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傑:“天下觀”為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卓越創造?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6-05 16:43:27
標簽:天下觀

王傑:“天下觀”為(wei) 何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卓越創造?

受訪者:王傑

采訪者:文龍傑 徐皇冠

來源:“中國新聞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編者按: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反映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是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維度。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推出係列策劃,解讀“四觀”之意涵與(yu) 影響。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蘊含著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其中,天下觀別具一格,這是中國人民的卓越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

 

何為(wei) “天下”?天下觀體(ti) 現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哪些方麵?天下觀可為(wei) 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種啟迪?中新社“東(dong) 西問”日前就此專(zhuan) 訪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傑。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天下”作為(wei) 中國人乃至漢文化圈的獨特文化概念,擁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力,何為(wei) “天下”?

 

王傑:“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類整體(ti) ,代表著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體(ti) ”。“天下”概念經過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最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天下觀,天下觀是中國人關(guan) 於(yu) “天下”問題總的看法和觀點,反映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jia) 值觀、國家觀、曆史觀。天下觀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思想精神的重要源流,是塑造中華文明、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ti) 。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天下”作為(wei) 中國人乃至漢文化圈的獨特文化概念,本身具有不同層麵的多樣性意涵。

 

從(cong) 地理層麵看,“天下”與(yu) “四海”“九州”“四方”等含義(yi) 相似,是從(cong) 自然地域和物理空間意義(yi) 上來理解的。

 

從(cong) 政治層麵看,“天下”是政治疆域內(nei) 的領土和在這個(ge) 領土上生存的人所構建組成的一種政治結構和政治秩序,如“五服天下製”“九服天下製”“王道天下”等。

 

從(cong) 文化層麵看,“天下”是一種思想和精神,包含著中國人的信仰和品格,如“天下情懷”“天下歸仁”“天下大同”“天下為(wei) 公”等都是一種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

 

從(cong) 哲學層麵看,“天下”是一種思維和方法,是最高領導層思考如何治理天下和運籌謀劃的一種智慧形態,如“以天下觀天下”“中和天下”“和合天下”等。

 

從(cong) 生態維度看,“天下”是一種文明,文明的本質是要化人成人,是人性對獸(shou) 性的超越,是人類為(wei) 生存對生存方式的超越,如“化成天下”“天下文明”等。

 

孔子立誌要“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天下大同”,孟子誌願要“仁覆天下”,墨子要“兼愛天下之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老子指出要“以身為(wei) 天下”,這些都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天下情懷”的典型性表達,彰顯了中華民族“樂(le) 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族精神和優(you) 秀品質。

 

中新社記者:天下觀有何內(nei) 涵,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有何體(ti) 現?

 

王傑:

中國文化中的天下觀,是古人在修身觀、家國觀、誠信觀、廉政觀、民本觀、和諧觀等價(jia) 值觀基礎上積澱而來的,有著豐(feng) 富深刻的內(nei) 涵。具體(ti) 體(ti) 現為(wei) :

 

修身導向是天下觀的基石。《大學》中講的“行道於(yu) 天下”,其關(guan) 鍵就在人,一切從(cong) 每個(ge) 人身上開始,即內(nei) 修,內(nei) 修方能外治。曆代士人往往“以天下為(wei) 己任”,為(wei) 著“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修養(yang) 好自身的品質。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嚴(yan) 以修身,是“平天下”的首位標準。

 

 

 

小朋友身穿漢服在上海參加“國學開筆禮”活動,展示各自寫(xie) 的“人”字。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少兒(er) 開始識字習(xi) 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近年來,“開筆禮”等儀(yi) 式收到熱捧。湯彥俊攝

 

誠信意識是天下觀的關(guan) 鍵。中國古代將誠信視作天下倫(lun) 理秩序的關(guan) 鍵,核心意義(yi) 都是“真”和“實”。《管子》裏有“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孔子也強調誠信對於(yu) 立身做人的根本意義(yi) ,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廉政追求是天下觀的信心。所謂廉政,就是從(cong) 政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義(yi) 之財。《禮記·曲禮上》曰:“臨(lin) 財毋苟得。”漢代劉向認為(wei) :“義(yi) 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清朝陳宏謀說:“親(qin) 民之官,以廉為(wei) 基。”在古人看來,廉者是為(wei) 官之本、為(wei) 政之要,“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是一種“平天下”的信心。

 

 

 

美國知名藝術家代表團參與(yu) “趣淘”漳州文化藝術周活動,成員參訪福建漳州二宜樓,體(ti) 驗土樓文化。張金川攝

 

