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勝】明代心學的社會化新視域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12-28 20:46:57
標簽:

明代心學的社會(hui) 化新視域

來源:陸永勝(東(dong) 南大學教授)

來源:《社會(hui) 科學報》1883期5版

 

明代心學

 

從(cong) 社會(hui) 化的進路審視明代心學,是對心學經世實踐的哲學抽象和創新建構,也是對心學當代價(jia) 值和作用範式的哲學回應。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是一個(ge) 係統性研究,具有發展史建構、理論體(ti) 係闡發的兩(liang) 重性,異於(yu) 以往僅(jin) 關(guan) 注實踐活動的研究,它探求以“心”為(wei) 主體(ti) 性、以心學與(yu) 政治、秩序、學術、生活一體(ti) 化為(wei) 核心的理論體(ti) 係。

 

 

 

原文 :《社會(hui) 化:明代心學的實踐進路》

作者 | 東(dong) 南大學教授    陸永勝

圖片 | 網絡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社會(hui) 化是一個(ge) 既存事實,其“痕跡”留存於(yu) 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等相關(guan) 文獻中,但把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社會(hui) 化研究作為(wei) 一種自覺書(shu) 寫(xie) ,還僅(jin) 是近年中國哲學研究的新領域。目前,關(guan) 涉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的研究多從(cong) “民間教化”的視角展開,呈現出維度單一的不足,也難以企及從(cong) 社會(hui) 化實踐進路重繪明代心學鏡像的高度。故係統審思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問題,在某種意義(yi) 上是基於(yu) 社會(hui) 化進路的明代心學義(yi) 理脈絡的哲學重構。

 

概念與(yu) 視角:明代心學的社會(hui) 化新視域

 

從(cong) 學術思想史來看,伴隨著王陽明於(yu) 貴州龍場的悟道、證道、傳(chuan) 道和踐道,陽明心學的社會(hui) 化形態便已完備,即思想形態、學術形態、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以明代心學為(wei) 中心,其既是對白沙心學社會(hui) 化形態的豐(feng) 富,又是甘泉心學融合理學反思和深化的基礎。廣義(yi) 的心學社會(hui) 化呈現為(wei) 四個(ge) 具體(ti) 維度:心學道統化、心學學術化、心學政治化和心學世俗化。以心學為(wei) 第一視角,以此“四化”為(wei) 維度呈現一部心學化的社會(hui) 生活史,由此可管窺心學思想與(yu) 生活實踐的內(nei) 在邏輯以及心學踐行的哲學與(yu) 文化意義(yi) 。

 

從(cong) 心學社會(hui) 化的“四種形態”和“四個(ge) 維度”出發,理學也有社會(hui) 化的問題。但與(yu) 理學社會(hui) 化研究不同,心學社會(hui) 化涉及的要素更複雜,內(nei) 涵更豐(feng) 富,具有豐(feng) 富哲學史書(shu) 寫(xie) 的意義(yi) 。理學與(yu) 心學的社會(hui) 化語境和路徑是有區別的。自元代中葉,理學被確立為(wei) 官學,其社會(hui) 化進程便已結束,其後便是由中央集權主導的官學強化進程,前後期的社會(hui) 化性質有了顯著變化,體(ti) 現在社會(hui) 化維度上,後期更多強調的是民間化、世俗化,而前期的道統化、學術化、政治化已不複存在,抑或說,僅(jin) 僅(jin) 在加強的意義(yi) 上有所保留。理學社會(hui) 化進程的影響在於(yu) :第一,使心學社會(hui) 化語境中增加了理學要素,其社會(hui) 化各維度中便也包含了心學與(yu) 理學的關(guan) 係處理問題,顯得更為(wei) 複雜;第二,現代學人對心學社會(hui) 化的研究多延續理學社會(hui) 化後期的民間化、世俗化進路,或可說,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是被以理學為(wei) 主的儒學社會(hui) 化進程帶著走的。但顯而易見,若僅(jin) 關(guan) 注於(yu) 此,是缺少曆史前溯視野的。

 

心學社會(hui) 化研究視角的確立,有利於(yu) 提出對甘泉學的價(jia) 值重估問題。通識認為(wei) ,甘泉學調和朱王。基於(yu) 此,以往明代哲學史和陽明學研究,往往站在心學立場對甘泉學思想之“純粹性”進行批評,由此帶來對甘泉學價(jia) 值的輕視。但如果以社會(hui) 化的視角看,甘泉學調和朱王,其實正是基於(yu) 調和政統層麵的官學與(yu) 異學、道統層麵的正統與(yu) 邪說之別的心學社會(hui) 化之深化表現,抑或說是一種學術努力。由此,在學術思想史意義(yi) 上提出對甘泉學的價(jia) 值重估問題。

