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儒學發展狀況”報告
來源:孔子研究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廿四日己亥
耶穌2023年10月8日
9月26日,尼山世界儒學高峰論壇在孔子誕生地尼山召開。孔子研究院課題組在論壇閉幕式上發布了“近十年儒學發展狀況”報告。現將全文刊發如下:
近十年儒學發展狀況
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山東(dong) ,在孔子研究院召開專(zhuan) 家學者座談會(hui) ,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號召,重申“四個(ge) 講清楚”要求,引領新時代儒學的複興(xing) 與(yu) 新發展,曲阜也成為(wei) “兩(liang) 創”方針、“兩(liang) 個(ge) 結合”思想的重要策源地。近十年來,中國大陸儒學從(cong) 推動“以現代化(西方化)為(wei) 綱”到“以本土化(中國化)為(wei) 綱”的學術轉型入手,力促儒學重新回歸主流話語體(ti) 係,開展了許多創造性新實踐,取得了諸多代表性新成果,形成了眾(zhong) 多標誌性新高地,開創了中外儒學交流互鑒的新局麵,世界儒學的中心重新回歸中國大陸。
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舵領航,指引方向,儒學發展路徑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先後提出“四個(ge) 講清楚”“兩(liang) 創”“兩(liang) 個(ge) 結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要思想,為(wei) 儒學的研究、傳(chuan) 承和創新指明發展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四個(ge) 講清楚”成為(wei) 儒學發展的基礎要求。2013年8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四個(ge) 講清楚”要求;3個(ge) 月後的11月26日,他在孔子研究院發表“曲阜講話”,重申“四個(ge) 講清楚”要求,強調要先把中國文化講清楚,特別是講清楚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講清楚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實現從(cong) “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跨越,真正做到“守正創新”。“四個(ge) 講清楚”成為(wei) 推動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傳(chuan) 統文化時代化的前提和基礎。
(二)“兩(liang) 創”和“兩(liang) 個(ge) 結合”成為(wei) 儒學發展的基本路徑。“兩(liang) 創”方針在“曲阜講話”中正式發端;從(cong) 2013年到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針對“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總體(ti) 要求。2021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兩(liang) 個(ge) 結合”;11月11日,“兩(liang) 個(ge) 結合”寫(xie) 入《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決(jue) 議》。“兩(liang) 創”方針和“兩(liang) 個(ge) 結合”思想,以時代精神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為(wei) 新時代儒學的發展指明了基本路徑。
(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為(wei) 新時代儒學發展的最終目標。2023年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儒學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是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和平更和睦共同生活幾千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儒學研究深入推進,世界儒學的中心重新回歸中國大陸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在儒家經典文獻整理、研究視域拓展、研究理論創新以及中國經學闡釋等領域都取得諸多標誌性成果,形成眾(zhong) 多標誌性高地,力推儒學重新回歸主流話語體(ti) 係,世界儒學的中心重新回歸中國大陸。
(一)儒家文獻整理實現新突破。儒家文獻整理出版掀起新高潮,北京大學編纂的《儒藏》曆時20年,完成精華編出版;四川大學編纂的《儒藏》完成出版;《儒典》《孟子文獻集成》《關(guan) 學文庫》《巴蜀全書(shu) 》等儒學文獻陸續出版;大型文獻整理項目《十三經注疏匯校》有序推進,成為(wei) 中國儒學發展的一個(ge) 縮影。此外,清華簡、海昏侯簡帛、安大簡等新出文獻的發現與(yu) 整理,為(wei) 儒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二)傳(chuan) 統儒學研究開拓新視域。用新資料、新方法對傳(chuan) 統儒學思想義(yi) 理進行研究得到持續發展。注重曆史性與(yu) 時代性相結合,用新出文獻對先秦儒學心性論重構,補充了儒學思想發展的鏈條;統合孟荀,對荀子性樸論的研究,顯示了對儒學邏輯性和知識性的重視;陽明心學複興(xing) ,反映了當代中國對心性、修養(yang) 、意誌等理念的關(guan) 注;對明清時期氣學的重視與(yu) 研究,彰顯了力圖跳出程朱、陸王二分法常識的努力;重新關(guan) 注康有為(wei) 等人的思想,體(ti) 現了儒家學者對儒學與(yu) 國家秩序關(guan) 係以及對儒學現代轉化的思考。
(三)儒學成為(wei) 理論創新的重要資源,成果顯著。儒家學者積極利用傳(chuan) 統儒學思想資源,結合時代社會(hui) 需要,進行一係列創造性的理論建構。“新仁學”“仁學本體(ti) 論”是對傳(chuan) 統“仁學”的新發展;“家”哲學是對傳(chuan) 統家族倫(lun) 理的創造性轉化;“儒家功夫論”是傳(chuan) 統功夫論在現代語境下的升華;生活儒學、鄉(xiang) 村儒學、生生儒學、教化儒學、情感儒學等新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儒學的強大生命活力和強烈的現實關(guan) 懷。
(四)中國經學日益成為(wei) 新時代的“顯學”。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典籍是中國曆代聖賢思想和智慧的寶庫。經學研究逐漸呈複興(xing) 態勢,並且日趨深入和專(zhuan) 門,涉及傳(chuan) 統經學文本的整理與(yu) 研究、經學意義(yi) 和價(jia) 值的探討以及經學闡釋與(yu) 社會(hui) 治理等。為(wei) 了強調儒家經典在中華文明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和永恒價(jia) 值,挖掘傳(chuan) 統經學在道德修養(yang) 、國家治理等方麵的理論智慧,十年來不斷有學者呼籲設立經學研究院。
