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波 趙路衛】2011年中國書院研究綜述 - 伟德平台体育

【鄧洪波 趙路衛】2011年中國書院研究綜述

欄目:廟堂道場、觀察總覽
發布時間:2023-12-29 20:32:52
標簽:

2011年中國書(shu) 院研究綜述

作者:鄧洪波 趙路衛

來源:《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hui) 科學版)》2012

 

[摘要]2011年書(shu) 院研究成果頗豐(feng) ,據不完全統計,發表相關(guan) 文章240餘(yu) 篇,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8篇。這些論著圍繞書(shu) 院改製研究、書(shu) 院傳(chuan) 統與(yu) 當代教育研究、教會(hui) 書(shu) 院研究、書(shu) 院曆史個(ge) 案研究、書(shu) 院與(yu) 地方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書(shu) 院與(yu) 文學、學術研究、書(shu) 院藏書(shu) 研究、書(shu) 院研究綜述、海外學者對書(shu) 院的研究等九方麵呈現其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學術發展線索,對於(yu) 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動書(shu) 院研究向縱深發展具有較大價(jia) 值。

 

[關(guan) 鍵詞]書(shu) 院;書(shu) 院改製;教會(hui) 書(shu) 院;書(shu) 院藏書(shu)

 

2011年是書(shu) 院改製110周年,對書(shu) 院研究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yi) 。各地陸續舉(ju) 辦了一些以書(shu) 院為(wei) 主題或與(yu) 書(shu) 院相關(guan) 的學術會(hui) 議,比較有影響的有:5月26日至5月29日在台灣清華大學舉(ju) 辦的 “第七屆科舉(ju) 製與(yu) 科舉(ju) 學國際會(hui) 議研討會(hui) ”,主題之一為(wei) 科舉(ju) 與(yu) 書(shu) 院的關(guan) 係;6月27至6月28日由國際儒聯、湖南大學聯合主辦的以“儒學與(yu) 書(shu) 院傳(chuan) 播”為(wei) 主題的國際儒聯第四次普及工作會(hui) 議;8月9日至8月10日由北京七寶閣書(shu) 院承辦的“書(shu) 院傳(chuan) 統和未來發展論壇”;9月由尼山聖源書(shu) 院舉(ju) 辦的“錢穆與(yu) 新亞(ya) — —當代書(shu) 院建設研討會(hui) ”;11月5日到11月6日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辦的以“書(shu) 院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開拓— —紀念中國書(shu) 院改製110周暨嶽麓書(shu) 院創建1035周年”為(wei) 主題的國際學術會(hui) 議。2011年書(shu) 院研究成果頗豐(feng) ,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8篇,發表相關(guan) 文章240餘(yu) 篇 。

 

著作5部包括吳洪成、劉園園的《河北書(shu) 院史》,考察了唐代至清末河北地區書(shu) 院的發展演變及其在各個(ge) 時期的重要特征,呈現出濃重的地域色彩。廣東(dong) 民間工藝博物館、華南理工大學等專(zhuan) 家學者編著的《廣東(dong) 陳氏書(shu) 院實錄》②,在搜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描述和分析了廣東(dong) 陳氏書(shu) 院的建築和裝飾藝術 ,注重素材的真實和客觀,強調了其文物價(jia) 值。王誌發、閻煜編著的《嶺南書(shu) 院》④,從(cong) 建築布局和裝飾 、曆史文化等方麵揭示了嶺南書(shu) 院的建築功能,突出了其地域文化的特性。鄧洪波主編的《中國書(shu) 院學規集成 》,注重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收錄了從(cong) 唐朝到當代包括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地的書(shu) 院學規,是一部研究書(shu) 院教育理論和文化傳(chuan) 統的重要的工具書(shu) 。曹華清、別必高的《中國書(shu) 院的故事》,簡要介紹了書(shu) 院這一古代特殊教育文化組織及其相關(guan) 故事和傳(chuan) 說。⑨博士論文有1篇為(wei) 李光生的《宋代書(shu) 院與(yu) 文學》(中山大學)。碩士論文8 篇 ,分別為(wei) 馬桂菊的《賦役水利書(shu) 院》、劉亞(ya) 文的《同治年間書(shu) 院教育研究》(以上為(wei) 華中師範大學) ,賀慶為(wei) 的《晚清蓮池書(shu) 院研究》(陝西師範大學) ,褚瑞的《嵩陽書(shu) 院辦學思想研究 》(西南大學),黃梅珍的《古代書(shu) 院文化蘊含的德育教育思想研究》(贛南師範學院) ,馬友斌的《校經書(shu) 院研究》(湖南大學 )。

