非常注重通過挖掘儒家經典道德教育內(nei) 涵、發揮書(shu) 院教師道德示範效應以及體(ti) 現書(shu) 院環境道德育人功能來進行道德教化。挖掘古代書(shu) 院道德教化途徑,對於(yu) 當前我國高校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嚴(yan) 春花、龍夢晴的《我國古代書(shu) 院的檔案管理與(yu) 借鑒》認為(wei) ,書(shu) 院是我國古代檔案收藏、管理和利用的重要載體(ti) 之一。古代書(shu) 院在檔案的管理內(nei) 容、管理分類和管理製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與(yu) 風格,值得借鑒。

 

九、書(shu) 院個(ge) 案研究

 

書(shu) 院的個(ge) 案研究有著以小見大的作用,2012年書(shu) 院個(ge) 案研究主要包括書(shu) 院與(yu) 創建者、書(shu) 院與(yu) 主講者以及書(shu) 院的辦學特色等幾方麵,共有33篇。鄭華《竇燕山及竇氏書(shu) 院之現代意義(yi) 》,主要從(cong) 竇燕山其人、竇氏書(shu) 院在教育史中的地位、竇氏教育思想的民間傳(chuan) 承及竇燕山“教子義(yi) 方”的現代意義(yi) 等四個(ge) 方麵來敘述。齊芳的《蔣士銓與(yu) 書(shu) 院》,主要論述了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蔣士銓曆任蕺山書(shu) 院、崇文書(shu) 院和安定書(shu) 院山長的曆程。在這9年的教授生涯中,蔣士銓將大半的時間與(yu) 精力放在了書(shu) 院,悉心教導生徒,培植後進,與(yu) 生徒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ti) 現在《杭州崇文書(shu) 院訓士七則》和一些詩文作品中,有其獨特意義(yi) 和價(jia) 值。何仁富、王劍的《從(cong) 馬一浮<複性書(shu) 院學規>看儒學的生命教育導向》指出,現代新儒家馬一浮在《複性書(shu) 院學規》中提出了一套既秉承儒學生命教育基本精神又適合現代人生成長的“學生守則”,強調“主敬”、“窮理”、“博文”、“篤行”。其學規所呈現的儒學教育的生命治療和生命教育意旨,為(wei) 現代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參照理念,即生命教育當從(cong) 敬畏心的培養(yang) 開始,以日常生活中落實的知行合一為(wei) 目標。

 

十、現代書(shu) 院

 

從(cong) 上個(ge) 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中國出現了書(shu) 院複興(xing) 的高潮,除了傳(chuan) 統的書(shu) 院得到恢複外,還湧現出了很多現代書(shu) 院。這些作為(wei) 後起之秀的現代書(shu) 院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目光,這為(wei) 書(shu) 院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關(guan) 於(yu) 2012年現代書(shu) 院的研究,主要包括實體(ti) 書(shu) 院和網絡虛擬書(shu) 院,共計45篇。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1年12月31日,以百度為(wei) 搜索工具,共搜索到591所現代實體(ti) 書(shu) 院,122所網絡虛擬書(shu) 院。在實體(ti) 書(shu) 院中,部分地區除了出現以教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書(shu) 院外,還出現了一些會(hui) 所性質的書(shu) 院,既給會(hui) 所成員帶來生理上的愉悅,同時也注重精神上的提升,如浙江的天泇山書(shu) 院,這是書(shu) 院發展過程中的創新點、閃光點。胡實學、李海雲(yun) 的《不僅(jin) 是一種超越: 書(shu) 院製與(yu) 住宿製比較帶來的啟示》一文,從(cong) 組織文化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比較得出,學校亞(ya) 文化是學校管理、人文化、學生自主學習(xi) 的動力。自香港中文大學實行書(shu) 院製以後,近年來很多高等院校紛紛效仿,但是大多數注重於(yu) 書(shu) 院製在製度上的內(nei) 容,即便是我們(men) 現在所熟知的香港中文大學,其書(shu) 院製的內(nei) 涵也與(yu) 錢穆先生創建新亞(ya) 書(shu) 院之初的信仰相距甚遠。書(shu) 院製應該不僅(jin) 僅(jin) 給學生提供生活上的互動與(yu) 交流,更應該繼承傳(chuan) 統書(shu) 院文化的精神。賴林冬的《馬英九提出建設“台灣書(shu) 院”》指出,2008年2月22日,馬英九表示,如果當選,將在世界廣設“台灣書(shu) 院”。3月,馬公開發表競選“文化白皮書(shu) ”,首次給“台灣書(shu) 院”下了定義(yi) ,並將建設“台灣書(shu) 院”明確列入“施政綱要”,提出台灣是華人文化重鎮,舉(ju) 凡儒教、佛學、禪宗、文學、建築、工藝、傳(chuan) 統民俗等,均得到較為(wei) 完整的保存與(yu) 發揚,“有係統地與(yu) 歐美國家社區合作設置台灣書(shu) 院”,開設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guan) 課程,推動“台灣學”,不僅(jin) 可以拓展文化市場,更可以改變台灣的形象。“台灣書(shu) 院”的倡建,被很多人士認為(wei) 是台灣當局對抗大陸孔子學院的文化武器,但從(cong) 儒家傳(chuan) 統文化發展的層麵來說,如果“台灣書(shu) 院”能夠真正辦起來,對在全球推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將會(hui) 有很大的幫助。

