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做好人不必求好報,做好人必然有好報——因果微論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廿七日癸卯
耶穌2023年8月13日
【好報】鮑鵬山將“君子固窮”解釋為(wei) “好人本來就沒好報”,非理非實,嚴(yan) 重錯誤,嚴(yan) 重違反因果律。《易經坤文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尚書(shu) ·蔡仲之命》說:“皇天無親(qin) ,唯德是輔。”《鹹有一德》說:“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中庸》說:“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qing) 者覆之。”類似好人好報的經典表述很多。可以說好人本心不求好報,不能說好人本來沒好報。好報包括物質性、功利性、精神性好報,都是道德的副產(chan) 品。“君子固窮”不能那樣解釋。這裏的固與(yu) “小人窮斯濫矣”的濫相對,是堅固、不動搖的意思。“君子固窮”與(yu) 孟子“貧賤不能移”近義(yi) 。
【好報】“好人本來就沒好報”這種觀點,很容易斷人善根。不相信“好人有好報”者,麵臨(lin) 義(yi) 利的選擇,很容易見利忘義(yi) 和損人利己。其實,好人不僅(jin) 有好報,而且可以加個(ge) 必字,好人必有好報。用易經的話說就是,積善之人必有餘(yu) 慶。絕對有,絕對真實。認為(wei) “好人沒好報”,有各種情況:一種是已經有好報,他自己不知道;一種是好報還沒到,他以為(wei) 沒有了。因果報應錯綜複雜,非世人所能逆料。還有一種情況,在極權社會(hui) 很普遍,自以為(wei) 好人,其實非好人;自以為(wei) 大好,其實是小好大不好。蓋好有真偽(wei) 大小之別,有真君子的好,有偽(wei) 君子的好,有小人的好,有邪教徒的好,不一而足。小小好人奢望大大好報,肯定是要失望的。《史記·滑稽列傳(chuan) 》記載,齊國遭到楚軍(jun) 侵犯,齊威王派淳於(yu) 髡求援於(yu) 趙國,卻隻讓他帶上區區黃金百斤、馬車十輛做禮物。淳於(yu) 髡哈哈大笑,給齊威王講了個(ge) 小故事:“今者臣從(cong) 東(dong) 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很多人講好人沒好報的時候,其實就像被淳於(yu) 髡調侃的這個(ge) 道旁禳田者。
【好報】好人有好報,是孔子團隊為(wei) 最;壞人有壞報,以嬴政集團為(wei) 最。關(guan) 於(yu) 孔子,太史公說:“天下君王至於(yu) 賢人眾(zhong) 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chuan) 十餘(yu) 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舍《六藝》者折中於(yu) 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榮死哀,師表萬(wan) 世,為(wei) 天下第一人;孔家後嗣綿綿,世代富貴,為(wei) 中華第一家。孔子弟子中有名有姓者,大多各有成就、作為(wei) 和收獲,後代香火相傳(chuan) 不絕。反麵例子嬴政,身死荒丘,子孫和族人統統滅絕,集團中文臣武將大多死於(yu) 非命乃至族滅。追隨孔子和追隨嬴政者,命運和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儒眼】誠中廳友言:“有好品質,名聲是別人搞不壞的。是真儒者,自有仁言義(yi) 語,自能關(guan) 心民生疾苦,己饑己溺,自能明辨是非,善善惡惡”雲(yun) 。說得好,補充一句:品質真好,即使受到誣蔑,名聲被壞,又有何妨。忍辱負重,正是君子本色。盡其在我,順其自然。真君子的名聲,壞的了一時,壞不了一世,更壞不了千秋萬(wan) 世。要相信天理和因果的公平。
