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儒賓 著《原儒:從帝堯到孔子》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8-05 23:45:22
標簽:《原儒:從帝堯到孔子》
楊儒賓

作者簡介:楊儒賓,男,西元1956年生,台灣台中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曆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著有《儒家身體(ti) 觀》《異議的意義(yi) :近世東(dong) 亞(ya) 的反理學思潮》《從(cong) <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nei) 的莊子》等。

楊儒賓 著《原儒:從(cong) 帝堯到孔子》出版

 

 

 

書(shu) 名:《原儒:從(cong) 帝堯到孔子》

作者:楊儒賓

出版社: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內(nei) 容簡介】

 

“原儒”指的是自堯舜以下直至孔子的聖賢及其儒思。儒門雖自孔始,儒思卻其來有自,還原儒學以孔子的麵貌問世之前的原初形態,把握儒學在前孔子時代的起源與(yu) 性質,有助於(yu) 我們(men) 理解上古中國文化價(jia) 值的蛻變邏輯。

 

本書(shu) 從(cong) 神話傳(chuan) 說、經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取得線索,追溯“原儒”的譜係與(yu) 事件,展現“原儒”如何在巫教、夏、商時期氤氳成形,在兩(liang) 周成就以文王、周公、孔子為(wei) 代表的經學人文新時代的過程。

 

【 作者簡介】

 

 

 

楊儒賓  台灣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儒學、神話思想與(yu) 身體(ti) 理論。著有《儒家身體(ti) 觀》《儒門內(nei) 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道家與(yu) 古之道術》等,譯有卡爾·榮格《東(dong) 洋冥想的心理學:從(cong) 易經到禪》、米爾恰·伊利亞(ya) 德《宇宙與(yu) 曆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

 

【目錄】

 

 

第一章  當代學術視野下的經學

第二章  經學的“經”與(yu) “學”

第三章  帝堯與(yu) 絕地天通

第四章  大禹與(yu) 九州原理

第五章  飛翔年代:巫教工夫論

第六章  恍惚的倫(lun) 理:先秦儒家工夫論之源

第七章  殷周之際的紂王與(yu) 文王:新天命觀的解讀

第八章  對越精神的興(xing) 起:周公的“製禮作樂(le) ”

第九章  陬人之子孔子:仁與(yu) 族群政治

結  語  未濟終焉心縹緲

 

參考書(shu) 目

索  引

 

 

 

從(cong) 神話到曆史,由堯舜至周孔

尋跡聖人之前、六經之先的上古中國思想世界

 

“孔子之前的儒家傳(chuan) 統”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今日學者所提,其倡議者正是孔子本人;他在《論語》一書(shu) 中即不時提及古代聖王,拳拳服膺弗失。

 

孔子的聖人觀遠有所承,其聖人名單是前代哲人特意挑選的。以《尚書(shu) 》《論語》為(wei) 軸心的儒家聖人觀是先秦儒者在各種並存模式中披堅執銳、摧陷廓清、競爭(zheng) 而成的太古圖像。如果要找到貫穿曆代儒者信念的法則,那麽(me) 自帝堯至孔子的一貫精神當是其中一條。

 

——楊儒賓

 

節選

 

“原儒”之“原”釋義(yi)

 

* 本文選自《原儒》,稍有改動,注釋從(cong) 略。

 

本書(shu) 探討孔子之前的哲學,書(shu) 名稱作“原儒”。孔子之前有沒有哲學?孔子之前有沒有儒家?孔子之前有沒有“儒”這樣的身份?儒家的源頭在何處?在目前的學術處境,這些提問仍然容易引發爭(zheng) 議,但既然本書(shu) 的視角未必為(wei) 目前學界所熟悉,所以還是不得不稍加些煩瑣的討論。

 

關(guan) 鍵的原因之一在於(yu) “哲學”是個(ge) 新興(xing) 的外來語,作為(wei) 學科名稱的“哲學”一詞並不是出自中國原有的知識係統,而是近代西方知識體(ti) 係進入中國並影響中國的學術建製的一個(ge) 概念。這個(ge) 作為(wei) philosophy的東(dong) 方化身的“哲學”進入中國,取得發言位置之後,雖然才不過百餘(yu) 年,它實質上即取得對中國傳(chuan) 統重要知識體(ti) 係如經學、子學、玄學、三教等重新定位的作用。在這種重新定位的過程中,何者是哲學?何者不是哲學?什麽(me) 叫哲學?這類所謂“中國哲學合法性”的問題即不能不生起。如果依目前學科建製下的“哲學”包含知識論、形上學、倫(lun) 理學等諸大的類目以作判斷,孔子之前當無“哲學”可言。

