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 著《周易正解 易領》整理本出版
書(shu) 名:《周易正解 易領》(易學典籍選刊)
作者:[明]郝敬 撰 向輝 點校
出版社:中華書(shu) 局
以《五經》《四書(shu) 》為(wei) 代表的儒家經典型塑了中華人文精神,是我們(men) 永恒的經典。經典常讀常新,一方麵是因為(wei) 我們(men) 用我們(men) 的思想和眼光去重新理解了經典,一方麵是因為(wei) 前賢為(wei) 我們(men) 留下了諸多闡釋經典的著作,用他們(men) 的言說帶給我們(men) 全新的體(ti) 驗。
朱自清(1898—1948)在《經典常談》中以略帶調侃的語言說,我們(men) 都熟習(xi) 八卦、陰陽和五行,它們(men) 所代表著的道理還是大部分人的信仰,它們(men) 所代表著的語言還支配著大部分人的生活,“行人不至,謀事未成,財運欠通,婚姻待決(jue) ,子息不旺,乃至種種疾病疑難,許多人都會(hui) 去求簽問卜,算命看相,可見影響之大。講五行的經典,現在有《尚書(shu) ·洪範》,講八卦的便是《周易》。”在朱自清看來,我們(men) 要讀《周易》之類的經典,不是為(wei) 了立竿見影的實用,而是在於(yu) 一種文化,通過經典的訓練,養(yang) 成一種文化的素養(yang) 。
《周易正解 易領》(易學典籍選刊),[明]郝敬 撰 向輝 點校
01、“易”以貫之
六經是中國古典人文精神所係,曆來為(wei) 學者所重。曆代解經大師且不必論,即便從(cong) 文學而言,經典也被視為(wei) 師法的典範。比如南北朝時的劉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龍》中主張,經典是永恒的,讀經典能“開學養(yang) 正,昭明有融”,文章之道就要“本乎道,師乎聖,體(ti) 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心雕龍·序誌》)在劉勰看來,《周易》等經典既有性情之道,也有文理之辭,值得我們(men) 反複研究。“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故《係》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文心雕龍·宗經》)談論天道的《周易》,既神妙又實用,既智慧深邃又文辭精美,既言語得當又富含哲理,所以孔夫子讀《周易》留下來韋編三絕的典故,讀它也就有探驪得珠的效用。總之,在劉勰看來,諸如《周易》之類的經典,是我們(men) 的經典,是我們(men) 學習(xi) 的典範,用經典來衡量一切文學作品也就理所當然。
與(yu) 劉勰不同,現代學者則多把《周易》在內(nei) 的古籍作曆史的文獻和學術的資料來看。考察古代曆史文化就需要對經典有所把握,比如中國現代學術宗師範文瀾(1893—1969)在他的曆史敘事中說:“孔子一派的學者,稱為(wei) 儒家。他們(men) 學習(xi) 的書(shu) 籍稱為(wei) 六經,六經就是《周易》《尚書(shu) 》《詩》《禮》《樂(le) 》《春秋》。”(《中國通史簡編》)在範文瀾看來,六經不僅(jin) 僅(jin) 是學習(xi) 的教科書(shu) ,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精神所係。“春秋時代,史官的學問,逐漸流傳(chuan) 到民間,孔子從(cong) 各方麵學習(xi) 了專(zhuan) 門知識,再加整理選擇的功夫,訂定所謂六經,教授弟子們(men) 。從(cong) 此儒家得到‘繼往開來’的地位,傳(chuan) 統的中國文化和儒家發生不可分離的聯係。”所以,如果我們(men) “不了解經學,很不容易了解中國文化的根柢。”(《中國通史簡編》)想要對中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所理解,就需要對六經有所涉獵,這已經成為(wei) 當代學人的共識。
然而,如何用曆史主義(yi) 的方法重新認識《周易》在內(nei) 的經典,百年來學者們(men) 做過各種嚐試,範文瀾也不例外。青年範文瀾采取了十分傳(chuan) 統的經解方式,注解了《文心雕龍》,即《文心雕龍注》;並用典雅的文言對十三經進行了論說介紹,即《群經概論》。他的經學解釋學,“編纂方法遵依述而不作的宗旨,以漢學家注釋經書(shu) 的體(ti) 例,旁征博引,解釋群經。”(蔡美彪《舊國學傳(chuan) 人 新史學宗師》)範文瀾本人曾認為(wei) ,孔子整理六經有“述而不作”“不語怪力亂(luan) 神”和“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三個(ge) 準繩,即保持原來的文辭、刪去蕪雜妄誕的篇章和排斥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議論,形式上是敘述舊文,實質上是創作新意。青年範文瀾曾堅持這種經典解釋的傳(chuan) 統進行學術工作,但這種傳(chuan) 統的語言和思維,後來不再為(wei) 範氏及其學術群體(ti) 所堅持,經學家範文瀾基本上退出了曆史舞台,曆史學家範文瀾則成為(wei) 我們(men) 熟知的形象。