 

 

 

進路與(yu) 展開: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的結構層次

 

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建構側(ce) 重對相關(guan) 文獻與(yu) 活動的詮釋研究,探究基於(yu) 心學義(yi) 理體(ti) 係及其分化的社會(hui) 化過程、方式和結果及其異同,在諸多具有差異性的詮釋結果組成的心學社會(hui) 化之“史”與(yu) “論”中反思其時代內(nei) 涵、價(jia) 值及其衍化等,呈現明代心學作為(wei) 思想形態、學術形態、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在同一進程中的不同麵向,建構以明代心學士人社群為(wei) 主體(ti) 的百年斷代心學社會(hui) 化發展衍化史,在心學道統化、學術化、政治化和世俗化的統一進程中探求以“心”為(wei) 主體(ti) 性、以心學與(yu) 政治、秩序、學術、生活一體(ti) 化為(wei) 核心的社會(hui) 化理論體(ti) 係。

 

就“史”而言,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呈現為(wei) 一體(ti) 四麵。第一,思想層麵的道統化。明初理學自康齋一分為(wei) 三,預設了心學社會(hui) 化中心與(yu) 理的關(guan) 係維度,白沙“心具萬(wan) 理”成為(wei) 其學社會(hui) 化的理據,而其“以道為(wei) 本”在某種意義(yi) 上使其缺少道統建構的動力。陽明化理入心,既肯定理,又虛化理,故功夫論成為(wei) 新道統建構的重要場域。這種建構路徑亦得到了其弟子的維護和繼承。甘泉批朱駁陸,取道“中正”,其道統異於(yu) 陽明,然構“統”入世,以辟佛老,躋身正統,參與(yu) 秩序建構的訴求相同。第二,學理層麵的學術化,即基於(yu) 範疇、命題重釋和文本的社會(hui) 參與(yu) 形態。白沙學貴自得,通經論道以化人,在“序”經“書(shu) ”道中“詩”教育人,發明學理。陽明以心為(wei) 學,構建學為(wei) 成己的心學範式,其學術體(ti) 係建構不僅(jin) 是心學走進社會(hui) 的途徑,同時也有以學構統、以學為(wei) 政和以學化俗的功能。陽明弟子的學術義(yi) 理分化並無破壞王陽明心學社會(hui) 化的整體(ti) 形態,體(ti) 現為(wei) 為(wei) 道、為(wei) 學與(yu) 為(wei) 文的統一。甘泉的“合一論”明確提出心物、心理、內(nei) 外、體(ti) 用、動靜等合一,弱化了攝物功夫的過程性,呈現出朱王的顯性彌合。明末士人寓遺民氣節和綱常重建於(yu) 學統中,以學統代道統,借著述編撰進一步推進學術化建構。第三,意識形態層麵的政治化,表現為(wei) 以政統為(wei) 中心的自我建構和被建構。白沙主張道通於(yu) 物,借道介入生活政治,用綱常建構生活政治秩序。王陽明基於(yu) 二重性良知建構觀念秩序,並將其落實為(wei) 倫(lun) 理秩序和民間秩序,開出以心善政的生活政治的心學範式。陽明弟子循此講學覺民以為(wei) 政、格君重德以治世,推進了心學政治化。甘泉主禮統心理,禮學即實學,認為(wei) 禮可養(yang) 民治國、立規定俗、修心成德,具有秩序構建的多重意義(yi) 。而明末士人在反思與(yu) 啟蒙中,開創了經世學的新構想。第四,文化層麵的世俗化,即在多樣性中歸約為(wei) 對人的心學化存在方式的呈現。白沙的極具個(ge) 體(ti) 性的心學化生存方式呈現出自然超脫的理想人格、處世態度和人生態度。陽明則擴展了世俗化的層麵,以禮、家、教、修作為(wei) 介入日常生活的主要途徑,形成了社會(hui) 德育的心學範式,達到以心善俗的目的。陽明後學更是注重生活麵向,現成派強調生活即良知,功夫派重在生活中呈顯良知,歸寂派探求生活之良知奧義(yi) 。甘泉主隨處體(ti) 認天理,強調功夫日常生活化,其強調禮儀(yi) 合一、知行相參,重視生活的秩序化。在“先儒王子”祀號下,陽明後學弟子救心火、倡友倫(lun) ,借助佛老,進一步推進了心學俗世化。

