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學典作者簡介:王學典,男,西曆1956年生,山東(dong) 滕州人。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教授。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hui) 常務委員。著有《曆史主義(yi) 思潮的曆史命運》《20世紀中國曆史學》《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等。 |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作者:王學典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廿一日丁酉
耶穌2023年8月7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jue) 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為(wei) 什麽(me) 會(hui) 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原因可以從(cong) 多方麵進行分析,從(cong) 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發展進程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來找尋答案是其中一個(ge) 重要方麵。中華文明孕育發展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有助於(yu) 形成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體(ti) 文化。中華民族長期高度發達的文化,有助於(yu) 形成強大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正是由於(yu) 這種文化主體(ti) 性和文化自信,讓包容性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文明交融的悠久曆史
考察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特別是早期進程可以發現,地理環境往往是影響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與(yu) 其發展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密切相關(guan) 。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並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我國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在起源和早期演化階段,就孕育產(chan) 生兼收並蓄、向內(nei) 凝聚的文明基因,為(wei) 文明多元一體(ti) 發展奠定基礎。這與(yu) 我國獨特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guan) 係。我國周邊為(wei) 海洋、高山、草原、荒漠等,東(dong) 中部地區有幅員廣闊、資源豐(feng) 富的平原與(yu) 盆地。這樣的地理環境自成一體(ti) 。在我國內(nei) 部,地貌複雜、生態多樣,許多地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優(you) 越,利於(yu) 人口聚集,形成了整體(ti) 互補、相對自足的地理格局。
距今一萬(wan) 年前,中國遼闊大地上就開始出現星星點點、獨立發展的早期文化。在新石器時代,這些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已頗具規模。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中下遊的中原龍山文化、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遊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以及華南各地方文化,等等。隨著生產(chan) 進一步發展、人口不斷增加,一些區域文化出現某些國家的初始形態,呈現“萬(wan) 邦林立”的局麵。分散的早期文明各自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相互之間逐漸有了複雜的互動交流。這種交流讓人們(men) 意識到,和平相處、互相學習(xi) 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在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區文明聚落相互包容協商、文化交流融合,就成為(wei) 處理相互關(guan) 係的理性選擇。
後來,由於(yu) 中原華夏文明所處地理位置和資源相對優(you) 越,不斷吸納、融合周邊族群與(yu) 文化,形成了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對其他文化具有較強吸引力,呈現出周邊向中心匯聚、內(nei) 部自足更新的發展態勢。這種態勢被學界形象地稱為(wei) “重瓣花朵式”結構,而中原文化就是整朵花的“花心”。《尚書(shu) ·堯典》記載了帝堯時代“協和萬(wan) 邦”的情境。這種“協和”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文化影響的擴大而非武力征服實現的。可以看出,文明的交流融合促進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發展,並在這種發展進程中更加凸顯和平性、包容性。
文化發展的自信開放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包容性,與(yu) 文化長期高水平發展、領先於(yu) 世有很大關(guan) 係。這種文化發展狀況塑造出高度文化自信和開放包容心態。《左傳(chuan) ·哀公七年》對大禹時代“塗山之會(hui) ”的記載中說“執玉帛者萬(wan) 國”,意思是許多文明對中原文明表現出景仰。從(cong) 中可以看出,在那個(ge) 時代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到了殷周時代,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出較為(wei) 完備的文字體(ti) 係和成熟的禮樂(le) 文化。係統而完整的西周禮樂(le) 製度,從(cong) 禮器到樂(le) 器等,形成了嚴(yan) 格的使用規製,對後世影響深遠,周禮文化也與(yu) 其他地方文化不斷融合。先秦時代百家爭(zheng) 鳴,不同流派提出各種思想,相互爭(zheng) 論又相互學習(xi) ,使得那個(ge) 時代學術思想大放異彩。後世許多思想的核心內(nei) 容在那個(ge) 時代萌發,中國成為(wei) 古代軸心文明發祥地之一。秦漢以後,中國逐步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大一統國家,發展出在古代社會(hui) 較為(wei) 先進的政治製度和相對完備的治理體(ti) 係。高度發達的文化、統一穩定的國家、治理有效的製度、勤勞堅毅的民眾(zhong) ,加上得天獨厚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和曆代“以農(nong) 為(wei) 本”的基本國策,讓中華文明在人口數量、經濟實力、政治發展和思想文化上長期領先於(yu) 世界,不僅(jin) 對周邊少數民族保持著巨大吸引力,對亞(ya) 洲和世界文明進步也作出巨大貢獻,產(chan) 生深遠影響。
