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星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
天下歸仁
作者: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十三日己醜(chou)
耶穌2023年5月31日
進入21世紀,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著一場新的考驗。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文明衝(chong) 突論”,認為(wei) 西方文明將與(yu) 儒教文明和伊斯蘭(lan) 文明發生衝(chong) 突。但也有學者認為(wei) ,儒家思想不僅(jin) 不是造成任何衝(chong) 突的根源,相反為(wei) 化解各種衝(chong) 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避免文明衝(chong) 突的基本途徑是文明對話,可以通過闡發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現代價(jia) 值以“文明對話”超越“文明衝(chong) 突”。
以“文明對話”超越“文明衝(chong) 突”
不同文明和諧相處、和平發展,是人類的渴望和理想。進入21世紀,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類社會(hui) 麵臨(lin) 著一場新的考驗。一些西方學者有著很深的西方中心主義(yi) 情結並持二元對抗思維模式。例如,美國學者亨廷頓於(yu) 20世紀90年代提出“文明的衝(chong) 突”,認為(wei) 冷戰以後宏觀層麵的主要分裂是西方和非西方之間的衝(chong) 突,西方文明將與(yu) 儒教文明和伊斯蘭(lan) 文明發生衝(chong) 突。亨廷頓帶著“有色眼鏡”把儒家看成是文明衝(chong) 突的根源,說明他不了解當今中國,也不了解儒家思想。從(cong) 儒家形成以來的2500餘(yu) 年曆史來看,儒家思想不僅(jin) 不是造成任何衝(chong) 突的根源,而且相反為(wei) 化解各種衝(chong) 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逐步複興(xing) 具有全球共同價(jia) 值的儒家觀念,如以人為(wei) 本、仁者愛人、貴和尚中、和而不同、以和為(wei) 貴、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核心價(jia) 值觀,可以避免大規模、破壞性的文明衝(chong) 突。正如澳大利亞(ya) 學者李瑞智、黎華倫(lun) 所著《儒學的複興(xing) 》一書(shu) 中指出的:“未來‘地球村’的許多準則由儒教思想來規範,而非儒教思想難以有所作為(wei) 。”
針對亨廷頓的“文明衝(chong) 突論”,杜維明先生在闡發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現代價(jia) 值的基礎上,提出以“文明對話”代替“文明衝(chong) 突”。他所著《儒家傳(chuan) 統與(yu) 文明對話》一書(shu) 就是集中圍繞“文明對話”這一主題展開的。他通過反思啟蒙思潮,追溯軸心文明,消解人類中心主義(yi) ,麵對全球化語境下價(jia) 值多元化、文化本土化出現的各種重大問題,以儒家人文精神給予積極回應,並身體(ti) 力行,推動世界各大文明和諧對話。
近年來,杜先生從(cong) 儒家哲學思想的包容性入手,以寬廣的學術視野,為(wei) 21世紀提供了新的理論——精神人文主義(yi) 。“這個(ge) 理論結合現實的世界與(yu) 超越的信仰,提出同情式關(guan) 懷和身體(ti) 力行,要打破學校學科的疆界,而提倡人文學回歸精神性。精神人文主義(yi) 內(nei) 涵普世倫(lun) 理,處理自我、社群、地球和天道四個(ge) 方麵,為(wei) 尋求身體(ti) 與(yu) 心靈、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人類與(yu) 自然、世俗與(yu) 神性之間的調和,希望能夠從(cong) 形而上的高度,追求天人合一,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中遇到的許多重大問題提供指導和解決(jue) 之道。”在杜先生看來,當今西方文明的全球性危機客觀上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發展觀念的產(chan) 生,並為(wei) 儒家人文精神的重新弘揚和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緣。儒家應該積極參與(yu) 世界文明對話。
其實,不同民族文明之間的對話,從(cong) 古代就已經開始。世界上最早的巴比倫(lun) 史詩《吉爾迦美什》便繼承了蘇美爾、卡爾德的文學遺產(chan) ,而其中關(guan) 於(yu) 洪水的細節,後又被猶太人改編收入《聖經》,並成為(wei) 《舊約聖經》中“諾亞(ya) 方舟”的故事。中國古代文化同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對話交流,形成東(dong) 亞(ya) “儒家文明圈”。羅素曾經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wei) 人類進步的裏程碑。希臘學習(xi) 埃及,羅馬學習(xi) 希臘,阿拉伯學習(xi) 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xi) 阿拉伯,文藝複興(xing) 時期的歐洲學習(xi) 東(dong) 羅馬帝國。學生勝於(yu) 老師的先例有不少。”這說明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交流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歐洲文化在曆史上也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文化,包括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人類不同文明通過對話,和平交流,公平競爭(zheng) ,可以避免不信任、不理解、仇視,乃至暴力鬥爭(zheng) 。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對話、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多元文明和諧共生的重要動力。
以仁道促進文明對話
