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周易》中的變革思想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10-02 21:28:25
標簽:
陳來

作者簡介:陳來,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於(yu) 北京,祖籍浙江溫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礦冶學院(現名中南大學)地質係本科畢業(ye) 。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研究生畢業(ye) ,哲學碩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研究生畢業(ye) ,哲學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會(hui) 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參事。著有《朱熹哲學研究》《宋明理學》《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孔夫子與(yu) 現代世界》《近世東(dong) 亞(ya) 儒學研究》《仁學本體(ti) 論》《中華文明的核心價(jia) 值》《儒學美德論》《儒家文化與(yu) 民族複興(xing) 》等。

《周易》中的變革思想

作者: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七月二十日乙醜(chou)

          耶穌2023年9月4日

 

 

 

《周易》被譽為(wei) “大道之源”,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內(nei) 容極其豐(feng) 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ge) 領域都產(chan) 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易傳(chuan) 》是現存最早、最係統的注釋《周易》的著作,是學習(xi) 、研究《周易》的必讀之書(shu) 。

 

長久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中華文明是農(nong) 業(ye) 文明,而農(nong) 業(ye) 文明是保守的、安於(yu) 現狀、抗拒變革的。也有人認為(wei)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對變革的。這些觀點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著。

 

《周易》號稱群經之首,在六經中最富有普遍理論的意義(yi) ,也是中華文明最為(wei) 古老的經典體(ti) 係。易學是研究《易經》的學問,是漢代以後中國經學綿延發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儒學的重要部分。“易”的基本意義(yi) 就是變易,《易經》的基本思想就是整個(ge) 世界處於(yu) 永恒的變易之中,而人必須順應這個(ge) 永久變易的世界,建立起變易的世界觀。所以,展示《易經》中的變易思想,我們(men) 就很容易看清上麵所說的兩(liang) 種觀點是錯誤的。

 

中華文明中自古就有源遠流長的變革思想,也正是這種思想支持了中華文明數千年連續不斷的發展。《周易》的變易思想,在理論上的表述集中體(ti) 現在《易傳(chuan) 》,尤其是《係辭傳(chuan) 》中。

 

唯變所適

 

《易傳(chuan) 》特別重視宇宙中各種對立麵要素的分化和互相作用,如動靜、剛柔、天地、乾坤,認為(wei) 它們(men) 作為(wei) 宇宙世界的基本要素,其相互作用決(jue) 定並豐(feng) 富了宇宙的運動和變化。對立麵的分化造成了豐(feng) 富的世界萬(wan) 象,造成了變化的可能,而對立麵的相摩相蕩促進了變化的深刻展開。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而“變化”兩(liang) 字就是關(guan) 鍵詞。古代哲人積極地運用人為(wei) 的變化體(ti) 係模型(即《周易》卦象體(ti) 係)模擬世界的變化,以謀求理解、把握世界的變化及其結果。這種積極應變的思維,與(yu) 文明的產(chan) 業(ye) 基礎(農(nong) 業(ye) )沒有必然關(guan) 係,體(ti) 現的是人類主觀能動性不斷成熟發展,謀求掌握世界變化的方向趨勢,趨利避害,求得最好的結果。這種不回避變化,不預期世界靜止不變,反而積極主動去了解變化的心態,絕不是一種保守的心態。

 

《周易》的作者力圖徹底了解天地的幽明、世人的死生、宇宙的始終、鬼神的情狀,要囊括事物的萬(wan) 變,促成事物的發展,這種心態也絕不是保守的心態,更是積極把握世界及其變化規律的宏大胸懷。所謂“神無方而易無體(ti) ”,這裏的易不僅(jin) 僅(jin) 指易卦自身,更是指宇宙變化的全體(ti) ;無方無體(ti) ,是指世界的變化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是無限動態的。

 

這就提出了關(guan) 於(yu) “易道”的問題。所謂“易道”就是整個(ge) 天地之道,強調變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和法則。道始終在流轉變遷,從(cong) 不把自己固定於(yu) 一個(ge) 固定處所,一切事物相互變易。變動不居是說不斷地變化,不可為(wei) 典要是說沒有一定之規。變化才是整個(ge) 世界唯一的原理。天道即“易道”的總體(ti) ,分而言之,可以三才之道來說明,即天道、地道、人道;狹義(yi) 的天道講陰與(yu) 陽,地道則講柔與(yu) 剛,人道專(zhuan) 講仁與(yu) 義(yi) 。“易道”是一個(ge) 變化之道,所以說“道有變動”。

