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懷念蒙培元先生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23-07-17 00:44:08
標簽:蒙培元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懷念蒙培元先生

作者:郭齊勇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廿六日壬申

          耶穌2023年7月13日

 

今晨(7月13日)驚悉蒙培元先生於(yu) 12日晚九點去世,甚為(wei) 痛惜。回憶交往經曆,十分懷念。

 

 

 

蒙培元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史家,是我很敬重的前輩學者。他的高徒黃玉順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那就是編輯出版了蒙先生的全集,又召開會(hui) 議,編輯會(hui) 議論文集。

 

說到蒙先生,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2005年5月24日至6月25日,我以敝校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與(yu) 哲學學院的名義(yi) ,邀請蒙先生來珞珈山講學。事先我們(men) 商量了並在敝校公布了講學的安排。按計劃,蒙先生為(wei) 敝校教師與(yu) 博碩士研究生講十場,每場兩(liang) 個(ge) 小時或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含討論)。

 

我在電腦舊文檔中找到當年的安排,見下:

 

 

 

本科生們(men) 知道了,紛紛要求聽蒙先生的演講,我不得不請蒙先生在計劃外增加一場專(zhuan) 門對本科生的演講。安排得如此飽滿,蒙先生很辛苦,我很不安,他卻非常高興(xing) 。蒙先生此次來武大講學的主題有三大類:孔子的仁學;中國哲學的生態觀;心性論與(yu) 心靈哲學。我們(men) 請蒙先生的夫人郭老師一同來漢,她是心理學家,恰好我們(men) 哲學院有心理學係,因此也請郭老師作了一場演講。郭老師講得很生動。

 

蒙先生長期在社科院搞科研,很少講課,要論演講技巧,真沒有多少。蒙先生講課重在內(nei) 容,這些內(nei) 容是他自己的科研成果,是確有所見、實有所得的新思卓見。

 

2005年以後,我利用赴北京出差、開會(hui) 、編教材等機緣,抽暇到蒙先生家看望、拜訪過他,向他請益、求教。他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宿舍的先後兩(liang) 處住所及晚年在回龍觀的住所,我都去過。他們(men) 家原住的宿舍非常狹小,後來慢慢改善了。丁為(wei) 祥教授到蒙先生家去得勤一些。

 

蒙先生的著作現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際學術界很有影響。我曾拜讀過他的著作《理學的演變》(1984),《理學範疇係統》(1989),《中國心性論》(1990),《中國哲學主體(ti) 思維》(1993),《心靈境界與(yu) 超越》(1998),《情感與(yu) 理性》(2002)、《人與(yu) 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2004)等,深受教益,啟我良多。蒙先生著作等身,我所讀過的他的大著不算多,但應是基本的和有代表性的。在中國哲學史學界,蒙先生是較早研究中國哲學的生態哲學與(yu) 心性哲學的專(zhuan) 家之一,在這些領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在生態哲學方麵,蒙先生從(cong) 儒家、道家、玄學、理學中吸收營養(yang) ,重新詮釋“天人合一”、“生”、“仁”學,闡釋“仁”的差異性與(yu) 普遍性、生態哲學中的宗教問題、科學理性與(yu) 情感理性的問題、特殊主義(yi) 與(yu) 普遍主義(yi) 的問題、克服工業(ye) 文化與(yu) 前工業(ye) 文化的二元對立等。他區分了儒學“以人為(wei) 中心”與(yu) “人類中心主義(yi) ”、“為(wei) 天地立心”與(yu) “為(wei) 自然立法”的區別。

 

蒙先生指出,中國哲學關(guan) 於(yu) 天人關(guan) 係的討論,“究天人之際”,根本上涉及的是深度的生態哲學,要解決(jue) 的是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蒙先生的貢獻在於(yu) :第一、肯定“天”是自然界之總稱,同時又具有超越的含義(yi) ,超越層麵的天道、天德與(yu) 自然之天,“形而上者”與(yu) “形而下者”不是分割的兩(liang) 個(ge) 世界,而是一個(ge) 世界。第二、就人天關(guan) 係而言,人不是淩駕於(yu) 自然之上的主宰者,但人有文化,人是主體(ti) ,不僅(jin) 是知性主體(ti) ,而且是德性主體(ti) 。知性主體(ti) 展示的是人對自然的征服與(yu) 控禦,逐漸發展出以“人”為(wei) 中心的思路。然而人有內(nei) 在的德性與(yu) 神聖性,德性主體(ti) 以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統一為(wei) 目的,肯定人與(yu) 天地合其德,人與(yu) 自然界的關(guan) 係是內(nei) 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價(jia) 值的而不是認知的,是一元的而不是二元的。他特別指出深層生態哲學中的宗教觀,指出天的超越麵,人對自然的敬畏與(yu) 感恩。第三、蒙先生特別提出“生生不已”的“生”的哲學,指出“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與(yu) 精神,在一定意義(yi) 上中國哲學就是“生”的哲學。他強調:中國哲學講的是“生成論”而不是西方哲學的“本體(ti) 論”;是生命論而不是機械論;是生態哲學,在生命的意義(yi) 上講人與(yu) 自然統一的哲學。他肯定生命與(yu) 生命創造的涵義(yi) ,但指出人不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而是自然界內(nei) 在價(jia) 值的實現者與(yu) 執行者。蒙先生提示我們(men) ,我們(men) 講生態哲學,不僅(jin) 是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問題,而且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問題和生命價(jia) 值的問題。人類對自然界的倫(lun) 理義(yi) 務與(yu) 責任,是出於(yu) 人的內(nei) 在的情感需要,成為(wei) 人生的根本目的。

