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書院2023年第十九期讀書簡報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3-12-13 20:40:17
標簽:

落筆書(shu) 院2023年第十九期讀書(shu) 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九月十八日癸亥

          耶穌2023年12月1日

 

2023年11月26日上午九點,落筆書(shu) 院舉(ju) 行了本學期第九次讀書(shu) 會(hui) 。全體(ti) 師生向大成至聖先師行禮後,一同繼續研讀並讀完《禮記·中庸》篇。全體(ti) 師生通過研讀對《禮記·中庸》篇的理解收獲頗多,師生依次分享自己的闡釋和觀點。

 

 

 

人文學院漢語國際2001班的祁品嘉同學從(cong)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cong) 周。”為(wei) 切入點提到了孔子讀《易經》的故事,他認為(wei) 孔子並非是一個(ge) 食古不化的人,而是一個(ge) 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同時對殷禮中活人陪葬的行為(wei) 表示不讚成。祁品嘉同學還認為(wei) 周禮對於(yu) 我們(men) 當今的社會(hui) 任有積極的作用,我們(men) 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2301班的賀琦飛同學對“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cong) ”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wei) 在國家頒布某項政策時,不應該盲目的去推行,應該進行試點測試和通過實踐去驗證,這樣才能更好的的實施政策從(cong) 而讓人民更有幸福感,同時上位者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wei) 根本,凡事多為(wei) 百姓考慮不應該忽視他們(men) 的情況和感受。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2301班的郭津言同學對“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zhuan) ”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她以項羽為(wei) 例,表示項羽雖身為(wei) 推翻秦朝的第一功臣,但是因為(wei) 剛愎自用的性格導致自己在楚漢之爭(zheng) 中落得一個(ge) 烏(wu) 江自刎的下場,她表示作為(wei) 一個(ge) 上位者應該要低調謙虛。

 

 

 

人文學院漢語言國際2001班的謝明慧同學引用範仲淹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來論證“是故居上不驕,為(wei) 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xing)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她舉(ju) 例在古代有些文臣會(hui) 在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進行死諫,是因為(wei) 他們(men) 作為(wei) 上位者有德行,所以身為(wei) 一個(ge) 上位者應該加強自身的道德的建設。

 

外國語學院翻譯2301班的趙越同學對“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wei) 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xing) ”和“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zhuan) ”發表了自己對看法,她表示做人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應該表裏不一,除此之外並啟示我們(men) 不應該一心想要複古,還要緊跟曆史的潮流,我們(men) 應該向前看、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政治2301班的張國誠同學認為(wei) 獲取名譽並非隻有考取功名一種途徑,名譽與(yu) 高尚的品格亦可兼得,並闡述了他對“誠”的理解,他認為(wei) “誠”象征著人的本源或本質,也應當符合天理的規則秩序,聖人便由此而生,接著他進一步闡述了聖人所具有的品格,同時也對大家為(wei) 何親(qin) 近君子,以及對君子具有的品質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他認為(wei) 人們(men) 應當向內(nei) 探求修身,以成為(wei) 一個(ge) 磊磊大方,行事端正的君子。

 

學術服務中心的陳彥軍(jun) 老師針對這次讀書(shu) 指出我們(men) 在閱讀經典原著的時候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慮,不能有曆史虛無主義(yi) 的傾(qing) 向,並對同學們(men) 提出了應該修身養(yang) 性的建議,不應該被時代的快節奏帶偏。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王宏海老師在最後總結中表示“中庸”是一種萬(wan) 物和諧相處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合乎情理的自然規律,還指出我們(men) 不應該墨守成規,應該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發展,積極做出改變,一切以時間、地點為(wei) 轉移。

 

本周所讀內(nei) 容及譯文

 

原文: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wan) 物,峻極於(yu) 天。優(you) 優(you) 大哉!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wei) 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xing)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yu) !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zhuan)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shu) 同文,行同倫(lun)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le) 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le) 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cong) 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cong)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cong)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wei) 天下道,行而世為(wei) 天下法,言而世為(wei) 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yu) 天下者。”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wei) 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lin) 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qin) ,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wei) 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yu) 入德矣。《詩》雲(yun) :“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nei) 省不疚,無惡於(yu) 誌。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yun) :“相在爾室,尚不愧於(yu) 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zheng) 。”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yu) 鈇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雲(yun)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yu) 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lun)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譯文:

 

偉(wei) 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wan) 物,與(yu) 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wei) 大啊,三百條禮儀(yi) ,三千條威儀(yi) ,等待聖人出現後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hui) 成功。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xi) 過去所學習(xi) 過的從(cong) 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yi) 。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zheng) 主張被接受采納,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上“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ge) 意思吧!

