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樸論章句學研討會(hui) ”學術綜述
作者:陳傳(chuan) 照 孫在福
來源:《臨(lin) 沂大學學報》2023年第6期
2023年4月7—9日,第二屆琅琊論壇荀韓主題“荀子‘性樸’論章句學研討會(hui) ”在青島靈山灣畔舉(ju) 行。本次會(hui) 議由青島黃海學院承辦,華南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青島黃海學院、孟子研究院、蘭(lan) 陵縣政協等聯合主辦,清華大學教授廖名春、曲阜師範大學教授林桂榛為(wei) 本次會(hui) 議總召集人。
研討會(hui) 吸引了國內(nei) 外重要的文史哲界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來自清華大學、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馬來西亞(ya) 拉曼大學等國內(nei) 外高校、科研機構的近百位專(zhuan) 家學者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與(yu) 會(hui) 。
這次研討會(hui) 值周熾成教授遺著《荀子“性樸”論新探》《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會(hui) 議目的就是為(wei) 紀念晚清薛炳講荀子“性樸論”約150年,紀念周熾成同論20年,以及為(wei) 了更好地推動學界於(yu) 荀子思想與(yu) 人格的理解與(yu) 發揚。本次研討會(hui) 主要有兩(liang) 大內(nei) 容,一是周熾成教授學術貢獻紀念與(yu) 研討,二是荀子究竟是怎樣的人性論內(nei) 容的研討。
此次研討會(hui) 不僅(jin) 現場研討與(yu) 辯難,而且進行了同步網絡直播。在專(zhuan) 題切磋環節,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分別從(cong) “什麽(me) 是荀子的材性偽(wei) 與(yu) 樸善惡?”“荀子真的論證性情機能本惡嗎?”“性樸性惡及如何為(wei) 善惡?”等議題進行了主題發言或自由辯論。會(hui) 上,大家各抒己見,熱烈發言,積極辯論,共同探討。
一、推動荀學研究走向深入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陳瑛說:“以往我們(men) 關(guan) 注的多是孟子的性善論,而對於(yu) 荀子人性論是什麽(me) ,它是怎樣產(chan) 生的,具有什麽(me) 實踐價(jia) 值和理論意義(yi) ,一直沒有搞清楚、說明白。他說:今天我們(men) 這個(ge) 論壇不僅(jin) 要深入地討論這些問題,還要探索我國曆代學者關(guan) 於(yu) 荀子人性論研究的軌跡和進展,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我們(men) 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尤其是研究倫(lun) 理道德史,就應該這樣,不但要還原其真相,揭示其本質,還要尋根究底,弄清其曆史發展線索的古往今來,特別是要深刻把握其中的時代意義(yi) 和精神價(jia) 值。”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說:“關(guan) 於(yu) 荀子及其人性論,是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前修時賢有重要成果。近些年來,有關(guan) 荀子性樸論的研究更是推動了荀學的深化,已故周熾成教授作了很大的貢獻,我也注意到林桂榛教授的新成就與(yu) 新貢獻。相信在本次大會(hui) 裏各位專(zhuan) 家們(men) 對此有新的討論,嘉惠學林,重振荀學,深度探討,功莫大焉……學思並進,創意轉化中國哲學智慧!”