 

蒙先生對生態哲學的思考,全麵而深刻,對於(yu) 解決(jue) 今天的生態問題,促進中國與(yu) 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yi) ,又具有理論性與(yu) 前瞻性。

 

在心性哲學方麵,蒙先生的貢獻在於(yu) “情感哲學”及其學派的建樹。蒙先生認為(wei) ,中國哲學、尤其儒家哲學乃是“情感哲學”;認為(wei) “情感……是儒學理論的出發點”、“儒家始終從(cong) 情感出發思考人生問題,‘存在’問題,並由此建立人的意義(yi) 世界和價(jia) 值世界”。據此,蒙先生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的重要命題。因此,學界有人稱蒙先生的国际1946伟德為(wei) “情感儒學”。

 

蒙先生認為(wei) ,不承認道德情感既能上通理性(理義(yi) 、性理),又能下通經驗、實然,將道德情感(“私欲之情”則是另一個(ge) 問題)要麽(me) 限製在經驗、實然的層麵,要麽(me) 變成超越的本情,這本身就沒有突破康德哲學的界限(即現象與(yu) 本體(ti) 、經驗與(yu) 超越的二元對立)。隻有承認道德情感既是個(ge) 人的,又有共同性、共通性,既是特殊的,又有普遍性,既是經驗的,又有超越性,才能走出康德哲學的限製,回到“具體(ti) 理性”的思路上,使道德問題得到解決(jue) 。他認為(wei) ,“情感理性”是一種價(jia) 值理性,因為(wei) 價(jia) 值正是由情感需要決(jue) 定的。

 

蒙先生指出:儒家哲學的特點,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說,理與(yu) 情,即道德理性與(yu) 道德情感(不是“私欲之情”)是“渾融”在一起的,因而是“活”的。它沒有形而上的純粹性,卻有生命創造的豐(feng) 富性。我們(men) 固然可以“消化”康德,對儒家哲學進行“分析”,從(cong) 康德哲學中吸取智慧,但是“分析”之後,仍要回到儒家哲學的精神中來,從(cong) 心理基礎出發解決(jue) 道德實踐問題。儒家是主張提升情感的,但提升本身就是實踐的,其目的是實現一種道德境界,提高人的情操,而不是建立一套“超越的形上學”或道德實體(ti) 論。在這個(ge) 問題上,儒家關(guan) 於(yu) 道德情感的學說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蒙先生十分深刻地回答了現實提出的道德失序與(yu) 生態危機的問題,提出了如何調動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學資源的創造性轉化的思路。

 

在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方麵,蒙先生的貢獻在於(yu) :深耕經典,著力把中國文化與(yu) 哲學中有生命力、至今仍有意義(yi) 或能轉化的價(jia) 值理念提示出來,轉化出來,並創立了新的係統。如前所述,蒙先生的“情感哲學”是極有創造性的哲學係統。

 

蒙先生創立的學派,經過黃玉順教授的理論再創造,已有一定的規模,這是令人十分高興(xing) 的事。在現時代,源自中國文化內(nei) 部,又能與(yu) 當代世界的哲學界對話的學術流派還不多,我們(men) 樂(le) 見“情感哲學”的學派更加發展壯大!但黃玉順教授之後的承前啟後人物,我孤陋寡聞,尚不知曉。

 

形成一個(ge) 學派,一要有理論建樹,二要有領袖人物,三要有傳(chuan) 承團隊。形成一個(ge) 傳(chuan) 統,至少要有三代。

 

重振中國哲學,希望寄托在新生代身上。中國現代哲學界還不夠活躍,遠沒有先秦諸子百家爭(zheng) 鳴的氛圍與(yu) 氣象。根本上,我們(men) 還是要鼓勵哲學家們(men) 立說、創派,鼓勵青年學者端正心態,厚積薄發,勇於(yu)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辨,成一家之言”。蒙培元先生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榜樣!我們(men) 從(cong) 蒙先生的學術思想中,學到了很多東(dong) 西。

 

郭齊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