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士其】本質主義的思想與非本質主義的思想

欄目:思想評論
發布時間:2023-06-09 17:15:13
標簽:本質主義、非本質主義

本質主義(yi) 的思想與(yu) 非本質主義(yi) 的思想

作者:唐士其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十六日乙未

          耶穌2023年2月6日

 

 

 

唐士其

 

北京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院長、東(dong) 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學;

代表作:《美國政府與(yu) 政治》《西方政治思想史》《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理論與(yu) 實踐比較研究》《全球化與(yu) 地域性: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

 

本質主義(yi) 的思想即西方思想,之所以稱之為(wei) 本質主義(yi) ,是因為(wei) 西方思想從(cong) 一開始就把對物之本質的探求作為(wei) 其根本任務。這種對思想本質的規定來自西方思想傳(chuan) 統在其開端處對物的定義(yi) 的追求。物的定義(yi) 必須揭示其根本屬性,而後者又被視為(wei) 物的共性,即普遍性與(yu) 不變性。一物之中的普遍者和不變者即物之“所是”、物的本質。到近代,特別是笛卡爾之後,人們(men) 又在普遍性和不變性之外,把確定性也視為(wei) 物之本質的一種體(ti) 現。

 

本質主義(yi) 是西方思想的基本特征

 

本質主義(yi) 決(jue) 定了西方知識的基本特征。比如,亞(ya) 裏士多德對科學知識進行了如下規定:它的對象是恒定的,它的目標是理解事物的本質,它的方法是理性思考(體(ti) 現為(wei) 邏輯規則的運用),它的結論必須能夠用語言傳(chuan) 授並且可資驗證。據此,那些不可重複、非本質、來自經驗和直覺、不可傳(chuan) 授且不可驗證的知識(事實上當然存在這類知識,亞(ya) 裏士多德也承認這一點)就不能登上科學的殿堂。本質主義(yi) 對科學即知識的理解,從(cong) 根本上限定了自古希臘開始西方思想的內(nei) 容,使之既結出了豐(feng) 碩的成果,又蘊含巨大的缺陷。

 

本質主義(yi) 導致了對世界的兩(liang) 分,包括主體(ti) 與(yu) 客體(ti) 、本質與(yu) 現象、理智與(yu) 欲望、靈魂與(yu) 肉體(ti) 等。這些兩(liang) 分可以被歸結為(wei) 根本性的對立,即真理與(yu) 謬誤的對立。在上述對子中,前一類屬於(yu) 高級世界,後一類則屬於(yu) 低級世界;前者是人們(men) 追求的目標,後者則是人們(men) 力圖克服的對象。在本質主義(yi) 之下,物的具體(ti) 性、可變性和可能性完全被忽視。

 

非本質主義(yi) 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基本特征

 

與(yu) 西方思想不同,非本質主義(yi) 恰恰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基本特征。如果說本質主義(yi) 源自西方思想在開端處對定義(yi) 的追求,那麽(me) 中國思想總是自覺回避對事物進行定義(yi) 。《周易·係辭下》對《易》本身的總結就是:“《易》之為(wei) 書(shu) 也不可遠,為(wei) 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wei) 典要,唯變所適。”其中,“唯變所適”體(ti) 現了中國思想的精髓,即力求在變動中把握事物。《周易》64卦,雖然每一卦都有一個(ge) 確定的名稱,也有其確定的含義(yi) ,比如乾與(yu) 坤代表陽與(yu) 陰,但卦中的每一爻卻又反映出不同的情境,同時體(ti) 現出這種特定的情境或者性質隨時間而變,最終走向自身反麵的“剝極而複”的過程。所以,中國思想強調的是人必須在物的變動中把握時機、審時度勢、慎思明斷。

 

在這種非本質主義(yi) 的思想傳(chuan) 統中,從(cong) 嚴(yan) 格意義(yi) 上,人們(men) 很少問“是什麽(me) ”這種蘇格拉底式的問題。針對那些問仁的學生,孔子或根據每個(ge) 人尚待克服的缺點給出不同的建議,或直接表示“仁者吾不知也”。所以,《論語》中提到:“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當然,這種對定義(yi) 的回避並非孔子的個(ge) 人傾(qing) 向,而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基本特征。因此,對於(yu) 物的具體(ti) 性、可變性和可能性,中國思想給予了充分重視和強調。人們(men) 追求的恰恰是個(ge) 體(ti) 的、可變的和可能的知識,甚至是作為(wei) 言外之意的知識。人們(men) 注重的是在具體(ti) 環境和條件下某人某事如何,而非他們(men) 的抽象屬性。在非本質主義(yi) 的世界,人們(men) 強調的是認識者對世界的“沉浸”,而非對象化的觀察,是對分寸和時機的把握,以及事物的對立與(yu) 統一。

 

拓展思想的空間

 

相比較而言,本質主義(yi) 強調普遍性、不變性和確定性。因此,本質主義(yi) 影響下的知識本身也是普遍的和確定的,這種知識便於(yu) 傳(chuan) 播、積累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再創造。而非本質主義(yi) 的知識則充滿具體(ti) 性和可變性,人們(men) 不僅(jin) 強調認識對象本身的具體(ti) 性和可變性,而且也強調認識者自身的具體(ti) 性、可變性和可能性,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顯而易見,前者能夠帶來知識的普及與(yu) 科學技術的突破,後者則是“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在某種意義(yi) 上甚至顯現出神秘莫測的特點,不利於(yu) 科學的發展,但可能更適宜於(yu) 對人這種亞(ya) 裏士多德所謂“會(hui) 變為(wei) 別的東(dong) 西”的把握。

 

此外,從(cong) 對物的理解來看,本質主義(yi) 因為(wei) 注重的是物的普遍性、不變性與(yu) 確定性,所以關(guan) 注的也是物的同質性與(yu) 連續性,物的異質性與(yu) 離散性則受到忽視。但是,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要把握變動中的人與(yu) 事,重要的是把物的異質連續性納入視野。就此而言,類似《周易》體(ti) 現出來的非本質主義(yi) 的思想就具有更多可以拓展的空間。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