二、周熾成先生性樸論研討
已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周熾成是當代荀子“性樸論”的有力推動者,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在《荀學與(yu) 大陸儒學的複興(xing) 》一文中評價(jia) 說:“改革開放後,荀子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變化,有一些新的講法,像周熾成強調荀子是性樸論,挑戰過去的說法,有一些新的氣象。”
蘇州大學侯敏《周熾成荀學研究的三大貢獻》指出,二十世紀的荀學和其他傳(chuan) 統學問一樣麵臨(lin) 著現代轉化的課題,而周熾成教授則在荀學研究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方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集中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一是繼承與(yu) 發展了近代廣東(dong) 維新派的學術傳(chuan) 統;二是繼承和發展了現代新儒家的文化哲學;三是繼承和發展了海外漢學家的學術思想。
孔子研究院曹景年《周熾成荀子性樸論研究的典範意義(yi) 》指出:周熾成提出的荀子性樸論,開風氣之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jia) 值和典範意義(yi) ,在學界具有廣泛影響。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最為(wei) 著名的觀點無疑是性惡論。周教授從(cong) 思想脈絡和文本傳(chuan) 承等多個(ge) 方麵對性樸論的成立進行了係統、全麵的論證,開辟了荀子思想研究新視野。同時,周教授發現《性惡》篇在《荀子》一書(shu) 中特別孤立,與(yu) 其他各篇存在義(yi) 理上的差異,揭開了《荀子》文本的千古之秘。周教授性樸論的提出為(wei) 重構荀學與(yu) 統合孟荀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對於(yu) 推進中國傳(chuan) 統人性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周熾成最有影響的學術見解,就是在2002年出版的專(zhuan) 著《荀子韓非子的社會(hui) 曆史哲學》一書(shu) 中率先提出了“荀子是性樸論者,非性惡論者”的見解,此後係統撰文否認《荀子·性惡》篇與(yu) 荀子的關(guan) 係,他認為(wei) :《性惡》篇是西漢中後期的荀子後學添加或偽(wei) 造,《性惡》篇與(yu) 荀子本人無關(guan) 。
針對這個(ge) 重大質疑問題,廖名春、林桂榛以《〈性惡〉篇非“非荀子作”——由偽(wei) 、綦、安三字特殊用法談〈性惡〉篇真偽(wei) 》、《〈性惡〉篇裏的“材性資樸、善惡作偽(wei) ”論及若幹錯簡錯字問題》為(wei) 題,通過詳細的章句學考察,提出《性惡》篇是先秦作品而非漢代所造、《性惡》篇講“性樸”也有堅定而充足的“材性資樸,善惡在偽(wei) ;性偽(wei) 分合,習(xi) 偽(wei) 積靡”或“性偽(wei) 分合,善惡在偽(wei) ;材性資樸、善惡始樸”之含義(yi) 詳細章句論述。
曲阜師範大學陳傳(chuan) 照以《百餘(yu) 年“性樸”論之鳥瞰——近代“性無善惡論”曆史掃描》為(wei) 題,對一百多年來談荀子人性論尤其是“性樸論(即性無善惡論)”進行了梳理,勾勒了百餘(yu) 年來學人於(yu) 荀子人性論的認識之史。他提出,自林桂榛發現首倡荀子性樸論者的薛炳《荀子大義(yi) 述》一書(shu) 以來,荀子人性論解釋主要有堅言“性樸”否定“性惡”、承認“性樸”調和“性惡”、撇開“性樸”別解“性惡”三大類型,但象薛炳一樣承認《荀子》章句裏言材性資樸無善惡這一思想義(yi) 理的學者日增,正成方興(xing) 未艾、推波助瀾之勢。