 

本文試圖總結2011年書(shu) 院研究的主要成果,並梳理學術發展的線索,尋找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希望對推動書(shu) 院研究有所裨益。茲(zi) 將相關(guan) 期刊論文分類如下,擇其要者加以綜述。

 

一、書(shu) 院改製研究

 

2011年為(wei) 書(shu) 院改製110周年,“書(shu) 院改製 ”自然成為(wei) 學界關(guan) 注的焦點。書(shu) 院改製為(wei) 近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書(shu) 院改製研究的主要成果表現在:利用新的統計數據,新的視角,個(ge) 案研究等幾個(ge) 方麵。鄧洪波的《晚清書(shu) 院改製的新觀察》分省、分年、分類型對書(shu) 院改學堂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認為(wei) 書(shu) 院改製 更多的是出於(yu) 晚清社會(hui) 這一特殊背景下一種無奈的政治選擇,未必符合教育規律⋯ 。劉海峰的《書(shu) 院與(yu) 科舉(ju) 是一對難兄難弟》,認為(wei) 書(shu) 院與(yu) 科舉(ju) 具有相似的曆史命運,由於(yu) 其總體(ti) 上沒有與(yu) 時俱進,未能積極進行改革,最終被學堂所取代有曆史必然性 。王建軍(jun) 的《清末以書(shu) 院改學堂的名稱之爭(zheng) 》以此為(wei) 視角,展現了書(shu) 院廢止的開始與(yu) 落幕的大致過程,認為(wei) 清朝的書(shu) 院政策是將古代書(shu) 院送 上不歸路的罪魁禍首 。李兵的《書(shu) 院改製對近代教育促進作用有限》,認為(wei) 僅(jin) 憑書(shu) 院改學堂的數量未必能衡量其實際效果,書(shu) 院與(yu) 學堂屬於(yu) 兩(liang) 個(ge) 不同的知識體(ti) 係,改製後的書(shu) 院很難與(yu) 學堂實現真正的貫通,在生源、師資、經費等方麵都無法滿足學堂的需求,因而書(shu) 院改製對學堂以及近代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是 有限的,更不必言傳(chuan) 統書(shu) 院因改製走向現代。謝豐(feng) 的《從(cong) 書(shu) 院到學堂的三重變化》,從(cong) 教育轉型的角度,以清末傳(chuan) 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型這一過程為(wei) 背景 ,分析了由書(shu) 院到近代學堂轉變的過程中,中國教育機構、教育製度內(nei) 部各要素所發生的三重變化。同時進一步分析了改製的深層原因。楊紅蘭(lan) 的《淺談蓮 池書(shu) 院的近代化嚐試》,探討了蓮池書(shu) 院在晚清書(shu) 院改製的大背景下所作的一些近代化嚐試 。

 

二、書(shu) 院傳(chuan) 統與(yu) 當代教育研究

 

