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儒林典要三種:《龍溪會(hui) 語》《盱壇直詮》《心齋學譜》出版
書(shu) 名:《龍溪會(hui) 語》《盱壇直詮》《心齋學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溪會(hui) 語》
(新編儒林典要)
王畿 撰 張衛紅 導讀、整理
2023年9月1版1印
48.00元
978-7-5732-0837-8
【內(nei) 容簡介】
龍溪一生,以講學論道為(wei) 樂(le) ,終老不殆。《龍溪會(hui) 語》記載了龍溪與(yu) 諸君子相會(hui) 講學盛況,涉及陽明後學人物眾(zhong) 多。在相與(yu) 問答、剖析疑義(yi) 中,龍溪以懇切貼己之語,指示日常修為(wei) 之方,學者皆豁然有所悟。又陽明歿後,良知之學雜說紛陳,龍溪質諸陽明經曆次第,辨析良知之學的沿襲、淩獵、窒用、塞體(ti) 等各類湊補之說,以示陽明良知學之工夫本體(ti) ,助後學者尋獲致良知之階。《龍溪會(hui) 語》六卷,明萬(wan) 曆四年(1576)由王龍溪門人貢安國編、查鐸刻,是現存最早的王龍溪文選刻本,也是目前所見龍溪在世時唯一刊刻的著作文本,可見龍溪文章的原始風貌,其中收錄有《王龍溪先生全集》所未錄的龍溪門人序跋及龍溪佚文。此次整理即以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所藏萬(wan) 曆本為(wei) 底本,精加標點,詳細導讀。
【目錄】
導讀 張衛紅
龍溪先生會(hui) 語序
龍溪先生會(hui) 語後序
龍溪會(hui) 語卷一
水西會(hui) 約題詞
衝(chong) 玄會(hui) 紀
鬥山留別諸同誌漫語
南譙別言
道山亭會(hui) 語
別周順之漫語
書(shu) 滁陽會(hui) 語兼示水西宛陵諸同誌
龍溪會(hui) 語卷二
三山麗(li) 澤錄
答吳悟齋掌科書(shu)
龍溪會(hui) 語卷三
東(dong) 遊問答
憤樂(le) 說
別見台曾子漫語
龍溪會(hui) 語卷四
自訟帖題辭
火災自訟長語示兒(er) 輩
自訟問答
龍溪先生自訟帖後序
白雲(yun) 山房答問紀略
答問記略跋
龍溪會(hui) 語卷五
南遊會(hui) 紀
龍溪會(hui) 語卷六
天山答問
書(shu) 同心冊(ce) 後語
跋雲(yun) 門問答
《心齋學譜》
(新編儒林典要)
王士緯 編 楊鑫 楊立軍(jun) 導讀、整理
2023年9月1版1印
48.00元
978-7-5732-0851-4
【內(nei) 容簡介】
王艮,字心齋,陽明後學代表人物,泰州學派開創者。《心齋學譜》由心齋七世孫王士緯編撰,共分六部分:傳(chuan) 纂、學述、著述考、學侶(lv) 考、一庵學述、東(dong) 厓學述。不僅(jin) 介紹了心齋的生平與(yu) 學問,也論及心齋的師友學侶(lv) ,更附有心齋後學一庵與(yu) 東(dong) 厓的學述,是了解泰州學派的入門要籍。此次整理,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印本為(wei) 底本,再加精心校點,可稱善本。新增導讀,梳理儒學源流,講解工夫要點,提示今人身心修習(xi) 方法。
【目錄】
導讀
序
自序
一 傳(chuan) 纂
傳(chuan) 略 學旨
二 學述
(一)良知為(wei) 自然天則 (二)百姓日用即道 (三)學樂(le) (四)看書(shu) 先得頭腦 (五)格物有本末之物 (六)修中以立本 (七)修身以立本 (八)大人造命 (九)求萬(wan) 物一體(ti) 之誌 (十)修身講學以見於(yu) 世 (十一)善教 (十二)安身 (十三)進不失本退不遺末 (十四)學術宗源在出處大節
三 著述考
四 學侶(lv) 考
講侶(lv) 弟子 私淑
五 一庵學述
傳(chuan) 略 學旨 撰述
六 東(dong) 厓學述
傳(chuan) 略 學旨 弟子 附叔錢 兄衣 弟褆補褣 侄之垣 侄孫元鼎
跋
《盱壇直詮》
(新編儒林典要)
羅汝芳 撰 曹胤儒 編 林誌鵬 導讀、整理
2023年9月1版1印
58.00元
978-7-5732-0854-5
【內(nei) 容簡介】
《盱壇直詮》之於(yu) 羅近溪,猶如《論語》之於(yu) 孔子。羅近溪世居江西南城,因地處盱江下遊,明代稱為(wei) “盱城”。“盱壇”,即盱城講壇,用以指代羅近溪之學。本書(shu) 分為(wei) 上下兩(liang) 卷,由羅近溪“吳郡門人”曹胤儒編次、“東(dong) 粵門人”楊起元校正並定名,委托程開祜等人重校並於(yu) 萬(wan) 曆三十七年(1609)刻行。其內(nei) 容係根據羅近溪不同時期與(yu) 學人、弟子之間的論學語錄精心選輯,並附以近溪生平行實,堪稱近溪學問之精華萃編。
【目錄】
導讀 林誌鵬
重刊盱壇直詮序 馬一浮
盱壇直詮序 (明)楊起元
鐫盱壇直詮序 (明)程開祜
上卷
下卷
羅近溪先生生平行實
盱壇直詮跋 (明)曹胤儒
近溪工夫大意——《盱壇直詮》讀後 劉海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