範文瀾
用曆史主義(yi) 來看,孔子哲學的根本在《周易》,儒家學派的思想家都以之為(wei) 界限。接續了範文瀾的這種曆史主義(yi) ,李澤厚對中國古代經典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在他看來,《周易》既有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對曆史經驗的思考,用一種概括性的符號予以表現,即八卦、爻辭等;也有哲理性的闡釋,係統化的努力,將人類曆史與(yu) 自然曆史貫串起來,即《易傳(chuan) 》《係辭》。《周易》不僅(jin) 成功的塑造了周文的形象,更是書(shu) 寫(xie) 了中國的精神底色:我們(men) 從(cong) 天地萬(wan) 物談起,講到男男女女,從(cong) 自然秩序說到社會(hui) 關(guan) 係,將遠古的曆史故事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書(shu) 寫(xie) 出來,編織了“一種既理性又情感的哲理世界觀”,這就成了“易”以貫之的“中國哲學”。(《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02、理解審美價(jia) 值
經典有新舊之分,《周易》是舊經典。不管是它所談論的乾坤元亨,還是天下人文,不管是大矣哉的時,還是吉無不利的彖,都和我們(men) 現在通用的話語有所不同。有些人或許據此認為(wei) 舊經典的價(jia) 值是可疑的,也是可有可無的。莎士比亞(ya) 的推重者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2019)曾說,當舊經典被曆史化為(wei) 實用主義(yi) 的無足輕重的東(dong) 西之後,舊經典的地位就岌岌可危。經典本身,比如莎士比亞(ya) 的戲劇,即便具有舉(ju) 世公認的至高無上的美學的抑或是人文的地位,如今也不兼容於(yu) 各種意識形態的說教。在布魯姆看來,這都是憎恨學派以一種橫掃一切舊經典、重建新世代的方式行動之後的必然。那些以不斷創新為(wei) 號召,以全麵批評為(wei) 旗幟,用階級的話語消弭一切舊經典價(jia) 值的人,就是布魯姆所說的憎恨學派。其創造空虛的評判、斬釘截鐵的態度、傲視曆史的自信,讓人無法全然否定,因為(wei) 人必然具有階級的屬性,書(shu) 寫(xie) 必然具有選擇的特點,大眾(zhong) 也喜歡求新求異,而由賢哲們(men) 所書(shu) 寫(xie) 的舊經典也必定具有這種天然的特點,它們(men) 所講述的往往是一些貌似耳熟能詳的故事,看起來老生常談的道理,自然而然要被日新月異的新經典所取代了。但舊經典的擁護者們(men) 和普通的讀者,並不需要以反對和批評來立足,因為(wei) “個(ge) 體(ti) 的自我是理解審美價(jia) 值的唯一方法和全部標準。”(《西方正典》)就此而言,閱讀舊經典並不是為(wei) 了某種意識形態,而是為(wei) 了獲得一種審美的力量,是為(wei) 了心靈的對話,這種對話的力量增進了我們(men) 內(nei) 在自我的成長。生命如此之短促,書(shu) 籍如此之浩瀚,我們(men) 必須要擁有為(wei) 數不多的常讀常新的經典才能獲得生命和精神本身的安頓。
文王演周易,張旺繪
新經典以易讀和創新為(wei) 鵠的。舊經典沒有這種追求,所以它不易讀,也需要反複讀。常讀常新,所以圍繞舊經典,形成了經典解釋學,也就是釋經學的艱深學問,也有了神秘主義(yi) 的魅影。雖然《尚書(shu) 》《詩經》《春秋》《周易》《禮記》《周禮》《儀(yi) 禮》等傳(chuan) 統經典,與(yu) 我們(men) 現實的需要有著一定的距離,既有語言上的陌生,也有曆史上的區隔,更有思維上的差異,但曆代解經大師的反複闡釋,他們(men) 建構的經學絢麗(li) 書(shu) 籍世界,讓我們(men) 能夠從(cong) 不同的路徑去感受經典的力量。