書(shu) 院與(yu) 當代教育的聯係一直是研究者關(guan) 注的重點,2011年的書(shu) 院研究關(guan) 注於(yu) 書(shu) 院傳(chuan) 統與(yu) 當代大學的文化建設、書(shu) 院製模式的學生管理體(ti) 製、書(shu) 院傳(chuan) 統與(yu) 網絡時代的德育、書(shu) 院傳(chuan) 統與(yu) 當代研究生培養(yang) 製度等幾個(ge) 方麵。朱漢民在《書(shu) 院精神與(yu) 書(shu) 院製度的統一——古代書(shu) 院對中國現代大學建設的啟示》中認為(wei) ,雖然書(shu) 院的傳(chuan) 統在總體(ti) 上未被中國當代大學所繼承有其合理性,但對西方大學製度的移植並不意味著在大學文化上也可以拿來主義(yi) 。書(shu) 院在千餘(yu) 年的曆史中所積澱的文化精神 和製度建設是值得今日中國大學文化建設借鑒的。近些年來,書(shu) 院製成為(wei) 大學裏學生管理的一種模式。李文君的《書(shu) 院製:學生管理的另類可能》,以國內(nei) 部分高校如西安交大、複旦大學出現的“書(shu) 院製”為(wei) 例,介紹其基本的操作模式和理念,探討了其優(you) 點和不足。德育是古代書(shu) 院教育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在網絡時代如何繼承和發揚書(shu) 院德育方麵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也為(wei) 研究者所關(guan) 注,楊果、唐亞(ya) 陽的《網絡新媒體(ti) 環境下書(shu) 院德育文化傳(chuan) 播的創新與(yu) 發展》,以書(shu) 院德育文化在互聯網環境下麵臨(lin) 的機遇和挑戰為(wei) 背景,認為(wei) 樹立虛擬社區,優(you) 化表達方式是書(shu) 院德育文化在網絡新媒體(ti) 環境下的必由之路。古代的書(shu) 院製度與(yu) 當今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相似性也為(wei) 學者所關(guan) 注,郭繼民的《書(shu) 院模式及其對研究生教育的啟示》,認為(wei) 借鑒、吸收古代書(shu) 院製度的合理部分以促進當今的研究生教育,依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三、教會(hui) 書(shu) 院研究

 

教會(hui) 書(shu) 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產(chan) 物,學者關(guan) 注較少。2011年對教會(hui) 書(shu) 院的研究側(ce) 重個(ge) 案的考察。陳雪芬的《晚清聖約翰書(shu) 院英語教育特色分析》,簡要介紹了聖約翰書(shu) 院的全英文教育傳(chuan) 統 ,探討了其英文教學的特點。王道傑、周明星、張曉義(yi) 的《1890年聖約翰書(shu) 院運動會(hui) 史考》,考察和分析了1890年的聖 約翰書(shu) 院運動會(hui) 的召開時間、舉(ju) 辦地點、參與(yu) 人員和競賽項目,確立了這次運動會(hui) 在近代體(ti) 育教育史上的地位,揭示了運動會(hui) 這一新事物在教會(hui) 書(shu) 院這種特殊組織背景下所體(ti) 現的新意義(yi) 。沈弘的《“求是”豈能忘“育英”— —兼論杭州育英書(shu) 院的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新發現的史料,重新追溯了育英書(shu) 院和育英義(yi) 塾與(yu) 浙江大學的曆史淵源,以喚起人們(men) 對校史 的注意和對書(shu) 院遺址的保護。

 

四、書(shu) 院曆史個(ge) 案研究

 

書(shu) 院曆史的個(ge) 案研究具有見微知著的特點 ,官員與(yu) 書(shu) 院發展的關(guan) 係、書(shu) 院山長的考察、學派與(yu) 書(shu) 院的關(guan) 係在2011年受到研究者的關(guan) 注。吳洪成、段穎的《清代直隸總督與(yu) 保定蓮池書(shu) 院》,分析了晚清曆任直隸總督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任職期間對蓮池書(shu) 院發展所起 的特殊作用,認為(wei) 政府與(yu) 社會(hui) 的合力是蓮池書(shu) 院興(xing) 盛與(yu) 轉型的決(jue) 定因素。王勝軍(jun) 、鄧洪波的《元代嶽麓書(shu) 院山長張圖南考》,通過對若幹文史資料的解讀,考述了張圖南與(yu) 嶽麓書(shu) 院的關(guan) 係及其生平交遊與(yu) 理念,呈現出了一位真正意義(yi) 的元代山長,對元代嶽麓書(shu) 院山長研究空白的狀態有所突破。周慧華的《甬上證人書(shu) 院考》指出,甬上證人書(shu) 院為(wei) 黃宗羲來甬講學始設。他在甬上證人書(shu) 院講學期間,倡導明經通史、經世致用的學風,門下弟子人數逾百,有一大批精於(yu) 文史經學並兼貫百科,在明末清初學界堪稱翹楚。黃宗羲首提浙東(dong) 學派概念,培育了清代浙東(dong) 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形成了我國學術史上迥異於(yu) 傳(chuan) 統書(shu) 院學風的學派,其深刻影響遠惠及清初直至近代 。

 

五、書(shu) 院與(yu) 地方社會(hui) 關(guan) 係研究

 

