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教化之道
——晨興(xing) 《論語》有感
作者:宗奕杉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二月初二日庚戌
耶穌2023年2月21日
正向的教化對於(yu) 無知和迷茫是最美好的指引,或是啟蒙新知,或是迷途知返,或是融匯其它。教化可以蘊含在講授之下,也可以發生在學生對言傳(chuan) 身教的體(ti) 悟之中。這裏的教化不是“句之不知,竇之不解”,而是“傳(chuan) 其道解其惑也”,傳(chuan) 其道方破其無知,解其惑則撥其迷茫。
真正的信仰定是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的,行為(wei) 是載體(ti) ,思想是內(nei) 核。論語·鄉(xiang) 黨(dang) 篇第二十五章記載:“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yu) 瞽者,雖褻(xie) ,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譯為(wei) “孔子看見穿喪(sang) 服的人,即使是關(guan) 係很親(qin) 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的嚴(yan) 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sang) 服的人,便俯伏在車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做客時如果有豐(feng) 盛的宴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夫子外在的神色變化和行為(wei) 舉(ju) 止可以提醒自身保持同情之心,敬畏之心,從(cong) 具體(ti) 的思考和行為(wei) 中培養(yang) 內(nei) 在的價(jia) 值理念,構建禮製。從(cong) 克己複禮自我約束之中,我們(men) 可以相信夫子真正從(cong) 內(nei) 心認可“仁”“禮”“義(yi) ”。
信仰的光彩並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梳理自身的羽毛,更在於(yu) 滋養(yang) 他人,這體(ti) 現了教化的意義(yi) 。傳(chuan) 道解惑並非在固定的時間地點,甚至沒有固定的老師,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夫子的言傳(chuan) 身教便是可以在日常之處、細微之處,在學生自主性學習(xi) 思考和吸納之中。(言傳(chuan) 身教,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shu) ·第五倫(lun) 傳(chuan) 》:“以身教者從(cong) ,以言教者訟。”)於(yu) 是乎,“符合禮的言行”的作用便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對自身的約束,更是以身作則作用於(yu) 對他人的教化和啟發。這裏是潛移默化的,並非是直接教導那般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生之於(yu) 老師是帶有自主性抉擇的,不同的弟子體(ti) 悟並非一模一樣,需要取長補短的地方自然有所不同。
這裏也可以明白夫子因材施教的原因了(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對象的具體(ti) 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論語·先進篇講到:“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夫子的啟發絕非刻板,千篇一律,而是深入弟子自身情況,幫助塑造完善弟子的人格。
教化蘊於(yu) 日常的方法,個(ge) 性化的施教角度,這樣的教化可以稱之為(wei) 有效的。除了有效的方式,更在於(yu) 教化的內(nei) 容,夫子為(wei) 其堅守一生,貧賤不移,不隻是對當時、對後世的人帶來了指引;在夫子自己,也是為(wei) 信念理想奔波的一生,踐行的一生,感悟著極具意義(yi) 的教育者角色。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