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躍 楊明鳳】儒:以何安人、服人並濡其身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12-28 20:44:27
標簽:

儒:以何安人、服人並濡其身

作者:陳永躍 楊明鳳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初十日甲寅

          耶穌2023年12月22日

 

我們(men) 在工作生活中,當遇到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的人時,常稱之為(wei) “儒雅”,把曆史上能“投戈講藝、息馬論道”的將領常稱之為(wei) “儒將”,把靠讀書(shu) 科舉(ju) 考試進入仕途的人常稱之為(wei) “儒吏”,把以宣揚孔孟思想為(wei) 研學使命的人常稱之為(wei) “儒家人物”。那這個(ge) “儒”字到底是什麽(me) 含義(yi) 呢?史上有人以“性格溫和”作解,也有人望字生義(yi) 解釋為(wei) “因為(wei) 人需要知識,故為(wei) 儒”,亦有人以“研究學問的人”相解。那麽(me) 這些解釋到底與(yu) 本字對不對應、精到不精到、準確不準確呢?

 

東(dong) 漢的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裏麵對“儒”字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cong) 人,需聲。”東(dong) 漢之時,儒士已然是“士、農(nong) 、工、商”四民社會(hui) 的中心階層,許氏此解或是“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誌”。故他把“儒”字解釋為(wei) “術士”。但在周公旦所著《周禮·天官塚(zhong) 宰·大宰》裏,大宰聯係天下民眾(zhong) 的九種辦法這樣描述“儒”:“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其中“儒,以道得民”意思是“儒”者以他們(men) 的才能學說得到民眾(zhong) 的信服。對於(yu) “儒”者在國家社會(hui) 所從(cong) 事的具體(ti) 事務,東(dong) 漢鄭玄以為(wei) :“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在鄭玄為(wei) “儒”者“六藝”教人解釋的基礎上,唐朝的孔穎達進而又加補充,他在為(wei) 《禮記·儒行》中“哀公曰:‘敢問儒行’”這一句作注解時補充說:“儒之言,優(you) 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後來元朝的胡三省給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作音注時,在《秦紀》裏對“魯儒”的解釋就引用了孔穎達的上述觀點。清朝的文字訓詁學大師段玉裁也認可上述的說法,並對“術士之稱”作出了解釋:“術,邑中也。因以為(wei) 道之稱。《周禮》‘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藝以教民者’……按六藝者,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也。”

 

通過傳(chuan) 世文獻《周禮》《禮記》的相關(guan) 記載,我們(men) 知道了“儒”者所從(cong) 事的具體(ti) 事務和基本特點,那麽(me) “儒者能安人、服人並濡其身”是通過什麽(me) 方式去實現?

 

從(cong) 漢字本身結構來看,儒字是由人字和需字組成。人字不用解釋大家都明白,在金文中 (需)字上麵是個(ge) “雨”字,下麵是個(ge) “人”字,意思是人被雨淋濕、全身滴水的樣子。“需”字的本義(yi) 是濡濕。《周易》中需卦的象辭這樣解釋“需”:“雲(yun) 上於(yu) 天,需。”曆史學家金景芳說:“雲(yun) 在天上,尚未成雨,有須待之義(yi) ”,“不說‘雨在天上’,而說‘雲(yun) 在天上’,是因為(wei) 水在天上隻能是雲(yun) ,不能說雨”。金景芳所說的“需”是未下雨之前之象,金文所示,顯然是已下雨之狀。綜合兩(liang) 種解釋,如果把“人”和“需”字合一起,意思自然是一個(ge) 人對於(yu) 天上下雨和天下被雨淋濕情況的觀察、覺悟、記錄、提示。從(cong) 字的象形角度來理解,早期的“儒”者是懂得天文氣象觀察和記載的。莊子在《外篇·田子方》中說:“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此時的“儒”者不僅(jin) 懂天時,還曉得地利。而西漢的揚雄在《法言·君子》中說:“通天地人,曰儒。”曆史上的中國是世界東(dong) 方的農(nong) 業(ye) 文明古國,儒者“知天時、知地形”,這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現實需要,也是探索農(nong) 業(ye) 生長、生產(chan) 與(yu) 天文氣象規律的必然要求。

 

春秋時期,儒逐漸成為(wei) 掌握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的人。曆史學家餘(yu) 英時在《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中說:“我同意一般接受的看法,即孔子和儒家不但不是巫,而且盡最大努力與(yu) 巫傳(chuan) 統劃清界線。孔子在說‘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這句名言時,很可能心中想到的便是怎樣跳出巫傳(chuan) 統的籠罩。”或許正是由於(yu) 這一原因,孔子教導他的學生說:“女為(wei) 君子儒,無為(wei) 小人儒!”“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又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le)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這樣來看,“儒”者應當篤實地傳(chuan) 揚和踐行自己的學術思想,大力倡導以道、以德、以仁、以藝教化民眾(zhong) ,以實現“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目標。

 

在同一片天空下,用天雨無聲滋潤萬(wan) 物、浸潤諸身的方式來傳(chuan) 經布道,來講克己複禮的仁愛,來講“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六藝,“儒”者這種溫潤的推己及人的教化方式,當然是人人所樂(le) 見並容易接受的。從(cong) 普通人的同理心上說,柔軟、溫潤如細雨般的循循善誘,當然使人聽得進話、悟得透理、涵養(yang) 得以提升。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