陳傳(chuan) 照認為(wei) ,今人很多貌似創新的荀學觀點,其實不少是前人舊說的等同、翻版、轉說而已:《性惡》篇與(yu) 荀子本人無關(guan) 的說法見1923年《晨報副刊》《大公報》上劉念親(qin) 《荀子人性的見解》一文以及更早的薛炳《荀子大義(yi) 述》、蔡元培《荀卿論》等;關(guan) 於(yu) 《荀子》“性惡=性粗惡”的觀點見1886年曾釗、1891年康有為(wei) 的著述,又見1987年台灣周冠華著述;關(guan) 於(yu) 《荀子》“性惡=情惡”的說法見王國維、胡適、薑忠奎、陳登元、梁啟雄等著述;關(guan) 於(yu) 《荀子》“性惡=性向惡”的說法見美國已故學者德效騫、台灣大學傅佩榮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牟宗鑒教授等著述(包括說孟子是性向善論);關(guan) 於(yu) 荀子是“性惡心善”論見郭沫若、梁濤的著述。
三、荀子究竟是性樸論還是性惡論探討
(一)性樸論的商榷與(yu) 整合
複旦大學教授楊澤波《我為(wei) 什麽(me) 不接受性樸說》指出:《荀子》書(shu) 裏有材性資樸的意思是無法否認的,但斷言荀子就是性樸論是否證據充足需再研究;而且人性非天生便為(wei) 樸,若生物界一切都是後天決(jue) 定的,那麽(me) 無法解釋大自然的發展完全有序,無法解釋倫(lun) 理孝悌;人性非一定,人類在認識禮義(yi) 法度後並不一定自覺成善,休謨、牟宗三的思想觀點值得認真研究;孟子創造“性善論”是有其理論根據的,且是對儒家哲學的重大貢獻。
複旦大學教授林宏星《性惡、性不善還是性無善?》指出,國內(nei) 研究“性樸論”的專(zhuan) 家學者使這一觀點更為(wei) “顯題化”。他強調讀荀子的書(shu) ,絕不能從(cong) 某一觀點出發,而應該從(cong) 宏觀係統的角度去看待。
不少學者認為(wei) “性樸”是荀子的應有之義(yi) ,這也是性樸論顯題的重要意義(yi) 所在。但性樸並非荀子人性論的全部,從(cong) 某種角度上看,性樸與(yu) 性惡具有一致性。
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路德斌《關(guan) 於(yu) 荀子“性樸論”解讀中的幾個(ge) 問題》指出,周熾成在“性樸論”的貢獻不但有文本依據並且是荀子全部學說的基石之一,但他提議“性樸論”的名稱可改為(wei) “材樸論”,或許可緩解與(yu) “性惡論”關(guan) 係。
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曾暐傑《“性樸”即是“性惡”:儒家視域下的荀子人性論之衡定與(yu) 重構》指出,荀子性惡成立的關(guan) 鍵就是以禮義(yi) 為(wei) 判準來思考人性。“性樸”是對性的“定義(yi) ”的陳述與(yu) 強調,“性惡”則是對“性”的評價(jia) 與(yu) 建構。因為(wei) “性樸”所以才能陳述“性惡”,甚至在儒學的脈絡中可以說“性樸”即是“性惡”。
孔子研究院曹景年《性樸即性惡:關(guan) 於(yu) 荀子人性論的基本認識》指出,對於(yu) 性惡要弱化理解。他認為(wei) ,首先性惡產(chan) 生於(yu) 同孟子辯論的特殊語境;其次,惡應理解為(wei) “粗惡”。如果把性惡之惡理解為(wei) 粗惡之惡,便可以把性惡篇與(yu) 其他各篇中的人性論統一起來,性本粗惡,而性惡論中的善惡之惡就是性之粗惡發展的結果,所以性樸即是性惡。
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曆史學教授周啟榮《先秦思想中樸的意涵:道家與(yu) 荀子的人性論比較》指出,“樸”在先秦時期各家人性論係統中有不同的涵義(yi) 。他從(cong) 《荀子》裏“惡”字的訓詁方法入手,強調荀子的人性論裏,“樸”並非中性的概念,而是被賦予了貶義(yi) 。“樸性”是需要改進、提升、變化的,這樣才能銜接荀子的修養(yang) 倫(lun) 理社會(hui) 論。且如此賦予性樸以貶義(yi) 的理論,就能接上《性惡》篇的內(nei) 容了,便不會(hui) 出現周熾成教授所擔心的“荀子人性論思想存在的矛盾”這一問題。
廈門大學教授馮(feng) 兵《荀子是人性“自然”論者》指出,荀子是典型的人性“自然”論者,荀子以性為(wei) 人的天賦生理與(yu) 心理功能,“自然”為(wei) 其基本屬性:人性既是存在論意義(yi) 上的“自然”存在,人性的後天流變方式也是自然而然。荀子的人性邏輯演進路徑為(wei) :“自然→樸→惡→欲善→偽(wei) →善”。其中,性為(wei) 體(ti) 心為(wei) 用,善、惡皆生於(yu) 心。而善必因於(yu) 偽(wei) 而成,乃荀子人性論的終極指歸。