 

就“論”而言,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表現為(wei) 五重理論向度。第一,三大要素,即經典、觀念、物事。經典是以心釋經的承載者和心學體(ti) 係切入與(yu) 建構的基礎。在心學中,“一”的觀念統合了心、學、政、行,也是思想價(jia) 值與(yu) 實踐能力的統一。而作為(wei) “心”中的物事,是心學化生活存在的文化屬性與(yu) 功能體(ti) 現。第二,三種轉向,即內(nei) 在、主體(ti) 、生活,表現為(wei) 德性信仰的內(nei) 在轉向,由理而心的本體(ti) 論轉向帶來德性主體(ti) 的內(nei) 在性和生活化存在的基礎;價(jia) 值主體(ti) 的轉向,理的落實帶來“為(wei) 政”與(yu) “為(wei) 君”的分化,“民”成為(wei) “為(wei) 道”的價(jia) 值主體(ti) ;知行視域的生活轉向,基於(yu) 前二者,知行由天人合一、心理合一視域轉向生活政治和習(xi) 俗秩序。第三,四重觀念,即道德、知識、價(jia) 值、信仰的統合。在心學,“心”的本體(ti) -主體(ti) 地位確立了心學道德的基礎性地位,道德確立了釋經的向度和知識的地位。道德內(nei) 涵著價(jia) 值確認和秩序認同,並範導信仰的普遍意義(yi) 。四者合一構成心學的生活化狀態和境界訴求。第四,四重價(jia) 值表達,即道統化、學術化、政治化、世俗化。心學道統化體(ti) 現為(wei) 有權力的思想體(ti) 係的認同和建構,而心學學術化則是有知識的權力的認同、建構和表達。心學政治化在實質上是政統的評判、認同和現實參與(yu) 、理想建構的形式。心學世俗化則呈現為(wei) 生活禮序的重新解釋和建構。“四化”各有側(ce) 重,具有邏輯上的可分性,實然上是一個(ge) 統一體(ti) 。第五,三重構境,即自由、秩序、意義(yi) 。心學社會(hui) 化的自由訴求是“心”本然的規定,依心而行成為(wei) 社會(hui) 化的原則。在心物關(guan) 係視域下,心學社會(hui) 化的秩序追求呈現為(wei) 心靈-倫(lun) 理-政治秩序的內(nei) 在邏輯和多重追求。在“心”的本體(ti) 意義(yi) 規定下,心學社會(hui) 化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心學意義(yi) 建構。

 

 

 

創新與(yu) 價(jia) 值: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研究的意義(yi)

 

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是一個(ge) 係統性研究,具有發展史建構、理論體(ti) 係闡發的兩(liang) 重性,異於(yu) 以往僅(jin) 關(guan) 注實踐活動的研究,是明代心學四重維度(道統化、學術化、政治化、世俗化)、四重形態(思想形態、學術形態、意識形態、文化形態)和四重世界(思想世界、曆史世界、生活世界、意義(yi) 世界)的統一,表現為(wei) 三個(ge) 方麵。第一,宏觀而言,明代心學是“立體(ti) ”的。心學不僅(jin) 具有義(yi) 理形態,還具有生活形態。從(cong) 文化語境與(yu) 文化生成的互構關(guan) 係看,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便是必然的曆史進程,理應給予係統化的全麵研究。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研究是心學的“下學”研究,是對以往側(ce) 重“上達”研究的補充,豐(feng) 富了明代心學史的哲學書(shu) 寫(xie) ,也是對心學致用價(jia) 值的凸顯。第二,中觀而言,以社會(hui) 化的視角把白沙學、陽明學、甘泉學整合進一個(ge) 係統內(nei) ,迥異於(yu) 以往以“辯異同”為(wei) 主題的研究模式,使整個(ge) 明代心學成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呈現了一部具有內(nei) 在連貫性的斷代學術思想史。第三,微觀而言,明代心學社會(hui) 化的核心在於(yu) 生活方式,其價(jia) 值指向在於(yu) 改變生活方式建構生活的意義(yi) 世界,在本質上即是人如何道德化地生活,道德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總之,心學社會(hui) 化理論體(ti) 係是對心學經世實踐的哲學抽象和創新建構,也是對心學當代價(jia) 值和作用範式的哲學回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