 

十一、書(shu) 院研究綜述

 

2012年書(shu) 院研究綜述的數量並不多,大概是6篇左右,主要呈現出了階段性和專(zhuan) 業(ye) 性,但是這些綜述無疑為(wei) 後人總結歸納前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ge) 很好的渠道。陳仙、鄧洪波的《“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承與(yu) 開拓國際研討會(hui) ”會(hui) 議綜述》,該次會(hui) 議圍繞著書(shu) 院改製與(yu) 現代教育、書(shu) 院與(yu) 儒學、韓國書(shu) 院與(yu) 國際儒學三個(ge) 方麵展開學術交流,以多視角開拓了書(shu) 院研究的新方向。龐亞(ya) 妮的《近三十年清代書(shu) 院研究綜述》,總結近三十年來學者們(men) 對清代書(shu) 院的研究情況,發現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 研究範圍逐步擴大;研究成果豐(feng) 碩;研究內(nei) 容走向深化。

 

十二、其他

 

書(shu) 與(yu) 書(shu) 院有著割舍不斷的聯係。“書(shu) 院”這個(ge) 名詞最早就是用於(yu) 藏書(shu) 機構的,唐代國家級圖書(shu) 館就是用書(shu) 院命名,稱麗(li) 正、集賢書(shu) 院。書(shu) 院藏書(shu) 是書(shu) 院三大職能之一,我國古代書(shu) 院建有專(zhuan) 門的藏書(shu) 樓來貯藏經、史、子、集方麵的書(shu) 籍。藏書(shu) 的豐(feng) 富與(yu) 否,與(yu) 師生研究學問所能達到的水平有很大關(guan) 係,藏書(shu) 向來為(wei) 曆代書(shu) 院所重視。藏書(shu) 方麵,葉憲允《毓文書(shu) 院藏書(shu) 考》,根據現有資料,對安徽毓文書(shu) 院在清代的藏書(shu) 情況進行了梳理與(yu) 考論。

 

晉商與(yu) 書(shu) 院之關(guan) 係在以往書(shu) 院研究中少有涉及,2012年,寫(xie) 晉商與(yu) 書(shu) 院的文章有好幾篇。張鵬宇、秦振吉《榆次常家之書(shu) 院藏帖簡論》,以晉商家族文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榆次常家書(shu) 院內(nei) 所有石刻法帖為(wei) 研究對象,探討了晉商與(yu) 儒學之關(guan) 係以及晉商的文化傳(chuan) 統。郭銳《晉商常家石芸書(shu) 院“漁樵耕讀”磚雕壁掛藝術》,以常家石芸書(shu) 院門廳內(nei) 側(ce) 的“漁樵耕讀”磚雕雙壁掛為(wei) 例,從(cong) 其藝術特征及審美意識方麵探究晉商宅院文化中的精神理念與(yu) 審美追求。

 

陳仙《嶽麓書(shu) 院與(yu) 湖湘經世傳(chuan) 統——米丹尼<嶽麓書(shu) 院與(yu) 19世紀湖南向經世治國的轉變>敘評》,通過敘評外國學者論文的方式,為(wei) 我們(men) 打開了一扇了解海外書(shu) 院研究情況的窗口,對我們(men) 研究書(shu) 院有一定指導意義(yi) 。

 

與(yu) 以往學者從(cong) 教育學、曆史學和社會(hui) 學角度研究書(shu) 院不同,任文香《作為(wei) 閱讀療法媒介的傳(chuan) 統楹聯——以白鹿洞書(shu) 院的楹聯為(wei) 考察對象》,透過一個(ge) 小視角——白鹿洞書(shu) 院的楹聯,分析了不管是書(shu) 院的山水楹聯,還是格言楹聯,都對人們(men) 的心靈具有很大的淨化和啟發作用。

