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梓作者簡介:徐梓,本名徐勇,1962年12月生於(yu) 湖北京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工程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主任。主要從(cong) 事中國傳(chuan) 統教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元代書(shu) 院研究》《中華蒙學讀物通論》《中華文化通誌·家範誌》《現代史學意識與(yu) 傳(chuan) 統教育研究》《傳(chuan) 統蒙學與(yu) 蒙書(shu) 研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十五講》等,主編《蒙學輯要》《中國傳(chuan) 統訓誨勸誡輯要》《名人家風叢(cong) 書(shu) 》等。 |
原標題: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立足現在,麵向未來
作者:徐梓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中華讀書(shu) 報》2023年5月17日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正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而且呈現出方興(xing) 未艾之勢。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是什麽(me) ?應該教或學怎樣的內(nei) 容?堅持怎樣的原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近日,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出版了由劉捷策劃、顧之川和吳澤順先生主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初中卷)》。讀罷這套讀本,我想談三個(ge) 方麵的感受。
第一, 這套書(shu) 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意義(yi) 定位準確。
近年來,我一直在宣講傳(chuan) 統文化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在我看來,隻有通過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曆史,體(ti) 認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親(qin) 炙自己的祖先,才能使學生掌握優(you) 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成為(wei) 一個(ge) 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才能使學生走進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親(qin) 近、認同這個(ge) 家園,並有能力參與(yu) 到這個(ge) 家園的建設過程之中;才能讓學生將自己生命的根須,紮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厚土壤,把自己從(cong) 一個(ge) 自然的、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人,變成一個(ge) 自覺的、文化意義(yi) 上的中國人。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在價(jia) 值和功用定位上,雖然強調“美德養(yang) 身”,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具有修身養(yang) 性的德育作用,能夠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但編寫(xie) 者沒有簡單、狹隘地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等同於(yu) 道德教育,而是在此之外,強調了文化認同、心智啟迪的價(jia) 值。這表明了策劃者和編寫(xie) 者充分意識到了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有比單純的道德教育更加廣泛、豐(feng) 富和深刻的意義(yi) ,沒有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當作第二門德育課。尤其令人讚賞的是,編寫(xie) 者特別強調文化尋根的價(jia) 值,把它列在指導思想的第一位。強調讀本編寫(xie) 的目的,是要引導中小學生思考“我是誰”“我從(cong) 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等問題,以增加文化認同,樹立家國情懷。這和我們(men) 所說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意義(yi) ,就在於(yu) 能使一個(ge) 自然的、生物學意義(yi) 上的人,變成一個(ge) 自覺的、文化意義(yi) 上的中國人的說法完全一致。
第二,這套書(shu) 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內(nei) 容的理解到位。
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教”什麽(me) ,這也是一個(ge) 令人困惑的問題。要正確地理解什麽(me) 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或者說,哪些東(dong) 西屬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教學內(nei) 容,就有必要準確把握“文化”和“傳(chuan) 統”這兩(liang) 個(ge) 概念的內(nei) 涵。
“文化”是難以界定的一個(ge) 概念,有人甚至認為(wei) ,給文化下定義(yi) ,就像是用手去抓空氣,空氣你自然抓不到,但它又無處不在。葛兆光先生根據伊利亞(ya) 斯在《文明的進程》中的觀點,針對“文明”說“文化”,我認為(wei) 抓住了“文化”最本質的特征。實際上,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dong) 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ge) 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個(ge) 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dong) 西,表現著人類的普遍的行為(wei) 和成就。換句話說,“文化”使各個(ge) 民族不一樣,“文明”則使各個(ge) 民族越來越接近。有人形象地說,文化是一種存在,文明是一種距離。可見,文化說的是一個(ge) 特定群體(ti) 的特殊性,說的是這個(ge) 群體(ti) 與(yu) 其他群體(ti) 的不同。我們(men) 說中國文化,實際上說的是我們(men) 民族所獨有、為(wei) 其他群體(ti) 所不具備的特質。
說到“傳(chuan) 統”,很多人會(hui) 把它和古代、過去等同。實際上,“傳(chuan) 統”不是一個(ge) 時間段,更不是指古代和過去。作為(wei) 人類代代相傳(chuan) 的行事方式,傳(chuan) 統是從(cong) 過去延傳(chuan) 到現在的事物,它強調的是傳(chuan) 承,是延續。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澱,就形成不了傳(chuan) 統。在《論傳(chuan) 統》的作者希爾斯看來,至少要持續三代人,經過兩(liang) 次傳(chuan) 承,才能成為(wei) 傳(chuan) 統。所以,如果一定要給傳(chuan) 統找到一個(ge) 對立物的話,那麽(me) 它的對立物不是現代,而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東(dong) 西,說的更加直白一些,那就是時尚。由於(yu) 人們(men) 習(xi) 慣將傳(chuan) 統與(yu) 古代、過去等同,所以,現在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往往將古代人物、曆史事件都納入其中。實際上,古代人物、曆史事件雖然在曆史上存在過,但它們(men) 都是一趟而過,轉瞬即逝,其本身並不具有傳(chuan) 承性,不符合傳(chuan) 統的特質,不屬於(yu) 傳(chuan) 統文化,也不應納入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範疇。比如,嶽飛作為(wei) 一個(ge) 曆史人物,嶽飛抗金作為(wei) 曆史事件,它們(men) 屬於(yu) 曆史教學的範圍。盡管嶽飛其人不能再現,嶽飛抗金這事不能重演,但以嶽飛及其抗金作為(wei) 載體(ti) 的“精忠報國”,則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曆久延傳(chuan) ,屬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要素。
