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發展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青年學者征文啟事

欄目:通知公告
發布時間:2023-08-22 20:55:40
標簽: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術研討會(hui) 暨第十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hui) 議青年學者征文啟事

 

為(wei)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和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2023年11月23日至25日擬舉(ju) 辦“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術研討會(hui) 暨第十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hui) 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決(jue) 定麵向海內(nei) 外青年學者征集學術論文。論文完成征集後,儒學中心(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將組織專(zhuan) 家學者對其進行評審,並推薦優(you) 秀論文的作者參加“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術研討會(hui) 暨第十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hui) 議。征文具體(ti) 要求如下:

 

一、參考議題

 

主議題: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分議題:

 

1.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與(yu)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關(guan) 係

2.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的理論與(yu) 實踐

3.中國式現代化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的新開展

4.文化自信自強與(yu) 精神獨立自主

5.“兩(liang) 個(ge) 結合”與(yu) 新時代儒學的創新發展

6.儒學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

7.“兩(liang) 個(ge) 結合”視域下的儒學社團使命擔當

8.儒學思想與(yu) 新時代家風家教建設

9.文明交流互鑒與(yu) 儒學傳(chuan) 承創新

10.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海外傳(chuan) 播路徑

 

二、截稿日期

 

9月15日

 

三、征文要求

 

1.征文接受中文或英文兩(liang) 種語言,中文篇幅以8000-12000字為(wei) 宜,英文篇幅以5000-8000字為(wei) 宜,須有300字左右的摘要和3-5個(ge) 關(guan) 鍵詞,注釋使用腳注,具體(ti) 格式請參考附件。

 

2.論文必須是作者原創的學術成果,未曾在報刊或互聯網等平台公開發表。如存在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wei) ,一經發現,立即取消參評資格。

 

四、投稿方式

 

投稿論文需在規定時間內(nei) 以word 版和pdf版兩(liang) 種文件格式,作為(wei) 附件發送至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國際交流部工作郵箱nssjrxzxgjjlb@shandong.cn。郵件標題以“姓名+中青年學者征文”命名,論文標題以“單位+姓名+論文名稱”命名,來稿需在文尾寫(xie) 明作者的個(ge) 人簡介、通信地址、郵政編碼、電子郵箱和聯係電話等信息。

 

聯係人:王盛宇        

聯係電話:18866920840

工作郵箱:nssjrxzxgjjlb@shandong.cn

 

五、刊稿格式

 

一、正文須附摘要、關(guan) 鍵詞和作者簡介

 

來稿全文:以8000-12000字為(wei) 宜。

 

摘要:以200-300字為(wei) 宜。

 

關(guan) 鍵詞:3-5個(ge) 。

 

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籍貫、工作單位、研究方向、地址(所在城市)、郵編。

 

另,來稿同時請附詳細通信地址和手機號、Email聯係方式。

 

二、注釋采用兩(liang) 種方式:

 

(一)夾注:適用範圍為(wei) 傳(chuan) 世先秦經典及常見諸子書(shu) 等,夾注文字用楷體(ti) ,如:(《尚書(shu) ·泰誓》)(《論語·學而》)(《孟子·梁惠王上》)。

 

注意:輯佚類、出土古文獻須用腳注。

 

(二)腳注:適用範圍為(wei) 傳(chuan) 世秦漢以後古文獻、出土古文獻、近現代學人研究成果以及說明性注釋等。格式如下:

 

1. 傳(chuan) 世文獻類:

 

①《史記》卷47《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2年,第1905頁。

 

②(明)王畿:《半山會(hui) 語》,《王龍溪先生全集》卷2,清道光二年重刻本。

 

③(清)姚際恒:《古今偽(wei) 書(shu) 考》卷3,光緒三年蘇州文學山房活字本,第9頁a。

 

2. 出土文獻類:

 

①《太一生水》,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5-126頁。

 

3. 著作類:

 

①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8頁。

 

②[美]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任菁譯,北京: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56頁。

 

注意:

 

①征引同一文獻,第一次做腳注,上述各項要素須齊全,第二次則予以簡化,隻注明作者、書(shu) 名、頁數即可。

 

②清以前中國學者以小括號()注明朝代,外國學者以正括號[]注明國籍。

 

③書(shu) 名含有作者姓名者,可省略作者,如:《陸九淵集》《戴震全書(shu) 》,隻注明書(shu) 名即可。書(shu) 名含有作者的字、號或諡號者,仍須注明作者,如:(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shu) 》、(明)王夫之:《船山遺書(shu) 》、(清)孫奇逢:《夏峰先生集》等。

 

④引用古文獻若涉及傳(chuan) 、箋、注、疏層麵,需根據引用版本全麵列出相關(guan) 撰者信息,如:(漢)毛亨傳(chuan)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yi) 》;(周)左丘明傳(chuan)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等。

 

⑤凡正史即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等,不須注明作者。

 

⑥同一著作有多種注釋本者,引用其中一種,注明方式宜先注明作者書(shu) 名,再注明注釋者,如:(魏)王弼:《周易注校釋》,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年。

 

4. 論文類:

 

①洪修平:《論儒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代意義(yi) 》,《中國社會(hui) 科學》2000年第6期,第64-72頁。

 

②劉夢溪:《王國維與(yu) 中國現代學術的奠立》,劉夢溪:《學術與(yu) 傳(chuan) 統》上卷,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shu) 局,2017年,第37-71頁。

 

三、注意標點符號使用規範(最新版),以及數字規範用法

 

(一)連續引用幾本書(shu) ,書(shu) 名號之間不加標點。

 

(二)連續使用幾個(ge) 雙引號,雙引號之間不加標點。

 

(三)凡使用公元紀年法,用阿拉伯數字紀年;使用中國傳(chuan) 統紀年法,用中文數字紀年。兩(liang) 種紀年法混用者則阿拉伯數字與(yu) 中文數字兼用,如:魯昭公十七年(前525)。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