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慕朵生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
《春秋》之為(wei) “王書(shu) ”三說
作者:慕朵生
來源:“春秋學微”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初一日丙子
耶穌2023年9月15日
《春秋》是史書(shu) 、經書(shu) 、政書(shu) 、禮書(shu) 、刑書(shu) 、憲書(shu) 雲(yun) 雲(yun) ,知之者夥(huo) 矣。《春秋》之為(wei) “王書(shu) ”,則須作必要的說明,而其要有三:
一曰《春秋》是推明王道、以達王事的書(shu) 。所謂“推明王道”,就是講明聖王之道。石介說:“道始於(yu) 伏羲,成終於(yu) 孔子。”王船山說:“法備於(yu) 三王,道著於(yu) 孔子。”大體(ti) 意思是,二帝三王等古之聖王的為(wei) 王之道,到了孔子這裏變得更加清晰明確、係統深刻,變得更有神聖性和權威性。司馬遷認為(wei) ,《春秋》就是孔子推明這種王道的書(shu)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所謂“以達王事”,就是行使了君王的權力、實現了聖王的治理。同樣是《史記•太史公自序》雲(yun) :“周道衰廢,孔子為(wei) 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之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wei) 天下之儀(yi) 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春秋》推明王道、以達王事,是儒家特別是今文經學家的基本共識,如董子說《春秋》“記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備”,“立新王之道”而“作新王之事”。
一曰《春秋》的作者孔子被稱尊為(wei) “素王”。所謂“素王”,就是指有聖王之德而無聖王之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本是儒家的一大主張。《中庸》雲(yun) “非天子不議禮、不製度、不考文”,即不是君王不製作禮樂(le) 、不頒布製度、不訂正文獻等。孔子並非不知道製作典籍、賞罰天下是天子之事而君王之權,但斯文在茲(zi) 、當仁不讓,憂天下淆亂(luan) 、懼世間暴行,乃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以庶人布衣製作禮樂(le) 、筆削《春秋》,甚至明言製作《春秋》是“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wei) 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又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lun) ,因其成敗以明順逆”。孟子亦雲(yun)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之所以發出“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慨歎,就是因為(wei) 他以庶民布衣製作了《春秋》,理解孔子的人自然會(hui) 認為(wei) 孔子是為(wei) 了推明王道、拯救天下;不理解孔子的人則會(hui) 指責孔子僭越王權、擅作《春秋》。總體(ti) 看,儒家和曆史多以孔子為(wei) 素王[1],孔子製作《春秋》是明“素王之道”、著“素王之業(ye) ”。如王充雲(yun) :“孔子不王,作《春秋》以明王意。按《春秋》虛文業(ye) ,以知孔子能王之德。孔子,聖人也……孔子不王,素王之業(ye) 在於(yu) 《春秋》。”因此,孔子是素王,而素王之書(shu) 是為(wei) “王書(shu) ”,或者視為(wei) “王製”“王典”,這種說法是成立的。
一曰《春秋》雖為(wei) 書(shu) 籍文獻,但其功用非常之大,堪比聖王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甚或說《春秋》就是一代新王、聖王。孟子認為(wei) ,曆史上天下曾遭遇三次大的劫難:第一次是自然災害,即堯舜時期的浩蕩洪水危害生民;第二是文明危機,即殷商末年野蠻的夷狄侵犯華夏、凶猛的野獸(shou) 泛濫成災;第三次是世道衰微,即春秋時期出現了各種邪說暴行。麵對三次大的災難,有三位聖人迭次出焉:“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shou) 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luan) 臣賊子懼。”即是說,大禹、周公、孔子三人,分別解除了人類危機、拯救了人類文明。孟子並非不知大禹是聖王、周公為(wei) 人臣而孔子隻是一庶人焉,而是從(cong) 捍衛人類生存和文明的角度,將三人並列為(wei) 聖王的,將《春秋》比作新王的。後來孔子被尊為(wei) “大成至聖文宣王”,董子、何休等儒家皆雲(yun) “以《春秋》當新王”,大體(ti) 皆是從(cong) 孔子具備聖王之德、《春秋》具備聖王之功立論起義(yi) 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春秋》為(wei) “王書(shu) ”。世間在位的時王、俗王,自以為(wei) “大權在手、天下獨尊”,故常不承認孔子為(wei) 素王為(wei) 聖王,不承認孔子製作《春秋》為(wei) “天子之事”,不承認有高於(yu) 王權王位的聖王和王道。康熙禦準《日講春秋解義(yi) 》的“綱領”部分,上來即講孟子雲(yun) “《春秋》,夫子之事也。”將公認的“天子”二字篡改為(wei) “夫子”一詞,俗王小孔子而輕《春秋》之心昭然若揭也。
[1] 案:孔子是“素王”,既是今文經學家的主張,也是大部分古文經學家的觀點,如古文家賈逵說:“孔子攬史記,就是非之說,立素王之法”。阮元說:“今文家謂孔子傷(shang) 麟死而作《春秋》,則孔子以麟自況也;而古文家謂孔子成《春秋》而麟來,麟為(wei) 書(shu) 成之瑞應……二說實同,皆以孔子為(wei) 素王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