可見,“文化”說的是獨特性,“傳(chuan) 統”指的是延續性。由此,我們(men) 得出了一個(ge) 什麽(me) 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定義(yi) :它是我們(men) 祖先創造、經過一代又一代先民接力傳(chuan) 遞、穿越一個(ge) 又一個(ge) 時代的篩選和過濾、從(cong) 過去一直延傳(chuan) 到現在、在我們(men) 現實生活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表現我們(men) 民族的自我和特色的那些東(dong) 西。
根據這樣一個(ge) 定義(yi) ,我們(men) 從(cong) 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將傳(chuan) 統文化分為(wei) 經典、常識、遊藝三個(ge) 方麵。雖然傳(chuan) 統文化不等同於(yu) 經典,但不容否認的是,經典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內(nei) 容。正像一些學者所說的那樣,經典是一個(ge) 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係,它承載著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基因,守護著一個(ge) 民族的文化傳(chuan) 統。我們(men) 民族的活力與(yu) 資源、常理與(yu) 常道、未來與(yu) 希望,都蘊藏在經典之中。經典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核心思想理念、傳(chuan) 統美德和人文精神都集中體(ti) 現在其中,它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
這套讀本雖然分了若幹專(zhuan) 題,專(zhuan) 題的分類標準也不完全一致,但“‘篤學經典’是學習(xi) 和閱讀的主幹”,整個(ge) 讀本主要為(wei) 各式各樣的經典文本所支撐。而且,所選文本,都是曆史上流傳(chuan) 廣、影響大、膾炙人口的詩文,文學性和思想性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共存,或者按照編寫(xie) 者的說法,都是“文質兼美”之作。此外,這套讀本還巧妙地設置了“問題思考”“單元導語”“感悟探究”“知識鏈接”“放眼世界”等模塊,圍繞相關(guan) 主題,介紹傳(chuan) 統文化常識,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開闊視野,優(you) 化素質。讀本就這樣準確把握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以經典為(wei) 核心、但又不限於(yu) 經典的內(nei) 涵。
第三,這套書(shu) 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原則的指向正確。
現在一些人之所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因為(wei) 他們(men) 認為(wei) ,現行的學校體(ti) 製是西方的產(chan) 物,沒有能力處理人安身立命的問題,所以希望恢複繁體(ti) 字、古代的服飾和禮儀(yi) 等等,甚至以傳(chuan) 統的私塾和書(shu) 院代替現在的學校,用傳(chuan) 統教育取代現代教育。實際上,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作為(wei) 現代教育的一個(ge) 組成部分,不應是一種複古教育。換句話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雖然使用了過去的素材,但始終是立足現在、麵向未來的。進一步而言,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是由過去、經過現在走向未來正好相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要以未來作為(wei) 出發點和根本,通過現在而指向過去的。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些內(nei) 容,既然已經死去,說明這些東(dong) 西缺乏超越時代的生命力,缺少內(nei) 在的生機和活力,隻能和某個(ge) 特定的時代相適應。現今在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旗幟下,花大力氣去複活這些早已死去的東(dong) 西,就是徒勞的複古。既浪費有限的資源,又給了反對者以口實,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傳(chuan) 統文化的實情。
如前所說,文化從(cong) 本質上說的是一個(ge) 群體(ti) 的獨特性,每一種文化都是在應對自然、社會(hui) 環境挑戰時,特定群體(ti) 創造性智慧的體(ti) 現,都有獨特的價(jia) 值和存在的理由,都應該被我們(men) 寬容地接納,都應該受到尊重。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各種文化趨同的現代,就更要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世界的一體(ti) 化,就在於(yu) 各個(ge) 民族的多樣化”這樣一種意識,通過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讓我們(men) 的學生認識和了解中華文化的根基和內(nei) 涵,從(cong) 而獲得必要的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具有自豪感,對中華文化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具有自信心,同時具有在不同的文化麵前傳(chuan) 播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這是中國文化為(wei) 人類文明做出新貢獻的必要條件。
相互交流是文化發展的精髓,是文化成長源源不竭的動力。一種文化如果自我封閉,就會(hui) 失去生機和活力,最終隻能枯竭乃至死亡。一種有活力的文化,它能不斷地把異質文化的因素吸納進來,讓這些因素在為(wei) 自己的生長提供養(yang) 分的同時,也不斷地挑戰自己,並在應對挑戰中,激活自己的潛能,把自己潛能中那些普世的、永恒的東(dong) 西釋放出來。因此,在培植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在體(ti) 認不同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培養(yang) 寬容的心性和尊重的情懷,學習(xi) 、借鑒其他優(you) 秀文化的成果。說到底,培養(yang) 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對其他文化的尊重,二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必然麵臨(lin) 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古代文化遺產(chan) 、如何對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問題。編寫(xie) 者在前言中,說明這套讀本編寫(xie) 的目的,是要幫助初中生養(yang) 成“麵向全球,融通中外,互學互鑒,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開創未來”的胸襟和情懷,這就清晰地表達了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必須要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的自覺,這是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引向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