運用社會(hui) 學的理論和視角來研究書(shu) 院是西方學術界研究書(shu) 院史的一種路徑,這種研究方法在2011年也為(wei) 一些本土學者所運用。肖永明在《書(shu) 院與(yu) 地方社會(hui) 互動》中指出,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與(yu) 地方社會(hui) 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guan) 係。表現為(wei) 地方對書(shu) 院事業(ye) 的支持以及書(shu) 院對地方文化、社會(hui) 發展的促 進。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書(shu) 院的藏書(shu) 、刻書(shu) 活動與(yu) 地方文化事業(ye) 的發展 》,認為(wei) 書(shu) 院的藏書(shu) 、刻書(shu) 活動是地方文化事業(ye) 的組成部分,書(shu) 院藏書(shu) 、刻書(shu) 事業(ye) 的發展,增加了該地區文化的總量,表征著地方文化的發展。書(shu) 院刻書(shu) 在滿足自身教學、研究之需,還刊刻地方文獻,致力於(yu) 地方文化的保存發展。為(wei)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shu) 院與(yu) 辛亥革命的關(guan) 係引起了部分學者的注意,如張凱在《試論兩(liang) 湖書(shu) 院對辛亥革命的影響》一文中認為(wei) ,西學東(dong) 漸風氣影響下的兩(liang) 湖書(shu) 院逐漸成為(wei) 孕育革命思潮,培養(yang) 革命者 的研學基地,不僅(jin) 引領了兩(liang) 湖人士創新圖強的風氣,也成為(wei) 武昌首義(yi) 前後的革命堡壘和辛亥革命策源地。李堅、吳榕青《清代普寧的書(shu) 院建設與(yu) 地方社會(hui) 變遷——以碑刻文獻為(wei) 中心》,以清代普寧所興(xing) 辦的昆崗書(shu) 院及三都書(shu) 院的發展變遷為(wei) 內(nei) 容,結合地方碑刻文獻,探討書(shu) 院對清代普寧地方的人才培養(yang) 及風俗教化的重要性。書(shu) 院的地域化研究是研究者關(guan) 注的重點,吳洪成 、張闊的《元代河北書(shu) 院論述》,探討了元代理學北傳(chuan) 以後河北地區書(shu) 院的發展狀況,認為(wei) 這一時期河北書(shu) 院不僅(jin) 傳(chuan) 播理學、經史道德,而且也實施科技教育培養(yang) 專(zhuan) 門人才,由此體(ti) 現了其與(yu) 南方書(shu) 院的別樣特色 。

 

六、書(shu) 院與(yu) 文學 、學術研究

 

書(shu) 院與(yu) 文學的互動關(guan) 係受到研究者的關(guan) 注,李光生的《宋代書(shu) 院與(yu) 語錄體(ti) 》,指出在宋代書(shu) 院與(yu) 理學一體(ti) 化互動關(guan) 係的背景下,書(shu) 院製度的一種直接產(chan) 物是語錄體(ti) ,這種語錄體(ti) 是書(shu) 院、理學與(yu) 文學的聯姻與(yu) 背離。他的另一篇文章《書(shu) 院語境下的文學傳(chuan) 播——以朱熹<白鹿洞賦>為(wei) 考察對象》,探析《白鹿洞賦》詩意棲居的生活方式,認為(wei) 科舉(ju) 製度對書(shu) 院課藝的要求是該 賦得以廣為(wei) 傳(chuan) 播並成為(wei) 文學經典的深層動因 。陳春花在《清代書(shu) 院與(yu) 乾嘉漢學》中認為(wei) 清代書(shu) 院在乾嘉漢學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過漢學大師和著名學者的積極提倡和學術示範,書(shu) 院致力於(yu) 研經致史、博習(xi) 詞章,成為(wei) 了漢學交流傳(chuan) 播的基地 ,影響和帶動了學術風氣的變化,進一步擴大了經史考據學的範圍和幅度,為(wei) 推動漢學在全國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七、書(shu) 院藏書(shu) 研究

 