【儒眼】儒家文化對學者,可以產(chan) 生兩(liang) 種作用。消極的作用是讓人不願、不屑、也不敢做壞事,積極的作用是促使人盡心盡力做好人,把做好人當成人生最根本的意義(yi) 、成功和幸福。成德成聖,希聖希天,就是要把自己做成最好的人,最大的好人。這是儒家文化最厲害的地方。學儒而依然做壞事,說明沒有學好或者沒有學進去,沒有明見天理良知的真相,沒有理解易理因果的真實。
【儒眼】莊子說,哀莫大於(yu) 心死;有人改之曰,哀莫大於(yu) 心不死。東(dong) 海曰,君子之心永不死,大哀大憂無礙快樂(le) 的自得和希望的美好。所有的苦難包括個(ge) 人和社會(hui) 的苦難,都有因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對於(yu) 贖消往昔的罪業(ye) ,積累善業(ye) 和福德,開啟未來的美好,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了,很多人就長不大,很多曆史包裹就無法拋棄,政治就無法革故鼎新,社會(hui) 就無法去舊迎新。
【僭天】儒政殺人主要有兩(liang) 種方式:正常方式是義(yi) 刑,特殊方式是義(yi) 戰。義(yi) 刑義(yi) 戰,各依一定的程序規定,各有相應的禮法要求。儒家殺人,雖為(wei) 懲罪,也當依禮據法,不能按照官員、君王之好惡而殺,這是顯而易見的。家天下時代,確有某些君王和官員非禮非法殺人,那是它們(men) 的罪過和家天下的局限,既違儒,嚴(yan) 重違反王道;又僭天,嚴(yan) 重僭越天道,未來儒政當嚴(yan) 戒之。另外,言論所造之罪業(ye) ,隻能交因果處理,不能由刑法懲罰,否則也是僭天,有違政治和刑法的本分。
【儒眼】論政治,有什麽(me) 樣的政府就有什麽(me) 樣的人民;論土壤,有什麽(me) 樣的人民就有什麽(me) 樣的政府。林肯總統有句名言:“有什麽(me) 樣的人民,就產(chan) 生什麽(me) 樣的政府。”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一個(ge) 國家樣式的方方麵麵都隱含在它的人民中間”雲(yun) 。另外,論世間法,侮人毀家伐國者必須受到相應的懲罰;論因果律,被侮被毀被伐者必有自侮自毀自伐的一麵。
【東(dong) 海律】世人善於(yu) 巧言令色,不知老實說話、正言直發最智慧;世人耽於(yu) 陰謀算計,不知胸懷坦蕩、開誠布公最高明。弱勢群體(ti) 玩詐術,得一時之利都難,恰好自找麻煩;強權階級玩詐術,得一時之利不難,隻是後果堪虞。可以玩弄國民,難以玩弄天下;可以玩民一時,難以玩民長久。它們(men) 遲早要為(wei) 自己的陰險奸詐付出應有的代價(jia)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上天和因果的討債(zhai) 方式千奇萬(wan) 怪,防不勝防,非人類非任何生靈所能防。
【空見】空見有三種,一是世俗空見,即唯物主義(yi) 邪見,不信性與(yu) 天道,以為(wei) 人死如燈滅;二是撥無因果見,不承認因果報應之理;三指佛教內(nei) 部的空見,學佛者執著於(yu) 一切皆空之說而墮於(yu) 諸法皆無之見。三種空見異曲同誤,都不明性天大義(yi) 。佛教以空見為(wei) 大忌。無上依經上曰:“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怖,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發作十六分,我不許可。”止觀四上曰:“當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墮此見,永淪長沒。尚不能得人天涅槃,何況大般涅槃耶?”止觀十下曰:“空心無畏,不存規矩,恣情縱欲。破正見威儀(yi) 淨命,死皆當墮三惡道中。”
【不空】四大皆空,佛性不空,阿賴耶識不空。宋徐天錫《八識詩》說:“受熏持種根身立,去後來先作主翁。”這個(ge) 主翁就是指阿賴耶識。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時,唯第八阿賴耶識,可以流轉五趣六道、輪回天上人間而永恒而不滅。這就是生命的主翁,來先去後,意謂人到世間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最後離開。以上是佛教常識。