釋經學著作繁多,釋經學大師輩出。很多人終其一生,研究一部經書(shu) ,為(wei) 經典奉獻了他們(men) 的生命之火。這種做法,在憎恨學派看來,是不值得的,也是不足為(wei) 訓的。他們(men) 主張,每個(ge) 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部作品都要以創新為(wei) 衡量的。但舊經典畢竟還是經典,仍舊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基因地位,因為(wei) 它所切中的恰恰是我們(men) 的心靈,它所規劃的正好是人類的社會(hui) 。它不以時代風潮為(wei) 轉移,不以個(ge) 人好惡為(wei) 標準,它隻是談了一些基本的道理,一些先民的經驗和思考,但凡我們(men) 需要重塑我們(men) 的心靈,建立我們(men) 的自信,認知人類的曆史,就不得不回到它們(men) 。
03、義(yi) 理歸文字
我們(men) 看到,民國以來,整理國故運動隨著時代風潮起伏跌宕,時走時停,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彳亍前行。古典的整理,經典的闡釋,不僅(jin) 為(wei) 一般讀者提供閱讀傳(chuan) 統經典的讀本,也為(wei) 學者提供研究的基本典籍,特別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舊的雕版印刷退出了曆史舞台,新的印刷技藝成為(wei) 主流,舊籍成為(wei) 古籍,舊經典逐漸退場。我們(men) 所閱讀的經典,不論新舊,大多是現代出版物。雖然經典的那些古籍看起來是日漸遠離了現代的生活,也被某些人附以某種神秘的學術麵紗,讓人望而生畏,但文化的傳(chuan) 承、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自信讓我們(men) 有了經典閱讀的需要,所以“我們(men) 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一麵將本文分段,仔細的標點,並用白話文做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經典常談》)正如朱自清所說的“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ge) 人一個(ge) 時期所能成就的。”
“四部備要”
我們(men) 現在需要做的,既要推廣普及一般的讀本,同時還要把前賢的解讀著作整理出來,為(wei) 做好當代的經典讀本服務,要把被曆史湮沒的經典人物和他們(men) 的著作揭示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曾經有哪些值得稱之為(wei) 經典的著作。正因為(wei) 如此,當我們(men) 想要更好的認識我們(men) 的經典之時,便於(yu) 我們(men) 閱讀和獲取的經典之作也就有了現實的需要。
舊經典是過去的賢哲們(men) 所尊崇的典範。曆史是人類的過往,是史家對過往人物事跡的評判式的書(shu) 寫(xie) ,史家根據各自的見解對曆史資料加以分類處理,根據不同的需要對曆史事實予以敘述。清初編纂《明史》時,史學家對郝敬的定位有分歧。萬(wan) 斯同(1638—1702)版《明史》卷三百八十五將郝敬列入儒林傳(chuan) ,王鴻緒(1645—1723)版《明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傳(chuan) 第一百六十四)將其列入文苑傳(chuan) ,張廷玉(1672—1755)版《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傳(chuan) 第一百七十六)則將他附錄於(yu) 文苑人物李維楨傳(chuan) 。無論將郝敬作為(wei) 明代的經學家,還是文學家,都有曆史的合理性。無論史學家怎麽(me) 歸類,郝敬都以他窮盡一生心力的釋經學著述挺立於(yu) 明代著述之林,成為(wei) 經典世界的一員和儒學曆史的一部分。
《明史》 點校本
曆史,即我們(men) 所見的書(shu) 寫(xie) 的曆史,自然是立言的一種。誠如郝敬所說:“天下義(yi) 理歸文字。不得於(yu) 言,則聖教古訓、名物事理都未通曉。”“言有二:有自言,有人言。自家說不通,他人說不解,總是道心模糊,烏(wu) 可勿求?”(《孟子說解》卷三)想要了解郝敬及明代文學,就不能僅(jin) 以史學家的評論為(wei) 定據,而是要去讀作家本人的著作,要與(yu) 他們(men) 的著作展開曆史的對話,從(cong) 而認識曆史的人物,增進我們(men) 的智慧。不論是萬(wan) 斯同、王鴻緒,還是張廷玉的史傳(chuan) 記載中,都沒有對郝敬的著作和思想做任何的評論,僅(jin) 論其事跡並加以分類而已。誠如錢穆所說:“中國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乃至孟子以下,迄於(yu) 程朱理學家,皆有其所存。亦莫不其化如神。此所以有中國五千年來之文化傳(chuan) 統。”(《宋代理學三書(shu) 隨劄》)正是有了這種文化的傳(chuan) 統,才有了我們(men) 的曆史。了解這一傳(chuan) 統,就需要我們(men) 去看看他們(men) 到底怎麽(me) 說的,又到底說了些什麽(me) 。
