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聖山
——遂溪孔廟
作者:洪三泰
來源:“梁氏文化館”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西元2019年6月10日
《遂溪縣誌》(卷三·學校)簡潔地記述了遂溪孔廟始建年代和曆年修建者的名字以及修建事項,讀來讓我油然而生敬意。在重建孔廟的今天,追溯孔廟千年史實,令人感慨萬(wan) 千。昔今對比,可感知孔廟往昔的形象以及它在人們(men) 心目中的地位,也可以預判明天孔廟發揮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自宋朝開始,遂溪孔廟便建於(yu) 遂溪縣縣城西部。因為(wei) 那裏地勢較低,長年潮濕,甚至積水,於(yu) 是,乾道四年(公元1169年)孔廟便隨縣署一起遷至縣城西街惠民坊,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登俊坊,元朝皇慶元年,教諭孫重建。
之後,明清兩(liang) 朝重修孔子廟,一直延續不斷。從(cong) 元朝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重建算起,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縣王淵縣丞諸道密重修戟門、欞星門,明倫(lun) 堂設兩(liang) 齋於(yu) 堂的左右,時隔58年。
弘治年間,知縣劉玉拓地建兩(liang) 廡、兩(liang) 齋星門、戟門,並製造祭器等。這段時間,約是公元1488年至公元1505年。如果從(cong) 洪武二十二年教諭陶文實重修並改東(dong) 西二齋(左扁為(wei) "尊德性",右扁為(wei) "道學問"),設射圃於(yu) 明倫(lun) 堂始,到知縣楊徹龔彝相繼修葺,時間已跨約100年。
縣誌記載:"正德八年通判楊雲(yun) 重建儀(yi) 門。十年後,提學副使章拯知府王秉良重建大成殿、戟門、欞星門,又建明倫(lun) 堂兩(liang) 齋房儀(yi) 門諸舍。"這樣看來,從(cong)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到正德年(公元1514年),時間跨度為(wei) 124年。這段漫長的曆史中,遂溪孔廟的情況如何,我們(men) 不得而知。但孔廟一直存在,遂溪人愛孔尊孔情結不斷,遂溪人期望孔廟永遠紮根於(yu) 遂溪。
讓我們(men) 再還原曆史,看明清兩(liang) 朝修葺遂溪孔廟的一些情況。
從(cong) 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到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知府楊蓁改建明倫(lun) 堂於(yu) 殿後修兩(liang) 齋門、儀(yi) 門,共經曆了12年;又過12年,知縣鄧恕重建會(hui) 膳堂及號舍;從(cong) 嘉靖二十年到二十七年(公元1542年到公元1549年)這7年間,先後有知縣班佩、張天敘、杜果等重修。隆慶五年(公元1572年),知縣杜伸修葺殿、廡,建戟門,還未完工他就離任了。到萬(wan) 曆元年(公元1573年),知縣陳學益繼續做完前任未峻工的孔廟修複工作。十一年後,知縣盧應瑜建鄉(xiang) 賢名宦祠。又六年,知縣陳廷詩教諭葉觀光重修殿東(dong) 隅,建啟聖祠。萬(wan) 曆三十一年(公元1604年),推官高維嶽、知縣袁時選修殿廡新至聖像。崇禎九年(公元1637年),郡守朱敬衡知縣陳時瑞重修正殿、兩(liang) 廡、欞星門和明倫(lun) 堂。
崇禎十二年(公元1640年),台風襲擊,推毀孔廟的主要部位。知縣慎思永重建大成殿、兩(liang) 廡和明倫(lun) 堂。這是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到清朝順治十七年(公元1661年),知縣馬光遠倡捐款重修。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知縣宋國用重修正殿、兩(liang) 廡、欞星門、戟門和儀(yi) 門。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教瑜楊一世達修啟聖祠,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知縣金熊飛重修正殿、啟聖祠和明倫(lun) 堂。
三年後,教瑜陳世寶修戟門。雍正元年(1723年)知縣劉官冕重建明倫(lun) 堂,未能峻工,二年後知縣史隨續建成。乾隆十三年(公元1749年)知縣何自俊紳士捐修正殿儀(yi) 門,欞星門也加以改建。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知縣紱合紳士捐修正殿兩(liang) 廡和崇聖祠、明倫(lun) 堂。乾隆六十年(公元1799年),學宮因地南逼橫街座向癸丁兼醜(chou) 未,因而北移十多丈,向癸丁兼子午正殿兩(liang) 廡。這期間,相繼維修的有多宧鄉(xiang) 賢祠、文昌祠、欞星門、泮池和明化堂等。道光十七年(1838年),知縣黃榜率紳士梁思垣、梁光演、等重修學宮。八年後,知縣張樹勳紳士、黃煜、梁華等重建學宮。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知縣喻炳榮重修欞星門和明倫(lun) 堂。