 

孔子說:“愚蠢但又隻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zhuan) 行,生活在現在這個(ge) 時代,卻要恢複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難就要降臨(lin) 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議論禮製,不製定製度,不考核文字。現在普天下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lun) 理觀念統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輕易製禮作樂(le) ,雖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輕易製禮作樂(le) 。孔子說:“我解說夏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我學習(xi) 殷朝的禮法,僅(jin) 僅(jin) 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xi) 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cong) 周代的禮法。”

 

“統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就會(hui) 減少損失。居於(yu) 上位的人,品德雖好但沒有驗證,沒有驗證就不權威,不權威百姓就不會(hui) 服從(cong) ;居於(yu) 下位的人,品德雖好,但不尊貴,不尊貴就不權威,不權威百姓就不服從(cong) 。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裏得到驗證,考查到三代先王不顯現出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沒有悖理的地方,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到困惑。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到困惑,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舉(ju) 動能世世代代成為(wei) 天下的法則,君子的行為(wei) 能世世代代成為(wei) 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wei) 天下的準則。離得遠使人仰慕,離得近也不讓人厭煩。《詩經》上說:‘在那裏無人厭惡,在這裏不遭人厭恨。幾乎是日夜操勞,這樣永遠保持大家的稱讚。’君子沒有不先做到這一點就早已聞名於(yu) 天下的。”

 

孔子遵循堯、舜的傳(chuan) 統,模仿文王、武王。上遵從(cong) 天時變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沒有什麽(me) 不能負載,沒有什麽(me) 不能覆蓋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運行,日月交替光明,萬(wan) 物同時生長發育互不傷(shang) 害,天地的道同時運行而互不違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為(wei) 大的原因。

 

隻有天下最高尚的聖人是聰明智慧的,能夠居上位臨(lin) 下民,寬大為(wei) 懷,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jue) 斷天下大事,威嚴(yan) 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men) 的尊敬,條理清晰,詳細觀察,能夠分辨區別是非曲直。聖人的德行廣博深厚,時時會(hui) 表現出來。廣博如天,深厚如淵,表現出來百姓沒有不尊敬的,說出話來百姓沒有不信服的,做起事來百姓沒有不高興(xing) 的。這樣,聲譽在中國廣泛傳(chuan) 播,並延續到蠻貊這樣的邊遠地區。船車所能達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負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氣生命的,沒有不尊重親(qin) 近他們(men) 的,因此說能與(yu) 天相配。

 

隻有天下最高的真誠,才能成為(wei) 治理國家的典範,樹立天下的根本,認識到天地化育萬(wan) 物的道理。這需要什麽(me) 依憑呢?仁愛之心那樣誠摯,像潭水那樣幽深,像天空那樣廣闊。如果不是真正聰明智慧、達到天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最高的真誠呢?

 

《詩經》上說:“內(nei) 穿錦緞,外罩麻衣。”這是討厭錦緞衣服的花紋太豔麗(li) 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無光,但日見彰顯,小人的道,鮮豔顯著但日趨滅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厭惡,簡約但文彩熠熠,溫和但有條理。知道遠是從(cong) 近開始,知道教化是來自哪裏,知道微弱的會(hui) 變得顯著,這樣就可進入到聖人的德行行列中去了。《詩經》上說:“盡管潛藏隱匿在水下,仍然清晰可見。”因此,君子內(nei) 心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內(nei) 疚,無愧於(yu) 心。別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嚴(yan) 格要求自己。《詩經》上說:“看你獨自一人在室,應當無愧於(yu) 神靈。”所以,君子即使沒有行動也能表現出他的恭敬態度,即使沒有言談也能表現出他的忠誠。《詩經》上說:“默默祈禱,不再有爭(zheng) 執。”因此,君子不用賞賜,百姓就會(hui) 受到勉勵,不用發怒,百姓就會(hui) 比看到鐵鉞還要畏懼。《詩經》上說:“讓上天的德行大放光彩,凡諸侯都來實行。”因此,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會(hui) 太平。《詩經》上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但不聲張宣揚。”孔子說:“用聲張宣揚來感化百姓,這是最不根本的啊!”《詩經》上說:“德行猶如羽毛。”但羽毛仍是可比的。“上天所承載的道,無聲無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