 

據研究,曆史上藏族地區沒有出現過一所書(shu) 院,達紮書(shu) 院這所現代書(shu) 院的出現無疑成為(wei) 藏區教育的亮點。田益琳《淺析宗教書(shu) 院對藏區文化教育的影響——以若爾蓋縣達紮書(shu) 院為(wei) 例》,簡單介紹了其建築情況及豐(feng) 富的藏書(shu) ,在闡述其正麵意義(yi) 的同時,也指出了其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2012年,學者對書(shu) 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缺少新材料,缺乏創新,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筆者深信,隨著新材料的發掘、觀念的更新、方法的多樣化,書(shu) 院研究定會(hui) 出現嶄新的局麵。

 

 

參考文獻:

 

1.樊克政著: 《書(shu) 院史話》,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2.白新良著: 《明清書(shu) 院研究》,故宮出版社2012年版。

3.林文龍著: 《彰化書(shu) 院與(yu) 科舉(ju) 》,晨星出版事業(ye) 公司2012年版。

4.柴汝新編: 《蓮池書(shu) 院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5.馮(feng) 天瑜、劉柏林、李少軍(jun) 選編: 《東(dong) 亞(ya) 同文書(shu) 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6.鄧洪波著: 《中國書(shu) 院史》(增訂版)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7.劉河燕著: 《宋代書(shu) 院與(yu) 歐洲中世紀大學之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王培編著: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代書(shu) 院》,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

9.朱軍(jun) 著: 《揚州書(shu) 院和藏書(shu) 家史話》,廣林書(shu) 社2012年版。

10.胡佳編著: 《浙江古書(shu) 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1.肖永明著: 《儒學·書(shu) 院·社會(hui) --社會(hui) 文化史視野中的書(shu) 院》,商務印書(shu) 館 2012年版。

12.周漢光著: 《張之洞與(yu) 廣雅書(shu) 院》,廣東(dong)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趙連穩、朱耀廷著: 《中國古代的學校、書(shu) 院及其刻書(shu) 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

14.徐鳳、高玲所著: 《青城書(shu) 院》,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5.宋巧燕著: 《詁經精舍與(yu) 學海堂兩(liang) 書(shu) 院的文學教育研究》,齊魯書(shu) 社2012年版。

16.(明) 吳道行、(清)趙寧修纂: 《嶽麓書(shu) 院誌》,嶽麓書(shu) 社2012年版。

17.(清) 俞正煥、左輔、張亨嘉編撰: 《城南書(shu) 院誌·校經書(shu) 院誌略》,嶽麓書(shu) 社 2012年版。

18.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選: 《乾隆朝書(shu) 院檔案》,《曆史檔案》2012年第3~4期。

19.王春曉: 《蔣士銓書(shu) 院戲曲創作高潮形成的客觀原因》,《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20.廖星星: 《“瀟湘書(shu) 院”的信息服務規劃報告》,《商業(ye) 文化(上半月)》2012年第4期。

21.李榮: 《網絡“紅樓同人”小說創作與(yu) 當代青年女性心理狀況——以“晉江原創網”與(yu) “瀟湘書(shu) 院”為(wei) 中心》,《山東(dong) 女子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22.曾瑩、許瑩、袁源琳: 《宋代江西新建書(shu) 院空間分布牽引力分析》,《理論視野》2012年第3期。

23.徐心希: 《理學大師李光地與(yu) 福建書(shu) 院理學教育》,2012年“朱子學與(yu) 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hui) ”會(hui) 議論文。

24.柴可輔: 《尊經與(yu) 結黨(dang) : 東(dong) 林書(shu) 院立教的具體(ti) 形式及與(yu) 複社的落差》,《雲(yun) 南社會(hui) 科學》2012年第1期。

25.段西寧: 《外國人創辦的第一個(ge) 傳(chuan) 播中西文化的書(shu) 院》,《中外企業(ye) 家》2012年第6期(下) 。

26.劉靜: 《英華書(shu) 院與(yu) 晚清編譯事業(ye)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27.鄧洪波: 《日本儒學大本營: 藤樹書(shu) 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12年6月27日。

28.鄧洪波: 《日本曆史最長的書(shu) 院——大阪懷德書(shu) 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12年7月18日。

29.鄧洪波: 《佐賀鶴山書(shu) 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12年8月22日。

30.鄧洪波: 《“但馬聖人”的青溪書(shu) 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2012年9月5日。