西南民族大學郭玉山《荀子對形而上學道德人性論的拒斥——以“性樸論”為(wei) 起點》指出,“性樸論”是在自然事實範疇探討人的材性知能等天賦機能和人情論,“性樸論”與(yu) “性善論”“性惡論”的根本區別在於(yu) 荀子對形而上學本源論的拒斥。《荀子》的思想方法講究“辨合符驗”和“製名以指實”,故而呈現出重經驗、事實和邏輯的理論特征。
廈門大學教授謝曉東(dong) 《性危說:荀子人性論新探》指出,荀子的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傾(qing) 向,涵括了知情意三種能力,也包括與(yu) 之並生的情感與(yu) 欲望。在此基礎上,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對性危說進行闡釋:一方麵,《荀子》文本中有性危說的暗示;另一方麵,借助了朱熹人心道心論中關(guan) 於(yu) 人心道心的詮釋,證明了朱熹對人心危的詮釋適用於(yu) 《荀子》對“性”的規定。性危說是動靜合一的,涵括了靜態(未發)的無善無惡和潛在的可善可惡以及動態的有善有惡三個(ge) 向度。
山東(dong) 工商學院吳樹勤《從(cong) 人性內(nei) 容角度看荀子人性論之非善非惡說》指出,孟子和荀子對人性內(nei) 容理解的口徑是不一樣的。孟子所謂“性善”之性乃指“道德之性”言,而荀子的“性惡”之性乃是就“自然之性”說。性的善惡評價(jia) 乃是後天設定的社會(hui) 性評價(jia) 標準,因此,從(cong) 性的自然、本然角度來說,性本無所謂善惡。
(二)性概念的辨析
部分學者認為(wei) ,學界於(yu) 荀子“性惡”辯爭(zheng) 不已,很大原因在於(yu) 性概念的理解口徑不一,辨析不明。
青島琅琊研究會(hui) 研究員王波《荀子〈性惡〉篇及性樸說辨析》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wei) 也”的正確句讀應為(wei)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wei) 也”,正確釋義(yi) 是“人性中的惡的東(dong) 西,其能善(從(cong) 善、成善、善化)者(途徑、原因),(依靠)修為(wei) (修養(yang) )也”。“人之性惡,其善者,偽(wei) 也”,惡之善化,偽(wei) 也,性的化,靠偽(wei) ,化性起偽(wei) 。非從(cong) 社會(hui) 屬性意義(yi) 看,性的本質是無所謂善惡的,無論是“好利”還是“欲食”;但在社會(hui) 關(guan) 係中,如果“順是”膨脹這種“性”質,便會(hui) 成為(wei) 社會(hui) 意義(yi) 上的惡。隻有通過修養(yang) 的“偽(wei) ”,才可“化性”,使“性”體(ti) 現社會(hui) 意義(yi) 上的善。
中山大學教授陳喬(qiao) 見《荀子人性論的概念分析與(yu) 文本解釋》指出,人性有惡端也有善端,荀子之惡實指“從(cong) 性順情則流於(yu) 惡”,重在說明禮義(yi) 師法對於(yu) 個(ge) 人德操和社會(hui) 秩序來說很重要。概念的定義(yi) 有形式定義(yi) 和實質定義(yi) 兩(liang) 種。荀子的人性概念亦有多個(ge) 層麵,準確理解荀子“性惡”的前提就是搞清楚荀子性惡著眼於(yu) 哪個(ge) 層麵。
山東(dong) 大學副教授陳晨捷《荀子“性”概念及其內(nei) 涵》指出,荀子所言善惡並非個(ge) 人道德情感的好善惡惡,而是指向社會(hui) 秩序狀況的治和亂(luan) 。理解荀子的性應當注意其整體(ti) 性特征,既有個(ge) 體(ti) 人的生存的一層,還有個(ge) 人乃至人類群體(ti) 發展的另一層。荀子的“性”與(yu) “善”、“惡”概念暗含著對形而上學的拒斥,對“性”隻能從(cong) 社會(hui) 效用上來進行“善”“惡”的道德判斷。
(三)性惡論的新詮
不少學者認為(wei) 荀子為(wei) “性惡論”者,但荀子之惡非“本惡”,是“向惡”,是過程性的動態形成,乃是指結果不好。