曆史是過去的,曆史的精神和書(shu) 寫(xie) 則是時代的。明代的曆史已經成為(wei) 過往,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具體(ti) 的事件,有其書(shu) 寫(xie) 的意義(yi) ,但對文化傳(chuan) 承而言,我們(men) 則需要通過一個(ge) 人的作品去了解這個(ge) 人的精神,進而去了解時代的精神狀態,方可能神能化,否則就隻能人雲(yun) 亦雲(yun) 。郝敬,這位明代的經學大師,為(wei) 我們(men) 留下了《毛詩原解》《毛詩序說》《周易正解》《易領》等諸多經典解釋著作,其《九部經解》《山草堂集》為(wei) 我們(men) 了解明代經學家的思想世界提供了絕佳的樣本,也為(wei) 我們(men) 更好的了解心學流行時代的經學闡釋學提供了範本,更為(wei) 我們(men) 今天的經學研究提供了一個(ge) 特別的個(ge) 案。郝敬的著作最近有《九部經解》(2023),中華書(shu) 局《毛詩原解》《毛詩序說》(2021,向輝點校)、《周易正解》《易領》(2023,向輝點校)等先後整理出版,這些便於(yu) 現代人閱讀的新版本為(wei) 我們(men) 進入郝敬的思想世界,並由此進入明代文學世界和經典闡釋世界有了較為(wei) 便利的讀本。
《毛詩原解 毛詩序說》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郝敬說:“化而有形曰變,變而無形曰化。物所受於(yu) 天曰性,天所賦於(yu) 人曰命。”變化的是自然,多樣的是生命,完整的性命,美好的生意,飽滿的元氣,成性之美,含和之貞,是為(wei) 乾道。梅從(cong) 梅子來,李從(cong) 李子來,稷種成稷,黍種成黍。“一粒種成百粒,百粒再種,仍各完全。”有形無形的變化,天人授受的性命,文學的語言,哲理的思考,是《周易》想要傳(chuan) 遞給我們(men) 的信息,是郝敬經典闡釋的價(jia) 值所在,也是我們(men) 在各自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的經典之力。
(本文作者係國家圖書(shu) 館研究館員)
明代經學大家郝敬備受推崇的《易》解名著
《周易正解 易領》(易學典籍選刊)
[明]郝敬 撰 向輝 點校
繁體(ti) 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6244-8
98.00元
內(nei) 容簡介
《周易正解》二十卷《易領》四卷,明郝敬撰,向輝點校。郝敬是明代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主要為(wei) 《九部經解》和《山草堂集》。《周易正解》是其經學名著《九部經解》中的第一部,以晚明通行本《周易》經文和篇章次序,對全書(shu) 進行義(yi) 理的解讀,是郝敬“求自得師”的重要著述。卷首為(wei) 《讀易》,卷一至十七是對六十四卦的解說,卷十八至十九為(wei) 對《係辭傳(chuan) 》的解釋,卷二十為(wei) 對《說卦》《序卦》和《雜卦》的解讀。全書(shu) 立足於(yu) 經學義(yi) 理和經典闡釋方法,依據古典的《周易》闡釋係統脈絡,係統闡發了聖人憂患作《易》、《易》道即人道、《易》道時中的《易》學哲學。郝氏的《易》學闡釋,明清學人多所稱引,為(wei) 其所重。清胡渭《易圖明辨》卷十說:“仲輿(郝敬字)解經,多所創獲……獨論《易》數則,最為(wei) 精確。”可窺前儒對郝氏《易》解之態度。《易領》為(wei) 郝敬《山草堂集》第二種,是在郝敬晚年,由其幼子郝洪範匯集《周易正解》卷一至十七解釋《序卦》的段落整理而成,但非原樣複製,而是經過了郝氏本人的細致修訂。今附於(yu) 《周易正解》之後,以便對照閱讀。
整理者簡介
向輝,1980年生,湖北鶴峰人,博士。現供職於(yu) 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研究館員。曾點校整理《毛詩原解 毛詩序說》(中華書(shu) 局2021年),並先後在《社會(hui) 理論學報》《國家圖書(shu) 館館刊》《版本目錄學研究》等國內(nei) 外刊物發表論文70餘(yu) 篇。
內(nei) 頁欣賞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