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詩歌中的人生智慧
作者:胡曉藝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十六日辛卯
耶穌2023年10月6日
王陽明詩歌流傳(chuan) 至今的有600餘(yu) 首,詩思互鑒,陽明詩歌既是陽明本人心誌情感的體(ti) 現,也是心學智慧的載體(ti) 。
詩中有情,情深而正
對友人的同道情。陽明一生結友以同道為(wei) 誌,所以多諍友,即使有學術思想見解的不同,亦君子之交、真心相待。與(yu) 陽明同時期,亦是明代大儒的湛若水是陽明的同道之友,青年時共同講論聖人之學,陽明曾給湛若水贈詩雲(yun) :“憶與(yu) 美人別,贈我青琅函。受之不敢發,焚香始開緘;諷誦意彌遠,期我濂洛間。道遠恐莫致,庶幾終不慚。”時年36歲的陽明被貶龍場,離開北京後,好友湛若水模仿屈原寫(xie) 《九章》送給陽明,陽明寫(xie) 《八詠》共八首詩回複摯友。落難之時,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朋友來相送,並致書(shu) 信相勉勵,陽明感到無比珍貴。頸聯中濂洛關(guan) 閩為(wei) 宋代道學的代表,陽明與(yu) 湛若水同道於(yu) 聖賢之學,詩歌表達了陽明謹記好友的期待,求道之路有同道相伴,更當弘毅而行。
對弟子的師生情。陽明一生致力講學,其心學思想是經曆了生死考驗的體(ti) 悟而來,具有簡易直截、融會(hui) 貫通、打動人心的特點,加之陽明為(wei) 人溫和隨性、隨緣指點,極具人格魅力,所以弟子眾(zhong) 多,而且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在當時與(yu) 後世都極具影響。陽明的詩歌中體(ti) 現了其對弟子深厚的師生情誼,如《諸生》詩:“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攜書(shu) 來,茆堂好同住!”陽明有多篇給諸生之詩,他與(yu) 學生之間亦師亦友,同住同往,可酒可樂(le) ,詩歌不僅(jin) 記述“不記西園日,桃花夾川路”的講學回憶,更是在情感的追憶、不舍中寄托對後生求學問道的勉勵期待。
對百姓的真性情。心學智慧的根本精神是“己溺己饑”之念、“民胞物與(yu) ”之懷。陽明一生為(wei) 家國百姓承當,他與(yu) 百姓的交往詩歌還體(ti) 現了陽明對百姓和樂(le) 、坦蕩、隨性、自然的真性情。如《夜雨山翁家偶書(shu) 》所言:“洗盞對酬酢,浩歌入蒼茫。醉拂岩石臥,言歸遂相忘。”詩歌記述了陽明偶遇山中老翁,邀約一同喝酒,陽明自己卻不勝酒力,再次喝醉,於(yu) 是幹脆躺在石頭上,忘卻回家。詩歌既有杜甫“肯與(yu) 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yu) 杯”的真情,又有王維“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的隨性,體(ti) 現陽明與(yu) 民同樂(le) 、其樂(le) 融融的儒者心懷與(yu) 人格氣象。
詩中有誌,誌大而實
立誌廣大。陽明少年時即立誌學做聖賢,其一生對天理人心、良知知行的探尋,都以立誌為(wei) 根脈。立誌首先要大,這個(ge) 大是家國承當的大、聖賢誌業(ye) 的大,而超越小我的私利私欲的滿足。《月夜二首·與(yu) 諸生歌於(yu) 天泉橋》中說,“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er) 過一生。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鏗然舍瑟春風裏,點也雖狂得我情”。這正是對曾皙之誌的肯定與(yu) 追慕,其誌雖狂,卻體(ti) 現了天地精神之大、儒者心懷之真,也是陽明人生誌向的說明。“六經散地莫收拾,叢(cong) 棘被道誰刊刪?已矣驅馳二三子,鳳圖不出吾將還。”王陽明不滿後儒隻為(wei) 追求功名的“六經”傳(chuan) 承方式,使經典文脈如荊棘滿山、雜草叢(cong) 生而無人修剪,自己則要破除迷妄,直續孔孟真精神,體(ti) 現其誌向如“高樓撞曉鍾”一般的勇毅擔當。
誌向唯實。陽明倡導立誌、立大誌,但誌向指向的是經世致用的實在事功,“瘡痍念同胞,至人匪為(wei) 己”,“道通著形跡,期無負初心”,“要使吾心不負初”等詩,都表達了陽明立大誌是為(wei) 了盡到士人君子的職責。同時,陽明注重事上磨練的日常工夫,而絕不倡導虛言、狂語。他一生致力“事上磨練”,注重“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的“良知一提醒”的工夫。在最艱難的日常事務中磨練心誌,是理解陽明心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詩中有道,道精而微
良知與(yu) 易。“綿綿聖學已千年,兩(liang) 字良知是口傳(chuan) ”,良知之學是陽明心學的精神核心,陽明感悟良知之說既來自於(yu) 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說,也與(yu) 體(ti) 悟易道精微有關(guan) 。陽明以良知為(wei) 人人本自具足、先天而在的人性品質,並為(wei) 貫通天地人物的本體(ti) 存在,與(yu) 《周易·說卦傳(chuan) 》中的“先天”之教的說法是一致的。所謂“乃知先天翁,畫畫有至教”,陽明感悟易道精微,尋此先天之說而入良知之教,以正人心、生信心,在詩歌中多有記載。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關(guan) 於(yu) 《易》的詩是:“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直造先天未畫前”,出自《別諸生》。陽明認為(wei) ,良知既是心之本體(ti) ,又構成人的道德本心,良知既是本體(ti) 存在,又是發用流行的。良知時時刻刻都存在於(yu) 日常生活之中,主導著人們(men) 的行為(wei) 意識,引領人們(men) 行大道。“不離日用常行內(nei) ”,注重人倫(lun) 日用、腳踏實地致良知,正體(ti) 現陽明心學的重要特質。
心與(yu) 境。陽明心學的根底是人心的良知本體(ti) 、吾性自足,由此德性光輝而生發出一種心物感應的天地境界。好詩往往有景,而景能否生境,往往並非取決(jue) 於(yu) 景物描寫(xie) 的高下,而在於(yu) 詩人體(ti) 道之心的深廣。哲學家湯一介說中國文化精神有三個(ge) “合一”,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陽明不僅(jin) 是知行合一的倡導者,而且其思想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是心外無物、情景合一的本體(ti) 基礎,這在陽明詩歌中多有體(ti) 現。陽明少年時寫(xie) 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境界的本義(yi) 即是眼力所見時空的廣遠,陽明自小立誌成賢求道,這首詩體(ti) 現出其心誌遠大,雖有少年狂氣,但俯臨(lin) 萬(wan) 物,心生物境。陽明中年時寫(xie) 月,“夜靜海濤三萬(wan) 裏,月明飛錫下天風”,這是在躲避劉瑾追殺,漂蕩到武夷山的一野寺中所作的《泛海》詩,展示出一派縱橫天地獨往來的闊然氣象。陽明晚年寫(xie) 月,“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月的光明來自本心良知的純粹真誠,心境的闊大根源於(yu) 體(ti) 道的深廣,方能見月明之圓滿。詩歌表達了陽明心學的精神:一切境的廣遠、物的光輝,最終都是涵養(yang) 人心的光明、人生的“明白”。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