【儒眼】騙子被欺詐,暴徒被暴力,草菅人命者被草菅,謀財害命者被謀害,恐怖分子陷入恐怖循環,剝削壓迫者被剝削壓迫,製造冤假錯案者蒙冤受難,製造人道災禍者遭災受禍。這類故事,古今中外、曆史現實都很多,不能不令人驚歎天道的狡獪和因果的循環。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自有惡人磨,此之謂也。
【儒眼】刑法有其適用範圍,天譴沒有範圍局限。有時法不責眾(zhong) ,但不影響天譴。天譴者,天理責罰、因果報應也。檀公子廳友言:“法不責眾(zhong) ,不適用於(yu) 天懲。曆史上國滅族亡者,數見不鮮。”同時,法不罰德,刑法不追究和懲罰道德性罪過,但因果不恕。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隻要種下惡因造下惡業(ye) ,就必有相應惡果。
【德智】德智不二,一高俱高一缺俱缺。蠢豬必不善良,惡狼必然愚蠢。道德過度敗壞,其人必然缺智。邪惡之徒都是愚昧分子,有智也是邪智。智有正邪之別,邪智非智。邪智的特征是害人有餘(yu) 助人不足,作惡有餘(yu) 為(wei) 善不足,破壞很行建設不行。儒家十二智才是正智(詳見東(dong) 海《儒家大智慧》一書(shu) ),內(nei) 聖真理外王大義(yi) 最為(wei) 中正。一個(ge) 人若通達吾儒中道智慧,就不可能邪惡化。即使邪惡之徒,若知天知易知因果知東(dong) 海,想不改邪歸正都不可能。故吾嚐言,真知性天必信仰性天,真知孔孟必尊崇孔孟,真知儒家必皈依儒家,真知東(dong) 海必護佑和襄助東(dong) 海。
【地獄】儒家不論陰界,不講地獄。對於(yu) 宗教描述的陰界和地獄,置而不論。不過,依情而論,依理而推,陰界、地獄和六道輪回,應該是存在的,吾相信。古往今來很多罪惡分子,僅(jin) 僅(jin) 生前的苦厄和非正常死亡遠不足以懲罰之,何況大道不行而邪道大行的時代,無數罪惡得不到應有的現實懲罰,大量萬(wan) 死莫贖的罪人享有人爵、享盡榮華,於(yu) 情於(yu) 理於(yu) 易理天理因果之理,都說不過去。故吾嚐言,黑洞最適合作為(wei) 地獄,拘囚那些罪魂,永世不得超生。
【史眼】刑罰可逃,業(ye) 報難逃。很多人認為(wei) ,財富逃出國門,就可以逃脫悖入悖出的定律,何其幼稚乃爾。那隻是換一種悖出的方式或惡報的方式而已。禍根深種,遲早要結果,不結於(yu) 此處,便結於(yu) 彼處;不結於(yu) 己身,便結於(yu) 子孫。因果律仿佛天羅地網,非人力所能逃脫。當然,消業(ye) 贖罪,事在人為(wei) 。隻要下定決(jue) 心改惡從(cong) 善,立大功德,很多罪業(ye) 可以消除,至少可以減輕,給自己留一點後福,給子孫留一條後路。
【儒眼】天道之公體(ti) 現為(wei) 因果律,為(wei)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求仁得仁成為(wei) 仁者,求神得神成為(wei) 神棍,求惡得惡得到惡果,求魔得魔飽受魔害,反孔孟得馬列受盡踐踏,反仁政得暴政受盡磨難等等,都是上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夫複何怨。“天矜於(yu) 民,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此之謂也。注意,天道落實於(yu) 人道為(wei) 仁義(yi) 之道,仁道有賴於(yu) 仁人義(yi) 士弘揚之。弘揚仁道就是替天行道,就需要揚善罰惡,需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此言原義(yi) 即為(wei) 政合常情常理,治人以人道之常。此言出自朱子《中庸集注》,是朱子對《中庸》第十三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句的解釋:“若以人治人,則所以為(wei) 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別。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擊蒙】聞中《行動瑜伽的內(nei) 在法則》論因果關(guan) 係說:“你為(wei) 了自己從(cong) 事的任何行動,都必將產(chan) 生其後果且由你自己來承受。