31.張俊嶺、吳錫標: 《論“南孔文化”對南宋書(shu) 院的影響》,《齊魯學刊》2012年第2期。

32.王希隆、黃祥深: 《清代新疆書(shu) 院研究》,《西域研究》2012年第4期。

33.卓進: 《論南宋至明代廣東(dong) 書(shu) 院的祭祀變遷》,《內(nei) 江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

34.劉淑紅: 《試論明代少數民族地區的書(shu) 院教育》,《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

35.蔡清德: 《玉屏書(shu) 院與(yu) 清代閩台文人交遊考述》,《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 》2012年第4期。

36.翟廣順: 《從(cong) 華陽書(shu) 院看即墨藍氏家族文化的代際傳(chuan) 承》,《東(dong) 方論壇》2012年第3期。

37.張傳(chuan) 燧、李卯: 《晚清書(shu) 院改製與(yu) 近代學製建立的本土基礎》,《華東(dong) 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8.吳洪成、劉園園: 《近代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改製研究——以河北省為(wei) 中心》,《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9.蔣紫雲(yun) 、鄧洪波: 《近十年書(shu) 院改製研究評述》,《大學教育科學》2012年第2期。

40.劉河燕: 《宋代書(shu) 院的經費收支考》,《求索》2012年第4期。

41.崔來廷: 《清代書(shu) 院辦學經費運行機製探究——以廣東(dong) 省書(shu) 院為(wei) 探究對象》,《雞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42.賈俊俠(xia) : 《陝西書(shu) 院的經費來源與(yu) 用途述論》,《長安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 》2012年第3期。

43.陳程、盧川: 《論清代學田製度下書(shu) 院的獎助學機製》,《銅仁職業(ye) 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4期。

44.張振華、楊芳絨: 《扶溝大成書(shu) 院園林藝術特色及文化內(nei) 涵》,《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第1期。

45.夏淑娟:《從(cong) 還古書(shu) 院誌看徽州書(shu) 院建築的建置與(yu) 維係》,《學術界(月刊)》2012年第7期。

46.魏春雨、許昊皓、盧健鬆: 《異質同構——從(cong) 嶽麓書(shu) 院到湖南大學》,《建築學報》2012年第3期。

47.胡青、張永麗(li) : 《論書(shu) 院遺址的文化價(jia) 值與(yu) 保護利用——以江西為(wei) 例》,《江西社會(hui) 科學》2012年第7期。

48.江小角、王蔚林: 《敬敷書(shu) 院與(yu) 皖江文化遺產(chan) 開發利用的思考》,《沈陽大學學報( 社會(hui) 科學版) 》2012年第5期。

49.汪為(wei) 正、張立明、紀蘭(lan) : 《問津書(shu) 院景區旅遊環境容量研究》,《科技向導》2012年第26期。

50.劉倩、王小丁: 《中國書(shu) 院教育對當代教育的啟示》,《西部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51.杜華偉(wei) 、謝致遠: 《古代書(shu) 院道德教化的現代啟示》,《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年第2期。

52.嚴(yan) 春花、龍夢晴: 《我國古代書(shu) 院的檔案管理與(yu) 借鑒》,《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第14期。

53.鄭華:《竇燕山及竇氏書(shu) 院之現代意義(yi)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 年第1期。

54.齊芳: 《蔣士銓與(yu) 書(shu) 院》,《文教資料》2012年第9期。

55.何仁富、王劍: 《從(cong) 馬一浮<複性書(shu) 院學規>看儒學的生命教育導向》,《晉陽學刊》2012年第6期。

56.胡實學、李海雲(yun) :《不僅(jin) 是一種超越: 書(shu) 院製與(yu) 住宿製比較帶來的啟示》,《科教導刊》2012年9月(上) 。

57.賴林冬: 《馬英九提出建設“台灣書(shu) 院”》,《台灣工作通訊》2012年第1期。

58.陳仙、鄧洪波: 《“書(shu) 院文化傳(chuan) 承與(yu) 開拓國際研討會(hui) ”會(hui) 議綜述》,《江西教育學報( 社會(hui) 科學版)》2012年第1期。

59.龐亞(ya) 妮:《近三十年清代書(shu) 院研究綜述》,《滄州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2 期。

60.葉憲允: 《毓文書(shu) 院藏書(shu) 考》,《貴圖學刊》2012年第3期。

61.張鵬宇、秦振吉: 《榆次常家之書(shu) 院藏帖簡論》,《海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hui) 科學版)》2012年第9期。

62.郭銳:《晉商常家石芸書(shu) 院“漁樵耕讀”磚雕壁掛藝術》,《美術大觀》2012年第4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