 

觀察變化

 

變化是世界的原理,也是世界的普遍現象,但這不等於(yu) 說人們(men) 就能自然地了解變化的普遍性和意義(yi) 。因此,《易傳(chuan) 》要求人們(men) 要“觀變”,即善於(yu) 觀察事物的變化和對立統一,進而了解整個(ge) 世界與(yu) 變化的關(guan) 係,達到窮理盡性的境界。

 

《易傳(chuan) 》中既講“觀”,也講“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和察的對象就是時變,因為(wei) 在《易傳(chuan) 》作者看來,變不能脫離時,時總是和變相結合的,時變就是處於(yu) 一定時空之中的變化,把變化置於(yu) 一定時空環境中來觀察,才能獲得對變化的具體(ti) 了解。

 

《說卦傳(chuan) 》又提出:神也者,妙萬(wan) 物而為(wei) 言者也。“妙”就是促使事物發生多樣的變化。雷是鼓動萬(wan) 物的,風是吹拂萬(wan) 物的,水是潤澤萬(wan) 物的,神就是促使事物變化的。所以,事物的變化有其“能變化”的原因,《易傳(chuan) 》認為(wei) 這個(ge) 原因就是“神”,神的功能就是妙運萬(wan) 物,以成就變化。但這個(ge) 神不是古代宗教的神靈,而是《易傳(chuan) 》對宇宙變化的內(nei) 在動力因的一種說法。因此,人們(men) 在觀變於(yu) 陰陽、察乎時變的同時,還要深刻理解事物變化的根源,才能從(cong) 根本上提高對於(yu) 變化的理解。“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的變化是造成萬(wan) 物生長繁盛的根本原因,有變化才有生成。

 

通其變化

 

《係辭傳(chuan) 》提出了“通變”的重要觀念。宇宙的變化是在一陰一陽的變化反複中展開的,要認識這些無方無體(ti) 的變化並不容易。《易傳(chuan) 》的作者認為(wei) ,宇宙的變化,特別是反映在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我們(men) 這個(ge) 人世間,就是“日新”和“生生”。從(cong) 這裏就可以把握變化的真諦。“日新”是說變化不斷產(chan) 生新的要素,新的東(dong) 西;“生生”是說生命的展開不是重複,而是生命力的蓬勃發展。這種變化不已、生生不息的世界觀,是一種充滿樂(le) 觀、包容的宇宙觀。特別是,提出人麵對世界的變化要謀求“通變”,也就是通曉事物的變化,把握世界的變化,以指導我們(men) 的實踐。通變可以成就事業(ye) ,所以說“通變之謂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即不僅(jin) 要認知世界的變化,而且要推動事物的變化,以符合人類實踐的目的。

 

通變的思想是《周易》重要的指導思想。“通變”又叫“變通”,通變的工具是易卦體(ti) 係,而這一體(ti) 係是以模擬天地四時的變化為(wei) 基礎的。通過這種相似相配於(yu) 天地之變化流行,以揭示出宇宙的變化機製,促進人類應對變化的發展。

 

通變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哲學智慧的理解,而且強調事和利,指向對實際事務的指導。不可否認,“變而通之以盡利”包含了這樣的思想:對現有事物進行改革,理順事物的合理關(guan) 係,以發揮出最充分的效能,以求得最大的利益。這樣的思想,可以說就是改革的思想。

 

自然世界的“變”是自然的過程,不是人所造成的。人的有心參與(yu) ,則是“動”。變通屬於(yu) 人的主觀努力,這種努力必須符合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懂得這個(ge) 規律,又能主動適應變化的規律,采取正確的應變行動,就能促使事物朝著有利方向發展。而其中一個(ge) 關(guan) 鍵之處在於(yu) 掌握改革的時機,這就是“變通者,趣時者也”。

 

成其變化

 

《係辭傳(chuan) 》很重視“成其變化”的觀念: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hui) 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luan) 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所謂“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這個(ge) 動也是指變動;而“觀其會(hui) 通”,亦包含有通變的意義(yi) 在其中。更重要的是,《易傳(chuan) 》提出“成其變化”的觀念,這就是說,人利用《周易》的體(ti) 係,不僅(jin) 為(wei) 了模擬和了解世界,更在於(yu) 成就世界的變化,體(ti) 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換言之,既要通其變化,又要成其變化。

 