但若你從(cong) 事的任何行動都不是為(wei) 了你自己,那麽(me) 不管它是善是惡,都不會(hui) 有任何結果加諸於(yu) 你。我們(men) 在《薄伽梵歌》中發現了一句體(ti) 現這一理念的非常傳(chuan) 神的句子:‘當他知曉他根本不是為(wei) 了自己而行動時,即使他殺遍整個(ge) 世界(或是他本人被殺),他也既非殺者,亦非被殺者。’辨喜尊者的此一段話語,堪稱解開了驚人秘密,揭示人們(men) 穿越世界而仍得絕對自由的美好路徑。是否徹底完成了莊周靠審美想像完成的一個(ge) 境界。”東(dong) 海曰:這種說法極端錯誤,為(wei) 邪教惡勢力濫殺無辜大開了方便之門。無論動機、目的、宗旨、出發點如何,是否為(wei) 了自己,都不影響善惡報應的原則。無論是否為(wei) 了自己,殺害無辜都是大不義(yi) ,都有相應的罪業(ye) 。當然,義(yi) 刑義(yi) 殺義(yi) 戰除外。那是替天行道,無罪有功。
【啟蒙】啟蒙可分為(wei) 道德啟蒙、政治啟蒙和曆史啟蒙。唐太宗說,以史為(wei) 鑒,可以知興(xing) 替。這就是曆史啟蒙。曆史啟蒙包括正反兩(liang) 麵,正麵是文明,文明必有和諧幸福隨之而來;反麵是野蠻,野蠻必有戰亂(luan) 災難因之而起。極權暴政就是野蠻之極致,人禍之大者。加爾文有句名言:“邪惡的統治者是上帝對邪惡的人民的懲罰,目的是催逼人民悔改。”把這裏的上帝去宗教化,這個(ge) 觀點就可以成立,吾稱之為(wei) 人禍啟蒙。暴政原不違因果,人禍何嚐非天譴。這是上天啟蒙人類最慘烈的一種方式。
【首因】吾儒以太極為(wei) 第一性,也可說為(wei) 第一因,萬(wan) 物資之以始、資之以生的宇宙本源,即整個(ge) 宇宙因果鏈的最初原因。這個(ge) 第一因,既超然於(yu) 一切因果之上,又潛在於(yu) 一切因果之中。神學不明第一因,其創世造人的人格神是臆造的,不配為(wei) 第一因;佛教不認第一因,但如來藏實有第一因的功能。《楞嚴(yan) 經》說“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雲(yun) 雲(yun) ,本因可視為(wei) 第一因的通俗表述。
【警鍾】孔子說:“知之為(wei) 知之,不知為(wei) 不知。”這是文化人理應具備的修養(yang) 。不知而偽(wei) 裝知道,知之而偽(wei) 裝不知道,在因果上都是有罪業(ye) 的。前者不知而言,妄語妄言,誤導世人,是偽(wei) 啟蒙;後者知而不言,是缺乏愛人利他的文化關(guan) 懷和人道情懷。孟子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覺後知覺後覺,就是替天傳(chuan) 道,就是道德啟蒙。先知先覺者得天獨厚,就要盡啟蒙的責任。知而不言,就是貪汙真理和責任自棄。
【警鍾】維護反儒的言論自由,批判反儒的思想錯誤,並行不悖。同時有必要指出,反儒是最嚴(yan) 重的道德反常、文化反華和政治反動,必然惡果累累,後患無窮。東(dong) 海早就指出,反儒的人物特別愚昧,反儒的勢力特別邪惡,反儒的政治特別悖道,反儒的社會(hui) 特別黑暗。反儒是惡化命運最有效的辦法,內(nei) 則惡化自家的命運,外則惡化國家的命運!反儒的自由是人權,禮當受到尊重;反儒的因果須自負,外人愛莫能助。批判反儒的錯誤,揭示反儒的後果,就是對他們(men) 最根本的悲憫和幫助。
【警鍾】維護反儒的言論自由,批判反儒的思想錯誤,並行不悖。同時有必要指出,反儒是最嚴(yan) 重的道德反常、文化反華和政治反動,必然惡果累累,後患無窮。東(dong) 海早就指出,反儒的人物特別愚昧,反儒的勢力特別邪惡,反儒的政治特別悖道,反儒的社會(hui) 特別黑暗。反儒是惡化命運最有效的辦法,內(nei) 則惡化自家的命運,外則惡化國家的命運!反儒的自由是人權,禮當受到尊重;反儒的因果須自負,外人愛莫能助。批判反儒的錯誤,揭示反儒的後果,就是對他們(men) 最根本的悲憫和幫助。