 

但如果依傳(chuan) 統儒家自己建構的思想係譜,孔子之前有沒有哲學的問題根本不需要提,也無從(cong) 提起,因為(wei) 嚴(yan) 格說來,“哲學”這個(ge) 概念在儒學的知識光譜中沒有出現,所以在儒家義(yi) 理的傳(chuan) 承中也沒有位置。既然沒有“哲學”一詞,如何論儒家的哲學傳(chuan) 承?但儒學這個(ge) 大知識體(ti) 係當然有儒學傳(chuan) 承的脈絡,孔子之前有前賢往聖,孔孟之道繼承三代聖王,尤其上承三代之前的堯舜之道,這樣的敘述是被曆代儒者視為(wei) 自明的。孔子的思想前有所承,他自己也是承認的,《論語》終篇的《堯曰》直可視為(wei) 儒家版的《傳(chuan) 燈錄》。孔子的孫子子思也說其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準此,在中、西混合語境的前提下,雖然哲學的內(nei) 涵為(wei) 何仍有待厘清,但我們(men) 如接受“哲學”這個(ge) 詞語在當代的人文科學的建構中居有、統合一套東(dong) 、西相關(guan) 領域的知識,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概念在知識群體(ti) 的使用中逐漸凝聚成它的本質,像“儒家哲學”這樣的概念基本上已成為(wei) 學界常使用的語言。因此,我們(men) 依義(yi) 不依語,從(cong) 儒學的內(nei) 部考慮,“孔子之前的哲學”之提法當也可以成說。

 

“原儒”的“原”字也須解說,“原”字意指儒家之原本。“本”字帶有時間的蘊意,也有依據的隱喻,所以“原本”既有曆史義(yi) ,也有規範義(yi) 。如果取曆史義(yi) 的話,“原本”義(yi) 略同“源頭”義(yi) ,“原儒”一詞意指探討儒家的時間性源頭。“儒家”是曆史上出現的學派,它由孔子所開創,儒家源頭隻能指向儒家前史的階段,那是孔子之前、諸子百家的分化尚未萌芽的時代。早在《漢書(shu) •藝文誌》時期,班固論九流十家的起源,他溯源儒家至王官的“司徒之官”,其說已開啟了儒學源頭的議題。20世紀新的學術機製啟動後,曆史意識大彰,章太炎首開儒學之源的議題,後人繼之,儒學之源儼(yan) 然成了人文科學頗受注目的題目。

 

但“儒家”一詞如果取規範義(yi) 的話,它的內(nei) 涵與(yu) 起源應當有另外形式的理解,它乃依經學的敘述而成立,無經即無儒家之教。經學的成立是曆史事件,經學的內(nei) 涵也要在經學史的過程中展開,但由於(yu) 經學本質上即是規範性的學問,沒有規範即不成為(wei) 經,所以隻要經的意識一成立,經學的曆史性議題經過“經”這個(ge) 概念的轉化,它即會(hui) 指向非曆史性的根源,事實上也就是義(yi) 理成立的依據。經學作品所述及的儒家傳(chuan) 承往往有曆史敘述的形式,卻帶著非曆史性的內(nei) 容。如《尚書(shu) 》所述及的遠古聖王的傳(chuan) 承,這些敘述總有些帶有曆史的知識,如洪水事件、曆象授時事件等等,但這些曆史性事件的形式總和一些非曆史性的意義(yi) 聯結在一起,如堯、舜的聖之性格,如禪讓的政治的理想性格雲(yun) 雲(yun) 。曆代儒者閱讀這些文獻時,不是從(cong) 文獻學的、曆史學的角度閱讀之,而是跨時間性地、非曆史性地以傾(qing) 聽經典發聲的方式貼近之。孔子之前已有“六經”,經的意識早已有之,孔子之於(yu) “六經”所記載的古聖王,即是信而好古,傾(qing) 聽其隱語微衷的。此時的“原儒”之“原”即是取其義(yi) 理根據之義(yi) 。

 