藏書(shu) 是古代書(shu) 院的一項重要功能,吳國武的《宋元書(shu) 院本雜考——以書(shu) 林清話著錄為(wei) 中心》,指出宋元時代刻書(shu) 活動廣受學界重視,曆代書(shu) 目及今人著述多引述並討論宋元書(shu) 院本。葉德輝的《書(shu) 林清話》一書(shu) 較早並有係統地總結了書(shu) 院本的基本情況,但是問題不少。細檢現存的宋元書(shu) 院本的史料,可以訂正其訛誤、補遺其缺漏。在此基礎上,學界有必要重新思考書(shu) 院本的定義(yi) 、宋元書(shu) 院本的類型以及宋元書(shu) 院刻書(shu) 的相關(guan) 問題。鄭連聰的《白鹿洞書(shu) 院藏書(shu) 目錄研究 》,梳理了白鹿洞書(shu) 院現存藏書(shu) 目錄情況,重點闡述了它的特點及其在中國古典目錄學中的地位 。

 

八、書(shu) 院研究綜述

 

對書(shu) 院研究的再研究,即書(shu) 院研究綜述在2011年呈現出時期性、階段性、地域性的特點,此類文章數目並不多。鄭剛的《民國時期書(shu) 院研究評述》,指出書(shu) 院研究運動在民國興(xing) 起的背景,認為(wei) 這一時期的書(shu) 院研究呈現針對性強,現實意義(yi) 突出;實證研究與(yu) 計量研究並重;教育學家與(yu) 曆史學家共同參與(yu) 等特點。陳藩的 《近三十年來中國書(shu) 院研究綜述》,指出中國書(shu) 院研究曆來受到學者的青睞,總結了近30年中國的書(shu) 院研究 ,呈現出研究成果豐(feng) 富、研究範圍全麵等特點。從(cong) 資料與(yu) 工具書(shu) 的編輯整理、書(shu) 院發展史、各地區書(shu) 院發展史、書(shu) 院發展中的傑出人物、書(shu) 院製度、對當今教育的影響、與(yu) 其他領域的關(guan) 係等七個(ge) 方麵,去盡力回顧近30年來中國書(shu) 院研究的概況。鄭升、趙錦華的《近三十年明清雲(yun) 南書(shu) 院、文學研究綜述與(yu) 展望》,指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 ,學界對明清時期雲(yun) 南書(shu) 院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兩(liang) 方麵:一是對書(shu) 院數量、分布、教學活動、興(xing) 衰原因的考察,一是探究了幾個(ge) 代表性書(shu) 院的沿革曆史、興(xing) 衰原因、曆史意義(yi) 等問題 。

 

九、海外學者對書(shu) 院的研究

 

書(shu) 院作為(wei) 傳(chuan) 統中國一種特殊的教育製度,一直受到海外學者的關(guan) 注。美國學者 萬(wan) 安玲的《宋元 時期書(shu) 院的官學化和漢人文化傳(chuan) 承的關(guan) 係:以釣台書(shu) 院為(wei) 例》,闡述了宋元時期的書(shu) 院是如何在官學化的趨勢下進行漢文化傳(chuan) 承的。書(shu) 院作為(wei) 一種製度曾遠傳(chuan) 至朝鮮半島,並在韓國形成頗具特色的書(shu) 院製度。因此對書(shu) 院的研究也曆來為(wei) 韓國學者所關(guan) 注,李海浚的《韓國書(shu) 院的記錄資料類型和性格》,認為(wei) 朝鮮時代的書(shu) 院可以稱作是“韓國儒家文化的資料館,博物館 ”,藏有各種有特征性的有形、無形資料。在這點上書(shu) 院可以說是分地緣和學緣集聚韓國儒教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區性的文化遺產(chan) 。樸中培的《朝鮮時代書(shu) 院講會(hui) 的發展特征》,以朝鮮時代 16—17世紀和18—19世紀兩(liang) 時期的主要書(shu) 院的學規為(wei) 中心 ,對講會(hui) 製度的發展過程及特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朝鮮時代的書(shu) 院“講會(hui) ”可以表達為(wei) “定期由講長主管,以特定書(shu) 冊(ce) 為(wei) 講讀中心,根據一定的儀(yi) 式程序來進行的集團性講學活動。”雖然與(yu) 明清時期中國書(shu) 院的講會(hui) 大同小異,但還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綜上所述,2011年的書(shu) 院研究其地域性特點研究受到學者 、專(zhuan) 家的積極關(guan) 注。書(shu) 院研究過程中的新觀點、新材料、新視野有所體(ti) 現,數量雖少,但為(wei) 未來的書(shu) 院研究提供了方向上的參考。受材料和議題的限製,書(shu) 院研究仍集中於(yu) 教育學、曆史學領域,研究領域尚待進一步擴展。研究的時段分布以宋、清兩(liang) 代為(wei) 主,其他時段相對薄弱。