【因果】魚肉戀刀俎,活該被宰割;韭菜愛鐮刀,活該被收割。信奉邪教邪師,活該被邪祟;崇拜暴力暴君,活該被暴虐。認父作賊,認賊作父,活該被賊害;恩將仇報,仇將恩報,活該被仇殺。活該二字下得狠了點,但合乎因果之理,無礙天道之公。個(ge) 體(ti) 有個(ge) 體(ti) 的因果,集體(ti) 有集體(ti) 的因果,家庭有家庭的因果,國家有國家的因果,社會(hui) 有社會(hui) 的因果。因果地網天羅,報應真實不虛。極權主義(yi) 之存在和人道主義(yi) 之災難,同樣具有因果的合理性,特權階級和弱勢群體(ti) ,各有各的因果,各有各的報應。
【因果】定業(ye) 難挽,共業(ye) 難挽。即使聖賢君子,要挽社會(hui) 共業(ye) ,也必須有相應的權位。君相之所以能造命,就是因為(wei) 德位相稱,有相應的權位。造命,就意味著通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製度,改良家國天下的共業(ye) ,重造廣大人民的命運。人民命運的重造,根源於(yu) 德性的重造。人民在法治社會(hui) 是“免而無恥”,在極權社會(hui) 是不免又無恥,在德治社會(hui) 是“有恥且格”。這就是德性重造,相當於(yu) 重新做人。若無相應權位,儒者德智再高,能力再大,隻能獨善其身。如何獨善其身,孔孟就是最好的榜樣。在禮崩樂(le) 壞的逆淘汰時代,通過內(nei) 聖功夫和外王追求,雙管齊下地致力於(yu) 修身,修成了聖人。獨善其身,莫善於(yu) 是。
【因果】共業(ye) 同樣難逃。一個(ge) 人來到世間,必與(yu) 其出身的家庭、工作的單位、生活的社會(hui) 存在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家庭、單位、社會(hui) 環境綜合而成的時代環境,必然深深地影響著其人生和命運。沒有人可以擺脫大大小小的命運共同體(ti) ,淩空憑虛地過一輩子。每個(ge) 人的命運都是共業(ye) 和個(ge) 業(ye) 綜合的結果。隻不過,共業(ye) 影響再大,終究不敵個(ge) 業(ye) 。我欲仁斯仁至,隻要有誌於(yu) 仁,即使置身地獄,同樣可以成就仁德,將共業(ye) 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因果】儒家在君主社會(hui) ,必須得君才能行道;在民主社會(hui) ,必須得民才能行道。在極權社會(hui) ,真儒根本沒有傳(chuan) 道的自由,遑論行道。在極權社會(hui) ,自古皆有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教育自由,儒家統統徹底喪(sang) 失,得君得民都是奢望,能夠獨善其身、守死善道、以身殉道足矣。吾嚐言,比起孔孟時代來,東(dong) 海時代反常百倍、黑暗百倍,即使孔孟重來,同樣無可奈何。如果孔孟重來,定會(hui) 拍拍吾肩曰:好樣的,真吾徒也,小子鳴鼓而助之可也。
【因果】從(cong) 因果角度講,妄言妄語有妄語業(ye) 妄語果。也就是說,各種錯誤思想、邪惡言論,難免有其惡業(ye) 惡果惡報。古今中西很多邪教主和邪說家下場淒慘且無後嗣,這就是邪惡言論的報應。但這種報應,是因果律的作用,是因緣和合、業(ye) 力成熟而水到渠成的結果,非外人外力所為(wei) 。換言之,這是因果律的權限,是天權,人力不能僭天,不能代表天理因果律提前對邪惡言論進行懲罰。
【貴族】德行高貴,擁有天爵,就是貴族。魏源說:“克己之謂強,天爵之謂貴。”(《默觚上·學篇二》)孟子說:“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但能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就是貴族。隻有這樣的道德貴族,才配擁有人爵,成為(wei) 政治貴族。當道德貴族越來越多並不斷成為(wei) 政治貴族的時候,中華重建必然水到渠成,中華文明必然大放光明。有舊聯曰:九州重築中華夢,五福常臨(lin) 君子門。儒家來複,意味著中華開啟重啟。而君子作為(wei) 中華貴族,就是複興(xing) 儒家重建中華的核心力量。下聯是美好的祝願,也是因果的必然。隨著逆淘汰時代的終結和新一輪文明的啟動,所有君子之家,都將會(hui) 成為(wei) 五福迷戀的棲居。