孔子是儒學史上關(guan) 鍵性的人物,更恰當的說法當說他是中國文明史上關(guan) 鍵性的人物。從(cong) 許多不同的觀點著眼,我們(men) 都可以將中國文明史依孔子的出現分成前後兩(liang) 個(ge) 階段。從(cong) 儒學史的觀點立論,孔子出現於(yu) 曆史之所以為(wei) 關(guan) 鍵,在於(yu) 它劃分了兩(liang) 個(ge) 性質大不相同的時代:一個(ge) 是孔子之前,“六經”所代表的時代,筆者稱之為(wei) 經學時代;一個(ge) 是他之後,由廣義(yi) 的諸子百家所代表的時代,筆者稱之為(wei) 子學時代。這兩(liang) 個(ge) 性質大不相同的時代在孔子身上完成嫁接轉換的工程。孔子之前的時代精神見於(yu) “六經”,“六經”的內(nei) 容於(yu) 今視之,成立的年代多有爭(zheng) 議,定本何時成立,甚至是定本該如何定義(yi) 等等,蓋亦難言。可以確定的是,每部經的定本年代不會(hui) 一樣,其下限年代也不同,比如《易•係辭傳(chuan) 》成立的年代當在孔子之後。但經部或經學之名出現的年代和經學內(nei) 涵出現的年代不一樣,經學內(nei) 涵和經的意識泯不可分。大體(ti) 而言,“六經”主幹可視為(wei) 孔子之前的文化傳(chuan) 統的總集,它是三代及之前的文化共同體(ti) 的具體(ti) 內(nei) 容。經的意識何時出現?確切的年代不一定找得到,但大量的道德概念密集地出現於(yu) 西周,我們(men) 不妨將經的意識出現的年代定於(yu) 西周時期,孔子繼“六經”而興(xing) 。

 

孔子之後的時代精神表現則見於(yu) 諸子百家,諸子百家可擴大解釋,它不隻指向戰國時期的儒、墨、道、法諸學派,它也包含佛教流傳(chuan) 中國以後形成的各宗派。諸子百家承“六經”而發,如《莊子•天下》說的,“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我們(men) 把“六經”以及“六經”所述及的遠古時代視為(wei) 一個(ge) 段落,稱之為(wei) 經學時代,它包含“六經”文本成立時期的經的時刻以及“六經”所述及的史前時期的文獻、傳(chuan) 說與(yu) 神話。孔子之後的義(yi) 理發展,可稱作子學時期,它包含春秋、戰國時期發生於(yu) 中土境內(nei) 的諸子百家思想以及秦漢後因佛教東(dong) 來引致的長期的三教競合的各派思想。子學時代的思想可溯源於(yu) “六經”,“六經”的經學也活躍於(yu) 子學時代,但其時的道術已為(wei) 天下裂。孔子的出現可視為(wei) 子學時代的先聲,也可以視為(wei) 經學時代的殿軍(jun) 。

 

本書(shu) 溯源導河,九派流通,經學在先,子學繼之。本書(shu) 設定經學在先,此一設定一方麵是曆史的敘述,“六經”先於(yu) 諸子百家而成立,它的內(nei) 涵指向道術為(wei) 天下裂之前的文化總體(ti) 。但此處的“先”字更指向非曆史意識的模範、典型,或者說“原型”意識,亦即經書(shu) 中所出現的聖人及其行事,在關(guan) 鍵性的經的時刻出現後,被稱為(wei) 文化世界的典型,為(wei) 爾後一切後續事件所仿效。竊以為(wei) “原”表時間義(yi) ,或表原型義(yi) ,言各有當,未必矛盾。即使“原”表原型義(yi) ,任何時代的儒者進入經的世界時,他仍不能不將時代的處境與(yu) 個(ge) 人的關(guan) 懷帶進去。經學的詮釋總是存在性的,它的原型中總有時間的痕跡,時間性中也有原型的依據。

 

從(cong) 經學、子學的關(guan) 係思考,我們(men) 可以說經學時期的道術之展現奠定了中國文明的基礎,子學時代的百家爭(zheng) 鳴從(cong) 事的則是深化中國文明精神的事業(ye) 。子學時代繼經學時代而起,但經學時代從(cong) 來沒有真正地過去,它的內(nei) 涵仍會(hui) 滲透到子學時代的哲人的反思當中;也就是說,從(cong) 價(jia) 值體(ti) 係的觀點考慮,“經”的上層位階或指導位階從(cong) 沒消失過,直到20世紀以後才產(chan) 生巨變。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