青島黃海學院教授潘澈《荀子性惡論不是性本惡論而是性向惡論》指出,荀子的人性論,不是性本惡論,而是性向惡論,與(yu) 孟子的性向善論正相對應。孟子荀子的或狂或狷的人格特征製約著向善向惡的人性判斷的不同選擇。而人性無論向善還是向惡都不妨礙通過後天的存養(yang) 或矯飾使人性得以完善,荀子的性向惡論並未得出人性不可改變的消極結論。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方旭東(dong) 《荀子性惡論新詮:一種後果論理解》指出,可從(cong) 後果論角度將“凡人之欲為(wei) 善者,為(wei) 性惡也”釋讀為(wei) “人之所以想要變得合乎禮義(yi) ,是因為(wei) 他們(men) 認識到:如果任由性本來的趨勢發展,其結果對人是不利的、是糟糕的”。荀子的“性惡”不是就人性本身進行價(jia) 值評價(jia) ,而是就其後果的描述。
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國明《作為(wei) 過程論的“成人”——荀子人性論新釋》指出,荀子人性論實質上是一個(ge) 過程論而非本質論,性惡並不意味著人性本惡。所謂“人之性惡”實指荀子狹義(yi) 的情性,其廣義(yi) 的人性還涵括心性或知性等內(nei) 容。荀子化性起偽(wei) 的實質是是動態實現人的本質——義(yi) 和辨的過程,即成人。
東(dong) 北師範大學教授荊雨《荀子心性論及其政治哲學之教化特質》指出,在荀子的觀念中,性不是現實的、固定的惡;性可以引導向善的亦可由認識善而成為(wei) 善的;心不但能因學師法而成為(wei) 善的,而且,還能創造新的善。基於(yu) 人性為(wei) 心而常變的認識,荀子政治哲學體(ti) 現出緊張和緊迫的特征,但在本質上荀子的政治哲學仍是導人向善之“道德的政治”。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廖曉煒《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指出,荀子認為(wei) 在沒有偽(wei) 的作用與(yu) 幹預的自然狀態下,人性與(yu) 惡有必然性關(guan) 聯,這是荀子言性惡的確切意涵。此說既是荀子駁斥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論證禮義(yi) 之必要性與(yu) 國家起源諸說的理論前提,最能凸顯荀子人性論的理論特色。在他看來,以性惡論定位荀子的人性論仍然是最合理的做法。
此外,廣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孫海燕《人性“四層麵”視域下的儒家人性論》指出,若把人性的諸層次的呈露譬喻為(wei) “一株開花的樹”,從(cong) 生長次第看,生理層麵就像地下的樹根,情感層麵像粗壯的樹幹,理性層麵像四麵撐開的樹葉,而覺性層麵則像樹的花。越基礎的人性層麵,越依賴外在環境,生理欲求最為(wei) 明顯;越高級的層麵,對外界依賴越少,越能“求之在我”“皆備於(yu) 我”,覺性層麵於(yu) 此最著。
四、性善惡→性善不善的思維轉型
會(hui) 議召集人林桂榛希望通過學者們(men) 的艱深努力,推動人性論由有無仁義(yi) 禮智之善的戰國儒門“性善不善”之論轉為(wei) 漢代董子後的人性有無±禮義(yi) 文理乃至抽象善惡對峙與(yu) 揉合的“性善惡”之論的曆史演變回溯工作與(yu) 理論觀念撥正,真正回歸“人性有無禮義(yi) 謂性善不善”的戰國儒門孟荀分歧真相,明瞭孟子以仁義(yi) 禮智文明為(wei) 天命於(yu) 性而固有在身的精神信仰、心性修煉之思想真相,通曉荀子質料功能關(guan) 係論的“材性機能人性論”以及“善惡秩序作偽(wei) 觸積論”。
林教授希望大家共同推動中國儒學史或中國思想史的正本清源工作,切實跳出以抽象善惡來簡單畫圈對峙與(yu) 粗陋揉巴攪和的慣性思維或理論定勢,既深刻理解思孟精神超絕的道德五行(仁義(yi) 禮智聖)在天在人之天命所性觀念,也回歸“性相近”且“性無善惡”之“材性資樸論”以及“習(xi) 相遠”且“善惡德行在作偽(wei) 論”的“性偽(wei) 分合論”的簡單真相。
他強調“材性資樸不善”校勘論是在周熾成的基礎上提出的,是《荀子》整體(ti) 義(yi) 理、孟荀分歧義(yi) 理與(yu) 荀書(shu) 修辭推斷出來的;其中“不善=0善惡”不是訓詁得出來的,而是語境修辭得出來的;屬於(yu) 章句學的修辭術很重要,不要與(yu) 訓詁攪合不分;《荀子》有“材性資樸論”是難以否認的,“性無善惡論”的中國思想史要深入發掘與(yu) 清晰呈現。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