和諧發展是天下觀的目標。“和”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古人關(guan) 於(yu) 人與(yu) 人之間、國家與(yu) 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魏晉以來儒、道、釋融合,體(ti) 現著中華文化極強的凝聚力。荀子提出“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和為(wei) 貴”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活動領域的重要準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一國獨大,隻能走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道路。

 

中新社記者:為(wei) 何說天下觀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

 

王傑:中國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廣袤的大陸環境中,各部落、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從(cong) 未停息,很早就有自己的天下觀。如《尚書(shu) 》中的“協和萬(wan) 邦”,《周易》中的“萬(wan) 國鹹寧”,《論語》講的“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禮記》講的“天下為(wei) 公”“天下一家”,一直到“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天下觀是中國人的卓越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在當代,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協和萬(wan) 邦”的天下觀,為(wei) 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維、新視野。

 

 

 

北京孔廟內(nei) 的孔子像。孔子及其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陳碩攝

 

商朝時期,天下分“四方”和“中央”兩(liang) 個(ge) 部分,形成了中國人天下觀的基本要素。秦漢之後,夏、商、周三代鬆散的天下“共主”局麵,為(wei) 大一統的政治體(ti) 製所取代,天下觀逐漸深入政治理念中。經過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國傳(chuan) 統的天下觀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統治秩序日臻完善。這其中,儒家“協和萬(wan) 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等觀念,道家“抱一為(wei) 天下式”等主張,法家“為(wei) 天下治天下”等觀點,墨家“一同天下之義(yi) ”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為(wei) 對象來構建學說,為(wei) 實現天下“太平”“大同”提供著思想支持。這樣的天下觀超越國家觀,其視野、境界與(yu) 氣象自非尋常可比,決(jue) 定著新時代解決(jue) 國際問題的思維與(yu) 方法,著眼的都不是對決(jue) 征服,而是合作共贏。

 

 

 

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奧會(hui) 主題口號發布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視覺中國供圖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符合中華民族曆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wan) 邦的天下觀”。這一論斷,指明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一個(ge) 重要淵源。千百年來,經過中國人民的理論構建與(yu) 躬體(ti) 力行,追求天下之義(yi) 、天下之利、天下之和,已升華為(wei) 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並為(wei)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慧滋養(yang) 。

 

中新社記者:當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天下觀可為(wei) 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種啟迪?

 

王傑:天下觀是中國自古至今的國際戰略觀,心懷天下、以天下為(wei) 己任、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等理念一直傳(chuan) 承至今,為(wei) 當下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啟迪。

 

“胸懷天下”與(yu) 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是中華民族曆來的共同擔當。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是基於(yu) “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的價(jia) 值原則、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偉(wei) 大構想,是具有新時代特質的天下觀,為(wei) 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維護長久和平和共同發展以及為(wei) 破解人類共同挑戰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徑。

 

 

 

2023年5月18日晚,演員在陝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舉(ju) 行的歡迎儀(yi) 式上表演,迎接出席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的貴賓。毛建軍(jun) 攝

 

“謀天下之公利”與(yu) 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關(guan) 係。義(yi) 利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ge) 重要話題。孔子認為(wei) 要“見利思義(yi) ”,孟子主張“以義(yi) 統利”,荀子告誡“先義(yi) 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yi) 者辱”,墨子提出“興(xing) 天下之利”,謀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中國要發展,同時帶動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發展,中國夢不僅(jin) 造福中國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人民。

 

重視“天下萬(wan) 民之心”與(yu) 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提倡親(qin) 善和睦,既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別人過得好。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朱熹將此釋為(wei) “推己及物”,這種理念深刻影響著中國人處理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我之間的關(guan) 係。在全球促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堅持以民為(wei) 本,反對霸權主義(yi) ,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利益,推進國際秩序改革。

 

 

 

2023年3月27日,博鼇亞(ya) 洲論壇永久會(hui) 址前的噴泉廣場。該論壇旨在提供一個(ge) 共商亞(ya) 洲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和環境等問題的高層次對話場所,以推進亞(ya) 洲各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駱雲(yun) 飛攝

 

中華民族曆來講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美好世界。在最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中,首條就是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ou) 越。這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世界擔當,為(wei) 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進入新紀元創立正確道路。

 

 

 

專(zhuan) 家簡介:

 

 

 

王傑,哲學博士、曆史學博士後,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會(hui) 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理事,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hui) 議秘書(shu) 長,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典》思想解讀嘉賓之一。主要著作:《中國哲學十八講》《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稿》;主編:《領導幹部國學大講堂》《領導幹部國學公開課》《領導幹部政德公開課》《實學文化叢(cong) 書(shu) 》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