從(cong) 上述史實看,遂溪孔廟自宋朝誕生以來,在風風雨雨中,一直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明清兩(liang) 朝不斷地對孔廟進行維修,場麵感人。牽頭捐修者大都是知縣和紳士、鄉(xiang) 賢。曆代的相繼遷建、維修,使遂溪孔廟得以延續保存下來,這是曆史的傳(chuan) 奇,令人敬佩先人的良知、信念和夢想。
作為(wei) 聖人孔子,他在民眾(zhong) 心目中是偉(wei) 大的,值得世代尊敬和崇拜。孔子的著述、孔子的思想,在曆史上是深受尊重、愛戴和傳(chuan) 承的。
解放後的很長時間裏,遂溪孔廟沒有受到嚴(yan) 重損壞,民眾(zhong) 瞻仰和拜祭孔子,總是絡繹不絕。
孔廟始建於(yu) 北宋乾道四(公元1071)年,文革期間受損,78年全部拆除。
四十年來,遂溪人民一直想孔廟,盼望重建孔廟。近年來,遂溪縣委縣政府切實考慮到群眾(zhong) 的願望和遂溪的尊嚴(yan) 以及發展前景,下決(jue) 心易地重建孔廟,讓遂溪找回尊嚴(yan) ,加速騰飛。
鍾力書(shu) 記、餘(yu) 慶創縣長帶領縣委縣政府“一班人”,為(wei) 實現全縣人民的願望,不辭勞苦,到山東(dong) 曲阜取經,在遂溪實地考察,多次開展熱烈討論,終於(yu) 作出決(jue) 定:重建遂溪孔廟。讓遂溪延續山東(dong) 曲阜孔子廟的珍貴血脈,讓遂溪人民找回自信和尊嚴(yan) 。
他們(men) 多次前往曲阜考察學習(xi) ,請曲阜有關(guan) 專(zhuan) 家前來指導重建孔廟工作。規劃、設計、施工等都以曲阜孔廟為(wei) 範本。當縣委、縣政府的決(jue) 定做出來之後後,全縣一百多萬(wan) 人,歡欣鼓舞,意氣風發。領導帶頭掀起捐款活動,外出的鄉(xiang) 賢、企業(ye) 家們(men) ,紛紛以捐款、捐物、承建等方式,踴躍支持和參與(yu) 重建孔廟。
孔聖山應運而生了,這是偉(wei) 大的傳(chuan) 奇。它傲然聳立在遂溪人民的心中。這方水土,也以其迅速的嬗變向世人宣告:遂溪將進入快速崛起的時代!
近千年來,如果說曆代的遂溪知縣、紳士、鄉(xiang) 賢們(men) 在重修孔廟中,無私奉獻、出錢出力、勞苦功高,那麽(me) 以鍾力書(shu) 記為(wei) 首的遂溪縣領導班子以魄力、智慧和奉獻精神,使遂溪孔廟得以重生,更是功德無量。他們(men) 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從(cong) 最艱苦處做起,以實際行動取信於(yu) 民,又能迅速地、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縣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孔子廟的重建,體(ti) 現了全縣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更有奉獻精神。他們(men) 用自己的摯誠、智慧和力量真正找回了遂溪人民的敢為(wei) 天下先的自尊、自信力、艱苦奮鬥、誌在創新的精神。
重建的孔廟,無論是其宏大的規模,精美的設計,還是獨特的建築理念,非凡的建築質量以及令人驚喜的重建速度,都是史無前例的。一千多年來,孔廟的選址、重修、重建,其壯舉(ju) 在當時的確都可圈可點,但與(yu) 今天如此廣闊的水土,如此恰切的選址和定位,如此高漲的群眾(zhong) 情緒和熱潮,都是不可比的。
今天重建的孔廟,以宏偉(wei) 的英姿和深厚而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吸引了千千萬(wan) 萬(wan) 人,它的血脈與(yu) 山東(dong) 曲阜孔廟的血脈相連;它的輝煌可與(yu) 日月爭(zheng) 輝。
筆者認為(wei) ,孔廟重回遂溪人民的心中,是遂溪人民偉(wei) 大的尊嚴(yan) 和強大的自信力的回歸;是艱苦卓絕的奉獻精神的回歸;是遂溪人民的智慧及創造力的回歸;是遂溪人民渴望已久的精神家園的回歸。
我相信,遂溪孔廟的明天一定會(hui) 更美好。
對孔子文化的追溯,預示著遂溪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會(hui) 更加增強,對遂溪文化將帶來的巨大的衝(chong) 擊力。人們(men) 會(hui) 從(cong) 孔子在遂溪縣紮根千年,想到更久遠的過去。譬如,由此追溯到二千年前:伏波將軍(jun) 平越得勝,在螺崗嶺下的武樂(le) 河北岸屯兵慶祝,其氣勢和陣勢將會(hui) 重現,銘刻在人民的心中,這是遂溪值得驕傲的曆史;又如,二千年前,漢武帝在徐聞首創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雄風會(hui) 重卷北部灣,在北部灣主要部位的遂溪八大港口會(hui) 氣象一新,這是在當今“一帶一路”大背景中遂溪的曆史亮點;由此再追溯到八千年前:先民在遂溪江洪鎮鯉魚墩耕海的壯闊景象,將得以重塑;孔子思想、智慧和精神會(hui) 延至千秋萬(wan) 代。
整個(ge) 粵西,甚至嶺南,乃至中國各地和外國旅遊者將會(hui) 魚貫而入遂溪孔廟,讓孔廟的人氣越來越旺。
孔廟矗立之日,便是遂溪迅速崛起之時:房地產(chan) 業(ye) 、旅遊業(ye) 、第三產(chan) 業(ye) 以及各行各業(ye) 都會(hui) 蓬勃發展。
遂溪的改革開放會(hui) 全麵崛起,旋律和節奏將成為(wei) 北部灣畔“一帶一路”大協奏曲中的最強音。
遂溪縣的道德文明建設,遂溪的教育、醫療、人民的生活水準和質量都會(hui) 逐漸提高,出現欣欣向榮的嶄新局麵。
熠熠生輝的孔聖山,壯麗(li) 輝煌的孔子廟,將永遠屹立在人們(men) 的心中。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