中華文明長期高度發達、綿延不斷,讓中華民族從(cong) 未向外部敵人屈服,也發展出鮮明的文化主體(ti) 意識和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這種心態並不是盲目的文化優(you) 越和文化自大,而主要表現為(wei) 對如何看待天下、如何與(yu) 天下共處的一種自信博大胸懷。在古人眼裏,天下為(wei) 公、大同社會(hui) 是理想,天下是一家人,文化上認同就可以和平相處。這樣的心態彰顯著寬廣視野、博大境界。“行天下之大道”“抱一為(wei) 天下式”“一同天下之義(yi) ”等主張,為(wei) 文化兼收並蓄提供了思想理論支持。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我國是一個(ge)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各民族在長期曆史演進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相互學習(xi) 借鑒,逐步形成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共同塑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長期高度發達並具有文化自信,不僅(jin) 能消解外來文化的衝(chong) 擊、入侵,更發展出強大的學習(xi) 能力和適應能力,通過吸納多地區、多民族的不同文化,融會(hui) 貫通、渾然一體(ti) ,促使民族文化不斷新陳代謝、創新發展。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後形成中國佛教,西方的天文、數學傳(chuan) 入中國,等等,這些例子說明曆史上不斷有各種文化元素融入中華文明,彰顯著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內(nei) 在特質,也成為(wei) 中華文明永葆生機活力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天下大同的傳(chuan) 承弘揚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還與(yu) 古代中國形成的四海一家的天下大同理念有著深刻關(guan) 聯。在古代社會(hui) ,治理中國這樣一個(ge) 幅員廣、多民族的超大型國家,具有相當大的難度。曆朝曆代都采取各種措施來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其中,文化上的包容接納也是一種有效手段。
中國人很早就有天下大同理念,提出“以德服人”“有容乃大”的理念,“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同則相親(qin) ,異則相敬”的價(jia) 值取向。狹隘的種族、地域等觀念,從(cong) 來都不是中華文明的主流。“太平”之世是一種政治理想,是一個(ge) 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大一統社會(hui) 。文化是維係這種太平的重要紐帶,提倡統治者致力於(yu) 使“聲教訖於(yu) 四海”,“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用道德教化、文化影響而非武力征服來維護天下穩定。對於(yu) 思想和文化的差異,應以博大胸懷“通萬(wan) 方之略”,抱持“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念,以“和而不同”的態度處理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
同時,中國人主張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學習(xi) 。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認為(wei) “以他平他謂之和”。這意味著“他”不能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如果單一就是“同”,而“同則不繼”,是難以發展的。多元要素之間通過互動、互補達到平衡、和諧狀態。這種觀念深刻影響後世。比如儒釋道三大文化形態,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發展過程中相互交融、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而不是以消滅對方為(wei) 目的,充分體(ti) 現了“和而不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以和為(wei) 貴、和而不同、化幹戈為(wei) 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chuan) 。”正因為(wei) 擁有這種大度開放包容的精神,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接納、融合不同民族和文化傳(chuan) 統,不斷消化吸收外來文明精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匯中不斷發展壯大。
在今天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中,中華文化這種“和而不同”的融合傳(chuan) 統具有重要意義(yi) 。帶著對“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以世界眼光關(guan) 注人類前途命運,從(cong) 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曆史來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guan) 係。堅持世界是豐(feng) 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促進世界各國相互理解與(yu) 信任,夯實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人文基礎,這正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胸懷天下的體(ti) 現。曆史充分證明,堅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人類文明才能不斷發展繁榮。不同文明隻有加強對話、互學互鑒,人類文明才能熠熠生輝。我們(men) 要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共同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責任編輯:近複
【下一篇】孟子研究院暑期公益課堂第二講開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