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體偉】應天書院: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6-27 13:46:07
標簽:應天書院

應天書(shu) 院:古代書(shu) 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wei) 國子監的書(shu) 院

作者:薛體(ti) 偉(wei)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五月初六日壬子

          耶穌2023年6月23日

 

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坐落著一座幽靜典雅、深沉厚重的書(shu) 院,這就是應天書(shu) 院。應天書(shu) 院(亦稱應天府書(shu) 院)源於(yu) 後晉,興(xing) 於(yu) 北宋,與(yu) 當時的湖南長沙嶽麓書(shu) 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shu) 院、河南登封嵩陽書(shu) 院並稱北宋“四大書(shu) 院”,且居“四大書(shu) 院”之首,培養(yang) 了範仲淹、石介等眾(zhong) 多文壇大家和國家棟梁。

 

“州郡置學始此”

 

五代時期的後晉,中原一帶私人創辦書(shu) 院、學舍之風興(xing) 起,應天書(shu) 院的前身就是熱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楊愨創辦的學舍。楊愨去世後,戚同文繼承了師業(ye) ,在這裏聚徒授教,時稱“睢陽學舍”。北宋政權為(wei) 選拔急需人才開科取士,睢陽學舍的生徒踴躍參加科舉(ju) 考試,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一時聲名遠播,聲震朝野。不遠千裏慕名至此的學子絡繹不絕,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將趙氏王朝發跡地宋州(商丘)升州為(wei) 府,稱應天府。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民曹誠出資在書(shu) 院原址增築學舍,宋真宗禦賜匾額“應天府書(shu) 院”,應天書(shu) 院有了官學的地位,史載“州郡置學始此”。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升格為(wei) “南京”,成為(wei) 宋朝的陪都,應天書(shu) 院時稱“南京書(shu) 院”。從(cong) 大中祥符以後的20餘(yu) 年間,應天書(shu) 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yi) 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景祐二年(1035年),應天書(shu) 院改為(wei) 府學。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實施新政之際,應天府學改為(wei) 南京國子監,成為(wei) 北宋最高學府,也成為(wei) 古代書(shu) 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wei) 國子監的書(shu) 院。兩(liang) 宋期間,隻有應天書(shu) 院既得到了官府的出資扶持,又得到了官方的整體(ti) 承認。與(yu) 嶽麓書(shu) 院、白鹿洞書(shu) 院、嵩陽書(shu) 院坐落於(yu) 山林之間,遠離喧囂不同,應天書(shu) 院坐落在繁華的鬧市,這使得應天書(shu) 院多了入世的承擔與(yu) 責任。應天書(shu) 院以其特有的辦學模式,開啟了北宋教育事業(ye) 的發展和繁榮。

 

範仲淹與(yu) 應天書(shu) 院的不解之緣

 

範仲淹與(yu) 應天書(shu) 院有著不解之緣,他兩(liang) 入應天書(shu) 院,是見證應天書(shu) 院發展和促使其走向繁盛的重要人物。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範仲淹進入心儀(yi) 已久的應天書(shu) 院,他在這裏刻苦向學5年,留下了皇帝路過書(shu) 院學子爭(zheng) 睹龍顏唯他苦讀的佳話。《宋史·範仲淹傳(chuan) 》就曾這樣描述他的晝夜苦讀,“冬月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範仲淹不僅(jin) 學成於(yu) 此而後又授學於(yu) 此。天聖五年(1027年),晏殊聘請丁憂期間的範仲淹主持應天書(shu) 院,專(zhuan) 門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教學。範仲淹認為(wei) “國家之患,莫大於(yu) 乏人”。他在應天書(shu) 院執教時間雖僅(jin) 有兩(liang) 年,但以身示範,訓導有方,主張學以致用,提倡德行與(yu) 學問並重,為(wei) 北宋培養(yang) 了大批人才。後世稱讚說:“宋人以文學有聲名於(yu) 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在應天書(shu) 院執教期間,範仲淹雖處廟堂之遠亦憂其君,他在應天書(shu) 院,不僅(jin) 把“天下同文”的校訓發展為(wei) “以天下為(wei) 己任”,而且傳(chuan) 播“先憂後樂(le) ”的家國情懷,講述治國安邦的大政方針。天聖五年(1027年),範仲淹在應天書(shu) 院撰著《上執政書(shu) 》,這是最能反映其憂國憂民博大情懷和赤膽之心的代表性作品。範仲淹在《上執政書(shu) 》中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其中,“重名器”就是慎選舉(ju) 、敦教育,這成為(wei) 應天書(shu) 院教育的基本宗旨。《上執政書(shu) 》中還包含了範仲淹指陳時弊、力求革新的各項改革舉(ju) 措,如舉(ju) 縣令,擇郡守,去冗僭,慎選舉(ju) 等,這些建議後來成為(wei) 慶曆新政的主要內(nei) 容。

 

北宋理學的重要人才培養(yang) 基地

 

範仲淹是宋代儒學複興(xing) 的重要參與(yu) 者、推動者,起著開新啟後的重要作用。在應天書(shu) 院執教期間,範仲淹就積極提倡複興(xing) 儒學、興(xing) 學育才,這些實踐活動既推動了書(shu) 院教育的發展和完善,也促使了北宋理學思潮的興(xing) 起。正如《宋史》記載:“宋朝興(xing) 學,始於(yu) 商丘”。天聖六年(1028年),範仲淹撰寫(xie) 了《南京書(shu) 院題名記》。在這篇重要的文獻中:一方麵,範仲淹敘述了書(shu) 院創辦的曆史,認為(wei) 應天書(shu) 院“使天下庠序規此而興(xing) ,濟濟群髦,鹹底於(yu) 道”,頌揚了應天書(shu) 院的學風和在培養(yang) 人才方麵的貢獻;另一方麵,範仲淹也表達了自己的學術觀念,即複興(xing) 儒學,回歸儒家經典的義(yi) 理,他提出“經以明道”“文以通理”,這恰恰是北宋理學的學術旨趣。範仲淹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學術理念融入應天書(shu) 院的教學活動中,使得應天書(shu) 院成為(wei) 北宋理學的重要人才培養(yang) 基地。“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是其中之一。石介後來在徂徠山下從(cong) 事著述講學,成為(wei) 當時山東(dong) 的著名學者,為(wei) 宋代義(yi) 理之學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延續千年文脈

 

經曆了兩(liang) 宋時期的興(xing) 盛後,元明清時期的應天書(shu) 院屢毀屢建,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ju) 、興(xing) 學校,這裏變成了歸德府中學堂。這座“千年學府”經曆了戰火毀壞、黃河泛濫被埋、被拆除、遷址等諸多變故,但是“天下同文”“以天下為(wei) 己任”“先憂後樂(le) ”的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2003年,應天書(shu) 院在宋代原址附近按照曆史文獻記載重新修建,2007年對外開放。2015年3月,應天書(shu) 院被列入“河南省社會(hui) 科學普及基地”。2015年4月,睢陽區委宣傳(chuan) 部主辦“應天書(shu) 院大講堂”,將應天書(shu) 院打造成一個(ge) 傳(chuan) 播先進文化、宣傳(chuan) 社科理論、密切幹群關(guan) 係、服務人民群眾(zhong) 的平台,延續應天書(shu) 院的千年文脈。

 

作為(wei) 商丘的一大文化圖騰,應天書(shu) 院正在為(wei) 這座古城注入新的文化靈魂,重現往昔“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商丘這座古城,也因應天書(shu) 院的存在而更加鍾靈毓秀,文采風流。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