三、儒學主動融入社會(hui) 生活,“兩(liang) 創”“兩(liang) 個(ge) 結合”成果顯著
通過“兩(liang) 創”“兩(liang) 個(ge) 結合”,儒學走出象牙塔,積極主動地融入新時代,融入全民教育係統,融入百姓生活,特別是通過對孔廟、書(shu) 院、祠堂等儒學“道場”的激活,儒學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儒學積極融入教育體(ti) 係。自清末廢除科舉(ju) 製度以來,儒學基本脫離教育體(ti) 係。近年來,儒學漸漸回歸全民教育視野:中小學教育,紛紛設立傳(chuan) 統文化課程;高等教育,大多設有文化通識課;黨(dang) 員幹部教育,山東(dong) 濟寧幹部政德教育以儒學教育為(wei) 主,成為(wei) 新的關(guan) 注點;社會(hui) 教育,孟子公開課、尼山講堂、孔子學堂、春秋講壇和國學講堂等儒學公開課常態化舉(ju) 辦;“中華傳(chuan) 統八德”係列詮解叢(cong) 書(shu) 編纂出版,推動儒家道德倫(lun) 理進入大眾(zhong) 視野。
(二)儒學深入影響社會(hui) 生活。儒學積極融入社會(hui) 實踐,走進社區、學校、鄉(xiang) 村和企業(ye) 等,鄉(xiang) 村儒學、生活儒學和企業(ye) 儒學等不斷被學者提出和進入社會(hui) 實踐。在鄉(xiang) 村舉(ju) 辦“儒學講習(xi) ”“道德講堂”“孔子學堂”以及“經典誦讀”等普及活動,儒學生活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人文環境、道德風尚和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儒學融入現代企業(ye) ,用儒家理念管理企業(ye) 蔚然成風;山東(dong) 曲阜背《論語》免費遊“三孔”,全球“雲(yun) 祭孔”等創造性活動,引發人們(men) 對儒學的興(xing) 趣。這些實踐活動推動著儒學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從(cong) 精英走向百姓,助推儒學深層次融入社會(hui) 生活。
(三)儒學文化遺存被重新激活。儒學在發展過程中曾留下大量文化遺存,如孔廟、書(shu) 院、祠堂等,它們(men) 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人文教化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孔廟保護、利用受到應有重視;書(shu) 院文化得到全麵複興(xing) ,如武夷書(shu) 院、嵩陽書(shu) 院等傳(chuan) 統書(shu) 院相繼重啟,原道書(shu) 院等新建書(shu) 院先後落成;傳(chuan) 統家族祠堂得到有效保護、重修和啟用。這些文化遺存逐漸被激活,在新時代儒學傳(chuan) 承、發展和創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孔廟、書(shu) 院和祠堂等重新成為(wei) 儒學融入社會(hui) 生活的“道場”。
四、儒學作為(wei)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儒學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挖掘闡釋其中蘊含的仁愛、仁政和家國情懷等核心價(jia) 值,做好與(yu) 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是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必然要求,也進一步推動著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儒學的獨特魅力推動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認同。2014年3月2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展開,“絲(si) 路儒學”成為(wei) 儒學發展的新亮點;在中國抗擊世紀疫情過程中,儒學所強調的仁愛、仁政和家國情懷得到充分展現,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華文明中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得到更廣泛傳(chuan) 播。
(二)儒學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化。2014年10月8日,“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hui) ”在美國夏威夷成立,旨在向全球推廣儒家文化,推動儒學國際化。通過召開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世界儒學大會(hui) 、世界哲學大會(hui) 等國際性學術會(hui) 議,世界其他文明區域的學者更多地了解孔子,了解儒學,了解中國,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三)經典互譯促進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華經典翻譯進程加快,“儒家經典外譯”“中華學術外譯”和“安樂(le) 哲翻譯中國”等項目取得新的進展。其他國家學術成果被陸續翻譯成中文,“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中國典籍日本注釋叢(cong) 書(shu) ”“海外中國研究係列叢(cong) 書(shu) ”等,豐(feng) 富了國內(nei) 學者對海外儒學的了解,拓展了儒學的研究視野。
新時代十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儒學事業(ye) ,為(wei) 儒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這個(ge) 重大命題本身就決(jue) 定,我們(men) 決(jue) 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魂脈,決(jue) 不能拋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堅持好這個(ge) 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闡釋儒學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根脈”中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是時代賦予儒學研究者的曆史使命。我們(men) 堅信,儒學一定能夠在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曆史潮流中擔當好新的使命,貢獻出新的力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