杜維明先生認為(wei) 儒家的一些基本價(jia) 值——仁、義(yi) 、禮、智、信,與(yu) 西方一些觀念一樣具有普世意義(yi) ,可以互相參照學習(xi) ,而其中“‘仁’的價(jia) 值應該是所有其他價(jia) 值的基礎,乃至其他價(jia) 值的前提,這是儒家思想的一貫之道。”仁的最基本含義(yi) 是愛人。《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直接提出“仁者愛人”。唐君毅曾說:“仁之表現隻是此心境指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愛人。人之能愛,乃依於(yu) 人我無間之心境。唯其人與(yu) 我無間,然後能愛人如己。愛人如己,即是打破人我之隔閡,使人我之情相通,而表現此人我無間之心境於(yu) 外。”在杜維明先生看來,“仁愛的仁是人作為(wei) 人的體(ti) 現,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種要求,能夠代表基本的理念和價(jia) 值”。“一個(ge) 仁愛之人必定是懷有信任意識和值得信任的。出於(yu) 同情和憐憫,一個(ge) 仁愛之人可以在人際和文化之間鋪陳一張不斷擴展的關(guan) 係網絡。”“無論東(dong) 方還是西方,學習(xi) 仁愛之道都是所有古典教育的內(nei) 容。當我們(men) 走過人類曆史上或許是最野蠻的一個(ge) 世紀後,學習(xi) 仁愛之道就成為(wei) 當代世界中富有深刻意義(yi) 的挑戰。我們(men) 承認個(ge) 人尊嚴(yan) 是一種不可回避的價(jia) 值,但這還不夠,我們(men) 還需要學習(xi) 如何以仁愛的方式來對待人,無論是一個(ge) 貧窮老弱的白人、一個(ge) 中國商人、一個(ge) 猶太教的長者、一個(ge) 穆斯林的阿訇、一個(ge) 年輕富有的黑人婦女,還是其他什麽(me) 人。這就要求我們(men) 具備一種能力,即不僅(jin) 不將差異視為(wei) 威脅,還將它視為(wei) 一個(ge) 豐(feng) 富人性的機遇。”因此,學習(xi) 仁愛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基本方式。推而廣之,擴而大之,也是消泯多元文明衝(chong) 突,通過文明對話實現文明和諧相處的基本途徑。
19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hui) 交通愈發發達,通訊愈發快捷,人類各個(ge) 文明體(ti) 係的互相接近和交流也不斷增多、擴大、加深。一開始,各個(ge) 文明容易站在自己本位文化的立場注重差異,但當全球一體(ti) 化越來越成為(wei) 不可逆轉的趨勢時,不同文明趨同性越來越強,世界各民族都在逐漸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價(jia) 值觀、科學技術、倫(lun) 理道德等。如何進行文明對話?2001年5月,聯合國組織的文明對話小組在愛爾蘭(lan) 的都柏林討論該問題,學者孔漢思提出,發展文明對話應該把儒家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價(jia) 值和理念作為(wei) 起點,一個(ge) 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即對話的目的不是說服而是了解,而了解的前提是自我反思;另一個(ge) 是仁道原則,即《論語》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一種共同繁榮和發展的健康心態。杜維明先生認同這個(ge) 看法,他指出:有兩(liang) 個(ge) 原則必須建立起來,一個(ge) 是“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這是儒家“恕道”,“恕道原則的背後有一個(ge) 仁道原則,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別人的痛苦我關(guan) 懷,我的發展也有利於(yu) 別人的發展。這兩(liang) 個(ge) 原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是孔漢思認為(wei) 的文明對話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原則。”可見,恕道及其背後的仁道,是文明對話的兩(liang) 個(ge) 基本原則。在我看來,仁道更應該是處理人際關(guan) 係,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文明對話的價(jia) 值基礎。
將恕道和仁道原則運用於(yu) 多元文明的人類社會(hui) ,促進人類走向“天下歸仁”的大同社會(hui)
解決(jue) 多元文明衝(chong) 突的最理想辦法是通過文明對話在多元中尋求統一。如何在多元中尋求統一?可以將恕道和仁道原則經過現代詮釋,運用於(yu) 多元文明的人類社會(hui) ,實現超越時空的結合,促進人類走向“天下歸仁”的大同社會(hui) 。朱熹《論語集注》釋“天下歸仁”:“歸,猶與(yu) 也。又言一日克己複禮,則天下之人皆與(yu) 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引程子曰:“克己複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還可以加上“人人皆仁,故曰天下歸仁。”天底下人人成仁人,事事是仁事,即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仁”是儒家思想體(ti) 係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仁”之實踐而有“仁道”,即人之為(wei) 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為(wei) 人的底線和最高境界。修身做人要識仁、求仁、體(ti) 仁、履仁,以仁為(wei) 本,進而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
實現仁道的基本途徑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求仁之道,是儒家一貫之道。“仁道”的基本含義(yi) 是“仁愛”,仁道(仁愛)與(yu) 忠恕之道相輔相成,是一體(ti) 之兩(liang) 麵,“強恕而行”是求仁莫近之道。儒家基本價(jia) 值——仁、義(yi) 、禮、智、信具有普世意義(yi) ,而仁道最為(wei) 重要,可以成為(wei) 不同文明對話的價(jia) 值基礎。“天下歸仁”既是“仁”這一核心價(jia) 值同心圓推衍的結果,也是儒家仁道邏輯演進的旨歸,更是儒家仁愛之道的社會(hui) 理想。立足於(yu) 仁道,多元文明可圓融無礙、和而不同、兼容並包、美美與(yu) 共,終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從(cong) 孔子、孟子,到近現代的康有為(wei) 、孫中山都汲汲以求,延續了二千餘(yu) 年,但由於(yu) 社會(hui) 曆史條件的限製,天時、地利、人和始終都難達到,實際上一直流於(yu) 空想。全球一體(ti) 化為(wei) 實現這一理想提供了條件和機會(hui) ,因此我們(men) 應該立足傳(chuan) 統,延續命脈,麵向世界,走向大同。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