 

經諸學界前輩多年篳路藍縷開拓之後,書(shu) 院研究的前景可以勾勒如下:作為(wei) 牽涉古代教育、科舉(ju) 、政治、文化、社會(hui) 等諸多方麵的書(shu) 院,基於(yu) 其外在潛力與(yu) 巨大的曆史和現實意義(yi) ,其研究的領域將不斷拓展、研究路徑日趨多元化、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亦將被更多的研究者所關(guan) 注。

 

參考文獻
 
1. 鄧洪波:《晚清書院改製的新觀察》,《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
2. 劉海峰:《書院與科舉是一對難兄難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6期 。
3. 王建軍:《清末以書院改學堂的名稱之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 版)》,2011年第6期 。
4. 李兵:《批評與借鑒:民國學者對書院改製的反思》,《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6期 。
5. 謝豐:《從書院到學堂的三重變化》,《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6. 楊紅蘭:《淺談蓮池書院的近代化嚐試》,《安徽文學》,2011年第3期 。
7. 朱漢民:《書院精神與書院製度的統一——古代書院對中國現代大學建設的啟示》,《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第4期 。
8. 李文君:《書院製:學生管理的另類可能》,《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 4期。
9. 楊果 、唐亞陽:《網絡新媒體環境下書院德育文化傳播的創新發展》,《求索》,2011年第5期。
10. 郭繼民:《書院模式及其對研究生教育的啟示》,《中國石油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11. 陳雪芬:《晚清聖約翰書院英語教育特色分析》,《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
12. 王道傑、周明星、張曉義 :《1890年聖約翰書院運動會史考》,《體育文化導刊》,2011年第1期 。
13. 沈弘:《“求是”豈能忘“育英 ”——兼論杭州育英書院的文化遺址保護》,《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第2期。
14. 吳洪成、段穎:《清代直隸總督與保定蓮池書院》,《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15. 王勝軍、鄧洪波:《元代嶽麓書院山長張圖南考》,《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第1期。
16. 周慧華:《甬上證人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 1期 。
17. 肖永明:《書院與地 方社會的互動》,《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第4 期。
18. 肖永明、於祥成:《書院的藏書、刻書活動與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6期 。
19. 張凱:《試論兩湖書院對辛亥革命的影響》,《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年第4期。
20. 李堅、吳榕青:《清代普寧的書院建設與地方社會變遷—— 以碑刻文獻為中心》,《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
21. 吳洪成、張闊:《元代河北書院述論》,《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第1 期。
22. 李光生:《宋代書院與語錄體 》,《蘭州學刊》,2011年第2期。
23. 李光生:《書院語境下的文學傳播——以朱熹<白鹿洞賦>為考察對象》,《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3期。
24. 陳春華:《清代書院與乾嘉漢學的發展》,《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 年第1期。
25. 吳國武:《宋元書院本雜考——以<書林清話>著錄為中心》,《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1期 。
26. 鄭連聰:《白鹿洞書院藏書目錄研究》,《蘭台世界》2011年12月下旬刊 。
27. 鄭剛:《民國時期書院研究述評》,《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第1期。
28. 陳藩:《近三十年來中國書院研究綜述》,《皖西學院學報》,2011年第 1期 。
29. 鄭升 、趙錦華:《近三十年明清雲南書院 、文學研究綜述與展 望》,《長江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11期 。
30. 萬安玲(Linda Walton) :《宋元時期書院的官學化和漢人文化的傳承關係:以釣台書院為例》,紀念中國書院改製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1月。
31. (韓)李海浚:《韓國書院的記錄資料類型和性格》,載《書院文化 的傳 承與開拓——紀念中國書院改製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1月。
32. (韓 )樸鍾培:《朝鮮時代書院講會的發展及特征》,載《書院文化的傳承與開拓——紀念中國書院改製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1月。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