易的作用就是開通人們(men) 的心思,去理解世界的變化,消除心中的疑惑。一開一合就是“變”,往來不斷就是“通”,對立麵的交互替代就是變,進程的反複連接就是通,“變”與(yu) 矛盾對立及其轉化有關(guan) ,“通”則聯係著不斷的流行過程。

 

四時既是變化的,又是流行不斷的,四時的變化流行最明顯地體(ti) 現了變通的意義(yi) 。天地是永恒變化的,而聖人的使命就是仿效天地的變化,掌握變化的法則,做出合理的決(jue) 策。所以,“變通”是人的社會(hui) 曆史實踐中永遠要把握的樞紐。用我們(men) 今天的語言來說,改革永遠在路上。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hui) 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這個(ge) 思想在人世的應用,意味著改革應該是中斷與(yu) 連續的統一,措之於(yu) 天下之民的事業(ye) ,必須要兼顧非連續性與(yu) 連續性二者的統一,才能真正取得合理的、符合民眾(zhong) 要求的效果。那種休克式改革,正是忽視連續性、漸進性,隻偏向裁斷的非連續性的改革思維。

 

損益乃革

 

“損益”是古代對社會(hui) 漸進變革的表達。《雜卦傳(chuan) 》說:損、益,盛衰之始也。說明損益的概念不僅(jin) 應用於(yu) 變化的自然界,更多的是用於(yu) 人類的曆史變化的概念。

 

《論語》中記載孔子和弟子子張的對話: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因”是傳(chuan) 承,但傳(chuan) 承中有損有益,這是傳(chuan) 承中的變化、改變。孔子認為(wei) ,夏商周三代之禮一脈相承,但每一代對前一代都會(hui) 有所改變,有所調整,有所增減。所以,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損益表達了人的主觀努力,而不是自然界本身的變化。損益也就是變化,所以,子曰:“齊一變,至於(yu) 魯;魯一變,至於(yu) 道。”這裏的變,帶有進步的改變之意。

 

《易傳(chuan) 》特別強調損益與(yu) “時”的關(guan) 係:損益盈虛,與(yu) 時偕行。或損或益,要依據時勢的變化,順應時勢的變化而進行。這個(ge) 時勢,對於(yu) 我們(men) 所生活的世界而言,就是世界發展變化的大趨勢,世界發展變化的大潮流;跟上世界發展的大潮流,就是“損益盈虛,與(yu) 時偕行”。

 

照《係辭傳(chuan) 》的看法,人類文明社會(hui) 就是在變通中不斷發展的,從(cong) 黃帝到堯舜,都是為(wei) 了人民的方便,進行了變化、改革,無論在製度上還是器物上,都加以變通。《易傳(chuan) 》還做了哲學的論斷:所謂易道,就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hui) 變化,變化才能使發展通達無礙,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人們(men) 在實踐中,也必須在事物發展的節點上主動地推進變革。

 

相比於(yu) “損益”代表漸進的改變,“革”代表劇烈的改變。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代表變革的原理,去除一切舊的東(dong) 西;鼎代表趨新的原則,迎取一切新的東(dong) 西。革也是天道的內(nei) 涵之一。革卦的《彖傳(chuan) 》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從(cong) 天地來說,四時的迭相取代,就體(ti) 現了革的意義(yi) ,在時間的過程中,後者對前者的取代,就是革。沒有這種革,就沒有四時。從(cong) 人事來說,商湯代夏,武王伐殷,都體(ti) 現了革的意義(yi) ,故《易傳(chuan) 》稱之為(wei) “革命”。《易傳(chuan) 》的作者認為(wei) ,變革的意義(yi) 和變革的時機,都需要特別重視,這對於(yu) 革命,更是關(guan) 鍵。可見,《易傳(chuan) 》的變革思想,既關(guan) 注漸進性改革,也肯定根本性變革,乃至革命,這也是《周易》思想內(nei) 涵的必然結論。

 

由以上所述可見,《周易》中包含了豐(feng) 富的變革思維,它主張世界本質上是不斷變化的,人必須通曉世界的變化,才能認識世界;人不僅(jin) 要認識這個(ge) 變化的世界,還要推動變化的過程,成就這個(ge) 世界的變化。人必須與(yu) 世界的變化相配合,形成自覺的變化觀,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實現自己的目的。人的曆史實踐,既有損益的漸變,也有劇變式的革命,而人類大部分的活動,是通過改革實現製度和自我的不斷更新,以促進人類生活的繁盛發展。《周易》的變易哲學不僅(jin) 在曆史上曾經是社會(hui) 改革的理論依據,也是中華民族實踐智慧的重要內(nei) 容。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