【警鍾】孔子說:“誣文武者,罪及四世。”誣蔑孔孟程朱,因果之罪相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程朱,都是道統傳(chuan) 人,功業(ye) 不同,道德相同,同樣偉(wei) 大,不可誣也。當然,其他君子豪傑,包括元明清諸大儒,各有德行或功業(ye) ,同樣不容誣蔑。誣蔑他們(men) ,自有相應的罪業(ye) 。注意,曆代君子豪傑,未達聖賢境界,各有言行錯誤是難免的。某些人既有大功又有大過,有理有據、實事求是的批評,毫無問題。最典型的是曾文正公,衛道驅邪,居功至偉(wei) ,但殺戮過重,問題也很大。有所批評,理所當然。隻是批評的時候必須肯定其曆史性大功。
【明理】明理非常重要和關(guan) 鍵。明理最重要的是內(nei) 明道德真理,外明政治真理。所謂春秋大義(yi) ,就是特別重要的政治真理。明理是致良知、明明德、希賢希聖的必要條件。義(yi) 理雖明,未必良知光明,必須言行一致,以義(yi) 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強化和深化對義(yi) 理的理解。但是,義(yi) 理不明,必然良知不明,人品再好也有限,再好也是小人的好。孔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對於(yu) 極不明理的糊塗蟲和蠢豬,就沒必要觀其行了。思想言論都錯漏百出,行為(wei) 實踐能好到哪裏去。
【明理】君子可殺不可壞,不可能讓他變壞。再位高權重,也不會(hui) 變壞。君子道德基本不退,意味著小德或許有出入,大德絕對不墮落。要因有二:一能克己,有相當的克己功夫;二能明理,能明白包括易理、書(shu) 理、春秋之理和因果之理在內(nei) 的儒理。例如,明白了因果之理,堅信“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就不願浪費自己的人生,不願遺殃於(yu) 家人後人;並且會(hui) 努力積善成德,積德成仁。又如,明白了外王大義(yi) ,就會(hui) 把權位當成敬天保民實踐王道的工具。君子若位高權重,良知必大放光明,落實到政治,為(wei) 仁政德治;落實到製度,為(wei) 良製良法。
【警鍾】說朱子“私故人之財而納其尼女,規學宮之地而改為(wei) 僧坊”雲(yun) 雲(yun) ,是南宋奸人欲加之罪的誣陷。五四以來越傳(chuan) 越玄越傳(chuan) 越惡,居然有人攻擊朱子爬灰雲(yun) 雲(yun) 。一些尊崇朱子者不加考察便信以為(wei) 真,以為(wei) 朱子細節不謹,烏(wu) 乎可!東(dong) 海嚐有舊作《為(wei) 朱熹洗冤》,茲(zi) 不贅。孔子說:“誣文武者,罪及四世。”東(dong) 海曰,誣孔孟者,罪及四世。茲(zi) 補充一句,誣程朱者,罪及四世。百餘(yu) 年來,誣蔑孔孟程朱、誣蔑曆代聖賢君子成為(wei) 知識群體(ti) 的時髦,造逆天之惡,積大惡之業(ye) 。這是百年浩劫的文化因之一,也是無數知識分子命運坎坷、下場悲慘的要因。
【好報】做好人不必求好報,做好人必然有好報。做好人不必求好報,不圖功利性回報,這是正善之士都應具備的人生態度,遑論君子。助人為(wei) 樂(le) ,為(wei) 善最樂(le) ,樂(le) 在積善成德,積德成仁,這就是做好人最好的回報,道德性好報。因果報應極其錯綜複雜,具有無限多樣性。報應除了功利性和道德性之別,還有顯在性和潛隱性之別,既時性和滯後性之別,自身性和子孫性之別等等,什麽(me) 因果,如何報應,很難預判逆料。千萬(wan) 不要以為(wei) 因果報應就像存一筆錢到時連本帶利取回來那麽(me) 簡單,更不要妄斷好人沒好報。這不符合古今中西大量事實,更違背儒佛道三家公認的因果律。否定了這宇宙生命第一律,四書(shu) 五經中大量論及人道和政治因果的言論都要刪改了,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就要改為(wei) 積善之家沒有餘(yu) 慶,至少這個(ge) 必字絕對不能用了。禮文廳友言:“禮崩樂(le) 壞,是非顛倒,好人沒好報的事多。孔子說君子固窮,老實告訴子路殘酷真相,好人沒好報。”東(dong) 海曰,這是對聖言的誤解,也是對易理的否定。重申一條東(dong) 海律:即使政治無道,社會(hui) 不公,環境逆淘汰,不影響因果的公道和天道的公正。
2023/7/3
餘(yu) 東(dong) 海集於(yu) 青秀山下獨樂(le) 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